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王安忆全集-第6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他把土拍结实了。又停了一会儿,走了。
  庄里噼里啪啦的鞭炮响,起屋上梁哩。
  大沟对面,树影地里。有两个人,在说话:
  “你家收这么多粮食,还不盖屋?”
  “我大说先还帐哩!这么些年咱家欠队上的帐不少,大说,做人要讲个信义,
借了帐不能不还。”
  “那房子,什么时候盖呢?”
  “收了麦,卖了粮食,就盖屋。”
  “你家咋不去做生意?光死种粮食。也种点别的,上街卖去。”
  “我大说了,最要紧的是粮食。有了粮食,什么也不怕了。再说——”
  “再说什么?”
  “我大说,咱是本分人,不是生意人。”
  “做生意怎么啦?”
  “那得会坑人,心要狠才管。”
  “一街都是做生意的,一街都是狼了。”
  “我不是这个意思。”
  一颗石子扔进了大沟,荡起一个水花,水花一圈一圈地荡开了。
  “生气了?”
  “生什么气?我是怕为了盖房子,把你饿毁了。我知道你是个大肚汉。”
  “满地里青的黄的,什么不能吃?灰灰菜,妈妈菜。”
  “吃得你生浮肿病。我大是生浮肿病死的。”
  “不能。我娘说是把粮食都卖了,总还要留一点儿。”
  “这才对了。”
  风吹过树林子,一大沟的水微微荡起波纹,闪闪地亮。
  “你在想什么!翠。”
  “我想,以后来,我带馍馍给你吃。”

                                 三十七

  鲍仁文跟着老胡,在县一招住了三天。说是合作,其实就是鲍仁文提供材料,
老胡执笔。写完之后,再让鲍仁文看一遍,看有哪些地方失真,不符合事实的。鲍
仁文指出后,老胡就改去。弄了两天,鲍仁文只动了嘴,却没有动笔,心里是很不
过瘾的。
  而这三天与老胡的接触,却使他打破了一些对记者的神秘感。他没料到记者也
是和他一样的人,要吃饭,要睡觉,睡觉还打呼,打得如雷贯耳,害得他两宿没睡
踏实。而且他晓得了老胡比他要小三四岁,插过队,然后自学成才,进了报社。他
有时请鲍仁文喝酒,喝多了就发牢骚。抱怨自己没有文凭,如何地吃不开。房子挤,
工资低,奖金制尚在争取之中,等等,等等。鲍仁文只是不明白,从事这么崇高的
事业的人,怎么会有这么多俗事的困扰。而有了这许多繁朵俗事的打扰,还怎么能
够对人类的灵魂开展工作!
  当他从县城往家走的时候,心里充满了一种失落的感觉。不过,等他进了小鲍
庄,面对着人们完全改变了的尊敬的目光时,那失落感又消失了,内心渐渐地充实
起来。一周以后,《晓星报》上头条登出了文章:《鲍山下的小英雄》。他的名字
赫然地用铅字印在了题目下边。老胡后边。他对着那报纸,心跳得厉害,象要从嗓
子眼里蹦出来了。镇定了一会儿,他开始看文章,心跳渐渐缓了下来,正常了。文
章里没有一句是他写的。他慢慢地平静下来,又从头看了一遍。这一遍,他发现有
几句话一定是出自于他最早的原稿。比如:“死亡面前,他把生留给他人,把死留
给了自己”。这句话在原稿上,他记得就有的。当他看到第五、六遍的时候,他从
字里行间看到了自己的劳动。他确确实实地认可了,这是老胡的文章,也是他鲍仁
文的文章。他的文章终于用铅字印出来了,他的名字,终于用铅字印出来了。这铅
字,便是一种认可,一种肯定。他的名字不再是无足轻重的。他的存在象是更加确
定,更加切实了。如果说他原本对自己是否存在还有一些怀疑,一些犹豫,一些不
敢肯定,那么这会儿,是完完全全放心了。
  文化子把这文章念给他大他娘听,不料他大他娘脸上却淡淡的,好象在听一个
别人家的故事似的。那些激动人心的话,对他大他娘作用不大似的。文章里的捞渣,
离他们象是远了,生分了。只是当文章提到鲍彦山的名字时,鲍彦山抬起头问了一
声:
  “提我了?”
  “提你了,你是捞渣的大嘛!”
  “提我干啥,怪没趣儿的。”
  “你是捞渣的大嘛!”
  他便不再吱声。
  文章里还提了许多人,比如组织救人的村长,捞起捞渣的拾来,他们都让文化
子或别的读过书的孩子念了好几遍。
  这文章激动了许多人的心,有人给鲍庄小学写信。有人给捞渣他大他娘写信,
也有人给小鲍庄全体乡亲写信。清明那天鲍庄小学全体师生,来给捞渣扫墓。照此
地规矩,在坟头上压了块土坷垃。然后献上一只花圈,用野花野草扎的。五颜六色
的,在阳光下,灿烂得很。
  过了两个月,收毕麦子。小鲍庄又来了一辆吉普车,下了三个人。一个是县文
化馆的老王,一个是个小妞,穿着连衣裙,另一个是个男的,有四十来岁。他们一
起步入了鲍彦山的家。这是从省里来的省报记者。省里决定,要大力宣传捞渣。
  鲍彦山比上回镇定多了,握过手,请客人坐下。然后把捞渣牺牲的前后经过讲
了一遍。不免要伤心,掉眼泪。
  “鲍仁平生前最尊敬的是哪一位英雄人物?”那女的问道。
  “鲍彦山有点不大明白,可究竟不好意思叫人再三的解释。”便点点头,想了
一会儿说:“捞渣对大人孩子都很尊敬的,见了老人总问好:‘吃过了吗?’和小
孩儿呢,从不打架磨牙。”
  那女的便在笔记本上刷刷地记了一阵,又问:“他这样做,是受了谁的影响呢?”

