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的压抑与恐怖。读罢《封锁》,似乎就像经历了一次繁华都市拥挤的塞车,人们只是在拥堵的这无奈中打了个盹,发泄了一下心中的不满,仅此而已。
对于正义凛然之士,张爱玲的描写未免太过冷血。然而对于醉生梦死之流,却是极为欣赏这种将噩梦精雕细刻为一场旖梦的绝妙才华。风流才子胡兰成就是欣赏者之一,《封锁》令他对张爱玲的才情倾慕之至,并登门相识。一个才子,一个佳人,最终注定要演绎一场骇世惊俗的“倾城之恋”。
胡兰成的滥情薄幸以及污浊的政治背景,令张爱玲背负了太多痛苦与流言嫚语。这个清坚决绝的女孩不得已只好绝望地选择离开,远渡重洋。
没有上海的依附,张爱玲的才情从此慢慢枯萎,惊艳难再。离开是张爱玲的悲哀,也是上海的悲哀。
张爱玲去了美国之后,用英文写了两本自传体小说《雷峰塔》和《易经》,虽然离开上海多年,但她仍然难忘上海,她借小说女主人翁琵琶来倾诉对上海的思念:“她(琵琶)爱上海,像从前的人思念着自己的未婚夫, 像大多数人热爱着祖国。”(摘自皇冠出版社张爱玲《雷峰塔》)晚年的张爱玲性格孤僻,离群索居,从不接受任何拜访。但是,当听说拜访者是上海人, 她就会一反常态地说:“上海人倒可以见见。”
张爱玲对上海的眷恋,倾其一生,难以割舍。张爱玲把上海的传奇渲染到了极致,上海也把张爱玲的传奇推崇到了极致。
上海,是张爱玲永远抹不掉的情结。
烙进记忆的画痕也许她听着留声机正在播放一个女人妖冶地唱,或者她百无聊赖地听着嘈杂“市声”。黄昏熹微的光让人觉得昏昏沉沉的,她抚平旗袍的一角,撇过头时,在画报上看到了那幅画。当然,也有可能是这样………在某个地方,她看到了它的仿品,被装裱起来,挂在墙上。
不管邂逅于怎样的情形之下,那幅画她一见,就让她永远忘不掉了。
它的名字叫作《永远不再》,作者是法国画家高更。
张爱玲说,《永远不再》是众多名画里面,唯一让她感到印象深刻的。那幅画的画面上,有一个躺在沙发上的裸体女人。她身后的背景则是窗户和门………透过它们,可窥见外面纯净的蓝天,还有正在交谈的男女。房屋里的光线昏沉,是让人感到软绵绵的黄色调。
撇开高更想要表达的感情, 张爱玲觉得这幅画想要告诉人们:
第四章 心底的欢愉
那个躺着的女人,或许是结结实实地恋爱过,只是如今“永远不再”
了。但这“永远不再”并不悲怆,甚至千疮百孔。那是心平气和的、明净的“心如死灰”,乃至脸上带着一点不相干的微笑。
张爱玲解读的,也许不是这幅画,而是她自己。这幅《永远不再》让她感到印象深刻,大抵也仅是因为,她把自己放在了画中女人的位置上。
然而实际上,《永远不再》是高更对于自己早逝女儿的哀思,和张爱玲想到的一点联系也没有。但这并不能说明张爱玲不懂画她只是太自我。
说起来,张爱玲与绘画之间,有过一段很深的缘分。
年的上海,充溢着末世的繁华氛围。国仇家恨再尖锐如刀子,也戳不进遗老遗少金莼玉粒的梦,也割不破租界里先生小姐摩登派对里的奢靡泡沫。
那是一所位于公共租界西区的仿西式豪宅。它本是阴沉的。但从某一天开始,屋里忽传出不成调的钢琴声,间或还有学习英语的童音。
那一年,张爱玲的母亲黄逸梵携卷着西洋的风回来了。这个幼时裹过小脚的女人,举手投足之间,已很难找到中国传统女人身上的温顺与沉默。
再次回到这所房子,女人感到的并不是回乡的欣慰,而是压抑。
外表的时髦样式并不能掩藏屋里遗老遗少散发出来的腐败气息,也压不过数千年尊卑传统森严的阴魂。这所房子让黄逸梵感到恐惧。
当她把目光投向仅仅七岁的女儿时,她仿佛看到了一个低眉顺眼的“闺秀”的虚影……这是一个噩梦。她不能让女儿的生命,在这所房子里腐烂下去。
于是,摩登的女人开始行动了。
