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吴建雄人间庄子-第1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考察民情后再做决定,乃是天下人之福,百姓会感激不尽的。〃

  第65节:不受评价是至高的评价(2)

  皇帝后来又派官吏去当地打听,让所有人席地而坐,让那些认为该处罚这位乡长的人站出来,结果三个时辰内无人起立。皇帝于是决定放了乡长,恢复他的职位。
  乡长重见天日时憔悴得很,显得老多了。他把大家召唤到一起,问:〃你们觉得我的工作做得不好吗?〃依旧没有人回应。乡长重新上任,却胆战心惊,因为他不知道哪一天自己将重蹈覆辙,尽管皇帝给他加了薪水,让他享受三千钟的俸禄。终于有一天夜里他大声痛哭。众人疑惑不解,有人问他为什么哭。
  乡长说:〃我当初做官双亲都在世,微薄的三釜俸禄也令我感到快乐;现如今,三千钟的丰厚俸禄也赶不上赡养双亲了,所以我心里很悲伤。〃
  村民们听完,跟着一起痛哭,从此这里的人都有些郁郁寡欢。
  直到有天来了个老人,他对乡长说道:〃你何必如此忧伤呢?你的父母已死,或许获得了重生,化做一树一草就在你身边,而看到你如此悲伤不振他们会难过的,天地万物都有眼泪。如今是你一个人失去父母,你如此颓废萎靡,还把这样的伤心传染给无数人;天地间有无数的父母和孩子,你又有什么资格让现在还有父母的人陪着你一起伤心难过呢?如果你的父母在天之灵看到你这样也会失望的。如果你真的爱你父母,就把对他们的爱放在天下间所有的父母身上。人一出生,其运动趋势就是向死亡靠近,死就来自于生。如果没有人真正懂得生命的归向与终了,又怎么能说没有命运的安排?如果没有人能够真正懂得生命的起始与形成,又怎么能说存在命运的安排?〃 乡长听完,擦干了眼泪,收拾心情,开始积极工作。在他的感染下,村民们也恢复了生活的热情。
  两年后,皇帝再次来评估乡长的工作,他叫住了一个村民,问:〃你觉得你们乡长工作得好不好?〃村民说:〃不知道呀。〃他又抓住了另一个村民再问,回答还是不知道。皇帝又问:〃那你们的意思是觉得乡长工作得不好?〃村民想了想,说:〃也不是。〃这么一来,皇帝还是不知乡长这两年的工作是好是坏。
  皇帝郁闷地在乡镇上走着,突然发现路边有一个熟悉的面孔,原来是曾经教诲他的老先生。
  老先生得知情况后哈哈大笑,说:〃皇上啊,村民的回答并不重要。他们说不知道乡长工作好不好,正表明他一切作为都顺应民心。百姓对父母官没有太过分的要求,也没有埋怨,皇上不妨看看,乡村间五谷丰登、六畜兴旺、邻里和睦,这难道不是好现象吗? 〃皇上想从村民口中得一些信息,这无可厚非。相信皇上也听过辩论家的观点:我们要说服一个人最好用寓言,往往每十句里有九句能让人相信;其次是引用前辈的教诲,往往十句里有七句让人相信。寓言之所以能让人相信,是因为它是借助客观事物来进行论述。打个比方,做父亲的一般不会给自己的儿子做媒。父亲夸赞儿子,别人能相信吗?还不如让别人来称赞比较可行,因为外边的人喜欢猜疑。人们对一些说法做出判断时,常常是跟自己看法相同的就应和,跟自己的看法不同的就反对。引述前辈长者的言论为什么能让人相信?因为这些人都是年事已高的长者。但是,还必须要明白一点,如果没有治世的本领或没有能够通晓事理,就算年纪很大,也不能称作是前辈长者。一个人,与别人相比而没什么特长,那他就没有做人之道,就是陈腐无用的人。随心表达想法,日日变化更新,这跟自然的交替吻合,因此可以持久延年。若是皇上随意询问哪个村民,他们对事物的理解因人而异,听他们的,还不如皇上您自己用心体会呢! 〃当人不去评论时,事物之间自有规律,这些规律本来自然齐一;而当人的评论一出现,这些规律就不能一致了。规律是本质的、固定的,而人的评论则漂浮于事物之外,飘忽不定。既然言论跟事物本身的规律已不能谐和一致,那么即便有话要说还不如不去说。说与事物规律不一致的话就等于没有说,有的人一辈子絮絮叨叨的也像是不曾说过话似的,而有的人一辈子安静如木未尝不是在说话。