  鲍彦山又想了一会儿:“我和他娘打型对他说:‘见了人要说话,要招呼,
比你年长的人,万不可不理会。比你小的呢,要让着,这才是好孩子。’咱这庄上
哩,自古是讲究仁义,一家有事大家帮,方圆几十里都知道。这孩子,就是受了这
个影响。”
  那女的又在笔记本上刷刷地记了一阵。又抬头问道:“他照顾鲍五爷,是不是
学校安排的任务?”
  “不是。他就是对鲍五爷好。他俩有缘份呢!说实在的,鲍五爷也对他好,两
好才能合一好呢!”鲍彦山说。
  那男的开口了:“鲍仁平生前用过的书包,能让我们看看吗?”
  “全烧了。”鲍彦山说:“此地的规矩,少年鬼的东西不留家,统统烧的烧,
埋的埋。”
  “他有没有照片呢?”他又问道。
  “没有,他没照过照片。”
  “哦。”那男的好象吸了一口气。
  “这孩子命苦,没吃过一餐好茶饭。”鲍彦山眼圈又红了,指指屋里的粮食囤,
“能吃饱了,他又不在了。”他哽咽起来,再也说不下去。
  “我们再去找拾来同志谈谈。”他们站起身来,告辞了。
  鲍彦山站在门口,目送他们走去,心里凄然地想:捞渣这孩子,活着虽不咋的。
可死了,有这么些人来问他,也算是有了福份。心下不觉安慰了一些。
  他倚着门站着,好象听见一阵货郎鼓的响:“叮咚、叮咚、叮咚、叮咚!”展
目望望,前边村道上,走着一个挑货郎挑的老头。