年幼的张爱玲坐在对她来说如同蛰伏的巨兽一般的钢琴前面,幼嫩的手指按下一个个黑白的琴键, 一串串音符随着风轻轻地飘开。她也曾跟着母亲,念一个又一个的英文单词,阳光透过窗隙,在女童整齐的童花头上镀上一层暖色的金。但最让她感到开心的,大概是画画了。
学过西洋绘画的母亲摆开大小不一的排笔、色彩斑斓的油画颜料,还有巨大的画布,这些都让女童眼前一亮。她瞪大了眼睛,看母亲一笔一画地画出静物、风景、人物……与中国画全然不同的绘画方式,如同一个神秘的万花筒,展现在她面前。
在母亲的示意下,女童拿起笔,颤抖地画下自己的第一笔……在这段学画的日子里,张爱玲展现出了不错的天赋。她稚嫩却令人眼前一亮的画作,甚至引发了年幼弟弟的嫉妒,要在她的画上涂鸦,令人莞尔。
然而,童年的美好总如肥皂泡一般易碎。这段快乐的日子并没有持续多久。对于张爱玲来说,它仅仅是阴霾童年里一线少少的阳光。女童的眼睛,看到更多的,是摇摇欲坠的大家族内部的权力倾轧。那双早慧的眼,将阳光与龃龉遍览。
接下来,她要面对的是父母关系的崩坏,母亲再次出国……以及继母的到来。
冷眼磨砺她看透世情,让她成长。岁月逝去,当年的女童成为名噪一时的女作家,童年时的梦与美好却并没有被她忘记。
开阔的眼界,让她有更多的机会,看到更多的画作。她曾写过一篇名叫《谈画》的文章,一贯冷清又戏谑的笔调,好似一个艳妆的女人抱着胳膊,站在一旁冷眼看着一切,嘴角偏又带着一点笑容。她闲闲地调侃着那些名画,再盛大的场面,通过她的文字重现,都会让人感到一点无可奈何与凄凉。她是一个无奈的旁观者。
对于张爱玲来说,成为一个专业的画者是没有机会了。但有空闲时,她仍爱画些小画。许是写作困乏了,搁下钢笔与稿纸,取来铅笔,画素描,或是默画。她笔下偶出现那些上海女人:穿着旗袍,烫着发,一个个都似从《半生缘》或《沉香屑》中走出来的,袅袅婷婷的媚态。
与好友炎樱一起时,她又爱画一些满是蓝绿色调的水彩画。湿淋淋的颜色,或许与母亲黄逸梵相衬………那个女人虽然没有给过她母爱,但却是她独立与自由、艺术与文学的启蒙者。
在港大读书期间,张爱玲恰好遭逢了香港的沦陷。类似于《倾城之恋》的背景下,四处都是硝烟。学校被迫停课了,学生们为了一点吃食也要去做工。张爱玲找到了看护伤员的工作。在《余烬录》中,说起那些身体破败的伤员时,她仍然是“事不关己”的冷淡语调。她写她们是怎样在伤员们的哀鸣声中“若无其事”地活下去。在那段混乱的日子里,张爱玲与炎樱一同画了许多画………饥饿、战争、死亡在威胁。
在临时医院的屏风后面,亮着昏昏的灯光。这个瘦削的女子手中捧着一部书在读。有时累了,她便拿出铅笔与稿纸,开始勾勒潦草的人形。那个沦陷的冬天,天气寒冷。风从缝隙里透进来,让她的手冻成难看的酱红色。也许她低着眉眼,抬起手呵了一口气,又皱着眉头继续画着。不远处传来伤员痛苦压抑的低吟,病人身上散发出来的异味与如同钝刀子一般的严寒一起,让她感到自己处在一个被遗弃的荒岛上。
大抵正是那种寒冷的孤寂,让她感到无趣、无望。也恰有无限的空闲时间,可以感受人们的姿态,画出一幅又一幅的速写。只有这一点从儿时成长起来,却又未曾经过好好培育的爱好,能够稍微安抚她那时内心的惶恐。
她寂寥的笔,潦草地画下沦陷的香港岛上,人们的百态。暴躁的房东太太,或者是仓皇逃亡的大家少奶奶,或者是衣着艳丽、面容憔悴的妓女。一切声色犬马都被轰隆隆的炮声击碎,消散。这时候展现出来的,是最原始的人性,张爱玲则将这些人性记录下来。很久以后,她回忆起这段日子,说那些画可以算是好得不像话了,简直不像她画的………自己这一生再也无法画出那样鲜活的画了。
然而,张爱玲终究是个作家,那画画的梦,到底还是会搁浅。就如同旧时还算和睦的家,似水里月亮的影子,美倒是美,只是轻轻一碰,便碎了。终究,那段画画的日子,会成为日记本里面的一个旧段落,或是回忆里一帧褪色的相片。返回上海之后,她便极少有空闲与心情画画了。
