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精神现象学句读-第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提出更高的要求,就是必须要通读句读,然后在这个基础上才有资格评价,来进行发挥,来评价一个哲学家的思想,来发挥一个哲学家的思想,我们这个句读我估计呢,做最少的估计都要五年,也就是十个学期,《精神现象学》你要把它一句句地读下来,解释下来,没有五年,那是做不到的,这五年呢就是十个学期,每个学期呢十八周,十七八周吧,每周呢是三个小时,起码三个小时,我是按照这个速度来估计,那么如果按照这个速度呢,上下两册《精神现象学》按照中译本它有560多页,那每学期必须讲50多页,十个学期嘛,要讲56页,但是根据读康德的经验,这是做不到的,很难达到,康德哲学我每学期只能讲20多页,那么这样算下来,按照这个速度算下来,就要拖到十年,就要十年二十个学期才能所《精神现象学》一句句地讲完,但是我希望黑格尔没有康德那么难,那么麻烦,可能要讲得快一点,因为康德跟黑格尔不一样,康德确实是一句一句,你掉了一个词都不行的,我们重新把康德的著作翻译一遍,就特别关注这个问题,每个词你都不能掉,而且每个词你都不能加,你既不能减少一个词也不能增加一个词,你减少一个增加一个康德的意思就变了,黑格尔就没有那么严格,黑格尔可能,我对照了一下,象贺麟、王玖兴的这个译本,前面部分对照了一下,它根据英译本,主要是根据英译本,英译本加了很多东西,我在讲我时候我可能会把那些东西都删掉,我可能有很多、不少的地方是要改译的,要改的,说不定我讲下来之后我的新译的《精神现象学》就出来了,可能是个新译本,但是我还是依据它这个,应当说它这个是译得相当不错的,在现有的外国哲学的译著里面这一本是相当不错的,贺麟先生和王玖兴先生,特别是王玖兴先生的德语,他多年在德国教书,然后1957年在朋友的鼓动之下回国,回来就碰上了运动,就被打成右派,这个一点办法都没有,但是他扎扎实实地在做,在做学问,我曾经对照过,这个译本是相当不错的,有的人说要重新翻译,我说你重新翻译不能超过贺麟先生、王玖兴先生,你不需要搞的,你除非能够超过他们,所以我是反对现在这种重译的风(气),这是一本最近出的《精神现象学》英汉对照全译本,三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的,它的这个译者是王晨和陈琼,真琼,王晨和真琼这两个名字没有听说过,但是我看了一下,基本上还是按照贺先生和王先生的行文,包括很多用语和用词都是延续下来的,然后它根据英译本,它这个英汉对照嘛,逐字逐句地把英译本原文把它复制过来,英译本是很不对的,这个英译本是33年的英译本,已经过去几十年了,早就过时了,现在有很多新的英译本,它还是用的那个老英译本,因为新的英译本它就必须有那个版权问题,我看了一下那个老的英译本,它翻译得不是很信,它往往根据自己的理解随便乱加一些词在里面,这个不对的,英美的这个做学问的方式往往有这个问题,他实用主义嘛,他觉得自己看不懂,那老百姓也看不懂,老百姓看不懂了它就需要解释,他一解释就坏了,因为他的解释究竟有什么水平?

