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将至,我们等待死神》。勃留索夫对该诗 的最后一行提出了尖锐的批评。然后,他朗诵了自己的两 首新诗,《亚当与夏娃》与《俄耳浦斯与欧律狄刻》。谢尔 盖 索罗夫约夫也朗诵了几首他自己的诗。勃留索夫就这 些诗的形式作了分析,没有触及诗的含义,甚至好像在强 调他把这些诗仅仅视为学生的习作。他用这种教训的态度 对待像别雷和勃洛克这样自成一家的诗人,使我惊愕不 已①。然而,就我所知,勃留索夫一生一直保持着这一习 惯。
①别雷在其回忆录《世纪之开端》中把勃留索夫描写成一位严厉而热 心的导师。别雷写道:“所有关于勃留索夫压制青年诗人的说法并非 属实。他固然偶尔也出过差错:他起初未把霍达谢维奇列入他的 ‘诗人’名单中, 但不久他便予以纠正了。 英译者
第 198 页
在那次聚会上,我们一边用茶,一边继续讨论。我注 意到勃留索夫对他自己的诗所做的分析是没有条理的。它 们被当作福音一样被接受了。我所害怕的事最终还是发生 了:勃留索夫要我朗诵自己的作品。出于怯场心理,我拒 绝了这一要求。 九十年代,勃留索夫是现代派的领袖。许多人认为, 作为诗人,勃留索夫比起巴尔蒙特、梭罗古勃和勃洛克来 略为逊色,但在学问方面,勃留索夫远胜于他们。巴尔蒙 特、梭罗古勃和勃洛克对于自己在文学上的地位并不很热 心,而勃留索夫则想发起一个文学运动并使自己成为该运动 的领袖。因此,运动成员的组成和指挥,与相对抗阵营论战 的义务,组成工作和制定战略的工作
所有这些都主要地
落在了勃留索夫身上。《天蝎》出版社和《天秤》杂志完全 由他一手操纵,展开辩论,组织盟友,挑起战火,时而联 合, 时而分裂, 时而调解不和, 时而又惹起争端。 〔……〕 平等观念与勃留索夫是完全不相容的。这可能是由于 出身于下层中产阶级,该阶级的社会环境对他造成了一定 的影响。要小资产阶级屈从或逃避比之要其他人比如贵族 和工人要容易得多。而另一方面,能使人居众人之上的良 机更能煽动的是存侥幸心理的资产阶级而非工人或贵族。 〔……〕一个人表现出独立性意味着将永远成为勃留索夫的 敌人。青年诗人的作品如果没有请勃留索夫评价过并获得 他的认可,那么,毫无疑问,勃留索夫永远也不会原谅他。
玛丽娜
茨维塔耶娃即为一例 。如果另有一家出版社或
茨维塔耶娃的文章《劳动英雄》。
英译者
①参看玛丽娜
第 199 页
杂志出现的话,尽管他们对勃留索夫的态度是友好的,但 因为它是由其他人而不是由勃留索夫所控制,那么,一道 禁令会立即发出,禁止那些凡在《天蝎》出版社出过书的 人参与其他出版社。因此,与《格里芬》出版社合作或为 后来创办的《艺术》 止。
者围着他转 与《转折点》
撰稿都受到严厉禁
滋生出谄媚的权力应该受到限制。勃留索夫想让奴性 哎呀,这类谄媚者不难找到。勃留索夫的 露面常加以戏剧性的安排。他收到邀请后不说“去”还是 “不去”,而是宁愿让人们等待和希冀。在指定的时间里, 他的追随者们先后露面,而他是不会到的。我清楚地记得, 年,在一次文学沙龙里,在勃留索夫来还是不来的问 题上,大家争论了达一个半小时。他们互相问道:“你知道 勃留索夫他来还是不来?”“我昨天见到过他,他说他会来 的。 但今天早晨他告诉我他很忙。 今天下午四点他说 “ ” “ ” 过他要来的。”“我五点钟见到过他,他说他不准备来。” 每个人都想显示自己比别人更了解勃留索夫的行踪,因为 他与勃留索夫亲近些。最后,勃留索夫来了,没有人敢先 对他说什么,而是他问一句,人们答一句。 他的离去也同样故弄玄虚:他会突然离开。有一次,
离开安德烈 别雷家时,他突然关了灯,在黑暗中离开了 大家。当灯重新打开时,勃留索夫已不在房间了。第二天,
别雷收到他一首题为《罗基致波尔得尔》的诗,结尾是:
①《艺术》:莫斯科,
