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吴建雄人间庄子-第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嘻!〃听完颜回的话,孔子纵情一笑。〃嘻〃字用得甚好,只凭一字,平日以儒雅形象示人的孔子顿时活泛起来了。
  笑罢,孔子说:〃颜回啊,你去了卫国恐怕凶多吉少。古代的圣人先正己后正人。如今你尚未立正,又怎么纠正暴君的行为呢?因为追求名利,所以道德丧失。为争夺好处,人人勾心斗角,名利和智巧都是凶器。人世间,大部分人都在争名夺利。你德性淳良,但别人不一定了解你;你不追求功名,别人也不一定会同情你。你贸然去卫国进言,枪打出头鸟,卫君必然以为你拿他的短处来炫耀自己,这么一来,你可就遭殃了!况且,假如说卫君喜好贤能的话,哪里还用得着等你进言才有所改变呢?即使你要真去了卫国也不可能进言,因为卫君一有机会就会抓住你的漏洞跟你争辩,当你眼花缭乱、六神无主、谈吐毫无逻辑时,你没准就赞同卫君了。这就好比拿火救火、借水灭水,你这样做压根就是帮凶的行为!一旦依顺他的旨意,之后你就只能没完没了地顺从了;要是你在没取得他的信任之前进言,那你必然死在他跟前。〃
  这就是庄子给我们展现的世间苍凉:暴君无仁,天下无道,从夏桀杀害关龙逢,到商纣王杀害比干,再到今天的卫君。从这点看,〃无道〃一直遗传下来了。
  颜回说:〃那我端庄而谦和、勤勉而专一就好了。〃孔子又笑了:〃这怎么可以呢?卫君骄气十足,喜怒无常,人人都不敢违背他,他借此压抑人们的真实感受和不同观点,放纵自己的欲望。用最简单的道理都说服不了他,更何况你是试图用德行去感化他呢?这样做是没有结果的!卫君就算表面赞同,内心也不会有什么改变,这是行不通的。〃

  第9节:行器物之用必遭损杀(2)

  可见,社会的无道,不仅是遗传的,更是循环的,因无法进言,且进言无用,故而形成恶性循环。
  初生牛犊不怕虎,急于入世的颜回又辩驳说:〃那我内心秉正诚直,外表俯首曲就,进言时拿古人去感化卫君,他应该就不会刁难我了吧?〃颜回是有社会责任感的,出发点也是好的,然而他所谓的进言方法跟孔子说的一样,是治标而不治本的。于是,面对不知所措的颜回,孔子说要治本就只有〃心斋〃:〃关键你要摒除杂念,专一心思,即使身处追名逐利的环境中却能不为名利地位所动,或许,卫君就能采纳你的提议,让你阐明观点。要是他不能采纳你的提议,你就不要再说下去了,不要再去寻找仕途的门径。不向世人提示共同索求的目标对象,只是集中思想全无杂念,把自己寄托于无可奈何的境域,这样就差不多符合'心斋'的要求了。〃
  对于一个非要入世的人,孔子是阻挡不了的,只能提点建议。对颜回之举,庄子也很犹豫,没有直接抹杀颜回的积极性。颜回入世了吗?入了。那颜回进见卫君成功了吗?不得而知。庄子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开放性的结局,这是庄子在本文的第一个犹疑。
  与颜回入世不同的另一拨人早就跨入圈子里了,例如叶公子高和颜阖,使者、太傅的身份说明他们已置身政治权力和秩序当中了,我姑且称这种角色为〃处世中的人〃。
  如果说入世是对世界存在幻想的话,那么处世者的难以抉择说的则是这世界不存在幻想。看上去很美,一进去才知道处处雷池,阵阵危机。
  伴君如伴虎,饲养老虎的人不敢拿活物喂虎,怕的就是激起它的本性,更不敢拿整个动物去喂它,怕诱发它的凶残怒气。爱马人用精美的竹筐去装马粪,用珍贵的蛤壳去接马尿。刚巧这时一只牛虻落在马身上,爱马人出于爱惜随手拍击,没想到马儿却因此受惊而咬断勒口,挣断辔头,弄坏胸络。我们听到庄子大声疾呼:〃处世的人要谨慎呐!一不留神,轻则失马,重则羊入虎口。〃
  处于政治权力和秩序中的人是卑微而软弱的。螳臂挡车的故事正是出自于此。处世的人力气是微薄的,心有余而力不足。处世的人地位也是尴尬的,就跟在两国的国君之间传话的使者一样。两国国君如果开心的话,那么一方必定给另一方过多的赞美;两国国君如果愤怒的话,那么一方给另一方的憎恨也多带了几分。就算传话者如实转述,不添加自己的感情色彩,但对于使者那些本来就包含了过分赞美或过分憎恨的话,对方的国君都会怀疑使者是否在其中添油加醋。因为大凡过度的话语听起来都像虚构的,虚构的言辞最容易让人产生怀疑。一旦国君产生怀疑,无论他是开心还是愤怒,使者都要遭殃。
  处世的人就跟使者一样,稍不留神,头就掉了。然而,他们能逃离吗?不能。〃君臣之义,父子之亲〃其实说的就是这么个无奈而又无法逃脱的关系。一旦入世,后悔就来不及了,一层层关系就跟血缘一样永远摆脱不了,安能抽身?除非自身毁灭。
  庄子再一次把情感寄托于树。在庄子眼中,树与人相比是大智若愚的、安静的。人是矮小的,树是高大的。人与树相比,其智可及,其愚不可及。这是至关重要的差别。
  有个叫石的木匠去齐国,当他来到曲辕这个地方,看到了一棵被世人当作神社的栎树。这棵栎树树冠大到可以遮蔽数千头牛,用绳子绕着量一量树干足有十丈粗,树梢高临山巅,树干在离地面八十尺处方才分枝,用它可造十余艘船。观赏栎树的人群像赶集似地涌来,而这位匠人石连瞧也不瞧一眼,脚步不停地往前走。他的徒弟站在树旁看得清清楚楚,跑着赶上了匠人石,说:〃自我拿起刀斧跟随师傅,从不曾见过这样壮美的树木,可是师傅却不肯看一眼,不住脚地往前走,为什么呢?〃匠人石回答说:〃算了,不要再说它了!这是一棵什么用处也没有的树,用它做成船一定会沉没,用它做成棺椁一定会很快朽烂,用它做成器皿一定会很快毁坏,用它做成屋门一定会流脂而不合缝,用它做成屋柱一定会被虫蛀蚀。这是一棵不能取材的树,实在没有什么用处,所以它才能如此长寿。〃

