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只能是战胜后追击,指望马队正面硬上,与敌交战,不是太现实。
第二百四十章 种种核算(2)
一匹马要花费五个步兵的费用,每天要喂盐豆饼,喂干草束,要有专门的辅兵来照料,稍不经心,马匹就会掉膘,一掉膘就不能长途行军和负重,就没用了。
皇太极在前几年杀了自己的兄弟莽古尔泰,用的罪名就是擅自打猎,没养好马叫马掉膘。
这个罪名在后世是不可想象的,没养好马就能杀亲兄弟,也是当年的四大贝勒,虽然是明显的□□,但这借口也太离谱了。
但在当时,这确实是严重的罪名。
马匹就是清军的坦克,要是坦克部队的主官没保养好坦克,战时开不动了,这罪名也是不轻,对比一下就明白了。
炮队么,青铜炮的毛病实在是太多,但因为生铁不足,根本没有办法试制铁炮。
一门炮,就算是将作处再怎么用心,在铸制过程中出废品也是难免的。十四门成型的火炮,最少是四十门以上的废品率下的产物。
这个废品率,已经算是低了。
在同时代的欧洲,一门炮铸造成型,也得经历六七次以上的失败。
加上制造挽具,炮驾,耗费的物品就更不必提了。
客观条件所限,现在只能用青铜炮,发射精度差,炮身容易因受热变形,影响精度,速度也不能快,所以火力覆盖的效果,和张守仁追求的那种万炮轰鸣天地崩塌的场面相差的远。
但这个又不是下头的人责任,张守仁一时没想到解决的办法,只能丢着不管。
刚刚张世福的表情他也看到了,对这个远房族兄的心情他也能理解,各队都很出色……现在张守仁除了叫营务处挖掘尖子,叫秀才们写文章表扬外,还有先进集体等各种荣誉手段。
一旦叫哪个队拿了,一周之内,这荣誉都是那个队的。
一周之内,全队上下走路都是扬尘带风的,下巴也是抬的高高的,那种得意和骄傲就不必提了。
加上有笔杆子助战,胶州到莱州,宣传局都派人设了派报的点,这军报的功能和邸报差不多,只是侧重报道登莱一带本地的消息,比邸报鲜活,而且是用话本的文体来写,鲜明易懂,活灵活现,不仅普通的百姓爱看,渐渐的也影响到了普通士绅,只有一些老顽固不爱看这东西,嫌其太过浅露。
但这浮山营军报的覆盖面和影响力也是渐渐显露了出来,光在浮山所一地,就设了五六个点,隔几里路就有一个。
每天每个点发报一百份,黄昏时发放,天不黑就被抢光了。
就算是不识字,也有人抢一份回去,到家里邻居里头总有能认字的……浮山营前一阵大办扫盲班,把不少想学几个字的军户都初步扫盲,认得正经书本是难了点,读这种浅显的报纸,连估带猜,也是大致差不离能读下来。
这样一来,这影响力就大了去了。
军中苦训,外头也是知道的十分清楚,这十来天,几乎天天都有各地的士绅或是大族的族长带着百姓过来,杀猪宰羊,连同粮食一起,远道迢迢的送了过来。
第二百四十章 种种核算(3)
百姓也不是不明道理的,以前,浮山营和百姓之间总是有隔膜,甚至是驻军影响了百姓的生活,这使得两边的关系十分紧张,并不友好。
等张守仁贴出六条,在各地投钱下去,浮山营的名声已经大好,而各地的机构又是和百姓息息相关,紧密相连,整个莱州和半个登州,实则已经在张守仁的影响之下。
等到军报刊发,除了如实报道士兵的辛苦和付出来,当然也不乏夸大之处,于是感动人的形象一个接一个……这年头的百姓可是朴实的很,后世的那种文宣根本没有经历过,一看之下,当然是十分感动,根本不会怀疑什么。
等到九月底的时候,甚至有黄县的人都跑来劳军,是看了报纸后太过感动,实在是按捺不住想,非要来表达一下心情不可。
甚至有的人走几十里路,就是为了送两只鸡过来。
对这些人,军中当然也是一定回礼,不能伤了这些热忱百姓的心,现在浮山尚且没到有青黄不接的时候,张守仁这一次一点储备也不留了,全部资金,都是用在了战备之上。
