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作者:马哈迪
内容简介: 这是里尔克最著名的抒情诗集,作者因此被认为是最虔诚的诗人。三次写作时间相距颇远,每次都很短暂,就其紧张与成效而言,堪与一气写完“哀歌”并写出五十余首“十四行”的一九二二年二月相比。三部分的生活背景亦不相同:第一部分写于第一次访俄后不久,那时作者对于卢·安德烈亚斯—莎乐美的爱慕方兴未艾;第二部分写于在沃尔普斯威德与克拉拉结婚后不久,那时他与卢之间暂时倾向疏远;第三部分写于初次旅居巴黎之后,那时大城市的生活经验使他心烦意乱,匆匆逃往维亚雷焦。第二部分写完后一年内,他的女儿露特出世,他已开始采取步骤,促成刚刚建立的家庭共同体的瓦解。〃
==========================================================================================================================
【申明:本书由 久久小说(WwW。87book。com)自网络收集整理制作;仅供预览交流学习使用;版权归原作者和出版社所有;如果喜欢;请支持订阅购买正版。】
【更多精彩好书,更多原创TXT手机电子书,我们因你而专业,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请登陆 久久小说……www。87book。com 】
==========================================================================================================================
外国文学大系:定时祈祝祷文(选) 正文
'说明' 本集包括三部分:关于僧侣的生活,关于参诣圣地,关于贫穷与死亡。写于一八九九年九月二十日至十月十四日柏林—施马尔根多夫;又一九○一年九月十八至二十五日沃尔普斯威德;又一九○三年四月十三至二十日维亚雷焦。出版于一九○五年十二月。题词:“亲手赠卢”。
这是里尔克最著名的抒情诗集,作者因此被认为是最虔诚的诗人。三次写作时间相距颇远,每次都很短暂,就其紧张与成效而言,堪与一气写完“哀歌”并写出五十余首“十四行”的一九二二年二月相比。三部分的生活背景亦不相同:第一部分写于第一次访俄后不久,那时作者对于卢·安德烈亚斯—莎乐美的爱慕方兴未艾;第二部分写于在沃尔普斯威德与克拉拉结婚后不久,那时他与卢之间暂时倾向疏远;第三部分写于初次旅居巴黎之后,那时大城市的生活经验使他心烦意『乱』,匆匆逃往维亚雷焦。第二部分写完后一年内,他的女儿『露』特出世,他已开始采取步骤,促成刚刚建立的家庭共同体的瓦解。
从题材方面来看,本集铭刻著作者这个时期各种不同的感情经历:参谒意大利文艺复兴艺术遗址(佛罗伦萨日记),俄国之旅和俄国艺术(圣像画),对卢·安德烈亚斯…莎乐美的爱(佛罗伦萨日记和致卢的书信),对未来家庭生活的渴望和一个独立艺术家的生活需要之间的冲突(这种冲突正隐藏在对僧侣的孤独生活的神化之中),最后则是对大城市的烦恼和恐惧(一方面直接来源于巴黎生活经验,另方面又由于文学先行者如波德莱尔、奥布斯特费尔德尔1等人的思想影响)。不过,作者终于成功地将这些极不相同的诱因融铸在一起,使得读者和翻译者必须十分细心,才能把本集中的俄国僧侣和他的意大利的“南方兄弟”区别开来;最后才不致把这一切同后来成为全书的象征形象——阿西西的圣方济各混为一谈。