  第10节:行器物之用必遭损杀(3)

  匠人石回到家里,梦见栎树对他说:〃你打算用什么东西跟我相提并论呢?你打算拿可用之木来跟我相比吗?楂、梨、橘、柚都属于果树,果实成熟就会被打落在地,枝干也会遭受摧残,大的枝干被折断,小的枝丫被拽下来。因为它们能结出鲜美的果实,所以才苦了自己的一生,常常不能终享天年而半途夭折。各种事物莫不如此。而我寻求没有什么用处的办法已经很久了,几乎被砍死,这才保住性命,无用也就成了我最大的用处。假如我有用,还能够获得延年益寿这一最大的用处吗?况且你和我都是'物',你这样看待事物怎么可以呢?你不过是一个将要死亡的没有用处的人,又怎么会真正懂得没有用处的树木呢!〃 在混世中,有欲望、有才干的人被卷入黑洞,随时会有生命危险,只有原封不动的树能够安全地生长。这是否又是个讽刺?庄子笔下的树我怎么看怎么觉得心寒。这是庄子的又一个犹疑。
  在庄子的不断思考、徘徊迂回后,一种全新的人群出现了……出世者,比如楚狂接舆。初读《人间世》,我所理解的〃出世〃原指那些从混世这个大漩涡里解脱出来的人。然而,写到这里时,我疑惑了,出世也许并非是指从世间脱离出来,这样的脱离只存在于理想当中。也许出世者更应该指那些从未入过世,从未和〃世〃接触过的人。
  出世者是冷漠的,冷眼旁观。楚狂接舆是一个决心与世界保持距离的人,他的情感接近一种死……心死。
  孔子去楚国,接舆特意到孔子门前,说:〃凤鸟啊凤鸟!你怎么怀有大恩大德却偏偏来到这么个衰败的国家?未来的世界不可期待,过去的时光无法追回。如果天下得到了治理,圣人就能成就事业。现在天下混乱,圣人还是先想想生存问题吧。这个世界上的幸福飘渺得像羽毛一样轻,而祸害却比大地还重,先生还是想想怎么回避吧。算了吧,算了吧,不要在世人跟前宣扬你的德行了,危险啊,危险啊,人为地划出一条道路让人们去遵循!遍地的荆棘啊,不要妨碍我的行走;曲曲弯弯的道路啊,不要伤害我的双脚!〃 出世者对世界的看法是这段文字的主要意思。突然间,我原谅了庄子的犹疑。对于社会而言,入世者、处世者、出世者这三类人是同时存在于社会中的;而对于个人而言,这三种状态根据事情发展顺序排列起来,恰恰又是人生的整个过程:从一枚娇嫩的芽孢,到一片鲜绿的新叶,再到一张枯黄的落叶,脉络清晰。
  庄子没在文字里露面,孔子似乎成了主角。
  《庄子》里的〃孔子〃跟《论语》里的〃孔子〃是不同的,稍微留意就能发现两者的区别。儒家学说推崇的是舍生取义,《论语o雍也》中有句话叫〃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在这种推己达人的逻辑思路中包含着儒家积极救世的愿望与理想。而庄子推崇的则是要取义先要保护好自己,人要先重视自己的生命,然后才是救世,于是《人间世》有言:〃古之至人,先存诸己而后存诸人。所存于己者未定,何暇至于暴人之所行!〃 〃天下有道,圣人成焉;天下无道,圣人生焉。〃庄子这种先保护好自己再救世的想法不是无中生有的。他提出一种关怀,一种对暴君执政下广大知识分子的关怀,那些有抱负、有理想、有正义感的知识分子在这样的人世间该如何选择? 庄子的〃道〃不是在他之前的〃道〃,早期隐士那种脱离政局归隐山林的做法已被他抛弃了。我也终于明白他的《逍遥游》里为什么只提到许由,没提到巢父。这是因为庄子有了反省……他跟时间之间的反省、他与儒家之间的反省、他与过去道家学说的反省,他终于认识到人是〃世界〃中的人。
  《人间世》通篇描写的无为状态,写知识分子的无为,看起来很消极、很绝望,但实际上是积极的。如果用社会中大部分知识分子的眼光揣摩此文,你会觉得天都要塌下来了,到处是灾难,天昏地暗,还让不让人活啊?但是,我明确地告诉你,《人间世》绝对不是写给知识分子看的。
  这其实是庄子与执政者的一次对话。有才华的人无法施展才华怪谁?人民流散怪谁?好恶厌贤怪谁?视生命如草芥怪谁?天下无道怪谁?凤鸟不来怪谁?这一切一切不都是国君应承担的责任嘛。