很难说,虽然英译本很好看,你要看的话,你觉得他又流畅,又有文采,但是是不是传达出了原作者的意思?这个就很难讲,所以我对英译本一般不太看好,我还是主要我们读德国哲学的书最好是直接地从德国哲学翻译,我们要读最好是读直接从德文直接翻译过来的作品,这个是没有办法的时候我们去读读英译本,但是要有保留,《精神现象学》初次发表于1807年,1806年底拿破仑侵入到耶拿,当时黑格尔在耶拿,拿破仑侵入德国嘛,法军侵入德国,黑格尔刚刚把自己的稿子寄出去,1806年冬天他站在自己的窗前看到拿破仑骑着白马进城,这个印象给他留下了很深的记忆,所以后来他把拿破仑称为“马背上的世界精神”,他看到了拿破仑进城,心里面涌起一股感慨,这是“世界精神”进城了,“世界精神”坐在马背上进城了,另外这个书他寄给了出版社,他已经寄出了,他已经没有什么可损失了,所以他从耶拿逃出来以后,只身一人,什么也没带,家具是带不动的,其他的,稿子已经寄出了,他无牵无挂,然后在朋友的接济之下跑到其他地方谋生,那么在这个书的第一版上它有一个副标题,或者说前标题,就叫做“科学体系第一部”,“科学体系第一部――《精神现象学》”是这样一个标题,也就是说他当时打算把这部书做为自己的科学体系的第一部分,科学体系在他心目中就是哲学体系了,哲学是科学之科学,严格意义上的科学就是哲学,所以他讲科学体系就是哲学,哲学体系第一部分,这部书在1807年出版,在他生前没有出过第二版,在他死后,1832年,他1831年死的嘛,1832年出了第二版,其中包括他自己修订过的一部分,他没有修订完就已经去世了,他修订的那一部分,这个时候他把“科学体系第一部”把它去掉了,把这个副标题去掉了,而且他后来自己写的那个《哲学百科全书》,《哲学百科全书》是三大卷了,第一卷是《逻辑学》,第二卷是《自然哲学》,第三卷是《精神哲学》,这都有中译本,第一卷的《逻辑学》我们叫作《小逻辑》,它作为《哲学百科全书》第一卷出来的,叫做《小逻辑》,因为它篇幅比较短,他原来还有一个《大逻辑》,是上下两卷,上下两册,三大卷,这叫《大逻辑》,《小逻辑》是《大逻辑》的缩写,缩写本,精炼本,他把他收入《哲学百科全书》的第一部,所以在《哲学百科全书》里面第一部并不是《精神现象学》,而是《小逻辑》,而是《逻辑学》,这就有一个问题了,他最初写《精神现象学》的时候,他把《精神现象学》作为《哲学百科全书》的第一部,科学体系的第一部,但是他的百科全书就是科学体系了,《哲学百科全书》就是科学体系,但是它第一部为什么不是《精神现象学》而是《逻辑学》呢?

《精神现象学》只是把它归纳为第三卷《精神哲学》其中的主观精神里面的第二个环节,《精神哲学》是三个部分,主观精神、客观精神和绝对精神,那么在主观精神里面又有三个环节,叫做人类学、《精神现象学》和心理学,《精神现象学》只在这么一个位置,它已经早就不是科学体系的第一部了,而是成为他科学体系里面一个环节中的一个小环节,已经下降到这样一个地位,这里头有什么秘密?为什么他要这样安排?为什么有这样的变动?这是一个改变了,原来他是打算把《精神现象学》作为他的哲学体系的第一部,然后改成了《逻辑学》作为第一部,《精神现象学》只是他哲学体系里面的一个小小的环节,为什么要这样改变?长期以来众说纷纭,我曾经在《思辨的张力》里面提出过一个观点,黑格尔这样做是为了掩盖自己全部哲学的最初的起源,最初的起源是《精神现象学》,但是在正式的哲学体系里面把这个起源把它掩盖了,那么他对他早年的《精神现象学》在他晚期做了更加逻辑化的理解,它属于逻辑体系的一个环节,所以它要从整体逻辑学的角度才能加以把握,《精神现象学》他自己,至少他自己本身不是这样说,他不认为是一种逻辑化的描述,而是一种经验性的描述,所谓意识的经验科学,他对《精神现象学》的定义吧,《精神现象学》就是意识的经验科学,意识的经验科学当然就不是一种逻辑化的理解,它是一种经验化的理解,经验式的理解,那么进入到《哲学百科全书》的时候变成了一种逻辑化的理解,那么它当然只能作为逻辑体系中的某个环节,因为它本身是经验性的嘛,它只有在逻辑环节的这样一个背景之下才能够得到保留,因此它不能够放在第一部,那么这个经验性的《精神现象学》在这个逻辑体系里面呢,我在《思辨的张力》里面提出来,在逻辑体系里面《精神现象学》得到了一种拯救,经验的东西在黑格尔看来是一种世俗的东西,世俗的东西就是一种堕落,按照基督教的这种观点,道成肉身,道是神圣的,但是堕落为肉身,堕落于经验性的,那就是一种下降了,但是如果重新从道的角度,从逻辑的角度来理解堕落了的肉身,那么世俗的生活就得到了拯救,这是基督教的一种观点,而在黑格尔这里,背后实际上有这种观点在起作用,什么是道?什么是上帝?

