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而我们当下迫切需要做的有两件大事。第一攻占澳大利亚、新西兰等整个大洋洲。这是一片完整的大陆,哪里各种丰富的资源,数百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至少适合一亿人居住和生活。
第二件大事。也是我们中华民族当下的重中之重,那就是在东南亚、中东、远东西伯利亚、和即将攻占的大洋洲进行大规模移民行动。
主要是东南亚群岛和大洋洲,这两块地域必须作为重要移民区从我们本国移民。
十年之内,我们必须要在十年之内完成向上述地区移民一亿的空前任务。
这样才能真正将这些占领区变为我们中华民族的栖息地,变成我们的固有领土。
当然,为了保证移民行动的顺利进行,随后我们要出台一系列保障措施和鼓励政策。
未来三年内,我们要着重在东南亚群岛以及中南半岛和大洋洲等地进行基础建设,最起码的要让我们的移民同胞不会没房子住。没饭吃。
至于生活水平嘛,他们守着无尽的财富,最多几十年。他们就会成为全世界最为富有的人。”
文平把决定宣布出来,一切都有政务院等各级机构去具体一层层部署实施,空前好大的移民活动,以及进攻大洋洲的军事行动都同时展开了行动。
此时文平没有去急于组建中国海军的航母战斗群,或补充海军受损的战力,而是直接选择了终极武器核弹的实验以及战略轰炸机制造。
虽然实验型号的核弹只生产出两枚。但文平明白,它的出现必将改变世界的格局。
而且。这两枚核弹发射出去后,将势必会给华夏带来丰厚的资源回报和话语权。
几个月下来,美国人已经意识到了事情的严重性,所以,他们竭力支援最后一个强有力的盟友,英国进行本土保卫战。
所以,苏军即使得到了华夏潜艇部队的协助,也未能如愿以偿的及时攻占英伦三岛。
而是与英美两国打成了泥潭一般的持久消耗战,英吉利海峡上空和海面、水下时时刻刻都有着双方的飞机、军舰,潜艇在展开血战。
美国人的战争潜力是很可怕的,当它全部发动起来,帮助英国人进行抵抗时,即使苏联此刻已经从新复苏,但是短时间之内也无法尽早的,胜利的结束这场战争。
因为,这场战争已经不是单纯的军事较量,而是变成了两个超级大国或者说两个阵营的全面消耗对抗。拼的是石油,是橡胶,是粮食,甚至是兵员。
所以,这场战争断断续续,一直持续了一年半,而在这一年半中,美国没有未急于再次使用核武器打破这个为妙的战略格局的平衡。
而文平更是全力以赴的动员一切力量为接下来的大移民行动做准备。
华夏将近两千万青壮和超过一千万的各地原住民被征召起来,参与了在中南半岛、东南亚群岛、澳洲甚至中东地区各种基础建设工程。包括修桥铺路,建设房屋,开垦荒地,牧场、果园等等。
当然了,也包括各种需要的军事设施和交通,比如各种永久性防御工事,军用机场、铁路,公路等等。
一年半间,在付出了上千万人的血汗代价后,可供三千万人移民的基础设施和准备基本上完成。
而且,有了这些基础,再完成了这三千万人的移民后,以后的移民计划,基础建设等就将变得要顺利快速的多。
此时华夏的人口已经超过了四亿五千万,三千万人的移民根本就是九牛一毛。
东北地区成为了首批移民区,超过五百万东北人,在军队的帮助下,乘坐军舰、飞机、火车等交通工具,分别奔赴政府为他们划定的各移民区。