                                 三十八

  拾来正烧锅。见有省里的干部来找,二婶便推起拾来,自己烧了。拾来就吸着
烟,和省里的干部说话。
  “那天,是你下水去捞上了鲍仁平,是吗?”那男的问。
  “大家都下水了,有的捞上来烂鞋壳子,有的捞上来烂棉花套子。最后,我才
把捞渣捞上来。”拾来诚实地说。
  “你是怎么摸到他的呢?”那男的问。
  “我闭着眼一个猛子扎下去,”他正说着,二婶端来了几碗茶,一人一碗,也
给拾来端了一碗,拾来赶紧去接。
  二婶让开了,放在案板上:“别烫着了。”
  拾来感激地看了她一眼,接着说:“我一个猛子扎下去,手碰到了大柳树,我
扶着树干沿着树身摸下去,碰到了一只小手。我的气已经吐完了,浮上来吸了一口,
再扎下去,就把他拖上来了。拖不动,他手抱着树,抱得死紧。”
  “哦。”那男的吐了一口气,那女的不停地往本子上记。
  “他是为鲍五爷死的。”拾来说。
  那两人很感动地看看拾来,尤其是那小妞,眼睛里水汪汪,亮晶晶,象是要哭
了,拾来被她看得脸上有点发热,低下了头。
  “我们再到村长那儿去。是他组织救人的,是吗?”那男的问拾来。
  “是他,一听说少了人,立马带我们下山了。”
  “他家住在哪里?”
  “他家就住在村东,高台子上,有一排……”
  “孩他大,你陪二位同志跑一趟不完了。”二婶发话了。
  拾来看看二婶,二婶也正看他。他便站起身陪他们去。
  不久,省报上登了一大块文章,题目是:《幼苗新风,记舍己为人小英雄鲍仁
平》。文章写的很长,很详细,还配了一幅画。大家传着看下来,都说很象捞渣的。
文章里提到了拾来,并且进行了一番描写,说他是:纯朴憨厚,身体强壮,几次下
水,终于救上了鲍仁平,可是鲍仁平已经在他怀里永远地闭上了眼睛。还把拾来和
二婶的事提了一下,说他不嫌二婶穷,把二婶的孩子当自己孩子待。这是作为英雄
成长的背景来写的。甚至也提到老革命鲍彦荣。介绍了一番他的光荣历史。说,小
英雄从小生长在这么一个地方,前辈们为人民不怕牺牲的精神,无疑对他起了潜移
默化的影响作用。
  这一段,鲍彦荣找人念了一遍,琢磨了好久,不由唤起了他早已沉睡的荣誉感。
有那么一二天,他寻着鲍仁文,想和他拉拉。可是鲍仁文已经不得闲了,他正在抓
紧写一个更长、更富有文学性的作品,他决定写一本小英雄的传记。
  文章发表后不久,便有邻庄、邻乡,甚至邻县的小学生,排着队,抬着花圈,
来到捞渣的墓上,过队日,凭吊小英雄,向小英雄宣誓。各色各样的花圈盖住了坟
上的青青草,渐渐的,堆得高了,把小小的坟也盖住了。远远望过去,只看见一个
花包子。象绿海上的一个花岛似的,被太阳照出了五光十色。
  这时,省里出版社来了一个作家和一个编辑,为了编辑出版一本《小英雄的故
事》。
  鲍仁文终于这么贴近地看见了一位作家。
  作家是个小矮个子,瘦瘦的,四十岁上下的年纪,抽烟抽得厉害。好象有着极
严重的气管炎,坐在那里不说话,也听到他喉咙里咕噜咕噜的响。他看了鲍仁文写
的草稿,决定和鲍仁文一起来搞这本《小英雄的故事》。在这“传记”的基础上搞,
这“传记”确实收集了小英雄的大量生平材料。他们一起对小英雄的亲人进行了反
复采访,然后,又去找拾来。
  拾来不在,二婶在。鲍仁文就向作家介绍“这是拾来家里的。”
  “拾来家里的,你上湖里去喊一下拾来吧!”鲍仁文对她说。
  拾来家里的便去了。
  鲍仁文对作家说:“此地叫妻子都叫:家里的。我这么叫给你听,是好让你知
道此地的风俗习惯。”作家笑笑。
  拾来回到家,先和作家们招呼,然后对家里的吆喝一声:
  “烧茶!”
  于是,家里的便去灶前蹲下,引火烧锅。
  拾来便向作家们叙述他捞小英雄的过程:“我一个猛子扎下去,没有。再一个
猛子扎下去,也没有。后来,我想,鲍五爷趴在大柳树上,捞渣准保不能离大柳树
远。就挨着树又扎下去,手摸着了树。这是庄东头的树,咱们小鲍庄最高的树。那
回,水淹得只剩树梢了。你想,还能有别的了吗?”
  作家点头,往本子上记。
  “我扶着树干,沿着树干摸下去,碰到了一只小手,冰凉……”他讲述着,渐
渐被自己的叙述感动,声音也昂扬起来。这时,二婶端上茶来了。
  如今,二婶要敬着拾来三分了,庄上人都要敬着拾来三分了。拾来自己都觉得
不同于往日了,走路腰也直溜了一些,步子迈得很大,开始和大伙儿打拢了。
  “拾来,今晌午,作家在你家吃晌饭了?”有人找拾来拉呱。
  “没有。他们上乡里去吃了。”
  “你咋不留作家吃呢?”
  “留啦。他们才客气。城里人才客气。”拾来说。
  “拾来,你咋不回老家瞅瞅?”
  “太远了,不回了。”
  “老家还有人吗?”
  “就我一人哩。”拾来声音放低了,有些伤感。
  过几天,有人给拾来捎了个话:庄口走过一个老货郎,见鲍庄的人就打听拾来,
问他成亲过后好不好?有没有娃娃?鲍庄人给他还说得过去吗?那人一一回答了他。
临了,那老货郎让他捎信给拾来,他大姑在北边过的不错,有吃有穿的。问他:
“不去看看拾来吗?”老头犹犹豫豫地说:“不了。”
  这天夜里,拾来做了一个梦,梦里有一只货郎鼓,老在耳边响:“叮咚,叮咚,
叮咚!”