世界上的事大多是不完满的。画画的梦搁浅了,但她却仍然深爱着那些色彩。她会穿上色彩艳丽的“奇装异服”,让自己好似一幅移动的风景画;她也会用文字写下那些灼烈的色彩。于是,便有了《沉香屑第一炉香》里梁太太家的花园:白的栏杆,红的杜鹃,蓝得浓烈的海水,白色的大船。明亮的色彩猛烈地碰撞,热闹如年画上的景致。便有了那些细致入微的场景白描,让人似身临其境。
闭上眼,她的文字便化作一帧帧充满色彩的画。引人遐想,让人想要仔细探究。
有人说,张爱玲的文字,明亮的便是银紫色,阴暗的则是月下的青灰。也许,她用另一种方法在画画。也许。
住在“奇装异服”里世纪40 年代,战争的硝烟并没有淹没上海的繁华,古、今、中、外的文化漩涡般席卷,冲击得这座城市热闹非凡。
迷绚的霓虹灯下是匆匆的人群,晚归、赴宴还是赴约,我们不得而知。霓虹灯光看得久了,红的、绿的晕得整个夜晚好生神秘烂漫。
角落的各种故事便也有了迷醉的背景色。车灯闪过,照亮人行道上攒动的亮色。不知哪家店里周璇式的歌声夜莺般婉转闯入,越来越明晰,要为这片攒动的明亮带来触动的开场。
说笑声萦绕这片明亮勾勒出的,是跳动的妖娆。几个衣着时兴的女子步步生香。细看她们化为肌肤的华衫,无一不是最近最为火热的旗袍样式。高至耳垂的立领,束起的卷发,潇洒不失端庄。旁边这位身着“蝴蝶旗袍”的女子,走动时下摆随势飘动,有几分电影明星“蝴蝶”的浪漫。紧挨着的女子走步间挺立胸膛,时不时瞟一眼四周,她知道她连夜赶制的镶珍珠花边式旗袍,是声名显赫的名媛薛锦园昨天在南京路大东舞厅才第一次亮相的样式,一定能挣得不少目光。
上海在那个年代扮演着时尚先驱者的角色,每一种新潮的酝酿时间都极其短暂,正在兴头已成过去。让追赶的人总是望尘莫及,又乐此不疲。引领的人却是嫌花样不够。
时光的镜头拉到一个午后的时装店,不算明媚的阳光却让牌匾上“造寸时装店”五个大字熠熠生辉。这个初来乍到的服装店,才开张不久,却很快因裁缝“小浦东”………张造寸手艺高超,而受到上海女人们的青睐。张造寸师傅懂女人,更懂如何装饰女人,他能根据女性不同的身材条件,为她们制出遮蔽缺点、突显长处的衣裙。来这儿的女人们穿着新衣总是能在面前这方铜镜前转来转去, 甚是欢欣,仿佛已从镜中看到了无数女人的嫉妒,男人的倾心。
店内传来扑哧的笑声,带着几分释然,在暖洋洋的下午甚是好听。店内坐了一名面容姣好、气质不凡的女子。修长的颈依着立领,斜下的门襟镶着阔边,精细的盘扣将上衣紧紧缚在肌肤上,束腰身,紧袖及肘。玫红上衣紧搭红色大裙,鲜亮至极,颇与眉宇间的傲气相衬。若是换了低眉顺眼的小家碧玉,怕是要被这一身红装模糊了面目,抢占了灵气。这位气场强大的小姐不是别人,正是有服装界顽童之称的张爱玲。
原本张爱玲是面带愠色,她正在向张造寸谈及最近小报记者在文章中说“张爱玲穿奇装异服”,更是有好事的漫画家画了一副“奇装炫人的张爱玲”刊登在报纸上。张造寸听了笑说:“张小姐侬穿侬的红装与人家不搭界!说句公道话,侬穿的衣裳算不上时髦,更不是奇装异服!上海滩穿奇奇怪怪衣裳的人多着呢,为啥偏盯牢侬?因为侬是有名气的作家,小报记者在侬身上找新闻!”张造寸一讲完,张爱玲就扑哧地笑出来。
前几日张爱玲兴冲冲地到店内,张造寸知道这位小姐肯定又是在家里琢磨出新花样,要来找他制衣了。果然,张爱玲拿出自己新画的自画像,画里的张爱玲一身红衣。张造寸顿觉无奈。照常理来讲,皮肤白皙身材瘦高的张爱玲是不适合一身大红的。上次的红裙自己没有劝过张小姐,这次肯定也是多说无用。当张造寸作出这件古典上衣后,还是忍不住告诉张爱玲这件玫红的上衣可以和各种色彩的裙子搭配,但切不可与大红为伍。然而,结果可想而知。张造寸看着眼前情理之中的红衣女子,却是意料之外地煞是好看,怎么看也是看不够的。他便从心里惊叹,这是怎样的奇女子!