但是,令文平没有想到的是,过了这一半年以后,西南五省、以及东南九省就出现了大量的移民潮。
原因是他们得知了首批移民者去了南洋等地过上了什么样的好日子。
有现成的房子,数不尽的良田,果园,农场和渔场,还有廉价的当地劳力可以使用,只要努力就可以大丰收,这简直是神仙般的日子。
所以,半年间,又有超过了两千万人,主要都是贫苦大众,以各种方式移民到了中南半岛各地,少部分到了南洋(东南亚群岛)。
为了防止盲目的移民造成大规模的饥饿,疾病等悲剧,文平下令各地边防部队立即加强戒备,暂停了国内向外的移民政策。(未完待续)
第十一章 秘密基地
眼下倒是有一件令文平更为关注的事情需要解决,那就是已经消耗了一年的英吉利海峡大会战。英法荷都付出了极大的代价,包括物资和兵员。
由于一年前英法联军在太平洋的战败,华夏海军攻占了马六甲海峡至太平洋内的所有英法荷联军的海外军事基地。
所以,原来驻扎台湾和琉球海峡的华夏海军第1舰队现在的驻地是在澳大利亚,与驻扎在波斯湾的第2舰队联合掌控印度洋海域范围。
第2海军舰队的基地分别位于印度的孟买、以及其南部的斯里兰卡岛和非洲东南部、印度洋西部的马达加斯加岛。
除此之外,此时华夏的飞机(包括战斗机,运输机,轰炸机,直升飞机)总数量已经超过了一万架。
单兵武器方面,经过这四年的全力以赴原来装备落后的西南军区(主要是中央军、桂系、川军、滇军)也都基本上全更换了56式半自动步枪。
作为自己的嫡系部队,海外军区的驻日派遣军,西伯利亚屯驻军、澳大利亚屯驻军的武器装备要更加先进一些。
步兵主要武器也从当初的56式半自动步枪,更换为56式冲锋枪以及华一式突击步枪(63式)。
此时华夏陆军的总兵力已经超过了八百万,而文平的嫡系部队就达到了三百多万。
且华夏还掌握着庞大的后勤供给系统。即东北兵工厂(原沈阳兵工厂,经过这些年的发展已经扩展为唯一一家可以大批量生产各种现代化单兵武器,如半自动步枪。冲锋枪,机枪,各种火炮,和坦克等各种装甲车的华夏第一兵工厂),
华北兵工厂(原太原兵工厂,虽然规模和生产能力不如沈阳兵工厂,但也在文平的大力扶持下。成为了可以生产除坦克装甲车之外所有单兵武器。)
中原兵工厂是以原来的汉阳兵工厂、金陵兵工厂为基干扩建而来。主要是为西南边防军和部分西北边防军生产所需的单兵武器和一些弹药。
此外,中原兵工厂还肩负着一个重要使命。那就是生产用于物资运输的军用卡车。
当然了,现在的中华民族经过文平这些年的高压撮合下。已经基本拧成了一股绳,而且随着控制区域不断扩大。很多派系领导人的目光,都不在局限于往日的华夏大陆上了。
而苏联和英法荷这两大阵营集团。经过这将近两年来的持续消耗战争,极大的消弱了这两大阵营的战争潜力。
虽然说美国人拥有者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和战略位置,又几乎走在了时代的最前沿,所以他们的战争潜力是十分惊人的。
不过因为卷入了援助英法荷抵抗中苏的战争中去了,这使得他们庞大的战争潜力处于一种即出即消耗的恶性循环之中,最终决定再次启动毁灭计划对敌人发起致命一击。
与时,文平已经秘密来到了大西北。
实验室内,文平的到来,让科研人员都暂时放下了手中的工作。组长钱博士更是亲自给文平讲解核物理实验的进展。
“吴组长,各项准备工作进展如何了?”