所有的商行,都是接到浮山的通知,大量储备战略物资,粮食,胶、牛皮、肉食、药草、布匹,大量囤积,只要是能买的到,再多的钱也是无所谓。
哪怕是几倍的价格,只要能买的到,就是有多少吃进多少。
在这个政策之下,整个山东的运河水道,几乎是每天都有往胶州过来的粮船,成群的牛羊被收购了,由几百里外往浮山这边赶。
这样的花钱,哪怕是日进斗金的张守仁也顶不住了。
现在浮山的财政是一塌糊涂,营务处的财务局的帐花子们每天都把盘算打的噼里啪啦的响,但银子只见出,不见进,这些帐花子们也是完全没有办法。
负责财计的主办每天看到张守仁都是哭丧着脸,摊着手哭穷,劝张守仁省着点花……现在虽然没到入不敷出的地步,不过也是内囊上来了,还得留着开拨出征的费用,这样要是哪里出点事,就得借贷过日子了。
一个月收入超过十万白银,一年百万收入的大土豪,自己省吃俭用,结果现在闹的水落河干,替张守仁算帐的人,自己都觉得牙疼。
但对张守仁来说,钱用掉并不亏。
眼前这么一支五千人的军队,打普通明军怕是五万人都轻松拿下。这么多银子砸出来的军队,加上种种教育也跟上来了,和他心目中那只强军也越来越象了。
现在欠缺的只是实战的锻炼,是和真正强军实战的锻炼。
等明年这时候,相信他的老兵已经成为真正的精锐,到时候就要拿出银子来,再立一到两个营出来。
那时候,才是真用钱的时候呢。
现在他出来,也是忙中偷闲,到方家集各处转一转,看看屯田的工作如何了。
打仗重要,后勤一样重要,有时候他也是感慨,什么时候自己能专心领军打仗就好了,有一个稳定的后方,不需要自己再操心这些军务之外的事。
不过现在看来,距离这个理想是越来越远了……
第二百四十一章 田间(1)
第二百四十一章田间
“大人,大人!”
在方家集镇外的一个预设的屯田点不远处,有人在大声叫唤着。
张守仁在浮山是很好认的。
新军服做出来之后,所有人都是穿着新军服,经过几次改良之后,浮山军服越来越重视细节,营徽,军士标记,武官标记,分别在领口和前胸,纽扣,布料,都是尽可能的完美。所有的作工,都十分精良,虽然比不得后世的迷彩和工业化的严谨,但纯手工的制作反而更加的突出了细节……总之,穿着之后,十分的漂亮,充满着男人的阳刚之气和军人的威武气质。
所有的浮山武官也渐渐脱不下这身军服,就算是张世福这样的指挥佥事,平时也不穿大明的武官袍服……在美学上,这些武官袍服和新军服差的太远了。
只有张守仁是还没有每天穿着新军服,在营中,他穿作训服,有时巡察训话,他穿军常服。但只要一出营门,他就会换上二品武官的大红袍服,胸前是狮子补子,腰缠玉带,系着标明他武职身份的银牌。
这样做法,当然是为了在大范围内保持官威体制,免得被人抓着小毛病来说事,不值当。
此时细雨朦朦,张守仁也没有穿油衣,整个浮山,甚至是整个莱州地区,够资格穿二品武官袍服的也就他一个了,所以隔着很远,也是被人认了出来。
听声音辩认不出,张守仁带住马,在一处小树林和河水中间的夹堤上带住了马,马咴咴的叫着,前蹄刨开一块被雨浸透了的泥土,一股子特有的泥土和青草混合的味道飘浮上来,再加上雨水湿透了的树木的味道,河水的味道,雨水的味道,整个氛围,令得张守仁十分享受,原本有点头晕脑涨和疲惫的他,立刻就是精神百倍。
打从集训到现在,张守仁不要说回家休息调整了,根本就是吃住都是在各队或是各哨之间的,有好几次,直接就在下头各伍里头游走,士兵吃啥他吃啥,士兵怎么睡他就怎么睡。
这些天,每个士兵都累脱了形,张守仁自己也暴瘦下来不少,精神也是特别的疲惫。
他出来视察,也是想让脑子放松一下,改变一下心情,现在看来,效果十分的不错,所有的疲劳,一扫而空了。
可惜,他的士兵们不能有这种待遇,仍然要在营地各处继续苦熬下去。
“见过大人!”
