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康德哲学诸问题-第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亩侵苯拥模谑且膊⒉话星耙恢衷硭赜械哪侵种苯拥淖悦餍裕ㄋ淙灰膊⒉凰鸷λ瞧毡榈赜刖橄喙氐娜范ㄐ裕ㄕ饩鸵馕蹲牛蚬缘耐夹退纬傻募炔皇恰ㄖ惫鄣墓怼ǎ膊皇怯腥范ǚ段У摹ㄖ醯脑げ狻ǎ耆且恢帧ň榈睦啾取ǎ庵掷啾龋ˋnalogie)并不〃构成〃对象本身的直观特性,而只是对于对象的直观特性起一种〃调节(re伊lativ,又译〃范导〃)的作用。

例如当我们从量和质上觉察到了〃石头变热〃这一直观现象时,我们还会通过类比来进一步追查其原因。我们会想到,正如我们以前经历过火烧是水变热的原因一样,石头变热也必定有某个在前的事情作为它的原因,至于这个原因究竟是什么(〃火烧〃或〃太阳晒〃等等),则要看知觉在此之前所给予的经验材料而定;但不论它是什么,它必定在时间上先于〃石头热〃并具有引起石头热的原因作用,就此而言它的这种作用与〃火烧〃引起〃水热〃是〃类似〃(analog)的。而这全部类比思维所依据的原理就是〃按照因果律的时间相继性原理〃,即〃一切变化都按照因果联结的规律而发生〃。

3)对因果律的具体理解

综上所述,康德对因果律可以说是作出了一种独特的重新诠释,这种诠释一方面容纳了休漠的经验主义的理解,即每件事的具体因果关系、也就是何者是何者的原因(或结果)的关系是后天得知的,并不能预先断言一件事的原因就是某件事;另一方面则坚持了理'性主义对因果律的先的普遍必然性和客观有效性的肯定,即主张任何发生的事都必定有其原因,尽管是何种原因还得诉之于经验。在这里,〃发生的事〃(wasgeschie?ht)是一个关键词。康德举例说,当我们观看一栋房子时,我们既可以上到下,也可以从下到上,这种时间的相继只发生在我们主观中,我们也不会把这些局部的房子表象的相继呈现看作有什么客观的因果关系,它们的次序完全是可逆的,由此所形成的判断则只是〃知觉判断〃而不是〃经验判断〃。

但现在如果有一件〃发生的事〃,如一只船顺流而下,我不能不先看见它在上游,而后才看见它到了下游,这两个表象在时间上的次序是不可逆的,这时我们就必须把我们主观中所看到的次序归之于客观上必然的因果关系了。因此,凡是我们要认识一件客观上〃发生的事〃并由之形成经验判断,我们就不能不用到因果律,只有在这个先天条件下,任何发生的事才能够想像,因而也才是可能的;即使我并不能凭一千次看到〃太阳晒、石头热〃就习惯性地断言下一次石头热也是由于太晒,但石头热总是由这之前的某种原因所引起的,这是一定的。所以这个因果律并不因为具体某件事的原因不可预测、或是这个原因而不是那个原因而有所改变,它本身是绝对可靠的。这样一来,自然科学的基础由于被置于认识主体的先验范畴之上,就得到了不受经验的偶然性所干扰的确立。除了不受后天的经验偶然性所证伪以外,因果律还不受具体因果判断的可错性所证伪。

如过去讲迷信的人以为乌鸦叫与死人有某种相关性,其实这里面根本没有任何因果关系;又如前述船只顺流而下也许并不是水流的原因导致的,如果那是一艘气垫船的话。但死人也好,船的顺流而下也好,无论是由于什么原因,总归是有原因的,而不可能是无原因的。明确这一点,我们就可以放心大胆地去追究每一件发生的事情的客观因,并依据这一普遍必然性原理,一方面逐渐排除那些虚假的因果判断另一方面日益揭示出更深层次的原因,而绝不向超经验的〃奇迹〃之类的解释投降,也不归之于我们纯粹主观的心理状态。但尽管如此,因果范畴在康德看来也只是解释一件发生的事情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