吴际霖是这个试验的总负责人,早在去年。铀浓缩丰度就已经达到了武器级,不过那时候文平并没有急于展开核试验,而是在此基础上,加以计算,重新计算各项数据。保证一爆就成功,不过试验核弹已经制作完毕。也运到了试验场,等待那惊天一刻。
“由于我们的计划开始的非常早。到今天,各项准备工作都进行得很顺利,目前几家铀浓缩工厂的生产都进入了正轨。试验场地和核弹都已经准备完毕,试验,没有问题。”吴际霖很有信心,不单单是对自己有信心,也对这个研究团队有信心,也对如今的研究成果有信心。在他看来,这个团队,这样的结果,都是世界顶级的。
为了这个试验,文平已经准备了三年,为了打好夯实的基础,各项研究数据都是反复验证的。虽然开头很艰难,但后续工作就比较简单了。有了基础,办起事来就简单,这是通用的道理。经过两年的提炼,随着铀浓缩丰度的缓慢提高,到如今,已经正式突破到武器级,并且有了而颗试验核弹。
文平有了今天的成就,最主要不是因为他先知先觉,而是有了基地的帮助,没有基地的帮助,没有科技实验室,或许建个铀浓缩工厂就可以直接难倒文平了。
制造出核弹是文平的直接目地,但他的目地不单单只有这一个。他也希望通过这个核物理实验计划,为华夏培养大批高尖端的科学家。整个核物理实验计划,涉及很多方面的学科,而整个华夏有几千人在一起努力完成这个实验计划。虽然他们当中很多都不清楚自己研究的东西最终是做什么用的,但不影响他们从中得到的知识和启发。
文平就是要走美国的路子,科学研究带动科技整体发展,培养更多的科学家。为这个国家和民族,尽量铺平前进的道路,让以后的路走得更快更平稳。
“核反应研究得怎么样了?”文平另一个问题,随即开口道。
“我们做了多次试验,关于反应堆核泄漏的问题已经有了很大进展。相信不用多久,我们自己制造的第一座核反应就可以出现。到时候是无论是安装在舰船上,还是亲自建造核电站,都能最大程度的保证核泄漏问题。”
核泄漏问题一直都是困扰发展自己核反应主要问题,要是建造核反应那会很快,但最难在核泄漏的问题上。因为不管是反应堆上舰,还是搞成非基地的核电站,这个问题都是必须决解的。
特别是把核反应堆当成舰船动力,核泄漏问题更是重中之重,因为一艘大型军舰上,最少有上千人,要是大型核动力航母,那最少也要四千人。所以核反应的安全,就是重中之重。
基地站都是一站式搞齐,啥东西都非常完善,也没有所谓的核泄漏问题。但自己做就不一样了,这是一个不得不考虑的问题。
而不管什么东西只有掌握在自己手里,才是自己的。
所以文平致力于发展华夏的科技,不至于等他百年之后,2046大中华基地消失的时候,华夏就真的要全部靠自己,再也不会享受到开挂带来的好处。(未完待续)
第十二章 青鸾
罗布泊基地以北一百五十公里外,一座奇特的“小镇”矗立在哪里。
说它奇特是因为,这个“小镇”虽有普通小镇的样子,居民房屋等设施齐全,也有家禽牲畜,但丝毫没有人生活过的痕迹。。
小镇中,一应生活物质齐全,家禽牲畜也有不少。而在小镇中间,屹立着一座高高的铁塔。铁塔高达上百米,全部由铁质钢材构成,看起来异常坚固。而在铁塔顶端,顶着一个大圆球,圆球的直径差不多有三米。
圆球就是这次核物理实验主角,华夏第一枚核弹,代号:青鸾
凌晨破晓,一辆装甲车来到这个平静的小镇,装甲车直接来到高塔边停下。一个穿着白大褂的科研人员走下装甲车,直接爬上高塔。
华夏第一颗原子弹是采用铁塔上爆炸的方式,即先把原子弹在地面组装好,不能插雷管,而后吊升到塔顶,进行固定、检查、测试,等各项工作完成后,最后才能插雷管。除了插雷管的工作未完成外,其他工作已经在前天全部准备完毕。试验将在今天开启,插雷管的工作也在今天进行。
铁塔竖立的“小镇”在罗布泊的大戈壁上,因为当地多风多沙,早晚温差甚大,科研技术人员在铁塔上工作非常困难,除了恶劣的自然条件外,就是铁塔的自然摆动。在如此困难的工作条件下,必须把数量甚多、危险甚大的雷管插好。巨大的困难和心理压力就可想而知了。
原子弹能否爆炸成功,就看最后插雷管的了。这是因为雷管是否能按规定要求插到正确的位置,直接影响到原子弹是否能同步起爆。否则原子弹爆炸试验就失败了。