本集的形式特征在于虚构一个谪居斗室的僧侣以诗作为“祈祷”。作者正是在“祈祷”这个大概念下面进行创作,即使后来打破了这个虚构的框架。专家们指出,作者在这里一方面表示了一种姿态,即从基督教派生的虔敬,另方面却缺乏这种姿态所应有的前提,即否定了正是这个基督教所特有的内容,二者之间的差异在本集中表现得十分明显。由于诗中的僧侣既是祈祷者,又是艺术家,既是全神贯注于上帝的隐修者,又是现代事物的批评家,这部诗集必须从多方面加以理解:既是一个青年人的密码化的爱情知识,又是一个男人的决定方向的蓝图,又是一个伟大艺术家的自白尝试。
本书三部分都是按照写作时间顺序排列的,每篇都与邻近篇目密切相关,因此其连续『性』不单纯是直线式的,而且有变化,有增强,有交错,有反差,呈波浪型前进;此外在韵律上也相当繁复而自由,有头韵,有元音押韵,脚韵等。可惜这些艺术特『色』在汉译中都无从反映出来。
——译者
关于僧侣的生活(1—28)
1
奥布斯特费尔德尔(1866—1900),挪威著名象征主义诗人,里尔克的小说《布里格笔记》的主人公。
1。
我生活在不断扩大的圆形轨道,它们在万物之上延伸。最后一圈我或许完成不了,我却努力要把它完成。
我围着上帝,围着古老钟楼转动,转动了一千年之久;还不知道我是一只鹰隼一场旋风或是一支洪大的歌曲。1
(1899 年9 月20 日。柏林—施马尔根多夫)
2
我有许多穿法衣的兄弟在南方,那儿修道院里长着月桂树。我知道,他们按照人『性』把圣母想象,1 我还常常梦见年轻的提香,上帝经他们的手而如火如茶。
但不论我如何倾入自己:我的上帝是阴暗的,有如一块由一百支沉默吸水的根须织成的织物。只知我从它的体温升了起来,其它一无所知,因为我所有的枝子贴近地面在风中微微挥舞。
(1899 年9 月20 日。柏林—施马尔很多夫)
3
我们不敢擅自将你构成画图,你朦胧的曙『色』,早晨从你升起。我们从古旧的颜料盒里来取同样的条纹和同样的光束,圣者曾经用它们将你隐蔽。
我们在你面前筑造图像如墙壁;
1 这一首从宗教角度看具有纲领『性』的意义,说明了作者作为祈祷者的立场。
1 此处指意大利的宗教画家,他们不同于俄国东正教圣像画家,后者拒绝对圣像作任何主观的个『性』化的描绘。
于是几千堵墙壁围着你竖立起来。然后我们虔敬的双手覆盖着你,每逢我们的心看见你缓缓张开。1
(1899年9月20日,柏林一施马尔根多夫)
4。
我爱我的生命的黑暗时分,我的感官向它逐渐深入;我在其中如在旧信中觉出我的日常生活业已过尽变得普遍而陈旧有如逸闻。由此得知我有余地过第二次阔大而无时间的生活。
有时我却像一株树仁立坟头枝叶茂密而婆娑实现了那逝去的小家伙(他周围拥挤着它温暖的根)遗失在悲伤和歌曲中的梦。1
(1899年9月22日,柏林一施马尔很多夫)
5。
我活着适逢世纪过去。从一片大叶感到了风,神和你和我曾把大叶描述。它高高旋转在陌生的手中。
从一个新的方面感觉到荣光,上面还能把一切变出。
各种静力试验着它们的宽广。
暗暗中还彼此注目。1 (1899年9月22日,柏林一施马尔根多
1 本篇在主题上接近前一篇,再次将俄国圣像画同西方一意大利的圣徒像、尤其是圣母像进行对照。
1 初稿有”九月二十二日于林中”字样。
1 初稿曾有如下引言:“遇暴风雨,经黄昏的林于回家,树梢寂然无声,乃屏息谛听。”又有附记:“回家途中,在西边天空的浓重灰暗里升起了一道明亮的红光,把云彩映成一种新的罕见的紫『色』。而在战栗的树后则是一个从未有过的黄昏。僧侣觉得这是世纪转换的一个信号,因此变得虔敬起来。1899 年9 月22 日。”足见,本篇将作者自己的身世和希望纳入了僧侣的祈祷。
夫)
6。
你,我所从来的黑暗,我爱你甚于爱火焰,火焰把世界约束,因为它燃出一道光圈为了任何人。却无人从中把你辨认。
但黑暗包容了全体:形状和火焰,动物和我自己。它何其善于聚敛,人与权——