张爱玲喜欢置办衣物,穿得热闹。她自己的奖学金、稿费,时常都会变成喜爱的布料。她的经济状况从来不差,这也是她有底气地讲出“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的原因。她称自己“拘拘束束的苦乐是属于小资产阶级的”。(摘自安徽文艺出版社。《张爱玲文集》)出身名门的张爱玲,怎样也是掩不住这一身的贵族气息。并且我们也不愿意将张爱玲与如今浮夸浅薄、注重形式的“小资”归为一类。张爱玲的想象力与创造力,都不能让她作为一个庸碌的衣架子活着。
就个性而论,张爱玲倒是与今天的王菲颇为相似,个性十足,不常出现,可是一旦出现便是让人印象深刻。最具冲击力的,当然便是她那一身自傲的行头。或是清朝夹袄配西式遮耳卷发,或是旗袍外边罩件短袄。她像极了一支迷迭香,闻过的人便是再也挥不去这道古香。
胡兰成的侄女青云到了80 多岁还记得张爱玲:“她人不漂亮,鞋子是半只黑半只黄,喜欢穿古朝衣裳,总归跟人家两样子。”华裔女作家於梨华见过张爱玲,她在文章中说:“张爱玲很高,很重视仪表,头发梳得丝毫不乱,浅底洒着竹叶的旗袍更是典雅出色,长颈上系了条红丝巾,可不是胡乱搭在那里,而是巧妙地协调衣服的色泽及颈子的细长。头发则微波式,及肩,由漆黑发夹随意绾住,托住长圆脸盘………我不认为她好看,但她的模样确是独一无二。”
张爱玲自小随母亲习得油画,对色彩的敏感度奠定了她对服装色彩的理念。她认为“色泽的调和用粗浅的看法就是‘对照’与‘和谐’两条路子。简单地说,对照便是红与绿,和谐便是绿与绿。”(摘自安徽文艺出版社。《张爱玲文集》)可见张爱玲所谓的“奇装异服”,却是她自己的态度所在。这点可就和名震世界的明星LADY%GAGA 一样了。在服装上有一样的才气,不媚俗、不类同,一种近乎优雅的叛逆。一样的大胆,着穿奇服行走江湖却理所当然的劲头。
每次张爱玲去拜访苏青的公寓都能让整条街为之轰动。张爱玲的倩影不远处一定跟着一群小孩边跑边叫,更别说厅堂深处那一些嗑瓜子的嘴要如何凹成了圆形。当《传奇》的出版校对要张爱玲去印刷厂时,整个印刷厂便因她的到来歇了工,工人们的眼珠子转到张爱玲这里便也再走不了了。张爱玲满足于此,但从不理会,自顾自地如郊外一朵盛开的玫瑰,不会因游人的欣赏而乱了节奏,散了芳华。
张爱玲时常为女性穿着不能出众而愤慨、遗憾,大约是在她心中总觉得,穿得平淡的女人很难能有精彩的人生吧,所以张爱玲的作品中对衣饰的描述,总与其他作家点到为止、达意即止不同。人物的衣着样式、色彩,总能让张爱玲滔滔不绝,仿佛衣着上就附着人的精魂。于是,一笔人性化晕出灵魂的轮廓,承载起人物命运的起承转合。
“她穿着一件白洋纱旗袍,滚一道窄窄的花边………深蓝与白,很有点质朴的味道。她携着一把百格子小遮阳伞。头发梳成千篇一律的式样,唯恐唤起公众的注意。”(摘自安徽文艺出版社。《张爱玲文集》)这是《封锁》中吕宗桢在电车上见到的吴翠远。纯净的色彩、保守的发型,与这个家里的好女儿、学校里的好学生的角色,极为符合。
《沉香屑第一香炉》中“一个娇小格致的西装少妇跨出车来,一身黑,黑草帽檐下垂下绿色的面网,一亮一暗,亮的时候像一颗欲坠未坠的泪珠,暗的时候更像一粒清痣。那面网足有两三码长,像围巾似的兜在肩上,飘飘浮浮。”(摘自安徽文艺出版社。《张爱玲文集》)张爱玲用丧气的语言描述梁太太这个黑色调的出场,有些时髦但也有些丧失的气味。那颗欲坠的泪珠的点缀,让我们心头一紧,感觉那似乎在暗暗预示这个角色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