《转折点》: 科, 莫斯
年。艺术与艺术批评月刊。
英译者 年。文学与社会评论月刊。索罗科 英译者
夫任编辑,该刊副标题是:自由思想论坛。
第 200 页
宇宙最后的主宰/黑暗, 黑暗伴随着我①。 〔……〕他不喜欢人们,因为首先他不尊重他们,至少 他在成年时期是这样的。年轻时,他似乎对柯内夫斯科依 有过好感,他对待芝娜塔
吉比乌斯的态度也还不错。此
外,我就举不出其他人的名字来了。他反复强调的他对巴 尔蒙特的爱,简直不能称之为“爱”,至多是萨里埃尼②在 莫扎特面前所表示出的惊异罢了。他喜欢称巴尔蒙特为他 的兄弟,而马克斯 沃罗辛却认为,勃留索夫对巴尔蒙特 的那种兄弟般的感情,是有悠久的历史传统的,事实上自 该隐③就开始了。年轻时他也可能热爱过杜勃罗留波夫, 但当杜勃罗留波夫献身于基督教和民粹主义后,勃留索夫 就不再容忍他了。杜勃罗留波夫过着流浪者式的生活。有 时,他会来莫斯科,且每次都与勃留索夫一起待上几天。 他同勃留索夫的妹妹耐德亚有着共同的宗教见解。他还是 个素食主义者,拄一根拐杖四处周游,见到每一个人都称 之为兄弟或姐妹。有一次,我在文艺俱乐部里偶然遇见了 勃留索夫。当时是下午两点。勃留索夫正在玩纸牌。我愣 住了。
①在这首诗中,勃留索夫与别雷展开了论辩。该诗后收入《花环》中。 勃留索夫在注释中说明诗歌借用了斯堪的纳维亚神话。愉悦之神波 尔得尔由于魔鬼罗基的背叛而死去。罗基虽受到了惩罚,但他终究 是 胜 利 者 。 英译者 ):意大利歌剧和教堂圣曲作曲家。他作为莫 ②萨里埃尼( 扎特的对手而留存在人们的记忆中。普希金曾凭毫无根据的传闻把 中译者 他写成毒死莫扎特的凶手,从而使他更为闻名。 ③该隐:犹太教、基督教《圣经》中人类始祖亚当的儿子。《创世记》 中 称,他因嫉妒而将其弟亚伯杀死 。后常用以比喻骨肉相残。
译者
第 201 页
“我还能怎样呢?”勃留索夫说,“我现在是无家可归 了:杜勃罗留波夫一直待在我们家。”他直到杜勃罗留波夫 走了才会回家。 波瑞斯 萨多夫斯科依 ,一个聪明而英俊的小伙子, 在他冷漠的外表下却藏有一颗非常善良的心。他称勃留索 夫的情诗为淫诗,因为勃留索夫曾在诗里侮辱过他。但波 瑞斯错了。勃留索夫的性行为是带有强烈的悲剧性的,当 然不是像他所乐于想象的那样是本体论意义上的,而是心 理学意义上的。勃留索夫既不爱人类,也不尊重人类,他 从未真正爱过那些他偶然与她们“共寝”的女性。勃留索 夫诗中的女性就像两滴水一样互相相像。这是因为他没有 爱过他们的任何一个,或把“她”与另外一个“她”区分 开,或试图去了解她们。他真正尊重的很可能只是爱情本 身。他对他的情妇们很少留意,“我们像祭坛上的牧师一样 履行了我们的仪式……”多可怕的字眼。如果只是一次仪 式的话,那么无论与谁举行仪式都是无所谓的。“爱的女祭 司”是勃留索夫常用的一句短语,但女祭司的脸是被蒙盖 起来的,一位女祭司可以换成另一位 “仪式” 是同 仍 样的。〔……〕勃留索夫恐怖地尖声叫道:“颤抖着,我拥 抱了一具尸体!”此外,她们对他的爱常常会转变成痛苦。 在情感之床/抑或死亡之轮? ” “我们在哪儿/ 他热爱文学,并且只热爱文学。他仅仅以文学的名义 爱他自己。事实上,他是怀着神圣的热忱履行了他青年时 立下的誓言:“不要把爱,也不要把同情施于他人,只崇拜 你自己,而且要无条件地崇拜你自己;”同时,“又要不带 丝毫杂念地尊奉艺术。”艺术仅仅因为是艺术而成为他的偶
第 202 页
像,对艺术的崇拜使他不惜牺牲活生生的人性。必须承认, 他自己也成了崇拜艺术的牺牲品。文学对他来说,是冷酷 无情的上帝,需要永无休止地为它献身。勃留索夫之崇拜 文学这个“上帝”,实际上是渴望跻身于文学史册。在知识 的圣殿前,他像伊斯兰教徒在作为麦地那化身的圣石前一 样,顶礼膜拜。
年
月,他三十岁生日那天,他对我
