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盛世梦-第4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们种的粮卖了得来的。一句话,是他们自己做活路的结果得来的,而地呀、田呀、山呀又都是田大人给的。但是为什么能出现这么大的成就,我分析是我的个人有经济实力,给他们有安全感。如果我说合州有一大片地。你们去种,种了归你们自己。你看他们去不去?八成不会去,万一天干。收不了怎么办?一家人全饿死,万一夏天发大水把庄家冲毁了,也就面临饿死的危险。所以他们宁愿给我干,拿工钱,也不愿给自己干。这样,天旱了,损失在我,水冲了,损失也在我。他们工资照拿,饭照吃,而我呢,也不怕,损失了今年,我还有去年的积蓄、前年的积蓄,再来干就是。大人你们看是不是这个理,所以虽然明知道我越来越富,但他们也可赚个衣食无忧呀!”
程大人:“世敦说的很实在。也有道理,一个大户的作用表现在对移民的保障作用,组织作用,前者是心理上的。后者是实际上的,这两点非常重要。”
刘大人:“叫湖广或陕西的某个知府指令一些人来这里开垦,由世敦当乡长里正。不也行吗?”
程大人:“世敦的作用不是当什么官,如这样可以招来移民。你我个人怎么没招来移民?”
管世敦:“我这种办法,对关中平原、江汉平原不适用。只有对极贫极穷的贵州才适用,事实证明,他们出来干,其日子过得明显比原来好,这对其他人讲很有吸引力,富庶地方比你这强多了,他会来吗?”
田大人:“世敦,我在合州州治附近给你几万亩好地,你能不能招一千家来开垦?”
管世敦:“可能办得到,但要改变方法,一是逐步的来,二仍是为我干,三我将原来的长工安排过来、新来的安排在缙云山下,这样,原来的人了解我,那的干都一个样,新来的看我家大业大,心中也踏实。”
田大人:“一切由你安排。”
查大人:“哈哈,田大人,你新官上任三把火,第一把就烧到世敦身上了。”
程大人:“查大人,这是第三把火了,第一把火是让世敦的船队扩大,将三江沿岸的东西运出来,让百姓有钱用,二是在合川建军马养殖场,第三才是开垦荒地,田大人几乎把世敦贤侄当合川子民在用了,未来的巴县县令不吃醋才怪。”
管世敦:“田大人对我恩重如山,在新任合州知州后,在开局上让我多做点事,加点担子我是愿意的。我即刻命人回绥阳,让去年来的一千五百人照来,另增五百人,我马上找木匠去修整住宿院子。地最好选在合阳镇周围,好借三江交通之便。”
田大人;“程大人,合州知州现在在合州吗?”
程大人:“腊月二十三不到便借故省亲回川西坝去了,他的新任地点是彭州,现在合州州衙已空,就等你去了,他的大印已放在我那里了。”
田大人:“这就好办了,现在离三十还有六天,世敦,明天你带你的几个长工管事,加上大管事刘芳,我们去合州周围看一下,最好能把地定下来,你就好做下一步的文章了。”
管世敦:“没问题,三嫂行不行?”
刘芳:“行!”
翌日,一行六人,赶到合州东面,紧挨官马场的地选中了青草坝为中心的连四围低山在内的地块,光田就有两万亩了,加周围低山的坡地,四万亩都不止。然后又选中合州合阳镇西利川镇周围的一马平川的五万亩水田,最后在刘芳的力主下选中了盐井西一万亩地,包括盐井和盐井镇在内。
田大人:“世敦贤侄,刘芳贤侄,看来你们有恢复盐井的打算?”
管世敦:“田大人,看了合州的现状,令人心酸!如此良田美柘,竟荒无人烟,如此盛产井盐的盐井却空无人理,昔日有千灶盐烟的盐井镇确无鸡犬之声,太凄凉了,合州百姓遭大难了。”
田大人:“世敦贤侄,没说的,这三块土地全归你了,你准备怎么办,从那个地方着手?”
管世敦:“我首先看中利川镇,因为是现存的良田,连水利设施都齐全,只要灌上水,用牛一耕,田就出来了,再耙两遍,就直接撒播,当年就有收成。大人,有了收成,让人看得见希望。人们就愿意留下来。然后是青草坝,先耕出两万亩田。种上迟包谷,因为已过农时。能收多少是多少,这都是为官马场准备的饲料,包谷当然是精饲料,抹都不抹,直接喂,包谷杆码成垛,是越冬的饲料,用铡刀铡成短节节,比草好得多。另外在利川镇收二百万斤谷子。卖了除开销外,还有赚头,大人,你看是不是这样?”