 
 
                                 王安忆·小鲍庄                   
                                 三十九

  这天,县上来了一部吉普车,车子停在鲍彦山家门口。车上走下县委书记,一
把握住鲍彦山的手,告诉他:“鲍仁平被省团委评为少年英雄了,光荣啊!”
  鲍彦山愣愣着,枯树根似的手被县委书记温暖柔软的手包裹着。他不明白,少
年英雄究竟意味着什么,只明白被县委书记这般器重是不可多得的。心中激动,一
时上什么也说不出来。
  县委书记搀着英雄父亲,走进英雄的家,沉默了,半天才说出一句话:“苦了
你们。”
  “现在不苦了,粮食有了。”鲍彦山指指粮食囤子,“就是捞渣他,不在了。”

  “粮食够吃吗?”县委书记摸摸粮食囤。
  鲍彦山家里的忽然插了进来:“咱们商议着把粮食卖了,盖房子哩。”
  县委书记抬起头,环顾着黑洞洞的房屋,说:“这房子不能住了。”
  “没有房子,大孩子二十七了,还说不上媳妇儿。”她抹了一把眼泪。
  县委书记望着黑洞洞的房子,说了一句:“粮食万万不能卖。”然后紧紧地握
了一下鲍彦山的手,走了。
  第二天,村长来告诉鲍彦山,县里批给了他家木材,水泥,砖瓦,给他家盖房
子呢。
  又过了几天,村长告诉鲍彦山,乡里农机厂派给建设子一个名额,让他转吃商
品粮了。
  正是捞渣死了一周年,县里决定:迁坟。
  县里的小学抬着花圈来了,乡里的小学抬着花圈来了,鲍庄的小学抬着花圈来
了。
  捞渣的棺材从大沟边起出来,迁到了小鲍庄的正中——场上。填了十几步台阶,
砌了一个又高又大的墓,垒上砖,水泥抹上缝,竖起一块高高的石碑,碑上写着:

  永垂不朽。
  现在,鲍庄最高的不再是庄东的大柳树,而是这块碑了。碑,矗立着,后面是
青幽幽的鲍山。
  队鼓敲起来了,队号吹得嘹亮,县委书记讲了话,献上了第一只花圈……
  鲍彦山和他家里的痴愣愣地坐着,想哭又不敢哭。事先,不少人交代过他们:
“这场合,再哭就不大好了。”
  捞渣的墓迁到小鲍庄正中来了,又大又高,象一座房子。砖砌的,水泥抹了缝,
再不会长出杂草来了,也不会有羊羔子来啃草吃了。

                                  四十

  鲍彦山家的新屋上梁了,封顶了。开了大大的窗,粉白墙,洋灰地,敞敞亮亮
的四大间屋。
  建设子在农机厂上班了。上门提亲的不断,现在轮到他挑人家了。
  建设子结婚的那天,小翠子回来了。她进门就在她大她娘脚边跪下,磕了一个
响头。不等她大她娘返过神来,爬起来拿了扁担水桶就去挑水,一趟一趟,把两口
大缸都挑满了,满得溢到缸沿上了,还挑。文化子叫她别挑了,她还往井沿上跑,
文化子去撵她,撵到井沿上。她正把桶放了下去,文化子夺桶,桶落到了井里,两
人便趴在井沿上勾桶。
  “笨死了!”小翠说他。
  “怎么怪我?”文化子很委屈。
  “就怪你,就怪你!”小翠对他撒野。
  “怪我什么呢?”文化子越发的委屈。
  “怪你不是老大是老二。”
  “是老大咋了?是老二又咋了?”
  “要是老大,我生成是……用得着费这么大周折?”小翠眼圈红了。
  文化子眼圈也红了。
  两人眼泪都落了下来,啪啪地落在井里,井里横飘着一只桶。
  村里开路,把原先的村路拓宽,压平,铺石子。来的人和车一日比一日多,没
条路不方便。开路,要开掉拾来家一垅菜地,拾来和他家里的,爽爽快快地答应了,
连赔偿也不愿收。拾来说:“我要收了这钱,我的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4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