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高效能父母的21个教子习惯-第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另外,不要对孩子太娇惯。在美国,孩子走路跌倒或不小心碰到身体的某个部位,一般家长都一笑置之,有的家长甚至还开开小玩笑。如果确实是碰疼了,妈妈也只是揉一揉,亲一亲:没关系,一会儿就不疼了。而中国的很多家长有一个很不好的习惯做法,那就是,迁怒于其他物体。比如,是凳子绊倒了孩子,妈妈会说:“我们打凳子,害我们宝宝跌疼。”于是妈妈做势打凳子,而孩子因为转移了注意力,也就不哭了。这一招有个很吸引人的短期效应,那就是小孩的注意范围很短,很窄,一旦他注意了另一个事物,他对之前的微疼就不再注意了。妈妈觉得这招很灵:瞧,孩子不哭了!可是这一招有个很不好的长期效应,那就是,孩子认为在任何时候都可以转移责任。比如凳子绊倒了他,本来是他的责任,妈妈应该告诉他,下次走路要避开凳子,注意凳子的腿,等等。但是如果迁怒于凳子,给孩子一个信息:以后有什么事情,都可以找到“替罪羊”。长此以往,很难期待这样的孩子有着极强的责任感,推卸责任倒有可能是他的拿手好戏。 

  随着年龄的增长与社会接触面的扩大,孩子价值感和责任感的内涵也会增长、扩大,不再局限于家庭。但是,从家庭中培养出来的对父母、对家庭的价值感和责任感却是孩子未来责任感的基础。 

  意大利著名教育家蒙台梭利曾经记述过一个令人感动的故事。 

  一天,教师们正在谈论西西里岛发生的巨大灾难:地震彻底摧毁了墨西拿城,数千人丧生。一个大约5岁的儿童站了起来,走到黑板前写起来:“我感到很难过……”。我们注视着他,估计他将对发生的事情表示悲伤。但他继续写道:“我感到很难过,我只是一个小孩。”这实在是一种奇怪的言论。但这小家伙接下去写道:“如果我是一个大人,我就能够去帮助他们了。”这个孩子的母亲平时在街头贩卖药草养家糊口。据说,孩子常常为劳累的妈妈捶背,因为他体谅妈妈走街串巷很辛苦。 

  平等对待孩子,培养孩子的价值感和责任感,可以从一些非常具体的小事做起。 

  比如有意识地分派给孩子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像擦桌子、扫地、浇花等等,让孩子感觉到自己的行为对家庭、对父母的重要性。 

  在孩子哭泣时,如果可能的话,就让他在你的怀抱中尽情地哭吧,这样,你告诉了他:你尊重他的感觉、认同他排解困惑和痛苦的方式。 

  当孩子因遭遇麻烦或困惑向你唠叨时,请树起耳朵,闭上嘴巴,让孩子就像对老朋友倾诉一样把内心的烦恼排除掉,这种做法传递给孩子的是:父母理解孩子的处境,认同他发泄情绪的做法,相信他能够解决自己的问题。 

  当孩子需要父母的帮助时,父母扮演的是顾问的角色,而不是上帝的角色,这种做法传递给孩子的是:父母相信他自己具有相当的智慧,能够解决出现在他面前的问题,只是他还需要父母的一点点鼓励和支持而已。 

  当父母遇到麻烦或心情不好时,跟孩子交流,让孩子感觉到父母对他的信赖,信任他是一个善解人意、并乐于帮助他人的人。 

  谨记 缺少价值感和责任感的孩子,因为找不到自己的生命在社会中的地位与重要性,往往会产生精神上的迷茫和无所适从,他们容易失去上进的动力,也容易为一些物质性的轻浮事物而吸引并沉溺其中。因此,在如今这种光怪陆离的社会里,培养孩子的价值感和责任感就显得更为重要和必要了。
第15章 
“不用你帮,我自己能穿!”——你会不会保护孩子的“面子”? 

  1、文文的小毛衣真难穿 

  今天是星期一。早晨,4岁的文文正在费劲地穿着一件漂亮的小毛衣,那是昨天妈妈刚给她买的,她很喜欢,不过这是一件套头毛衣,文文有些搞不明白,哪面是正,哪面是反。 “我自己会穿!”她坚持着反复地比试。5分钟过去了,文文还在努力,但妈妈却着急起来,她得送文文上幼儿园,自己也要在8:00之前赶去上班。 

  “我来帮你。”妈妈说,伸手要帮她。 

  “不!”文文惊声尖叫,“我会穿!” 

