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吴建雄人间庄子-第1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只见原宪戴着裂口子的帽子,穿着破了后跟的鞋,拄着藜杖应声开门,子贡惊问:〃哎呀,先生得了什么病吗?〃原宪答道:〃没有啊,我没有病。你难道没听说过吗?没有财产的人叫贫民,学习了知识却不能付诸实践的人叫病人。如今我原宪是贫民,而不是病人。〃子贡听了,退后几步,面有羞愧之色。原宪又笑着说:〃迎合百姓吹捧的世俗去做事,为了职权相互攀比,为了名誉周旋交结,勤奋学习只是想得到别人的夸赞,不停教诲别人只是为了炫耀自己的学识,打着仁义的幌子做的却是奸恶的勾当,尽管有高车大马、华贵装饰,我对这些是很鄙视的。〃

  第69节:取舍有道,内心安详(3)

  贫穷不是病,学而无用才是病。可奇怪的是,我们往往努力追求一些没有一点实际作用的东西,甚至花费一生的时间。浪费时间是可笑的。用有限的时间去做实际的事情,充实生活,比外表富裕而无聊空虚更为可贵。
  对让自己不快乐的事情、不喜欢的事情,不要勉强自己去做,这是〃六不要〃。据说有一天,孔子问颜回:〃听说你家里贫寒,祖宗数代的地位一直比较卑微,你为什么不去做官呢?做官有钱,还能光宗耀祖。〃颜回答道:〃我没有做官的心情,我不适合做官,天生不是这块料。在郊外我有五十亩地就足够了,我勤奋播种,它们就能给我丰盛的食粮;在城里我有四十亩地,我用它们种麻养蚕,只要努力点,织出来的丝绸也够我穿了;现在,闲时用指头拨动几下琴弦就足以让我欢娱,每天认真学学先生您所教给的知识,就足以使我快乐。我过得很开心,为什么还要做官呢?〃孔子听了深受感动:〃好,实在是好!你的意愿在当今世界太可贵了!'知足的人,不因利禄而使自己拘累;真正安闲自得的人,明知失去了什么也不会畏缩焦虑;注重修心的人就算没有什么官职也不因此惭愧。'我早就听过这样的话了,可一直没遇到这样的人,今天在你的身上算是看到了。这也是我的收获,作为你的老师我很自豪。〃
  在现实生活中人各有志,没必要人云亦云,别人适合的你不一定适合。对自己不适合的,非不甘心,非要跟别人一样,最终只会身心疲惫。选择一种符合自己情绪的生活方式,快乐比财富更重要。
  从良心出发,不仁不义、偷鸡摸狗之财是飞来横祸,宁死也不能要,这是〃七不要〃。据说舜被接连拒绝后仍不死心,又想把天下让给北人无择,北人无择说:〃真奇怪啊,舜这样的人本来应该在历山之麓和百姓一起从事农耕,现在却要和唐尧一样想要我接受禅让,难道他以为我是那么简单的人吗?一旦接受禅让,之后会有数不尽、理不清的琐屑之事缠绕我。他以此来玷污我,我感到羞辱。〃北人无择于是跳入一个叫〃清泠〃的深渊里自杀了。
  当初,商汤谋划讨伐夏桀,去跟卞随商量,卞随说:〃这不关我的事。〃商汤问:〃不关你的事?那关谁的事呢?〃卞随说:〃我不知道。〃商汤又跟瞀光商量,瞀光说:〃这不关我的事。〃商汤问:〃那关谁的事?〃瞀光回答:〃我不知道。〃商汤说:〃你帮我推荐一个人吧,找个能帮我处理这事的。你说伊尹这个人怎么样?〃瞀光想了想,说:〃伊尹这个人,我只知道他毅力刚强,能忍辱负重,至于他的其他方面我不是很清楚。〃商汤于是就跟伊尹商量讨伐夏桀的事务。
  没过多久,商汤打败了夏桀,回过头来,他又想把天下交给卞随管理,卞随推辞道:〃你想要讨伐夏桀时曾和我商量,你一定是把我看成很凶残的人了;现在你战胜夏桀之后又想要禅让天下给我,你一定又把我看作是贪婪的人了。我生活在天下大乱的年代已经很无奈,偏偏有你这样不明大道的人三番两次用你自己的丑行去玷污我,我实在忍受不下去了。〃说完,卞随跳入水死去。
  商汤又琢磨着把天下禅让给瞀光,说:〃智慧的人谋划策略夺取天下,这是军师;勇武的人按照他们指引付出武力,完成目标,这是将军和士兵;而仁德的人将居于统治之位,这是王。这道理自古以来一直不变,先生怎么不处于自己应该处的位置呢?〃瞀光推辞道:〃废了自己的国君,不合于道义;征战杀伐,不合于仁爱;别人冒着危难去杀敌卫国,而我什么都没做,只坐享其利,不合于廉洁。很早就听人说过:'不合乎道义的人,不能接受他赐予的利禄;不合乎大道的社会,不能踏上那样的领土。'何况现在你是想让我为帝呢?一想到这种的情况,我实在于心不忍。〃瞀光说完,背着石块沉入庐水而死。
  一个人生活在世界上,真正打动人、说服人的,并非是什么俊美的外表或者什么百万财富,最重要的还是自身的人格魅力。不分是非,不讲仁义,那是对人格的最大侮辱。北人无择和瞀光之所以选择死,就是因为他们觉得自己的人格受到了侮辱,只有死方能雪洗耻辱。