  第66节:不受评价是至高的评价(3)

  〃我们说出的话总是有什么原因才会被人认可、肯定,也总是有什么原因才会被人不认可、否定。肯定就在于它的正确,否定就在于它的错误。万物原本就有它值得肯定的方面,如果不是随心表达、毫无成见的言论天天变化更新,跟自然的变更相吻合,那么有什么言论能够维持下去、被长久地流传下来呢?万物有共同的起源,出生后却有不同的形态替代,开始和终了就像在循环往返,没有谁能够掌握它们的规律。在我看来,皇上应该学习乡长,他爱百姓父母如自己父母,一切顺应民意,百姓不会轻易评价他的是与非,而只对生活专注,这样的不评价其实是对他政绩的最大肯定。〃
  皇帝于是对乡长的业绩有了答案,他很满意,而老先生的话他也记在了心里,其后五年里天下听不到百姓对皇帝是非的传言。
  《寓言》是中国历史上第一篇谈论到如何对待社会舆论的文字。社会舆论好与坏不重要,关键看你(执政者)明不明白自己在做什么事:一、不能心有牵挂,不能有私心,不能搞特殊。二、要谨慎修身,无所依待才能随心而动,不要被民众抓住把柄。三、去除骄矜,容于众人,不要与民众有距离感,要表现出真挚的亲和力。
  关于第一点,前面那个故事已说了,爱天下人的父母如自己父母。对第二点,庄子则用一段影子外的微阴与影子的对话来说明。微阴问:〃你先前低着头现在仰起头,先前束着发髻现在披着头发,先前坐着现在站起,先前行走现在停下来,这是什么原因呢?〃影子答道:〃我就是这样地随意运动,有什么可问的呢?我如此行止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我就如同寒蝉蜕下来的壳或蛇蜕下来的皮,跟那本体事物相似却又不是那事物本身。火与阳光使我聚合而显明,阴与黑夜使我得以隐息,可有形的物体真就是我赖以存在的凭借吗?有形的物体到来我便随之到来,有形的物体离去我也随之离去,有形的物体徘徊不定我就随之不停地运动。变化不定的事物有什么可问的呢?〃 庄子在这里想要表述的真实意思曾一再被研究学者误解。很多学者把这里的影子当成真的自由了,其实不是。庄子是说,影子看起来很自由了,可还依靠着形体,如果我们不需要依靠什么,那么会比影子更自由。这里的影子只是一个铺垫、跳板,而很多人把它理解成自由的归宿了。
  关于第三点中的距离感,庄子是用阳子居的故事来诠释的。阳子居往南到沛地,正巧老子到秦地闲游。阳子居原本估计二人将在沛地的郊野相遇,可到了梁城方才见上面。老子仰天长叹道:〃当初我把你看做是可以教诲的人,如今看来,你是不可受教的。〃阳子居一句话也没说。到了旅店,阳子居进上各种盥洗用具,把鞋子脱在门外,跪着上前道:〃刚才弟子正想请教先生,赶上先生旅途中没有空闲,所以不敢贸然启齿;如今先生闲暇下来,恳请先生指出我的过错。〃老子说:〃你仰头张目傲慢跋扈,还能够跟谁相处?过于洁白使人总觉得自己有什么污垢,德行高尚使人总觉得自己有什么不足之处。〃阳子居听了脸色大变,羞惭不安:〃弟子由衷地接受先生的教导。〃阳子居刚来旅店的时候,男主人亲自为他安排坐席,女主人拿着毛巾梳子亲自侍候他盥洗,旅客们见了他都得让出座位,烤火的人见了也都远离火边。而等到他离开旅店的时候,众人已经可以跟他无拘无束争席而坐了。
  可见,人不能过于洁白,太洁白就不真实了,就成了一种苛刻。阳子居一开始过于要求清白,过分到接近洁癖,所以人们都不敢靠近他,因为他不真实,让人感觉陌生,而陌生感最后会产生距离。到了后来,他接受老子教诲后,〃入乡随俗〃,大家也就接近他了。
  第二十八讲 取舍有道,内心安详 ……《庄子o杂篇o让王》解读
  〃让王〃,就是禅让王位。历史上的让位无非两个原因,一是年老体弱、心有余而力不足;二是慧眼识英才,从百姓的利益出发,把国家让给更有水平的人。这其中,庄子给我们讲述了〃八不要〃和〃六要〃。这〃八不要〃、〃六要〃是关乎荣华富贵的抉择,是关乎人生的抉择。