  经过一段冗长的等待,文文终于穿上了毛衣,但是可惜,她还是把毛衣穿反了。文文显得很沮丧,她决定把毛衣脱了重新来,但明显的是,文文显得越来越着急,呼吸声都渐渐短促起来。 

  “文文,时间不多了,别再倔了。快过来,妈妈告诉你怎么穿。”妈妈看了看挂钟,再一次说,语气中已经有些焦躁了。 

  “不!”文文往床边退了一步,她不想失败。 

  “你这孩子,怎么这么不听话!”妈妈真的发火了,一把把文文硬揪了过来,“我现在没时间再跟你磨蹭了。”妈妈边说边强行从文文手中夺过毛衣,文文左右扭动着身体,试图挣脱妈妈的控制,“不!不!我会自己穿!”文文像被打败了一样,哭喊起来,拒绝妈妈将那件讨厌的毛衣套进她的脑袋。   

  年纪较小的孩子会试图尽可能去主宰一切,这表明他们的自我意识正在发展。他们相信自己能做的,比实际上他们能做的,要多得多。如果你粗暴地揭穿真相并坚持到底,强迫孩子放弃心里最渴望的追求,他很可能会用发脾气的办法来反抗你。孩子是在希望“做他自己的主人”,给他一些成长的空间,让他知道你同样希望他成长,并且给他保留一定的权力,他就会不再感受失败,同时,也不再那么顽固地反抗,比较容易放弃坚持、承认问题或是改弦易辙。 

  谨记 当孩子面临失败时,“保留面子”的做法能够缓解挫折感,并且帮助他继续学习。  让我们回到“文文穿衣”的那个早晨,妈妈可以这样改变自己的说法和做法: 

  当文文的多次努力都失败后,妈妈可以平和地说:“我见过你自己穿很多衣服,我知道你会穿,不过这件衣服有些奇怪,不太容易穿,让妈妈也来想想,究竟该怎么穿呢?” 

  这时,文文可能会用一种沮丧中带着恼怒的神情看着妈妈拿起那件讨厌的毛衣。 

  妈妈可以拿着毛衣做些比划假装在琢磨:“哦,是不是这样呢?”妈妈把毛衣摆到正确的方向让文文自己拿住,“来,我们试试这样穿行不行?”待到文文自己把毛衣穿上后,妈妈微笑着看着文文:“我们一起将衣服穿好了!真棒!”然后,妈妈还可以进一步告诉文文毛衣正确的穿法。 

  这样,即便文文没能独立地穿好这件毛衣,她也不会觉得妈妈会看不起她,她还学会了平静地接受一些小小的“失败”。在甩掉了“挫折感”的包袱之后,她可以高高兴兴地开始新的一天。 

  2、大多数孩子很容易感到被羞辱,无论年龄大小 

  大多数孩子很容易感到被羞辱,他们都会试图争取独立地完成事情,证明自己的能力。但同时,他们会害怕自己办不到,或是害怕父母认为他们办不到。当你把孩子逼到角落里时,当你说“我知道你做不到”,“我知道你做错了”,他的失败感会相当强烈。当你这么说时,孩子听到的是“你不是自由的,我说什么你就得做什么,我比你更能干、更聪明,我觉得你做的太差了。” 

  这种失败无助的感觉会转变成羞耻或者愤怒,而两者都会渐渐损害孩子的性格,我想这是所有父母都不愿意看到的。 

  因此,设法给孩子一些空间或借口,好像在告诉孩子:“我认为你是有能力的,但是,有些时候你可能需要帮忙。虽然你的想法和我的不太一样,但这并没有关系,你可以保留自己的想法,不过大多数情况下你应该学习怎么做才对。”传递给孩子的这些信息,有助于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帮助他们意识到犯错误或是失败并不表示一个人不好,不管是做错了一次还是几次,他都能够继续积极地进步。 

  谨记 努力不要让孩子陷入负面的自我感受之中。在愤怒和怨恨的情绪下,他将耗费很多精力来证明他自己。当孩子保住了面子时,他们通常会很容易合作。 

  想一想成年人之间的交际方法,我们不是也常常需要给别人保留面子吗?成年人之间交往的一些常用技巧同样适合于父母。比如,假如你就某个问题和孩子争论了一番,并且有充分的证据证明自己是对的,你会怎么办?不要把自己塑造成无所不知的能人,而对方只是个愚蠢的傻子;不要让自己表现得好像什么都知道,你应该装成凑巧在某个特别的时候知道某件特殊的事,并且让孩子知道,你理解他为什么会认为是另外一种答案。当孩子正常地表现出他的不快时,不要迫使孩子立即接受你的要求,父母应该学会适度的忍耐。 

  3、千万不要说,“我早就跟你说过!” 