  第70节:取舍有道,内心安详(4)

  明知对方要收买你的,肯定不要,这是〃八不要〃。当年西周兴起时,孤竹国里有两位贤人,一个叫伯夷,一个叫叔齐,两个人商量说:〃听说在西边有个人很厉害的,像是得道了的,不如我们前去看看。〃他们前往岐山之南,周武王听说后,派弟弟姬旦前去拜见这两位,说要增加俸禄二等,授予一等官职给他们。许诺完后,把牲血涂抹在盟书上,埋入地下,以此为证。
  伯夷、叔齐二人听完,对看了一眼,冷笑道:〃咦,真是奇怪啊!这不是我们原本所要的道,我们是高估他了。从前神农氏治理天下,按时祭祀,竭尽虔诚而从不祈求赐福;他对百姓忠实诚信,从不向他们索取什么。百姓想参与政事就让他们参与政事,神农氏从不趁别人的危难而自取成功,不会因为看到别人地位卑下就自以为高贵,不会因为赶巧碰上机遇而图谋私利。现在啊,周人看见殷商政局动荡,就借机急速夺取统治天下的权力,崇尚谋略而获利,凭借武力威慑百姓,假意宰牲结盟表示诚信,假意宣扬德行取悦众人,这些行为举止是卑鄙的,是用推动祸乱的办法替代已有的暴政,以恶治恶,没什么高明的。我听说,上古时代的贤士遭逢治世绝不回避责任,遇上乱世不苟且偷生。如今天下昏暗,周人竟然也如此虚伪,可见世间的德行已经衰败成什么样了!与其跟你们在一起身受污辱,还不如逃回深山老林里呢!〃之后,两个人向北走来到了首阳山,不吃不喝,最后饿死在那里。像伯夷、叔齐这样的人,他们对于富贵,有机会得到也绝不会去获取,可见其高尚的气节和不同流俗。
  这里有个对比:从前神农氏治理国家完全是用个人行动去感动世人,让大家一起参与国家建设,这是志同道合者的一个默契。如今的周人用的是下三滥手段,与神农氏相比丑陋而可耻。大的环境这么糟糕,怎么能受他的收买? 分明是别人要收买你,你还接受,不仅接受,还坐地起价,那可是把整个人都亏了。
  以上是讲〃八不要〃,下面再说说〃六要〃。
  〃一要〃,爱江山更要爱民。民在,江山在。大王父居住在地,狄人经常来侵扰,无论送给他们兽皮和布帛、猎犬和骏马,或是珠宝和玉器,狄人都不肯善罢甘休。狄人说他们最想得到的是这整块土地。
  大王父对百姓感慨道:〃和别人兄长一起住却杀死了他弟弟,和别人父亲住在一起却杀死了他子女,我不忍心看到这些,大家都去和狄人勉力一块儿住吧!做我的臣民跟做狄人的臣民没什么不同,而这样狄人就不会伤害你们了。跟着我没出息,我不想为了争夺土地而伤害这片土地所养育起来的百姓。〃说完,他拄着拐杖离开了地。百姓却因此愈加坚定了跟随大王父的决心,他们人连人、车连车地追随他。后来他们在岐山山脚下建立起一个新都城。
  大王父可谓是最看重生命的人了。真正珍视生命的人,就算富贵了,也不会贪恋俸养而伤害身体;就算贫贱了,也不会为追逐私利而拘累形躯。当今恶俗的世人,居于高官显位的,时刻担忧自己会失去职位,见到丁点的利禄就轻率地赔上了性命,真是糊涂啊! 大王父带着众百姓迁移,在我想来那场面轰轰烈烈、动人心魄,有种英雄的魅力,大王父这样的人才是真正的男人。真正的好男人肯定不是卤莽冲动、好打好斗,而是懂得照顾人,体谅人。他们的力量不在于伤害他人、无理取闹,而在于保护身边的人。要得江山先要爱民,得到江山更要爱民。
  〃二要〃,人民要选择一个畏惧群众力量的人当国君。天下由千万人民构成,天之子亦是人民之子,天子必定也要为民请命。
  越国历史上接连三代国君被杀,王位传到王子搜,他对此十分忧惧,跑到荒山野洞里躲了起来。越人没了国君,便四处找寻王子搜,追踪来到洞穴。越人在洞外求王子搜出来,而王子搜不肯出洞;大家没辙,便燃烧艾草用烟薰洞,王子搜实在受不了,就从洞里爬出来,看到众人在洞口为他准备了君王的乘舆。王子搜无奈地扶着登车的绳索,仰天大哭道:〃国君之位啊国君之位,怎么就不能够放过我啊!〃要知道,王子搜并不是讨厌做国君,而是害怕做了国君后会招来杀身的祸患。像王子搜这样的人,不为国君之位而伤害生命的,正是越人要找的王。因为有先前可怕的历史阴影,有前车之鉴,王子搜才如此畏惧人民,他怕自己重蹈覆撤。这样的人才是人民千呼万唤的君王,他刚从刀刃上跑开,人民再次把他放到刀俎上,这样的人做事会谨慎有度,人民才能安居乐业。