来的却是钟显,一身利落的作训服,大檐帽,皮靴,武装带,身上还有一个牛皮背包,乍一看,象是一个几百年后的军人。
“你穿这一身……”
张守仁骇然而笑。
“怎么?”钟显颇为不服,瞪着眼道:“大人这衣服,我穿不得么?现在我一天走三四十里,要是还穿着长袍官服,除非是大人给我配轿子,不过大人又说过,再下流的人也不能骑在同类的肩膀上……大人你是这么说的吧?”
“呃,好的很,十分利落,英武!”
第二百四十一章 田间(2)
钟显这厮,什么都好,就是这一张嘴巴委实欠抽,要不是用着此人,实在不是一个好打交道的,当下属很好,当朋友就免了。
当下便是把笑容敛了,问道:“你在这里做什么?”
钟显和张守仁打交道久了,现在就是你我相称和自称,以前什么下吏,在下,下走之类的称呼早抛远了,这会子很随意的拍拍腿上的泥点子,笑道:“那边还有几个熟人,大人一看就知道了。”
“卖关子!”
张守仁瞪他一眼,不过还是跳下马来,向着钟显指的方向走过去。
这边的田地是军田和民田杂处,千把亩无水的旱田,要一直走三里多路,才有一条胶河的分流小河,近水的田都不算好,所以没有大军头来抢,也没有大士绅来兼并。
张守仁把所有田主都雇佣了,从秋天起到明年收成之前,按月领银子。每户人家是一个月一两银子,到明年收成时,张守仁和田主一人一半的收成。
花银子雇人种自己的田,这话说出来是要笑掉人的大牙,这事刚搞的时候,全浮山最敬服张守仁的人,也是说大人可能是因为粮食不够,急昏了头。
后来才知道,不仅是种田,还有不少杂活,这才慢慢把风声平息下来。
就算这样,人也是说不值当。这里的田主都是几亩地最多十来亩地的小田主,到收成时最多能分张守仁几百斤粮,但每户人家最少拿走他六两银子。
一石麦子四钱左右的均价,六两银子就够买十几石麦子了,怎么算,都是亏本生意。
但张守仁是自有打算,买田的事他已经在进行,但这事不是说办好就能办好的,山东人口密度还算是比较大的,能开垦的土地基本上也是开恳了。
要买田,还要大片的庄田,这就得看巧不巧的正遇上人转手,否则就只有等。
而且,莱州一府肯定买不到多少了,要往青州和济南一带去买了。
等买到大量庄田,到时候他会募集一些流民来屯田,要省不少银子,现在这样子,也算是没有办法的办法了。
“李老掌柜,是你老在这?”
从夹堤一边下去,就是田地,现在是秋播已经结束的时候,麦种都下了地,麦苗都没露头,还得过一阵子,麦子才出苗,然后到明年五月左右,才是收获的时候。
这些地,十之**是种的麦子,也有小部份是种的高梁,小米,黍,都是一些传统作物,北方刚刚兴起,已经有人种值的玉米和番薯等外来物种,山东这边还没有人种值。
老百姓一般在这种事上是保守的,很多外来物种在证明它的产量之前,百姓是不会贸然种值,除非是原本就种不出什么的边角料地,种点试验看看。
不幸的是,现在这些外来物种还没有表现出其应有的价值,玉米虽然耐旱,但现在平均亩产不到百斤,甚至只有四五十斤。
番薯的平均亩产也是极低,根本不能和后来千把斤的产量相比。
第二百四十一章 田间(3)
一直到清乾隆年间,玉米和番薯才在中国北方完全推广开来,种值经验解决了产量低的问题,中国人口也在那时候开始暴涨起来。
几个人影,是从麦田另外一端迎过来,都是打着油纸伞,脚上穿着靴子,所以在雨地里头,也不怕泥泞。
隔的老远,张守仁就是认出了一个须发如银的老者,身量高,有点发福,不是老李掌柜又是谁?
