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张居正十讲-第1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讲完了第一个事例之后,我们再来看张居正善于识用将才的另一个事例,这件事情就是重用王崇古除掉汉『奸』赵全。

    在任何一个时代,都会有民族的背叛者,有的背叛者是从汉民族背叛到其他民族去了,因而被称为汉『奸』。在明朝和鞑靼首领俺答对抗的时期,就有那么一两个汉『奸』,站在鞑靼武士一边,帮助他们侵略明朝的北部边疆。大家千万不要小瞧了这些背叛的汉人。在他们去鞑靼之前,鞑靼武士的战斗力虽然强,却缺乏良好的军事组织制度,因此他们对明朝的侵略,只能是强盗似的劫掠,根本形不成有组织的进攻。等到这些汉『奸』去了以后,鞑靼武士的组织力加强了,战斗力进而得到提高,对明朝北部边疆的劫掠逐渐变成了有组织的战争,这就是为什么明世宗时期,明朝的国防力量显得疲弱的外部原因。在明世宗的时候,有两个著名的汉『奸』投降了鞑靼,他们在鞑靼勾结了几万人形成一个声势浩大的汉『奸』集团,为俺答计划作战策略,这两个人就是邱富、赵全。起初,这两人都是俺答的谋臣。邱富比较短命,死在了与明朝军队的作战之中。因此,赵全就成了最大的汉『奸』,也成了明朝『政府』的心腹大患。赵全是个野心极大且颇有政治头脑的汉人,就是他为俺答出谋划策,要其进攻大同的。随着他在鞑靼地位的升高,他的权力野心也逐渐膨胀,他甚至梦想着尊俺答为帝,自己也就可以凭着功绩当王了。可是,就在他为自己的计划暗自得意的时候,一场最终导致他灭亡的危机正在悄悄地发生着。

    这是一场怎么样的危机呢?

    事情要从俺答的第三个儿子铁背台吉的死说起。铁背台吉死之后,为自己的父亲留下了一个不成年的孙子名叫把汉那吉。俺答自然就负起了当爷爷的责任,与自己的妻子一克哈屯一起抚养着这个孙子。很快,把汉那吉长大了,俺答还给他娶了一个妻子名叫比吉。可是,这个把汉那吉还不满足,因为他这时又看上了自己姑母的女儿三娘子,并且很快就把她给娶了。很多人以为这件事情就这样结束了,然而一件最不应该发生的事情发生了——俺答突然喜欢上了自己的外孙女三娘子。在一番思想和权力的斗争之后,三娘子最终决定投向外祖父俺答的怀抱。这样一来,那位孙子立即陷入了痛苦的境地,所有坏的情绪都汇集到了他的头脑中。但是,他却不能向任何人倾诉自己的苦恼。最终,这个鞑靼贵族选择了出走,他带着自己的结发妻子比吉,和『乳』母的丈夫阿力哥一共十几个人一起逃离了伤心地。

    有人可能会问:这位鞑靼贵族的出逃跟赵全即将面临的那场危机有什么关系呢?关系可以说是非常重大,因为把汉那吉逃出鞑靼后,没有去其他地方,直接就到了曾经的敌人、明朝的大同巡抚方逢时那里。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在一个风打霜冻的十月天里,看见自己的对手可怜巴巴地前来投靠,方逢时的内心该有多么激动和兴奋!然而,他的心里同样有着一丝丝的怀疑和提防,因为有人说可能这只是一个诱饵,在把汉那吉一行人的后面就是俺答的大军。于是,这位巡抚在向宣大总督王崇古通告的时候,就表达了这样的心情。可是,经过商议和观察,方逢时和王崇古都认定这不是骗局,于是就派了五百骑士将把汉那吉迎接进了巡抚衙门,并且奉为上宾。

    遇到这样大的事情,王崇古自然想到了向张居正汇报。他一边写着上疏,一边不敢相信地想:“自己才调到宣大任总督一年,怎么就会有这样的好事?”王崇古的心中,此时还回响着赴任前张居正的叮嘱:“……此中事惰,与关西稍异……夫世必有非常之人,然后有非常之事,有非常之事,然后有非常之功。”(《张文忠公全集·答王鉴川》)张居正是在叮嘱王崇古,守卫北部边疆不是一件寻常的事情,因此也需要用不寻常的办法处理问题,才能获得不寻常的功绩。

    是啊!王崇古觉得张居正的话算是说准了,自己这下子果然遇到非常之事了!应该怎么应付呢?敌人既然来投靠,就不能错过这个好机会,为明朝的国防建设作点儿贡献。可是,该从何处着手?利用把汉那吉是俺答的孙子,要挟俺答投降或者退兵,简直痴心妄想!这个目标太高了,实现不了,那么就应该想个实际点儿的要求。“对了!不是还有个大汉『奸』赵全没有除去吗?何不趁此机会用把汉那吉交换赵全,进而杀死这个大汉『奸』!”王崇古突然想到这个聪明的做法。他不禁为自己的英明笑了起来。说干就干,他一面向张居正汇报情况,一面就和方逢时商定派鲍崇德去和俺答谈判。一切都在顺利地进行着!