  第67节:取舍有道,内心安详(1)

  倘若接受政权会妨碍自己的生命,坚决不要,这是〃一不要〃。当初尧要把天下交给许由治理,许由不答应;尧又找到子州支父,子州支父摇头道:〃您让我做天子,倒是可以,等我有空再说吧。现在我患了很顽固的重病,我正准备要好好治治病呢,没有空替你治理天下。〃类似情况在舜身上也发生过。
  从物质上分析,没有比天下大权更为重要的东西了,但从子州支父的角度出发却并非如此,他的当务之急是治病,如果连命都没了,掌管天下大权又有什么用呢?所以他选择放弃。
  再后来,舜想把天下交给善卷治理,善卷听后,慢悠悠地说道:〃你不知道吗?每当我闭上双眼,身边的一切都安静下来了。我感觉自己站在混沌的天地宇宙之间,冬天穿着皮毛,夏天穿着细布,春天耕种土地,秋天收割庄稼。慢慢地,天边的太阳出来了,我就去劳动了;慢慢地,太阳下山了,我就回家休息了。我逍遥自在地住在小木房里,我站在田地之间抬头看星空,头顶一片灿烂,我的心情可谓悠然自得。而现在,我睁开眼就看到忧心忡忡的你,我有什么兴趣要去治理天下啊!实在可悲啊,你根本不了解我。对你这样的人,我最反感了!〃后来善卷钻进了深山老林,没人知道他的下落。
  舜又想把天下交给另一个朋友石户之农,结果石户之农看着风尘仆仆的舜,推辞道:〃大王为天下百姓办事,可谓尽心尽力,真是个勤苦劳累的人!但您这样劳碌还是白忙、瞎忙。〃说完,背的背,扛的扛,带着妻子儿女逃到海上的荒岛去了,再没有回来过。
  舜的屡次让贤,无非是想找个能管理国家的人……用他的话来说,只有忘却天下而无所作为的人,方可以担当统治天下的重任。但舜万万没想到,他的行为对那些皈依自然的隐士来说是一种惊扰,一旦他们接受了王位就像鸟被关到了笼子里。天地原来很大,心很宽,现在却被缩小了天地……你的内心被人禁锢住,你愿意吗?很多时候,我们对人生已经有了很好的计划安排,只要按部就班就能好好生活、享受,但我们往往还会因为许多琐事烦恼,贪念会扰乱我们的神经,改变既有的计划安排。所以,我们应当切记:对那些接受后会劳神伤体的事物,坚决不要。
  因小失大的,坚决不要,这是〃二不要〃。韩国和魏国是邻居,常常为接壤之地争个你死我活。华子赶去拜见韩国的国君昭僖侯,发现他满脸憔悴。华子于是说:〃造孽啊,造孽!又有什么好争的呢?来来来,听我的,大王您召集所有人,当着大家的面白纸黑字签个誓约,上写'如果左手得到就砍掉右手,如果右手得到就砍掉左手,然而得到这东西的人就能得到天下',大王您还愿意去夺取它吗?〃昭僖侯想了想,说:〃如果要被砍手的话,我是绝对不会去夺取的。〃华子说:〃那很好,听到大王这么说,我非常欣慰。这样看来,两只手要比天下更重要,而人的整个身体又比两只手更为重要。韩国与整个天下比起来,实在渺小,微不足道;如今,韩魏两国所争夺的土地比起整个韩国来更是微不足道了。您又为何劳心伤神地去争夺那弹丸之地呢?〃昭僖侯听完仔细想了想,不禁赞叹:〃好啊!劝我的人有很多,却从没听到过如此高明精辟的见解。〃
  依我看,华子真可谓是懂得谁轻谁重的明眼人。两国接壤的那点土地,与整个天下比起来少之又少,微乎其微。而国土的宽大还是弱小,对于民心而言又是微乎其微的。一个地大物博的国家里内乱不断;一个相对较小的国家里人人安居乐业,一般人会选择哪个呢?人民的利益才是国家的根本。因为一点点土地就失去民心,还让自己日日不安,真是因小失大啊! 不是真正的朋友、不了解自己的人,他们给予的,千万不能要,这是〃三不要〃。列子的日子过得相当拮据,给人的印象总是面黄肌瘦,时常流露着饥色。有个人实在看不下去了,就把这情况告诉了郑国的上卿子阳:〃列御寇列子先生可是一位有道的人,现在人家居住在你所管理的国家却是如此贫困不堪,难道是因为你不喜欢贤达的人才吗?〃子阳听后脸有愧色,立即派人给列子送去粮食。列子看到使者风风火火送来大盒小盒的礼品,再三辞谢,不肯接受。