说:“我希望世人能永远记得我,这样,世界文学史册就会 有关于我的记载。 会有这样的记载的。〔……〕 ” 他同尼娜 彼得罗芙斯卡娅的罗曼史使双方都很痛苦, 但痛苦尤甚的还是尼娜 。《热情的天使》完成,他把这本 书献给了尼娜。在献辞中,勃留索夫称她为“在狂热的爱 中憔悴,为无限的爱而毁灭”的女性。而他自己却从来不 愿意为爱而献身。勃留索夫与尼娜在现实生活中的爱情在 经历了爱情小说中所惯有的种种情节之后,勃留索夫就想 逃回自己舒适的家里,坐在壁炉边,品尝那烤得香喷喷的、 松软的胡萝卜馅饼了,而这馅饼是他亲爱的妻子用她那双 小巧的手为他准备的。于是,他便摆出冷漠无情的态度向 尼娜表明,他希望与她彻底断绝关系。 尼娜和我的关系非同寻常。我们不仅仅是一般朋友关 系,这在莫斯科已有传闻。对于这些猜忌我们一笑了之, 而且,说实说,有时还怂恿这种谣传 除非是那种恶意 中伤。我了解并亲眼目睹了尼娜的痛苦,为此,我与勃留 索夫谈过两次。在第二次谈话中,我说了些侮辱他的话, 显然,他没有把这次谈话告诉尼娜。自那以后,我与勃留 索夫互不理睬。尼娜花了六个月的时间才调解了我们的争
①参见《导言》。
英译者
第 203 页
执。于是,我们又假装什么事也没有发生过。
年秋,大病一场之后,尼娜决定离开莫斯科,永 远永远,不再回来。她动身的那一天终于来临了
月
日,我到亚历克山得罗夫斯基车站为她送行。尼娜已在 她的包厢里,勃留索夫坐在她身边。地板上放着一瓶启了 口的科涅克葡萄酒(这就是所谓的莫斯科象征派的“国 酒”)。他们举着瓶子直往嘴里灌酒,流着泪互相拥抱着。 我也含泪喝了一大口酒。这情景好像在为即将上战场的士 兵送行。尼娜和勃留索夫都明白他们将永远分手了。他们 喝完了那瓶酒。火车缓缓开动了。勃留索夫和我离开火车 站,默默地乘上一架雪橇,一路无语地直奔斯特拉斯特诺 依修道院。 这时,大约是傍晚五点。那天正是勃留索夫母亲的命 名日。〔……〕送走尼娜之后,我到勃留索夫家为他母亲庆 贺。我是晚上十点左右到的,客人都已到齐了。瓦列里的 母亲正与他、他的妻子和他的妹妹在打桥牌。一心追求家 庭乐趣的、悠闲自在、温文尔雅的瓦列里,送走尼娜,离 开车站后,在参加庆祝命名晚会之前,已去理了发,头上 散发着淡淡的头油味。他在柔和的烛光映照下,微笑着凝 视着我的眼睛:“喂,看看我们现在所处的环境吧,那可是 完全不同于几小时前的了。”我没有说话。他又灵巧地把手 中的牌摊成一个扇形,那意思好像是对我说“你不来玩一 把吗?”随后,他干脆直截了当地问我:“如果你处在我的 位置上,你又会怎样呢?弗拉狄斯拉夫 费列斯安 诺维 奇?”问题似乎是对牌而发,但它却有着另一层意义在内。 我瞟了一下勃留索夫手里的牌,说:“我想你最好打低 叫方块。”沉吟片刻,我补充道:“如果你侥幸成功可真得
第 204 页
感谢上帝。”“但我想我还是打七草花。”他真的这样打了。
勃留索夫鄙视民主。他所崇敬的文化史对他来说是 “创造者”的历史,这些半人半神的“创造者”高高地凌 驾于芸芸众生之上,民众们嫉恨他们,而他们也同样鄙视 民众。任何民主政府对他来说,似乎不是乌托邦就是由群 氓统治着的暴民政权。 在勃留索夫看来,任何专利主义都能成为保护和创造 文化的动力,所以,诗人应该常常站在现政权一边,而不 只要这个政权是统治人民的而 管它是什么性质的政权 不是群氓政权。就像古代战船上的划桨手,“不论是为恺撒 还是为海盗,都是一样地划。”诗人们也都是奥古斯都①、 梅瑟 拿斯 、 路 易 们 , 腓 得 烈 、 凯 瑟 琳 、 尼 古 拉 一
世 等帝王的朝臣。 这是勃留索夫的一种最引为自得的观
点,在这种观点的支配下,于是,尼古拉二世时代的勃留 索夫就成了一个君主主义者。而临时政府执政时,他又想 在几个委员会中获得一席之地;为了支持政府的国防政策,