即是说,因果性等等这样一些范畴只是要解决〃自然科学如何可能?的问题,说明如果没有这些先天的知性范畴,各种自然规律就失去了确定性和普遍必然性,自然科学也就不可能了(如休漠所要证明的);至于是否只要有了这些范畴就会有自然科学,康德的回答却是否定的。在他看来,这些范畴在认识上的唯一作用就是运用于经验之上,而经验总是包含后天偶然的成分的,先天的法则和后天的经验合起来才能构成真正的科学知识。所以知性范畴只是〃为自然界立法〃,却并不排除总是会有违法或偏离法规的行为发生,也不排除在同一法规之下具体合法行为的多样性;但有一个立法和有立法是完全不同的,自然科学从此就有了〃打官司〃的法庭,理性也就恢复了自己的绝对权威。最后,因果性范畴在康德的诸范畴中所占的核心地位也可以由各种范畴之间的关系看出来。

〃量〃和〃质〃的那些范畴(单→性、多数性、全体且性,实在性、否定性、限制性)只是在搜集和整理个别经验事实、使之构成自然科学的对象方面有用,〃关系〃和〃模态〃范畴则是用来规定这些已在直观中被规定好的经验对象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与判断主体的关系的,在层次上要更高。就〃关系〃与〃模态〃这两类范畴相比,前者还是对经验对象的〃客观综合〃,后者(可能性、现实性、必然性等等)则只能是〃主观综合的,就是说,它们对一物(实在之物)的棋念在别的方面无所言说,是在其上增添了这概念在其中产生井有自己的位置的那种认识能力。可见〃关系〃诸范畴在对经验对象的〃客观综合〃中是最高的。至于就三个关系范畴即〃实体性〃、〃因果性〃和〃协同性〃相比较而言,则看起来〃实体性〃是基础,〃因果性〃不过是实体的两种不同或相反状态相继发生的关系而己,而〃协同性〃(交互作用)则是因果关系的自身回转(互为因果);然而实际上,因果性却被理解为实体范畴的真正基础。

如康德说〃这种因果关系引出了动作的概念,动作则引出了力的概念,并由此引出了实体的概念。〃实体并不是一个孤立的概念,而是由于它不断地向其他事物发出〃动作〃或〃力〃才被获知的。而因果概念就是〃力〃的概念。在康德的时代,力学还是一切自然科学的核心,所以他如此看重因果性范畴是顺理成章的。


(三)康德因果性概念的启示

康德对因果律的论证在当时为西方哲学思维开辟了一个崭新的路,对后世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就我们今天对自然科学的哲学思考来说,也提供了并还在不断提供着新的启示。就康德的时代而言,康德在对因果律的论证中把客观的东西放在主观性的基础上,将客观的东西理解为本身是由主观的东西所建立起来的,使主观的东西成为了一种自身客观化的活动,这的确是一种了不起〃哥白尼式的革命〃。事实上,因果性问题如果单纯停留于一种与主体毫不相干的〃客观规律〃的理解上,那就的确如休漠所证明的,不可能具有一种普遍必然性,而只能有一种或大或小的〃盖然性〃(或然性,它对科学知识的指导作用就很可疑了。

我们对因果必然性的信念正如同我们对〃力〃的理解一样,是建立在我们自己的主体能动性的体验之上的。如恩格斯指出的〃力的观念对我们来说是自然而然地产生的,这是因为我们自己身上具有使运动转移的手段,这些手段在某种限度内可以受我们的意志支配而活动起来,特别是臂上的肌肉,我们可以用它来使别的物体发生机械的位置移动,即运动,可以用它来举、持、掷、击等等,并因此得到一定的效果。〃'门康德以后的德国古典哲学就是从主体能动性这个方向上来发展和改进康德的认识论学说并取得了巨大成就的。当然,康德的主体性只是〃先验〃的主体性,只涉及现象而不涉及物自体;而在马克思主义之前,德国唯心主义所理解的主体能动性也只是意识(自我意识)和思维的能动性,而不是现实的人的感性实践活动,因而虽然有丰富的理论成果,却始终是〃灰色的〃理论,而没有回到〃长青的〃生活(生命活动),这就不可能根本解决因果性问题。

正因为康德以及德国古典唯心主义的这一缺憾,也就给后世的非理性主义哲学的产生留下了余地。如叔本华在其《充足理由律的四重根》中接着康德说〃充足理由律在自身的一切形式中都是一个先验的东西:这就是说,它的根源存在于我们理智之中,因此,它绝不能被用之于现存事物的总体,不能被用之于宇窗,包括使充足理由律得以在其中把自身呈现出来的理智,因为像这样一个借助于先验形式而使自己呈现出来的世界,恰恰因此而是一种单纯的现象;所以,作为这些先验形式的结果而适用于这个现象的东西,却不能用于这个世界本身,即不能用于自在之物,以及这个世界的表象本身。