  小明的妈妈就很会体贴孩子的感受,她懂得什么时候要给儿子保留面子: 

  一个星期一的下午,正在上小学二年级的小明走进家门,一回来就嚷嚷饿,自己径直吃起了饼干。 

  妈妈问:“你今天有作业吗?” 

  “一点也没有!”小明含糊不清地回答,嘴里塞满了饼干。 

  “你星期一总是没有作业,”妈妈惊讶地说,“这怎么可能?” 

  “我们就是没有嘛!”小明坚持说,但妈妈发现小明的脸色不太自然、略显紧张地看着她,“老师没有留作业,”他又咬了一口饼干,“我不觉得老师留了作业。” 

  这时候,妈妈很想彻底检查小明的书包来证明自己的怀疑,或是戳穿小明的谎言。但是,她忍住了,妈妈打算给儿子留一点面子。 

  “嗯,听起来你好像说不太准,为什么不打个电话问问同学呢?是不是真的没有作业?这只要一点点时间,省得你明天去学校会有麻烦。” 

  小明没有吭声,也没有去打电话,这并不是因为他懒得打电话,而是因为他已经一再告诉妈妈没有作业了,他在犹豫:应不应该改变自己的说法或是承认自己的错误。 

  “是不是当时你正在思考什么问题,没有注意到老师布置的作业?”妈妈自然地说,“这种情况经常会碰到。” 

  小明走到电话旁,拿起了电话。 

  “喔,真的吗?你告诉我吧?”小明在电话这头有些含糊地问。 

  妈妈走开了,假装忙着做事,擦擦柜子,整理一下书架,她似乎并没有注意小明与同学的对话。 

  小明放下电话,一边走回自己的房间一边嘟囔:“真有作业!我还以为今天可以好好玩一下了呢!” 

  妈妈听见了,也表示惋惜,“真可惜,看样子今天你没有时间好好玩了,不过,周末我们可以想想到哪里去好好玩一次。”妈妈又真诚地补了一句,“如果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可以问我,我就在隔壁。” 

  谨记 当真相大白,事实证明孩子错了的时候,父母千万不要说,“我早就跟你说过!” 

  也不要说诸如“怎么样?我就知道你不可能没有作业”之类的话,更不要带有嘲弄怀疑的心态,“是你真的忘了,还是故意撒谎?总想着玩怎么行,还不赶快把作业做完?” 

  父母一定要有耐心,允许孩子犯一些错误,给他一个学习长大的空间。并且,无论发生什么,你都没有必要要求孩子立即承认错误,因为这需要相当程度的成熟和自信,而你的孩子尚未具备这些能力。需要花些时间明白自己的错误,进而开口说“对不起,我错了”,这对大人都并不容易,何况对于孩子。请放心,这并不意味着他是一个坏孩子。

第16章 
  不会擤鼻涕的孩子——你是否在潜意识里蔑视你的孩子? 

  1、一堂感人的“人生课” 


  一天,我决定给儿童们上一节有点幽默的课:怎样擤鼻涕。 

  我给他们示范了使用手帕的不同方法,最后还指导他们如何能尽量做得不引人注意。我以一种他们几乎察觉不出的方式拿出手帕,并尽可能轻地擤着鼻子。儿童们聚精会神地注视着我,没有一个人发出笑声。 

  但是,我刚结束示范,他们就热烈地鼓起掌来,掌声就像在剧场中那样长久热烈。这使我有点儿纳闷,我从来没有听到过这样小的手发出这么响的声音,我也没想到这些幼儿会那么热烈地鼓掌。 