    很快,张居正就得到了消息。他半是疑『惑』,半是谨慎地回信给王崇古说:“昨有人自云中来,言虏酋有孙,率十余骑来降,不知的否。俺答之子见存者,独黄台吉一人耳,其孙岂即黄台吉之子耶?彼何故率尔来降?公何不以闻?若果有此,于边事大有关系,公宜审处之。望即密示,以信所闻。”(《张文忠公全集·与王鉴川访俺答为后来入贡之始》)张居正的意思是:他已经听说了把汉那吉前来投降的事情,但是他觉得疑问,因为在他看来,俺答的儿子只有黄台吉一人,难道是黄台吉的儿子来投降了?为什么呢?张居正对这些都不明白。因此,他希望王崇古谨慎处理,并且及时给他消息。

    从这封信看来,张居正当时得到的情报还不是十分准确,因而他的回信充满了困『惑』和不知情。幸好,王崇古的报告很快就到了。张居正这下终于知道了真实情况,于是他在北京作了这样的决策:“虏种来降,虽朝廷有道,能使远人向化,亦公威德所及也。庆幸庆幸!顾此事关系至重,制虏之机,实在于此。……顷据报,俺酋临边索要。仆正恐彼弃而不取,则我抱空质而结怨于虏,今其来索,我之利也。公第戒励将士坚壁清野,扼险守要以待之,使人以好语款之曰:‘吾非诱汝孙来降,彼自慕吾之化,丑彼之俗故耳。中国之法,得虏酋若子孙首者,赏万金,爵通侯。吾非不能断汝孙之首以请赏,但以彼慕义而来,又汝亲孙也,不忍杀之,且给赐衣服饮食甚厚。汝欲得之,自当卑词效款,或斩吾叛逆赵全等之首,盟誓于天,约以数年,骑不入吾塞,乃可奏闻天朝,以礼遣归。今乃肆其凶逆,称兵挟取,吾岂畏汝者?今宣大人马,非复往年之比,汝来则来,吾有以待之!……’……但那吉数人,置之镇城,宜加防范,毋令与外人相通,厚其给赐,毋使复萌归念。续降之人,真虏分配将士,华人各与宁家,亦不宜聚于一处,恐生他虞。”(《张文忠公全集·答鉴川策俺答之始》)在这封信里,张居正首先表达了自己的喜悦。接着,他嘱咐王崇古说,现在既然敌人前来索要,那么我们就应该抓住时机解决边患问题。一方面,需要命令士兵严加防守,另一方面也须对俺答说以好话,说不会亏待他的孙子,只要俺答保证不再入侵,就可以将他的孙子放回。如果俺答不答应,也不用怕他,直接与之进行军事对抗,因为现在明朝的军事实力已经增强了。对于把汉那吉,则要严加看管,不要让他与外界沟通,而且要好生款待。

    看完这封信,不得不佩服张居正的谨慎和机智。他首先明确告诉王崇古,这是一件事关“制虏之机”的大事,必须慎之又慎!接着就详细地教示了应对俺答的办法,既要晓之以理,也要威之以兵,同时做好继续防范外患的工作。有这样一位细致的长官,王崇古自然就能够得心应手地处理看起来棘手的问题了。

    张居正的决策是没有什么问题的,只是这样的大事自然也要经过朝廷的商议。在收到王崇古和方逢时的联名上疏后,整个朝廷立即分成了两派,一派主张接受投降,一派坚决反对纳降。还是先来看看他们的上疏吧:“俺答横行塞外,几五十年,威制诸部,侵扰边围。今神厌凶德,骨肉离叛,千里来降,宜给宅舍,授官职,丰饩(音同“戏”)廪、服用以悦其心,严禁出入以虞其诈。”(转引自朱东润《张居正大传》)这样的上疏很明显是站在接受投降派一边的,可是反对派也有自己的道理。在反对派的代表御史叶梦熊、饶仁侃和武尚贤的历史眼光看来,宋代就是因为接受郭『药』师和张瑴的投降,才最终招致战祸的,因此如今之计最好是将把汉那吉送回去,以免引起北方战祸。可是,他们的主张只是很小的声音,由于包括张居正和高拱这些政治实权派人物在内的多数大臣都主张接受投降,因此这件事就这样决定了下来。朝廷授命把汉那吉为指挥使,阿力哥则当上了正千户。