中译者 :罗马第一任皇帝。 ①奥古斯都(公元前 ):古罗马政治家及诗人。他是贺拉斯和 ②梅瑟拿斯(公元前 维吉尔的朋友和赞助人,并写了不少著作,他的名字已成为艺术赞 中译者 助人的同义语。 中译 ③路易们,泛指由路易一世到路易十 八世等各代法国国王。 者 ④泛指腓得烈一世到三世等德意志国王和神圣罗马帝国皇帝。 ? ):俄国女 )及二世( ⑤凯瑟琳一世( 中译者 皇。 中译者 )俄 国 沙 皇 。 : 尼古拉一世(
第 205 页
他于
年夏写作并出版了一本题为《战争该怎样告终》
的小册子。这本以玫瑰红色为封面的小册子其扉页上写有
。 ” 小册子的主题 是“战斗不息,直到胜利。”勃留索夫之所以这样做,是因
,
这么一句话: “
为当时他对临时政府能“统治下层阶级”并显示出政府自 身的“强大威力”尚寄于希望。因此,十月革命的胜利使 他陷入了绝望之中。 〔……〕 那年冬天我没有见到勃留索夫,但我听说他意志消沉, 年夏,立宪会 议被驱散,新的恐怖开始之后,他才鼓起勇气宣布他是一 个共产党人。这与他以往的一贯行动倒是完全相符的,因 为此时他面临的是又一个“强有力的政权”,这个政权是专 制主义的另一种变体 他屈服于它,而它也为他 提供了 有效的保护,使他免受群氓的攻击。宣称自己是个马克思 为文化之行将无可挽回地衰亡而哀悼。
因为只要有政权存在, 它的名称如何,在勃留索夫看来是无所谓的。按照他的观 点,他现在所归从的共产主义这个新独裁政权要比旧的更 好些,因为对他个人来说,新政权下的克里姆林宫要比沙 皇时代的更容易接近些,况且,以前的旧独裁政权对于艺 而新政权则打算对艺术 术从未有过任何鼓励性的政策 的发展采取些积极有效的措施。于是,他便梦想布尔什维 克能给他机会,使他能运用强有力的行政手段来指挥文学。 果真能如此的话,他就能独断专行地对作家们发号施令, 而不必担忧别人在他背后搞阴谋诡计,或另外拉帮结派了。 勃留索夫希望文学史上会写有这么一笔:“某某年,勃留索
主义者对他来说并不损失什么
拉丁谚语:想要得到太平, 定要有自己的准备。 “ 一 ” 中译者
第 206 页
夫使俄国文学发生了巨变。”多么美好的希望啊!他为此召 开了一个又一个会议,制订出一条又一条规章制度和决议。 由此可见,勃留索夫的理想与他的个人利益是完全一致的。 年底,我碰巧接替了勃留索夫的一个职位。拉开 他办公桌的空抽屉,我看见了一个注射用的针头和一张沾 有血迹的报纸碎片。他晚年常常精神恍惚 显然是沉溺 于毒品所致。 勃留索夫孤苦的晚年生活里,却有一桩意想不到的快 事。他在去世前不久,把他妻子的小外甥领养了过来,并 像从前照料那只从街上拣回的小猫那样体贴入微地照料他。 勃留索夫会满载糖果和玩具回到家里,和那小男孩一起趴 在地毯上做游戏。 得知勃留索夫去世的消息后,我便认为他是自杀的。 如果不是死神抢先一步降临的话,他是会这样干的。
于意大利,索伦托, 年
本篇选自霍达谢维奇的《追忆勃留索夫》一文,此文收在 《墓地:往事追忆》(霍达谢维奇著,巴黎, 谢维奇( 一书中。霍达 在开始其诗歌创作时,受象征主义影响 极 年革命时,他已是小有名气的诗人
年 )和 《深 沉 的诗 琴》 (
大,尤其受当时勃留索夫所倡导的颓废主义的熏陶。不久,他就写 出了成熟而新颖的诗歌。
和翻译家了。《萌芽之路》(
年)两本诗集的出版则更使他成为著名诗人。 家。《追忆勃留索夫》写于 《当代札记》第
期(
年
年,霍达谢维
奇移居西欧,很快他又成为移民中具有代表性的诗人和文学批评 月,勃留索夫去世后不久。 当时,霍达谢维奇正与高尔基一起待在索伦托。该文最初发表在 年)上。高尔基在比较了该文 与尼
第 207 页
娜
彼 得萝 芙斯 卡娅 回忆 勃留 索夫 的文 章后 ,认 为后 者的 文章
“更有人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