可能有一股巨大的能源活跃在我的身边。
我相信夜晚。1 (1899年9月22日,柏林一施马尔很多夫)
7。
我相信尚未言说的种种切切。我想放纵我最虔敬的情感。尚无人敢于希求的一些,对我将会是自然而然。如果这是狂妄1,我的上帝,请予宽恕。但我只想向你这样诉说:惟愿我最好的精力有如嫩株,这样没有愤怒也没有畏缩;孩子们正是这样把你倾慕。随着这阵退『潮』,随着广阔汊港涌向大海的出口,随着这不断扩大的回流我要将你信奉,我要将你宣扬一如以前所没有。而且如果这是傲慢,就让我傲慢
1 对黑暗的赞颂一直是里尔克诗作的主题之一。从文学史角度看、诗人继承了诺瓦利斯的《夜颂》的传统;从时代『潮』流看,这种对黑夜的神化,对进步的不信任,可说是世纪末流行的一种悲观主义文化批判。
1 通过这种精巧的论证,作者调和了明确的自觉和祈祷者应有的谦卑态度。
为了我的祈祷起见,它是如此诚挚而孤单站在你云雾笼罩的额前。
(1899年9月22日,柏林—施马尔根多夫)
8。
我在世上太孤单但孤单得还不够,好使每小时变得神圣。我在世上太渺小但渺小得还不够,好在你面前像一件东西,神秘而机灵。我愿伴随我的意愿伴随我的意愿走上通向行动的路径;愿在寂静的、有时几乎停滞的时间正当某物临近时,和识者们在一起否则遗世而独立。我愿永远映照出你的整个身材并愿从不盲誊或者老迈以致举不起你沉重的摇晃的图像。我愿自我扩张。我一直不愿在任何地方折腰,1 因为我一折腰当即变成谎言。我还愿我的感官在你面前真实。我愿把自己白描如一幅我近观很久的图片,如一句我懂得的古谚,如我日用的水罐,如我母亲的脸,如一条船载我安渡最致命的风险。
(1899年9月22日,柏林一施马尔根多夫)
9。
你看,我要许多。
1 这是向自己的宗教立场要求一种个人主义的独立『性』,但这种独立『性』与通常理解相反,并不表现为自由放任和自我买现,而是表现为自觉的奴仆式的屈从。
也许我要一切:每次无限沉坠的昏黑和每次攀登的闪烁。
许多人活着一无所求。竟然变成了公侯由于受用粗茶淡饭。
你却乐于目睹每张侍奉而渴慕的脸。
你欢喜把你作为工具加以使用的每个人。
你还不冷,为时不晚,可以向你不断加深的深处潜入,生命在那里宁静地显『露』自身。
(1899年9月22日,柏林一施马尔很多夫)
10。
我们以颤抖的双手在你身上营建,我们把微粒堆在微粒上。但谁能把你完成,你主教的座堂。
什么是罗马?它已瓦解。什么是世界?它将被击碎,在你的钟楼戴上拱顶之前,在你发光的额头从几里远的马赛克升起之前。但有时在梦中我能远眺你的空间,从开端的深处一直望到屋顶的金『色』穹稜。于是我看见:我的感官在构成在建造最后的装饰品。1
1 正在形成的、或者尚有待创造的神,是作者的一个心爱的精微观念,它帮助弥补了无神论和宗教信仰之
(1899年9月22日,柏林一施马尔根多夫)
11。
由于一个人曾经把你希求,我才知道我们都能希求你。即使我们把所有深度抛弃:如果金子在一座山里藏有却再没人可以去挖,水流便会开采它。那抓进石头之沉默的水流,那丰满的石头。
即使我们并不希求:
上帝在成熟。(1899年9月22日,柏林一施马尔根多夫)
12。
我的生命不是这陡峭的时辰,你看见我从中匆匆而过。我是一株树前立于我的背景,我只是我的许多嘴巴之一而且是最早关闭的那一个。
我是两个音响之间的停顿,那两个一直不相适应:因为死亡这个音响总想攀高——但二者在黑暗的音程却颤栗地言归于好。
而歌曲依然美妙。(1899年9月24日,柏林一施马尔根多夫)
13。
我在所有这些事物中间找到你,我对它们亲密有如兄弟;你像种子自得于卑微间的差距。
而对伟大者则高贵地献出自己。
这是各种力量的奇妙游戏,它如此勤勉地从万物穿过:在根部成长,在茎部萎靡而在梢部则有如一次复活。