  接着我明白了,我触及到了他们那极其有限的社交生活中的敏感点。儿童在擤鼻子方面存在很大困难。由于在这件事上他们屡屡遭受大人的责备,故尔对此十分敏感。他们听到的叫嚷和辱骂的话语强烈地刺伤了他们的感情。更为伤害他们的是,为了不丢失手帕他们在学校里还得把手帕惹人注目地系在脖子上。但没有一个人真正地教他们擤鼻子的方法。当我这样做时,他们感到抵偿了过去的羞辱,而他们的掌声表明,我不仅公正地对待他们,并且使他们在社会中取得了一个新的地位。 

  我逐渐认识到,儿童有一种强烈的个人尊严感。成人通常意识不到他们是很容易受到伤害和遭到压抑的。 

  一天,当我要离校时,这些儿童开始喊起来:“谢谢你,谢谢你上的这堂课!”当我离开教学大楼时,后面跟着一支静悄悄的队伍,直到最后我对他们说:“你们回去吧,踮着脚尖跑回去,不要撞到墙角。”他们转过身,飞一般地在门后消失。   

  这是被誉为20世纪西方最卓越的儿童启蒙大师蒙台梭利,在她所著的教育著作《3岁决定一生》中,就儿童的尊严感问题,记叙的一堂感人的“人生课”。 

  成年人包括孩子的父母往往没有意识到孩子有强烈的尊严感,他们常常无意识地表现出对孩子的蔑视,导致孩子产生很强的自卑感。   

    2、对孩子的蔑视是父母没有意识到的基本缺陷 

  对孩子的蔑视是父母没有意识到的基本缺陷,也是许多教师的基本缺陷。 

  虽然父母可能会相信他们的孩子漂亮完美,虽然他们可能会以他为骄傲、“望子成龙”,但似乎总有一种神秘的力量,使父母的实际行为表现得就像他总是认为孩子是“傻的”、“坏的”,所以需要不断的教训和纠正。这种错误的意识导致了成人蔑视儿童,并且他们常常把面前的孩子当成控制的对象,一定要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来对待他。 

  如果我们问父母:你知道吗?你经常蔑视你的孩子。父母一定会很惊讶,并会反对:我没有蔑视他呀,不过是他确实不能够做某些事情。我们要认识到:孩子的能力是另一码事,父母的态度和行为却是能影响孩子的非常重要的因素之一。 

  日常生活中,父母往往不放过每一个小小的机会蔑视孩子,虽然这些父母并没有意识到。当一位父亲看到孩子端了一杯水,他就开始害怕这只杯子可能会摔碎,这时,他似乎“贪婪”到把这个杯子看成一件宝贝,非要从孩子手中夺过来加以保护。这位父亲可能是个很有钱的人,甚至已经辛辛苦苦为儿子积累了大量财产。但是,在这个时刻,他似乎认为一只杯子要比儿子的尝试和探索具有更大的价值,所以更重要的是不让这个杯子被儿子摔碎。然而,正是同一个人——这位孩子的父亲,却会高高兴兴地为孩子做出更大的牺牲,他梦想着儿子长大后业绩辉煌,他希望能看到儿子成为一个著名人物。但是此时,他却愿意损害孩子的成长去保护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东西。事实上,如果前来拜访他的客人打碎了这只杯子,他会立刻说,这只杯子并不值钱,完全不用把这件事放在心上。事情经常就是这么滑稽。 

  还有一类蔑视的情况也会常常发生,就是父母通过蔑视孩子行为的价值,来蔑视孩子。比如,当父母认为应该出去散步了,即使这时孩子正在高兴地玩耍,父母并不顾及孩子的感受,硬是打断他的活动,把孩子打扮一番就带他出去了。或者,孩子正在从事一项工作,例如把小石子装到桶里去,这时,母亲的一位朋友前来拜访她,于是,母亲要求孩子立即把散乱一地的石子收拾起来,然后孩子被带到客厅见客人。 

  父母会不断地突然闯进孩子的环境之中,去打搅他们,并且不跟他们商量就操纵他们的生活。在这种情况下,孩子开始觉得自己的活动没有任何意义和价值,他感到自己软弱无能,这种感觉会变成沮丧和缺乏信心的根源,它压抑了孩子行动的欲望。如果一个成年人使得儿童相信他自身是无能的,那么,一片乌云就会笼罩在他心上,他会陷入冷漠和恐惧之中,形成“自卑”的心理障碍。 

    3、孩子的心理比父母通常以为的要敏感得多 

  经过无数次的禁止和训斥,孩子会意识到自己是惟一被认为靠不住的人,是祸害之源。他是如此的“不值一提”,比那些廉价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