    朝廷接受投降的决定虽然有另外的考虑——用把汉那吉来交换大汉『奸』赵全,但是毕竟作出了友好的表示。然而,粗鲁的鞑靼骑士却管不了那么多!气愤的俺答亲自统领大军进攻平虏城,同时命令儿子辛爱统兵二万进入弘赐堡,命令侄儿永邵卜统兵进攻威远堡。一时间,明朝的北方边境再一次陷入了紧张的战争状况。有人或许会觉得奇怪:俺答难道不知道自己的孙子在敌人手里吗?他难道不害怕自己这样做会激怒敌人,进而危害自己的孙子?俺答自然是知道的,也是害怕的。然而,他经不住自己妻子一克哈屯的一再要求,加上自己的尊严,于是只好硬着头皮前来挑战。这个时候的他,其实是很没有信心的。与之相反,明朝在这场战争面前,显得更加自信,这一方面是由于自己抓着别人的软肋,另一方面也是由于自从张居正当政以来,明朝的国防已经日益加强,不再像以前那样软弱可欺了。此时的明朝,已经做好应对这场战争的充分准备。

    也就在俺答对打这场仗没有信心的时候,前面说到的被王崇古和方逢时派去和他谈判的鲍崇德来了。当然,作为政治家的俺答是很有胆识的,他在鲍崇德面前愤概地说:“没有什么好谈的!我的大兵一到,你们的军队立刻就会土崩瓦解!”

    “不错,”颇有外交才华的鲍崇德回答说,“但是我们的将领和军队,究竟不比你自己的孙儿。朝廷待你的孙儿非常宽厚,然而战事一旦出现,你的孙儿自然也就没有了。”

    听到这话,俺答一面觉得害怕,一面也觉得不敢完全相信,因为那个时候他还不知道把汉那吉的任何消息。于是,他就派人去核实是否真有鲍崇德说的事情。派出去的人很快就回来了,告诉俺答果然有那么回事。俺答沉默了。看见他这个样子,鲍崇德抓住机会,进一步向俺答提议,说只要俺答交还赵全这一群汉『奸』,就可以让把汉那吉随时跟他回去。俺答这时有些明白明朝『政府』的意图了,但是他当着鲍崇德的面并没有立即答应他的提议。尽管如此,俺答还是改变了一开始不友善的态度,对鲍崇德表现出了非常的好感,临别时还送给了鲍崇德一匹鞑靼好马。

    可以说,鲍崇德的出使取得了初步的成功。虽然俺答并没有直接答应交换人质,但是他对鲍崇德的好感表明张居正和王崇古的计划已经有了实现的可能,只是还需进一步的策划。因此,鲍崇德出使的情况由王崇古转告到张居正那里后,张居正给王崇古去了一封信,进行了更为详细的安排:“据巡抚差人鲍崇德,亲见老酋云云,回时又令自拣好马,其言虽未必皆实,然老酋舐犊之情,似亦近真。其不以诸逆易其孙者,盖耻以轻博重,非不忍于诸逆也。『乳』犬驽驹,蓄之何用?但欲挟之为重,以规利于虏耳。今宜遣人先布朝廷厚待其孙之意,以安老酋之心。却令那吉衣其赐服,绯袍金带,以夸示虏。彼见吾之宠异之也,则欲得之心愈急,而左券在我,然后重与为市,而求吾所欲,必可得也。……或虑虏久住不退,兵连财费者,此不揣于利害者也!今日之事,幸而成,即可以经数年边患,其所省岂直数十百万而已哉?而又何惜于目前之少费哉?”(《张文忠公全集·与王鉴川言制俺酋款贡事》)张居正的意思是:通过俺答对鲍崇德的态度看得出,俺答对明朝的态度已经好转了,这证明了俺答的心中还是看重自己孙子的,不是看重那几个汉『奸』。既然这样,就应该对俺答的孙子更好点儿,以安定俺答的心。然后,就可以与之商议互市的事情了。只要谈成功,那就可以彻底解决边患问题,因而不需要为花费少量钱财而觉得可惜。