刘芳:“至于盐井西那万亩地,大人你看像不像我们梁滩坝养鱼塘,西和南都有嘉陵江,东为一条小河,如果变成一个大养鱼塘比梁滩的养鱼塘大四千亩,再恢复盐井。那么合州就可获鱼盐之利,合州的振兴就指日可待了。”
田大人:“难怪你力主要这块田,原来你已胸有成竹,看来说你是世敦的刘伯温不假。”
管世敦:“开始三嫂提出要这块田。我觉得倒大不小的,不好安排,他看我未懂他的意图。只说了二个字‘养鱼’,我一下就明白了。”
当晚在合州治地合阳镇住了一晚。第二天回来时,程大人对田大人说:“田大人。你都这样忠于王事,我也该为你做点事,于是我派人回去把合州正堂的大印和省府总督大人的委任状拿来了,你拿去吧,明天想去上任我都不拦你了,你的铜疙瘩呢?”
田大人从内衣里拿巴县正堂的大印递给程大人。
查大人:“如果我没猜错的话,田大人出任合州一定是程大人一力举荐的。”
程大人:“这我不讳言,合州乃我府鱼米之乡,又承三江之会,交通便利,应有像田大人这样的十分敬业的干臣来恢复他昔日的地位。当我知道前任要调走,就一力举荐,加上他南面就是巴县,有他一力栽培的管家,他才可借管家之力来助他新任后的起步,现在果然见效了。”
查大人:“这是程大人的一着妙棋。佩服,佩服。”
程大人:“查大人过奖了。”
管世敦回来后首先给爹爹汇报去合州看地和他的安排。
管上学:“世敦,你看刘芳这丫头脑壳就是比你灵光,今后这万亩鱼塘,几座盐井的收入就肯定能与你的七万亩水田比美,但所用人力物力可能不及十成之一成。”
管世敦说:“我准备初三就去南木坝找李邦主,打听卖马群的地方,先引进几千匹再说,同时我带着几个得力的人,打听原有的盐工还有没有,如没有散失,即时雇佣。如已没有,我开年后就直奔自流井,在那里一定能请到盐工。屋里面首先物色许多队木工,几个队迅速回复官马场的建筑,几个队恢复青草坝的房舍,和利川镇的房舍,罗家伦他们三个各带一个队,并用船栽着吃的用的,每处两船。”
接着找来了罗家伦等三位管事,让他们分别去找木工队,到官马场、青草坝、利川镇三个地方,修复一批住房和猪圈,要呈院子的,那些单座的、难修复的皆可拆来做修缮用。二十九回来,初三再去。
翌日,管世敦在盐井镇附近,逢人便问,终于碰见了有个中年人告诉他,有三兄弟曾在盐井干了多年,兵荒马乱时躲在华蓉山一个道观,前年回来了,前段时间还有人见过。
管世敦问道:“他们姓什么?住在什么地方,怎样才找得到?”
中年人:“他们姓段,住在段家湾,段家湾就在那座山口进去不远,估计他三兄弟在屋。”
管世敦:“谢谢指点。”
中年人:“看你像是个老板,你想请出段家兄弟又准备取卤煮盐?”
管世敦:“有这个打算。”
中年人:“这要好多银子啊!”
管世敦:“只要能回复盐井,银子不是问题。”
中年人:“其实在盐井镇采过卤、熬过盐的人何止段氏三兄弟,人多得很,而且当过领班大匠师的人都还在,我年轻时也熬过几年。”
管世敦一听大喜,连忙问道:
“这位大哥贵姓?”
中年人:“免贵姓赵,字中庭。”
管世敦:“能否引见一下领班大匠师?”
赵中庭:“可以,那就是我爹,容易得很。”
管世敦随赵中庭来到山下一间破旧的农家院。
赵中庭:“爹。有人找你。”
随即一位胡子花白的老头出来,说道:“难怪鸦雀多早就在叫。真是贵客到了。”
管世敦:“赵大叔,管世敦有礼了。”说完便是一揖。
赵大叔:“这位老板。我并不认识你,有什么事吗?”
赵中庭:“管老板想恢复盐井,四处在找段家兄弟,我说爹还是领班大匠师,他就执意要见你,我就带他来了。”
赵大叔:“恢复盐井?谈何容易,这要好大一笔银子才行。”
管世敦:“银子没得问题,还需要什么?”