  第71节:取舍有道,内心安详(5)

  〃三要〃,三思而后行,做事前要想清楚你的动机是否淳良。鲁国国君听闻颜阖是一个得道的人,就派出使者先行送去聘礼以表敬慕之情。颜阖住在极为狭窄的巷子里,正穿着粗布麻衣在喂牛,看到鲁君的使者前来,便从牛栏里出来接待他。使者一本正经地问:〃这里是颜阖的家吗?〃颜阖恭敬地回答:〃这里就是颜阖的家。〃使者听完,立刻呈上礼物,颜阖灵机一动,说:〃您找错人了吧?恐怕是传话的人听错了会给您带来过失,不如您回去仔细问个明白再说。〃使者返回,查问清楚了,再次来找颜阖,却再也找不到他了。
  大道的真谛可以用来养身,大道的剩余可以用来治理国家,而大道的糟粕才是用来统治天下的。由此观之,帝王的功业只不过是圣人余剩的事,不是可以用来保全身形、修养心性的。如今世俗所说的君子大多危害自己的身体、弃置禀性而一味地追逐身外之物,这难道不可悲吗?大凡圣人有所动作,必定要仔细地审察所追求的方式及所行动的原因。如今却有这样的人,用珍贵的随侯之珠去弹打飞得高远的麻雀,世人一定会笑话他,这是为什么呢?是因为他所花费的东西实在贵重而所希望得到的东西实在微不足道。至于说到生命,难道只有随侯之珠才那么珍贵吗?人们的行为可笑滑稽之处,归根结蒂是盲目作怪,事先没有分析清楚就贸然行动了。幸运的尚可以亡羊补牢,不幸的连补救的机会都没有。所以,行动前一定要冷静下来,想明白了,一时冲动往往酿成千古大错,是没有后悔药可吃的。
  〃四要〃,要注重精神生活。人要有追求,绝不能放弃精神上的修养,行尸走肉是猪狗不如的。曾子居住在卫国,身上穿的乱麻作絮里的袍子已相当破烂,他满脸浮肿,手和脚都磨出了厚厚的老茧。他已经三天没有生火做饭,十年没有添制新衣;他的帽子稍微一碰,上面的帽带就会断掉;他的衣襟稍微一提,臂肘就会外露;他的鞋子稍微一拉,后跟就会裂开。他如此狼狈潦倒,却还拖着散乱的头发吟咏《商颂》;他的声音洪亮,充满天地,就像是用金属和石料做成乐器相互打击发出的。生在世间,天子不能把他像臣仆一样看待,诸侯不能跟他结交成朋友。他修养心志,忘却形骸,调养身形,忘却利禄。
  在一般人看来,曾子的歌唱很孤独,但他内心却很幸福。他的歌声嘹亮,天地万物都能听到,因他快乐而快乐,因他难过而难过。在精神世界里,他是声音之王,万物都随着他的旋律而舞动。
  〃五要〃,要克制对功名的无尽欲望,重视生命。中山公子牟问瞻子:〃我人虽然在江湖,心却时常想念着朝廷的事,怎么办?〃瞻子说:〃你要多看重生命,才能看轻名利。〃中山公子牟疑惑地说:〃我也明白这个道理,但总不能抑制自己的感情。〃瞻子说:〃你不能约束自己的感情,就听其自然、放任不羁,这样下去,难道你的心神会不厌恶吗?不能自我管束,还要勉强,这就是双重损伤。心神受到双重损伤的人是不会寿延长久的。〃这就是庸人自扰。
  《让王》提到的最后一个〃要〃对我们来说是最有切身意义的:贫困与时运不济不是什么坏事,把倒霉当成一场雨,雨终究要停的,雨过天晴,彩虹就出现了。孔子受困于陈、蔡两国之间,曾经七天不能生火做饭,喝的野菜汤里没有一粒米,致使脸色疲惫、气色虚弱,但他还能在屋子里不停地弹琴唱歌。颜回在外面择菜,子路和子贡谈论道:〃我们的老师两次被赶出鲁国,在卫国被禁止居留,在宋国遭受砍树的屈辱,在商、周等地走投无路,而如今又在陈、蔡之间陷入艰难,图谋杀害老师的人将不得治罪,凌辱老师的人将不得禁阻,实在是没有天理啊!可老师为什么还能不停地弹琴吟唱呢?他从没中断过乐声,难道君子不要脸已经到这个地步了吗?〃 颜回不知道怎么反驳,进入内室,把子路和子贡刚才的话告诉孔子。孔子推开琴弦长长地叹息道:〃子路和子贡他们两个真是见识浅薄,叫他们进来,我有话对他们说。〃于是子路和子贡进了屋。子路说:〃哎呀,像老师现在这样的处境真可以说是走投无路了!〃孔子说:〃这是什么话!君子如果能通达于道就叫'一以贯通',不能通达于道就叫'走投无路'。如今我是信守仁义之道而遭逢乱世带来的祸患,我依然在道的轨迹上修行,怎么可以说成是走投无路!你们这些糊涂的人哪里知道,不善于反省就不能通达于道,面临危难就会丧失德行!看看窗外,秋天过去了,严寒已经到来,霜雪降临大地,白茫茫的一片;看到这样的场景,我这才意识到松柏仍是那么郁郁葱葱。在陈、蔡之间的困厄,对我来说没准还是件好事呢!〃说完,孔子拿过琴来,安详地继续歌咏。子路拿着盾牌,跟着音乐兴奋地跳起舞来。子贡则自叹不如:〃老师是如此高洁,而我却是那么的浅薄啊!〃 古时候那些得道的人在困厄的环境里也能快乐,在通达的环境里也能快乐。可见,心境快乐的原因不在于困厄与通达,只要道德存留于心中,那么困厄与通达都像是寒与暑、风与雨那样,是生活本身的一部分。