    这封信里,张居正给王崇古分析了俺答的心理,并指出了进一步利用他的这种心理实现交换汉『奸』以及与鞑靼互市的目的。这样的决策在当时是最英明不过的。为什么这样说?原因在于:虽然此时的明朝已经不再会被外族随意入侵,但是也没有达到轻易就能应付战争的国力,因此不打仗是最好的。另外,如果能够利用这次机会抓住危害甚大的汉『奸』,同时与鞑靼互市发展经济,那就更加有利于明朝的强盛了!因而,不仅不能打仗,还要尽量与鞑靼交好。而鞑靼方面,俺答也不会轻易进攻,因为自己的目的是救回孙子,动兵则意味着置自身于死地。而要救回孙子,只要放弃一个汉『奸』就行了,还不用打仗,自己何乐而不为?于是,俺答慢慢地在心里答应了明朝的要求。

    就在双方主将都在互相权衡利害时,另外一个人也在权衡自己的利害,这个人就是赵全。赵全的主意打得很好,他一味劝俺答将大军屯兵边外,以此来要挟明朝放人。然而,赵全没有考虑到一点:俺答要救的不是随意一个人,而是自己的孙子,怎么会轻易动兵呢?赵全甚至想,干脆放弃把汉那吉得了,可这就更加不可能了!总之,一场危机正在向赵全袭来,他意料到了,却并没有太在意。他认为自己可以逢凶化吉,可是这次等待他的却是死亡。

    一切似乎都在正常进行。双方人马均做好了准备,迎接那个时刻的到来。张居正应该能够安坐了吧?不,他是谨慎惯了的,越是事情有眉目的时候,他却显得越加慎重,在给王崇古的一封信中,他再次嘱咐道:“降虏事,前已悉。若彼果能执送诸逆,则当以礼遣归那吉,厚其赏赉,以结其心,却责令奉表称臣,谢朝廷不杀之恩,赐赉之厚,因求讲和,纳款效贡。俟其诚心向化,誓永不犯,乃可议其封爵贡额耳。但仆犹有意外之防,不敢不告。赵全诸人,背华即夷,为日久矣,彼岂不预结于俺酋之左右,边墩之人,亦岂无为之耳目者?今我明以此要求,彼亦慨然允许,此辈岂得全不知觉?若知之,彼亦安肯坐而待缚如鸡狗乎?万一语泄,彼得而谋,或聊以胁从数人塞责,而朝廷明旨,一出不可复返,轻弃重质,但获其『毛』贼数人,则于国家威重,岂不大损?此其可虑者一也。据鲍崇德所传,俺酋之言,虽若哀恳,然犹身驻近边,拥兵自强,平虏城外,游骑不绝,转饷哨探,俱属艰难,名虽哀求,事同强挟,未见其为诚款也。今必责令将有名逆犯,尽数先送入境,返其巢『穴』,掣回游骑,然后我差官以礼遣归其孙,则彼之诚款既伸,我之怀柔有体。若拥兵交质,两相交易,则夷狄无亲,事或中变,唐时吐蕃劫盟之事,取笑强胡。此其可虑者二也。今之议者皆以小酋为祸媒,急欲遣之,图眼前无事耳,至于封爵、贡市二事,皆在可、否之间。若鄙意则以为今边防利害,不在于那吉之与不与,而在彼求和之诚与不诚。若彼果出于至诚,假以封爵,许其贡市,我得以间修战守之具,兴屯田之利,边鄙不耸,穑人成功。彼若寻盟,则我示羁縻之义;彼若背盟,则兴问罪之师:胜算在我,数世之利也。但恐其孙一归,彼愿已遂,求和之意,必乖本图:或请乞多端,难于听许,明年当复来侵,虽获赵全等数人,恐于彼无大损益。此可虑者三也。”(《张文忠公全集·与王鉴川谋取板升制虏》)看完这封信,真叫人觉得张居正为了办好这件国防、外交大事,简直是挖空心思了。他就在事情已经成功一大半时,仍然考虑再三,仔细地向王崇古提醒可能出现的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不要走漏消息给赵全这些汉『奸』;第二个问题是需要俺答先交人,然后明朝军队才交人;第三个问题是担心以后俺答是否仍然遵循盟约。如此的提醒,自然使得王崇古这些前线的将领们感受到了无比的关照。

    后来的一件事情说明,张居正上面的那些提醒决不是多虑。就在接近交换人质的时候,巡按御史姚继可上疏弹劾方逢时将消息泄『露』给了敌人。虽然后来查明,没有这回事,但毕竟使张居正惊出了一身冷汗。即便如此,他还是首先想到了自己的爱将,一再吩咐王崇古去安慰方逢时:“姚子之言甚妄,恐金湖闻之,意或灰阻,愿公曲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