就是逻辑,只有从逻辑的角度才能对世俗的生活加以拯救,《精神现象学》它属于经验化的东西,属于世俗的东西,那么这个世俗的东西要想得到拯救,必须要拿到逻辑的立场上来加以理解,我是这样来解释的,因此在正式的哲学体系里面,黑格尔想要阐述的是真理本身,逻辑,逻辑本身,也就是上帝本身,要阐述上帝本身,逻辑,逻辑学,在黑格尔的《小逻辑》中曾经讲到,它是上帝在创造世界的时候所事先设计的一个蓝图,世界是按照逻辑学创造出来的,上帝在创造世界的时候,他先有了一个蓝图,就是逻辑学,道成肉身,道就是上帝,泰初有道,道就是上帝,基督教里面,福音书里面是这样讲的,约翰福音里面是这样讲的,上帝就是道,就是上帝就是逻各斯,逻各斯就是逻辑,所以上帝就是逻辑,逻辑就是创造世界的蓝图、图纸,世界还没有创造出来,上帝在创造这个世界之先已经想到了这个世界应该是怎么创造,所以他事先心中已经有了一个逻辑体系,黑格尔他阐述的是这个,然后在这个逻辑体系之下上帝创造世界是怎么创造出来的,那《精神现象学》当然只能退居到其中的一个环节,主观精神,主观精神里面的第二个环节,人类学、《精神现象学》和心理学,《精神现象学》居中,所以他就没必要在他的哲学体系中基于《精神现象学》这样一个过于人性化的立场,他已经立足于上帝的立场,神的立场,所以马克思指出来,《精神现象学》是黑格尔全部哲学的真正的诞生地和秘密,也就是说黑格尔用上帝创世说这样一套基督教的框架,纂改了他最初写《精神现象学》的这个意图,或者说掩盖了他早期的这样一个意图,把他的全部哲学的诞生地和秘密掩盖起来了,所以马克思揭示出来,《精神现象学》是黑格尔全部哲学的真正的诞生地和秘密,表面上的诞生地就是逻辑学,在《哲学百科全书》里面,第一部就是《逻辑学》,但是它是虚假的,这种设计是虚假的,其实他是从《精神现象学》出发的,他还是从世俗的经验科学出发的,因此,马克思的这样一个揭示是对黑格尔的一个非常有力的批判,你讲上帝,上帝是从哪来的?上帝当然是信仰,你不能问上帝是从哪来的,你只能问人的精神现象从哪来的,但实际上黑格尔最开始并没有提到上帝,他就是从人的精神现象出发,而且是主观精神,《精神现象学》就是主观精神,黑格尔就是从主观精神,从自我意识出发,来建立他的体系的,他好象是建立起了一个神学体系,一个世界的结构,但其实这个世界结构只是在他的主观精神之中,他是从主观精神建立起客观精神、客观理性的,马克思揭示出来其实是揭示出黑格尔客观唯心主义出发点的这样一种揭示,也就是对他的一种批判,你不要说得那么神乎其神,无非就是你自己,你的意识、自我意识和理性,他的历程,你把它发挥出来,你就说这是世界的结构,你想让所有的人都相信,你凭什么让人家相信?所以这是对黑格尔的一种批判,马克思后来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里面也谈到这个问题,黑格尔好象是在谈世界,实际上是在谈关于世界的意识,谈宗教实际上是谈宗教意识,谈政治是谈政治意识、谈国家意识,他并没有谈到现实的国家、现实的历史,这是马克思的批判,但是马克思的这样一种批判同样也是对它价值的一种揭示,如果完全是一种神学的理解,逻辑学就是上帝,那你不可怀疑了,很多人要怀疑,你的逻辑学是从哪来的?天上掉下来的?没有根据啊,因此,你可以把黑格尔完全否定掉,黑格尔很多时间变成一条死狗,人家不提他,觉得它是一套神学的呓语,说胡话,但是马克思的这样一个揭示把它的根源揭出来了,就是说他的那一套神学呓语,其实还是立足于人的主观精神,主观精神,人的主观精神至少有一种主体性,当然是唯心主义的,但是在主体性里面发挥了人的能动的一面,所以马克思的这种揭示又是对它价值、真正价值的一种肯定,我们只有从《精神现象学》入手,才能评价黑格尔的全部哲学,你如果从逻辑学入手,你就是从神学入手,你怎么评价他的全部哲学,他的全部哲