  第11节:平常心是大智慧(1)

  庄子的话里总是绝望与希望并存。开头那句〃回闻卫君,其年壮,其行独〃中的〃其年壮〃,表示卫君还很年轻,换句话说,这样残暴的统治还要持续很长很长时间;而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其年壮〃同样可以表示这个卫君还很年轻,如果想改过自省,一切还来得及。
  很多人认为《庄子》只给一些精英分子带来好处。其实不是这样的。阅读者不同,受益也不同。其实读《庄子》最大的受益群体恰恰是那些最平凡的普通大众。就拿《人间世》而言,一个小知识分子读完,也许懂得的只是要善待自己,如此而已;若是一个明智有心的执政者看完,就绝不是那么简单了,他看到的是造福,是福泽民众。
  第五讲 平常心是大智慧 ……《庄子o内篇o德充符》解读
  兀者王骀、申徒嘉、叔山无趾、哀骀它,这些人或身体残疾或长相丑陋,世人连看都不看他们一眼,竟一一成为庄子譬喻说理的〃猎物〃。
  鲁国有个曾经遭受刑罚被砍掉一只脚的人,名叫王骀。与《养生主》里右师大不同的是,王骀的双脚本是健全的,缺脚是后天被砍成的。这个人站着不能给人教诲,坐而不能论道,但向他请教的人却很多,那些人原本空虚无为地前往,却满载而归。就追随者而言,他竟然能与孔子的平分秋色,其人数各占鲁国一半。
  孔子说:〃王骀是圣人,我自己都感觉落后于他,我要向他学习,不仅让鲁国的人都请教他,我还要让全天下的人都去求教于他。〃
  对于一个受过刑罚的瘸子,也许有人会问,至于这般劳师动众吗?庄子却给了肯定的回答,而且回答得理直气壮、掷地有声!按照庄子的本意,世人都应学取王骀的平常心,这是一个大智慧。
  世界万物,你我之间,本身界限是很清晰的,你的就是你的,我的就是我的。好比在一个躯体里,肝和胆本是概念不同的两个器官。而当它们和其他器官一起构成整个系统、为维持人的生命兢兢业业地运作时,它们又是一致的,有着共同的目标。
  王骀的平常心教会人们如何面对失去,当身体与自然万物合成一体时,你丢了只脚跟丢了一小片土地没有区别。这是庄子呼吁世人学取王骀内心的第一个理由。另一个理由是,只有和王骀这样的人在一起,你的人格才能提高。
  人格魅力是能被互相感染的。持续流动的河水多情而忧伤,这样的水面是无法映出你的样貌的。只有在深情而平静的湖面上,你才能看清自己。同样,只有接近内心平和的人,才能孕育出自身平和的人格。
  谈及世人,大部分人还是可教的,但米养百种人,也有些人对此不屑一顾,例如子产。而遇到子产的申徒嘉,则被庄子作为取譬的二号对象。
  申徒嘉遭到子产的恶意挑衅。想到自己和一个跛子同拜伯昏无人为师,子产心里不平衡,于是挑起了战火。他对申徒嘉说:〃我先出去还是你先出去?如果我先出去,那你就留下;如果你先出去,那我就留下。〃明明活在同一世界,子产人为地把两人的空间压缩成一座独木桥。