此时就在罗布泊基地的控制中心里,所有人都齐聚一堂。文平,程海、吴际霖、钱学森以及他其他物理科研人员,再加上所有工作人员,控制中心已经聚集了近百人。他们都安安静静的坐在椅子上,看着前面显示器中那个在小镇插雷管的科研技术员。
整个控制中心一片静寂,并没有一人说话。他们都清楚。实验已经到了关键的时刻。
科研技术员再三检查了之后,用手势向摄像头比划了下已经安装确认完毕之后。在他慢慢爬下高塔。并且坐上装甲车离开后。整个控制中心的人都根绝仿佛过去了很久,等待总是漫长的。特别是如此关键的时刻,一秒都仿佛一个世纪。
等装甲车消失在监控范围后,控制中心的各项仪器又开始滴滴嗒嗒的工作起来。
“控制中心和青鸾的联系已经建立完毕。”
“青鸾各项数据显示正常。引爆工作可以随时开始。”
……随着一声声的报告声,核物理实验的工作已经全部准备完毕。
文平看了下时间,对身边的吴际霖道:“核试验准时开始,还有一个小时的时间,再最后检查一遍。我希望这是一次完美的核爆。”
对于这场具有重大意义的核爆,文平寄予厚望,他可不想看到失望。虽然整个实验过程已经经过无数次检查,但他还是吩咐再检查一遍。
“嗯!”吴际霖点了点头,并没有对文平的谨慎说什么。他也想确保万无一失。
“我们的士兵也有知情权,今天是该让知道的时候了,让他们也清楚。他们守护三年多的东西是什么。”文平又对身边的李建国说道。
“委座你打算…”
文平的话让李建国有些糊涂了,之前可没有这样的打算。今天一早,他就命令所有的将士都待在基地中,责令不准任何人外出,并且今天也停止了出岗任务。
“命令下去,基地中所有人员紧急集合。并且把监控画面接到所有人的面前。我要和所有人一起共享此次盛况。”还没有等李建国的话说完,文平便直接命令道。在他心中。这些士兵是这个计划不可或缺的一员,他们也有资格知道这些东西。
“是。”李建国站起来敬了个军礼道。随即便转身离开,他十分赞同文平的这个举动。只不过之前的计划都没有这部分,他也不好开口要求。这三年的寂寞,李建国很清楚,他也很想让所有的士兵知道,这三年的寂寞是有意义的。
李建国很清楚,基地守军对保密方面的纪律性很强。但三年来,他们都不知道自己在守护什么,心中犯嘀咕是绝对免不了的。战士间最多的话题就是我们到底在这里做什么?
刘凯正和战友们待在宿舍中,议论着今天为什么不用出去巡逻。这样的命令让他们诧异,因为从他们第一天被抽调来这个地方后,一年365天,不管是刮风下雨,都没有停止过出勤。
而今天的命令还是三年多来第一次,并且还是所有人都不许走出基地。而现在,整个基地所有的士兵都在议论今天这奇怪的命令。
基地对士兵的约束可以说很严,也可以说很宽松。特别是在聊天话题上,基本上没有太多的限制,只要不是把这里消息透露出去就够了。
至于在基地中,想怎么说就怎么说,不像其他部队,在这里没有什么限制。这也是对士兵的一点补偿,并且在军纪上也相对放松许多。
毕竟守在这个鸟不拉屎的地方,每天都是枯燥的生活,看的那些人和接触的对象都是熟得不能再熟了。在一些方面上,放宽政策也是让士兵们不至于太无聊。
所有的士兵此时正待在基地的宿舍中,士兵的宿舍空间很大,每个宿舍都能装下一个完整建制步兵排的士兵,刘凯只是全排近四十人中的一个。
“你们说,今天搞哪样,这样的命令我还是一次碰到过,不单单我们就连其他连队的兄弟都不用出去,这可够稀奇的。”
以前士兵们除了必要的巡逻外,一般都是两人一组负责一个观察岗哨,一天三班倒。而今天,所有的岗哨都空了。
“估计是今天基地会有什么事情,偷得浮生半日闲,难得休息一天。”一个战士躺在自己的床铺上,摆弄着自己的武器道。
“要我说,管他哪样的,该我们知道的事情,就算我们不想知道,到时候我们也会知道。不该我们知道的,打听胡猜也没有用。”另一个战士正拿着一块肉干,时不时的撕一点喂喂身边的军犬。枯燥的生活,除了战友外,就是这些军犬作为士兵们最好的伙伴。
“现在我最关心,我们啥时候可以回家看看,已经几年的时间没有看看亲人了。”一个战士掏出口袋中的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