赵大叔:“再就是工具、盐场,熬盐的工人。”
管世敦:“工具可买。盐场可盖,工人可请,这都好办。关键是要请您出山帮助我。”
赵大叔:“我现在也没有什么事,出山可以,你出多少工薪?”
管世敦:“赵大叔,你原来是多少工薪?”
赵大叔:“原来老板月薪一两。”
管世敦:“我给一两五,如何?”
赵大叔:“可以,是我搭班子还是你请?”
管世敦:“你是领班大匠师,当然你搭班啰。”
赵大叔:“我还有一些工具。怎么算?”
管世敦:“是好多钱我给好多。”
赵大叔:“痛快。”
管世敦:“痛快才能办成事。”
管世敦从怀中拿出一张二十两的银票递给赵大叔,说道:“赵大叔,这是我请你出山的聘金,请收下。我正月十七再来这里,具体商量恢复盐井的事,行不?”
赵大叔:“行。正月十七见。”
管世敦:“告辞。”
赵大叔:“慢走。”
管世敦策马来到盐井镇,见盐井镇房屋十分破旧。大多不能住人,此镇名盐井。多半是为盐井工人所住,和为这些人供应的小商小贩,在千灶盐烟时节看来是非常繁盛的,他突然产生修复盐井镇的想法,招租小商小贩,让它逐步回复昔日的繁盛。
正月十七,管世敦带着余化龙、木工帮邦主,来到盐井镇附近的赵家村,走到赵大叔家,见门外坝子上站了许多人,这些人看见管老板来了,赶忙闪开道让他进去,管世敦说道:“赵大叔一家过闹热年!怎么门外来了这么多人?”
赵大叔:“管老板才过闹热年,这些人是来等你要求做事的。”
管世敦:“一口盐井要得了这么多工人?”
赵大叔:“这里原有四口井,如同时开工这些人全用上,如只开工一口,当然就用不了这么多人。但这要管老板才能定。”
管世敦:“赵大叔,告诉他们,肯定四口井同时开工,叫他们放心。赵大叔,你看什么时候返回盐井镇好?”
赵大叔:“后天吧,反正准备工作的事多得很。”
管世敦:“干脆我给大家见个面,赵大叔你先介绍一下。”
两人出到门外,站在屋檐下。
赵大叔:“各位乡亲,管老板考虑大家要吃饭,要过日子,又无一技之长,于是答应四口井同时恢复,后天大家来上班,作开工的准备,现在管老板要给大家说几句。”
管世敦:“各位盐工兄弟,我受你们现任合州知州田大人之请,让我出钱恢复井盐生产,所以今天能见着大家,这也是缘分。既然有这么多兄弟看得起我,恢复盐井我更有信心了,我已请来了木工队师傅,立即修复盐场的全部房子,修复盐井镇,让大家来住,把你们的堂客娃儿都带来,一家人在一起,笑笑呵呵的过日子多好。刚才赵大叔已讲了,后天来上班,现在你们登记个,有多少人,我心里有个数,只写姓名,多少岁和住哪的,每人五百钱安家费。这位是余老板(指余化龙)这里暂时由他负责,请中庭大哥,搬个桌子来,余老板好登记。我和赵大叔去盐井,商量修复厂房的事。”
管世敦、赵大叔和木工帮邦主三人来到盐井厂房,只见一片残破,杠邦帮主,领班杠大匠师说:“管老板。这破厂房,除几根柱子和横梁可用之外。大部分已朽烂,顶上得完全换新的。木料至少都要十来方。加上几根正梁、承瓦的廓板、小青瓦、材料费都要五十两。”
管世敦:“人工费多少?”
领班匠人:“估计十五日完工,也是十两,两项合计六十两。”
管世敦:“行,十五日内完成。走!去盐井镇街上。”
三人走到盐井镇,也是一片残破,相当一部分被火烧了,需重建,只是房舍比较简陋。大家从头到尾走了两个来回,领班杠大匠师说道:“管老板。这么长一条街,修复,至少要二个月,人工费加材料费要仔细核算才能说的具体,我估计整个花费要五百两左右。管老板,你的目的是采盐,修这条街干什么?”