“呵呵,国华眼神真好。”
“是啊,年轻后生嘛。”
“我们快些迎上去吧,这位陈先生,也请一起吧。”
几个人说笑着,一起向张守仁这边迎过来,说话间,言词也是十分随意亲和,也就是老李掌柜和寥寥的几个人,能这么和张守仁极亲厚的说笑。
“原来还有东主在。”
利丰行的秦耀祖刚过四十,身量不高,不胖不瘦,眼神中满是精光,是一个精明到极致的人物。
山东人都厚实的多,能在生意上和江南一带的徽商,还有北边的晋商打一打擂台,甚至不在其下的,也就眼前这东主和寥寥几个人。
对这样的商界□□,张守仁也是佩服的。他不象明朝的人,明明想银子想的疯迷了,嘴上还要说几句淡话,甚无意思。不少士大夫自己做生意做的极大,嘴上还要骂几句商人食利,不是好人。
说什么以农为本,其实明朝在晚期时,早就是商人帝国,而且是不纳商税,不受帝国控制的一个新兴集团。
半农耕,半商业,没有成文法保护私产,没有投资方向,赚了钱买地,所以中国晚明时的资本主义也是一个不成熟的怪胎,掺杂了太多杂质在里头。
亦官亦商的,更是多了去了。
眼前这位东主,年富力强,难得的还是一个纯粹的商人,对这样的人张守仁没有歧视的意思,以前他是弱势,现在他是强势,不过不管强弱,双方始终是友好合作,始终充满着一般大明武臣难得的契约精神。
就在不久之前,辽东东江的毛文龙还用假军票不给报销等很多办法,坑害了不少运送物品到东江皮岛的商人呢,可想而知,张守仁的这种品质,在这些商人眼中有多可贵,而山东这里的好几家大商行都愿和张守仁保持亲密的合作关系,这种相处时自然而然的平等态度,交易时的契约精神,都是极重要的原因。
“见过大人!”
一脸精明的秦东主身子不坏,身边跟着两个小奚奴想扶着他,却被一甩手甩开了,大步到张守仁跟前,揖身一礼,笑道:“相隔不久,大人似乎清减了不少?”
“没办法,最近练兵练的很凶。”
“有什么新消息没有?”
练兵练的凶,就是预备出兵,听着这话,在场的几个人脸色都不大好。有的商人无祖国,不过不代表所有商人都是一样,听说鞑虏入边,在场的一群商人,都是十分气愤。
秦东主的利丰行在北边没有什么大生意,他的主要生意就在山东,不过提起来时,仍然是十足关心,这也令得张守仁十分感慨了。
第二百四十二章 陌生人(1)
第二百四十二章陌生人
“东虏的两路大军,应是有十万人左右。”
面对一群商人,解释起军国大事来,张守仁也没有丝毫的轻视表情。他从怀中掏出最新的邸抄,看了一看,又道:“现在全部聚集在通州,在前几天,奴军一部与高起潜部交战,将其击败了。”
“哎呀,怎么……”
“唉!”
在场的人,都是郁郁不欢。虽然明军对清军是向来输多赢少,几十年了,只有宁锦大捷传遍天下,其余的几场胜仗,声名不显,人也不大清楚。
毛文龙在东江时,虽然斩的多是汉军,甚至是普通的汉民,但好歹由宽甸一带经常主动出击,也打打野战。
自此人之后,明军就只能剩下守城了。
现在这光景,打输了是丝毫不稀奇,但人的惋惜和愤怒,也是丝毫不减。
“也不知道咱们官兵,什么时候能野战赢奴骑一场,难道真的是什么女真不满万,满万不可敌?”
老掌柜一把年纪了,此时却是一脸的忧心忡忡。
他们这一类人,消息灵通,对发生在北中国的历次清军入关的事情十分清楚明白,知道其中的详情和清军的凶残,听到明军战败的消息,自然也是十分的沮丧。
“满万不可敌,那他们怎么不攻破山海关进来?还是官兵主帅不得力,高起潜那个太监,能领什么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