本书TXT版本是由久久小说(87book。com)会员整理编辑而成;

久久小说:交流思想、对话现象、思考现相、看清真相;

点它……》http://www。87book。com立即入驻久久小说社区。

哲学家们开始意识到,离开主体的动活动(意志、自由、生存等)来谈因果性并不能切中自在的存在本身;但叔本华因此也就完全抛开〃因果性〃而只从一般的〃理由(根据〃来谈自由意志和人的生存,从而走向非理性主义,这只说明他对因果性的理解仍然是脱离主体的能动活动的。同样,海德格尔也只谈〃根据〃,他在《论根据的本质》一文中说〃超越着源起的根据返回到自由本身,而且自由作为本源本身变成为‘根据'。自由乃是根据之根据。……但作为这种根据,自由乃是此在之深渊(Abgru时,字面意义为〃无根据〃)。并不能说个别的自由行为是毫无根据的,相反的,从其本质上讲,自由作为超越把作为能在的此在置入可能性之中,而这种可能性就是在它的有限选择面前、亦即在其命运中暴露出来的可能性。〃可见,海德格尔在把根据(Cru时,或译〃理由〃)的本质归结为自由之后,却并没有把自由描述为什么事情的〃原因〃(Ursacl时,而只是说自由就在于真理本身的〃自行敞开〃,它既不表明人的行为的无拘无束,甚至也根本不是人的什么特性,它并不为人所拥有,而只是〃自行揭示为让存在者存在〃。

自由虽然是一件事的〃根据〃,但不是这件事的〃原因〃,因为它并不把这件事现实地实现出来,而只是为一件事提供了〃可能性〃,并以这种可能性为自己的选择的根据。至于为什么它提出这种而不是那种可能性,这是无法解释的,正如无法解释〃玫瑰花为什么开放〃一样。海德格尔担心,一旦把自由看作一种现实的用的〃原因〃,就会陷入技术主义的〃对象化〃陷阱。

然而,因果性问题的真正解决只有从主体性和目的性的立场才有可能。就此而言,当休漠把因果性归结到经验的归纳,又把归纳归结到主观的习惯性联想时,当康德进一步把因果性提升到主体的〃先验的观念性〃作用时,他们都在一定程度上接触到了事情的关键,即我们只有从人的立场才能理解因果性,或者说,因果性本身是〃自然的人化〃的表现。然而,他们又都有于某种心理主义层面,而将他们所发现的秘密当作障眼的遮蔽物和单纯的〃现象〃,这就堵塞了彻底解决〃休漠问题〃的唯一通道。当然,如同亚里士多德(和叔本华)那样把物体的自由下落也看作是物体追求自己目的的〃意志〃行为,这是过于简单化和一厢情愿了。

但另一方面,现代科学哲学家和逻辑学家们完全抛开人的目的性活动而企给因果性一个一劳永逸的解决,这就导致了直到今天他们还在因果问的边缘上徘徊。在这方面,我国的科学哲学家似乎在力图寻求新的途径。如张志林在其才华横溢的《因果观念与体漠问题》一书中提出要向康德哲学求教,〃摆脱经验主义的束缚,重振先验哲学之雄风门,令人眼前一亮。他说〃分析哲学给人的最大启示是:哲学不是僵化的体系构作而是澄清语言和思想的活动。〃张华夏先生在给该书所写的序言中则明确地表达了自己的致思方向〃从因果关系不能穷尽相互作用而引出目的性(它是价值问题的根源),从本体论到价值学说再到认识论和真理论。

我以为,张志林所说的〃活动〃和张华夏所说的〃目的性〃可以视~为解决〃休漠问题〃也就是因果问题及作为其根源的归纳问题的钥匙。现代科学哲学在归纳问题上所遇到的一切困难都是由于把归纳当作一外在操作的工具而导致的。其实〃归纳〃(induction)是主体本身的一种综合、摄入和聚集的活动,它是由主体的(〃先验的〃)必然性建立客体的必然性的一种尝试,虽然目的的实现永远要打折扣,但正由于主体不断自由地超越于客观局限性,所以归纳作为一种先验的能动探索活动是人的认识和生存离不开的。而这种主体的先验必然性就是人的真正的〃自由〃,它是客体的因果必然性之根。