  第68节:取舍有道,内心安详(2)

  等人走后,列子回到屋里,遭到妻子埋怨:〃哼!我以前听说那些有道之人的妻子儿女常常吃香的喝辣的,享尽荣华富贵,而我们如今却吃不饱穿不暖。人家子阳上卿看得起你才送来食物,你却拒不接受,真是不识抬举!我的妈呀,难道是我命里注定要忍饥挨饿吗?〃列子无奈地一笑,看着伤心的妻子说:〃那个子阳上卿并不是真正了解我的人,他只是听到别人的建议才派人送给我们粮食,以后万一有个什么不好的,他想要加罪于我,必定也是只听别人的建议,不加以调查就胡来。这才是我不愿接受他送粮食的根本原因。〃再后来,百姓果真发难而杀死了子阳。
  列子不接受赠予,从他自身分析,是与子阳不熟,没什么交情,如此冒昧接受赠予日后必然会引起祸患。〃拿人钱看人脸,吃人饭受人管。〃列子不想把自己归于子阳一党。你今天拿了他的赠予,不知道哪天他会让你去做什么伤天害理的事,一旦被人抓着把柄,人生就不痛快了。而从子阳的角度分析,这个人不怎么靠谱,没脑子,凭人家说一句话就贸然送赠,没有事先调查,这样的人往往很容易被人利用。况且他实施赠送的动机不纯,说是赏识列子,其实只是为了面子……他害怕世人笑话在他管理的国家竟然有这么个圣人在挨饿受苦。列子明哲保身,所以拒绝。
  无功不受禄,行赏不当的,不要,这是〃四不要〃。楚昭王落难,逃亡在外,屠羊说跟着他一起流亡。没多久,峰回路转,昭王回到楚国,恢复了王位,决定好好奖赏一干随从。不料屠羊说拒绝受赏:〃当年大王丧失了国土,我也失去了屠宰的职业;现在大王返归楚国,我又得以重操旧业。我有了从业的报酬,又何必接受什么赏赐!〃昭王对使者说:〃强令他接受奖赏!〃屠羊说又说:〃大王失去楚国,不是我的过失,所以我不愿坐以待毙;大王返归楚国,也不是我的功劳,所以我也不该接受赏赐。〃听完大使的传话,楚昭王说:〃那么我就接见他,亲自说说!〃屠羊说又回禀道:〃按照楚国的法令,只有立了大功的人才能得到大王接见的待遇,现在我所具的才智不能使国家得到保全,所具的勇力又不够歼灭敌寇。吴军攻入郢都时,我是畏惧危难才藏起来的,我其实不是有心追随大王流亡。现在,大王竟弃法令和制度不顾要接见我,可不太好。〃
  楚昭王对司马子綦说道:〃屠羊说虽然地位卑贱,但他说的道理却很深刻。所以你还是替我用三卿之位来任命他吧。〃屠羊说听说后,道:〃三卿的职位比起屠宰羊牲实在高贵得多,如此优厚的俸禄比起屠宰羊牲的报酬实在是丰厚得多,可我怎么可以要呢?我怎么可以为了自己的私利让国君蒙上胡乱施舍的坏名声呢?我是绝对不会接受的!〃 在屠羊说看来,他之前的行为无非是求生的本能,并不算什么功绩,而大王给他奖赏是千万不可的。今天他能捧起你让你当个角儿,明天他就有可能把你打入十八层地狱。无功不受禄,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要的就是一个安心。屠羊说是个心思明白的人。
  有些东西,我们常常努力去追求,却对我们一点用都没有,最好不要,这是〃五不要〃。学了知识,但永远用不上的,也不可要。原宪住在鲁国,住在方丈大的小屋子里,屋顶盖着的是新割的茅草,虽然是用蓬草编成的门,但四处透亮。他砍下桑树的枝条作门轴,用破瓮作窗,隔出两个居室,再将粗布衣堵在破瓮口上。屋子盖好后,一到下雨天,上面漏水,地面潮湿发霉,而原宪却端端正正地坐着弹琴唱歌。子贡穿着暗红色的礼服,罩着素雅的大褂,骑着高头大马前来拜见他,不料巷子太小过不去,子贡便下马步行。只见原宪戴着裂口子的帽子,穿着破了后跟的鞋,拄着藜杖应声开门,子贡惊问:〃哎呀,先生得了什么病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