(1899年9月24日,柏林一施马尔根多夫)
14。
一个年轻兄弟的声音:
我快流完,我快流完像沙流在指间。我突然有许多感官,它们都干渴得不一般。我在一百处觉得肿胀和痛楚。但最是在心头。
我想死。让我去。我相信,我竟会如此忧惧以致脉搏裂碎。1
(1899年9月24日,柏林一施马尔根多夫)
15。
我爱你,你最温顺的规律,我们曾赖以成熟,当我们与之搏斗;你是伟大的乡愁,我们不曾克服,你是森林,我们永远走不出去,你是我们以各种沉默『吟』唱的歌曲,你是感情匆匆被缚住的黑暗的网署。
你已经无限伟大地开始了自己
1 初版有一段引言如下:“今夜僧侣被惊醒了。他的兄弟的哭声从邻室传来。警觉的耳朵听见了,他便起身,穿戴就绪,向兄弟走去。年轻僧侣立即静下来。但醒者把那沉默且含敌意的哭过的脸托到窗前朦胧月光下,称它是一本合上的书,便把它翻了开来,开始在发光的书页上读下去。”后来作者把这段引言简化为本篇第一句。
按照你为我们开始的那个日程,——而我们已在你的阳光下如此成熟,长得那么宽,栽得那么深,你现在在人、天使和圣母身上能够歇着把自己完成。
让你的手歇在天空的斜坡沉默忍受我们暗中对你的所作。1 (1899年9月26日,柏林一施马尔根多夫)
16。
上帝这棵大树的枝槛1,从意大利伸过来,已经开花了。它也许乐于已经早临,硕果累累,可它将在繁荣中萎靡下去、它将果实毫无。
只有上帝的春季在那儿,只有他的儿子,神语2, 在完成自己。全部力量转向发光的儿童。她们都带着礼物向它走来;都像小天使高唱着把它歌颂。而他作为玫瑰之玫瑰轻轻散发着清芬。他是一个圆圈围着无家可归的人。他穿着斗篷,带着变形,走过时间所有的强音。1
(1899年9月26日,柏林一施马尔根多)
1 初版曾有后记如下:“一天雨下个不停,林中颇为罕见的大脑袋蘑菇笔直挺立,世上几乎没有足够的光,来看清紫红『色』枯葡萄枝的湿叶上的『色』泽。(约26 日向晚。)”
1
根据基督教把十字架称作arborvitae(“生命之树”)的习惯用语。比起上帝,更欢喜基督的形象,本是文艺复兴艺术的一个特点。“神语”(das wort)即逻各斯,指降世
2
以前的三位一体中的第二位,亦即圣子、基督。
1 里尔克在佛罗伦萨深感文艺复兴的精神未曾得到继承,故经常在创作中采用春、夏、花、果等富于生命力的形象。
17。
连那醒觉于果实的,羞怯的为美所惊骇的被天使凭附过的少女也被爱了。盛开的繁花,未被探访的胜迹,其中却有一百条通道。
他们让她独自行走飘泊并随青春岁月成长,她婢仆似的马利亚生活变得奇妙而堂皇。有如钟声之于节日庆典,它洪亮地响彻所有屋宇;她一度处女般心不在焉,而今却将她的子宫如此专注,如此充满着那一个又如此足以把千万个包容,以致一切似乎把她照耀着,她像一片葡萄园丰盛而葱宠。1
(1899年9月26日,柏林一施马尔根多夫)
18。
我不能相信,那小小的死亡,我们每天从它头顶望过去。对我们仍是一场苦恼,一场惊惶。
我不能相信,它果真使人恐慌;我还活着,我有时间建筑:我的血比玫瑰红得更久长。
我的感觉深似同我们的畏惧所作的智力游戏,它正乐此不疲。我则是它恍惚『迷』离从中滑脱的寰宇。
像他一样,
游方僧侣们云游四方;
人们害怕他们倦游还乡,
1 本篇歌颂处女母亲圣马利亚,她的形象反衬着儿童那稣的形象。
人们不知道,每次是同一个,
是两个,十个,一千个还是更多和尚?
人们只认识这只陌生的黄手。
它伸得那么近那么赤『裸』一一
喏,喏:
仿佛伸自你自己的衣袖。
(1899年9月26日,柏林一施马尔根多夫)
19。
你将做什么,上帝,如果我死了?我是你的水罐(如果我碎了?)
我是你的饮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