由此来看大陆的非理性主义,我们就可以发现叔本华和海德格尔等人在因果问题上与科学哲学和分析哲学有同样的误解,即同样把因果必然性视为与自由无关的外在限制,认为只有摆脱了因果必然性才有纯粹的自由。他们拒斥了康德的〃自律〃和黑格尔的历史主义,使自由越来越超升于远离必然性和现实世界的彼岸王国中,成为一种神秘而不可预期的自发冲动或自然涌现。必然与自由的这种割裂使双方都受到了无法修复的损害,但追根溯源,始作俑者还是康德本人。尽管康德同时又承认在自由领域中仍然有某种因果必然性,即道德律,但那已经不属于认识的问题,而是实践的问题了。所以出路也是明摆着的:将认识和实践合而为一,克服自由与必然的割裂,建立哲学的人学本体论,才能真正解决因果必然性问题和自由问题,它们其实是一个问题。


V。康德的〃智性直观〃探微

康德在其三大批判中经常涉及的〃智性直观〃(dieintellektuelleAn?
schauung)问题,是一个引起广泛关注而又多有误解的问题。到底什么是康德的智性直观?康德为什么要提出智性直观?智性直观对西方哲学的发展具有什么样的意义?本文试图对这些问题作出初步的回答,以就教于方家。

(一)康德的智性直观与以往智性直观的区别

〃智性直观〃(或译作〃理智直观〃、〃知性直观〃)这个概念并不是康德首次提出来的。所谓〃智性〃(拉丁文intellectus)在德文中相当于Versta时,也可以译作〃知性〃、〃悟性〃或〃理智〃(均为德文Verstand的中文译名),是16至18世纪西欧大陆唯理论(Intellektua1ismus)哲学的核心概念。唯理论的创始人笛卡儿就说过〃没有人不知道理智里有一种清楚性是指一种识的清楚性或明醋性〃,例如〃我思故我在〃这个结论就〃不是从什么三段论式得出来的,而是作为一个自明的事情;他是用精神的一种单纯的灵看出它来的〃;所以他要求读者〃专心研究一下不需要证明就能认识的其中每一个的概念都能在它自身中找到的那些命题〃,〃我要求他们运用完全纯粹的、从他们的成见中摆脱出来的这种理智的明白性,因为,通过这种办法,后面将要谈到的公理的真实性对他们就会显得十分明白了。

唯理论的典型代表斯宾诺莎在其《伦理学》中把知识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感性知识,又称为〃意见或想象〃,第二类是普遍概念及其推理的知识,第三类则是〃直观知识(scientiaintuitiva)〃,即〃由神的某一属性的形式本质的正确观念出发,进而达到对事物本质的正确知识。〃

他举的例子是数学和几何学知识。他这本书的副标题就是〃依几何学方式证明〃,可见他对几何学的直观公理的证明方式推崇备至。他认为这种方式的特点就是立足于自明的〃真观念〃来进行推演,这种真观念〃包含最高的确定性〃,本身就是真理的标准,〃一个人如果不首先了解一个东西谁能知道他确定知道那个东西?并且除了真观念外,还有什么更明白更确定的东西足以作真理的标准呢?正如光明之显示其自身并显示黑暗,所以真理既是真理自身的标准,又是错误的标准。〃

显然,斯宾诺莎所谓的〃直观知识〃不是感性直观的知识,而是智性直观(理智直观)的知~识,例如任何一个有理智的人都会明白,全体大于部分,两点之间直线最等等。所以唯理论哲学家在论及智性直观时最喜欢引用数学和几何学的例子,在莱布尼茨那里则致力于把逻辑学也数学化,以体现其直观确定性。当然,唯理论的这种思维方式也有它自身的思想渊源,它一直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的柏拉图。柏拉图的〃理念〃其实本质上就是一种智性的直观物,因为〃理念〃即肌80S,它的本意就是〃看〃,当然不是肉眼的看,而是心眼(理智)的看,作名词表示看到的〃相〃。飞所以近年来许多学者都主张这个词不应译作〃理念〃,而应直译作〃相〃。

但似乎很多人都没有注意到~这个〃相〃本身所具有的智性直观的含义,人们关注的是苏格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3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