  第72节:成王败寇与仁义的功利(1)

  第二十九讲 成王败寇与仁义的功利 ……《庄子o杂篇o盗跖》解读
  在庄子论述观点的事例中,我看到很多〃扭曲〃:严重驼背、捕起蝉来却百发百中的长老是一种扭曲,肢体残缺却受人尊敬、无所不能的老头是一种扭曲,后羿射箭,怎么也射不中的靶子亦是一种扭曲。在先前的文字里,我们看到庄子总喜欢把两种截然相反的特性(或结果)放在同一个个体里。而在《盗跖》里,曾经的扭曲有了进化,这样的扭曲,不再是某个人、某个事物、某个现象所特有的。
  爱情、血统、友谊,在两个原本独立的人之间就形成了一种难以割离的关系,如父子、夫妻、兄弟、朋友。在《盗跖》中,庄子把利益相对的两种身份施加到命脉相连的双方身上,设计了几段对话,把儒家学说打了个落花流水。
  首先是跖与孔子的对话。孔子有个特别好的朋友叫柳下季,就是那个坐怀不乱的柳下惠。柳下季的弟弟就是有名的强盗头子跖,据说盗跖的手下有九千多人,他们无恶不作,横行天下,常常侵袭诸侯的住所,穿室破户,拉走官府的牛马,抢劫妇女的金银首饰;他们贪得无厌,从不理会父母兄弟的感受,清明时节也不肯去祭祀祖宗,不考虑自己的行为到底有没有使祖宗蒙羞。他们所到之处,一般大国严守城池,小国则坚守城堡,天下民众都因为他们的骚扰而痛苦、伤脑筋。
  孔子实在看不过去,就找到柳下季:〃人家都说,做父亲的一定要教导好儿子,做兄长的也一定要教管好弟弟。否则,天下就没有人再看重父子兄弟的亲属关系了。现在,你是大家公认的才智之士,而你的弟弟却是强盗贼子。盗贼,那是天下的祸害啊,你不能对他施加管教,我为你感到羞愧;你不去管教他,我替你去!〃 听完孔子的话,柳下季说:〃哈哈,此言差矣!倘若做儿子的怎么都不理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