  到了第二天,子产和申徒嘉又同在一个屋子里、同在一条席子上坐着。子产又对申徒嘉说:〃若我先出去你就留下,若你先出去则我就留下。现在我将出去,你是留下还是不留下呢?你见了我这执掌政务的大官却不知道回避,你把自己看得跟我一样吗?〃 面对子产的咄咄逼人,申徒嘉先是忍耐,他忍耐的不是对子产的愤怒,而是对无知者的取笑;后来他终于忍无可忍了,用温和的语气说出了他的〃幸运〃。
  申徒嘉说:〃我曾经是不幸的,无辜被人砍了只脚。也许,我受过的刑罚应该让我反省。对于判了刑的人,如果你自己陈述或辩解自己的过错,那你会认为自己是不该受罚的。对于没判刑的人,如果你不意识到自己的过错,也会觉得自己不该受刑。判与不判只是外界的安排,而你反思不反思则是内心的惩戒。对于命运,我们往往是无能为力的;就好比把你放在靶心的红点上,面对神射手后羿的利箭,你居然没被射中,这就是命。以前那些身体完整的人笑话我,我会很愤怒,但自从跟随伯昏无人先生一起生活后,我不再愤怒了。我跟随先生十九年了,但先生从不曾把我当成一个断了脚的人看待。我和你真心相对,以道相交,而你却因为我的缺陷而歧视排斥我,这样做对吗?〃 这样一来,我们对申徒嘉的不幸与万幸就很明了了。不幸是因为他被判罚,身体残缺,并受到子产排斥;万幸则是因为受到伯昏无人先生的包容与关爱,他获得了尊严。

  第12节:平常心是大智慧(2)

  难道你体会不到那种温暖吗?一个博学的长者面对一个残疾人竟如此耐心和蔼、无微不至。这样的心胸只有真正善心的学者才有吧?如果说庄子第二个取譬的对象是申徒嘉,还不如说是伯昏无人,伯昏无人对学生的公平对待和亲人般的疼惜,这是一切为人师者所必须学习的! 伯昏无人的态度是一种包容。这种包容在我看来是对无数学者扭曲庄子意图的最有力的反击。这种反击在《德充符》中则是映射到孔子身上。
  对于孔子,庄子的情感是复杂的,虽说不上莫可名状,但也是欲说还休。
  鲁国有个被砍去脚趾的人叫叔山无趾,在他心目中,孔子是真正的圣贤。某天,叔山无趾靠脚后跟走路去拜见孔子。孔子见了他,感叹道:〃天啊,你怎么不早点来找我呢?你早先犯了错误,所以才遭到砍脚趾的惩罚,如果你能早点来找我,没准我还能给你指点迷津;你现在才找我,晚了晚了,这可是没办法弥补了。〃
  叔山无趾走后,孔子就对弟子说:〃我们要学叔山无趾的悔改精神,他脚趾被割了,现在还想着要弥补过错,你们这些身体健康的人更要自觉去更正弥补过错。〃
  难道在庄子挑剔的眼光里,叔山无趾值得一学的只是悔改精神吗?错! 叔山无趾跟孔子告辞后又找到老子,说:〃孔子他恐怕还没到达圣人的地位吧,他的言语让我大失所望。他的目光还立足于赎罪,难道我找他是为了让自己名声好一点吗?孔子他怎么不懂名声其实是束缚自己的枷锁这个道理呢?〃 老子说:〃是啊,他一生追求学问和名声,也就从来没有从枷锁中解脱出来。〃
  叔山无趾表示认同:〃这也许就是上天对他的处罚吧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