学你就可以把它全部抛弃,我们不信神,西方人信基督教,西方人也有无神论者,那么我们就可以把它抛弃,或者把他归到宗教学家、宗教神学家那一类里面去,你爱听不听,但是如果你把它的诞生地、把它的根源揭示出来的话,那情况就不同了,不管你信神也好,不信神也好,自我意识你总有,理性你总有,主观精神你总有,那么从这里头就可以做很多文章,作为他的哲学的全部价值所在,当然它的这个价值不是完全的,按照马克思的说法,它的这个价值还必须颠倒过来,你讲了很多主观精神,讲得很有理,但主观精神他还有一个客观的基础,所以马克思提出他的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要把黑格尔的辩证法把他颠倒过来,使它真正恢复它完全的价值,它是起的这样一种作用。


一、《精神现象学》的读法

下面我们再来看一看《精神现象学》的读法,我们要读《精神现象学》,那么这个读法首先要有一个大致的把握,我们如何去读《精神现象学》?《精神现象学》我们刚才讲了,按照黑格尔的讲法,叫做意识的经验科学,单谈意识的,那么在这本书里,意识是以经验的方式呈现出来的,这里讲的经验,Erfahrung,在德文里面又有一个“经历”的意思,经历、经验、体验等等,也就是说意识就是这样一路走过来的,我们谈意识不要抽象地谈,我们要具体地谈,意识是怎么样走过来的?我们要谈这样一个过程,但是我们又不能把《精神现象学》单纯地理解为一种历史科学,现实的历史科学,当然它具有历史性,但是我们不能把它理解为一种现实的历史科学,类似于人类从古到今的意识发生学,我们不能这样理解,恩格斯曾经讲到过“精神的胚胎学”,当然一般可以这样说,但是这是一种象征的说法,它并不是真的一个个地去考察人的意识的发生、发生结构,从基因开始,胚胎学,一个人的意识怎么样发生的?这个是黑格尔并不关心的,虽然它讲经验,意识的经验科学,但是它并不是意识的发生学,而是呢地地道道的一种哲学,意识的经验科学,虽然是经验科学,但是呢它仍然是一种哲学,它考察的是一般意识本身的一种层次结构,一般意识在经验中它是这样走过来的,它在这样走过来的过程中当然会有很多的偶然性,如果在现实的历史中走过来的话,它有很多偶然性,那么意识的经验科学把所有这些偶然性都撇开了,它要探讨的是意识本身的一种内在的、必然的层次结构,《精神现象学》也有它的这个,我们要谈它的考据的话,也可以考证它的来源,现象学这个词,它是很早就有人提出过,不是黑格尔第一个提出来的,这个我们可以参考一下贺麟先生在《精神现象学》中译本译者导言里面,他追溯了黑格尔思想的这样一个发生,具体的发生我们就不详细谈了,从蓝伯尔特、康德,一直到费希特、谢林、席勒,这些人都有过类似的想法,而且还用过“自我的现象学说”这样一个说法,这是费希特已经有这样一个说法,费希特已经提出过“自我的现象学说”,这样一个观点,谢林和席勒都提出过“人类的理性发展史”,或者是“意识的发展史”,意识的发展史跟黑格尔的意识的经验科学、意识的经历非常相近了,已经非常相近了,所以他的这个意识的经验科学他是有来历的,他是有前人做了很多工作,然后黑格尔自然而然地把它再往前推进一步,就成了《精神现象学》,为什么他能构成一部《精神现象学》,而前面的人都没有能形成一部《精神现象学》呢?

是因为前人都没有以逻辑学作为《精神现象学》的前提,都没有以逻辑学作为一个框架来分析意识的发展史或者理性的发展史,谢林和费希特都谈到过意识的发展史、理性的发展史,但是呢这种发展史在他们那里都变成一种历史,古希腊人怎么样,中世纪人又怎么样,近代人又怎么样,变成一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3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