管世敦:“领班师傅,我复垦荒地也好,种粮种菜也好。恢复盐井也好,并不是我缺钱用,到此来发点财,我主要是受新任合州知州田大人的指示。把合州复兴起来,使土地上长满庄家,水田里养着鱼。山坡上牛羊成群,乡村里鸡鸣犬咴。逐步使合州回复宋明时候的繁盛,让盐井作坊的匠人有工做。有钱挣,能养家糊口,有房子住,媳妇、娃儿在一起,和和睦睦的过日子,这就是我拿重金恢复盐井生产、恢复盐井镇街的原因。田大人爱民如子,我受他的指示这样做的。当然盐井出盐了,我也会赚钱,但这不是我的主要目的。”
领班师傅:“原来管老板还是一尊救命的活菩萨。你这样好的心肠,一定会长命百岁。”
管世敦:“谢谢你。”
回到赵大叔家,把建作坊与修复盐井的估价和原料费告诉了余化龙,让他暂时住在赵大叔家,具体情况请赵大叔协助。中饭后管世敦骑着他的白龙马往青木关去了。
管世敦作了一天的准备,然后带着王长顺南下,在綦江住了一晚,第二天赶到南木坝,找到了李邦主。
管世敦:“李大哥,合州知州田大人给了我个方圆二十里的前明时的官马场,让我养马,以作军用。马场自宋朝以来就是官家的养马场,条件相当不错。因此,我又来麻烦李大哥,李大哥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消息灵通,你看这一路有没有卖马的,这回成群的当然好,不成群的也可以。”
李邦主:“你兄弟的事我一定帮忙,只是运马之事…”
管世敦:“当然全归你李大哥的生意。”
李邦主:“有一两批大一些的,只是远一些,在南边凯里去了,近一点的,也有一批,二千来匹。你那方圆几十里,养一两万匹马都没有问题。天快午时了,中午饭后先看近处,在南边的马鬃。”
管世敦:“走,我请李大哥,只是不能多饮。”
李邦主:“那是的,不然从马上滚下来多不好意思。”
午饭后,二人一阵快马,申时中感到马鬃,找到了要卖马的人黄宗祥,这一群马约二千来匹,三岁左右的成马占了近七成,幼马二成多,孕马有一百匹,无论骨架、口齿都不错。
管世敦:“黄老板,你这群马我还看得上,请开个价,我们好商量。”
黄老板:“这群马,一共二千二百二十匹,其中成年马约一千五百匹,以四两一匹计算,约六千两;孕马五两一匹,约二百匹,一千两;幼马二百匹,三两一匹,约六百匹,共七千六百两,就算七千五百两整数。”
管世敦:“佩服黄老板耿直,我想问一下黄老板准备另开财源了吗?”
黄老板:“只是个小转向,想喂羊,马太吃得,尤其是冬季,草没了,要靠买草买饲料,开支太大。”
管世敦:“我也在养羊,羊饲料少得多,繁殖快得多,需要的草场小得多,肉可吃,皮可用,钱回笼快的多,我不是接着养军马的官差,鬼才去养马。所以我接着黄老板的马群就等于接着一个大包袱,我也养不起,黄老板的价钱也高的可以,我何必高价买包袱,如果黄老板的价钱没得商量的余地,兄弟我还要赶到桐梓那边看另一处。”
说着准备起身赶路。
黄老板已定好了羊群,急于卖马去付款,连说:“管老板。可以商量嘛。”
李老板帮着讨价还价,最后以六千三百两敲定。
第二天。李老板找到在桐梓的帮内成员,点交了马匹。让上次去过重庆的带路,从乌江运到北碚,找管老板,那时管老板在北碚等。
又走了三天,到达凯里,进入苗寨,找到苗王高天星,谈到买马的事,苗王说:“不是我卖马。而是思南县我堂叔要卖,因为数量太大,找不到买主,听说我认识李邦主,故托我帮他卖。”
管世敦:“尊敬的高苗王,令叔的马群有多少匹马呀?”
高天星:“有点多,而且好马多,我们贵州的苗王许多都在他那买坐骑,共有四五千匹吧!”
管世敦:“喂的好端端的。为啥子要卖呀?”
高天星:“我叔叔本来很喜欢马,他很有钱,他养马不是为了赚银子,而是养好马来以马会友。到还真结识了些马上朋友,有次他看一匹特别威猛雄壮的马,很喜欢。准备降服他,他走过去准备抓马的鬃毛好骑上去。谁知马突然转身,就是一踢。他倒退不及,一下把他手杆踢断了。从此大变,竟然害怕马了,看见马就躲得远远的,所以他决心卖马养牛。”
管世敦拿出一百两银子送给苗王作为感谢,然后离凯里往思南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3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