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古代的中医-第1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实际上,各位也看明白了,徐灵胎谈论的是一个人参,但人参其实只是一个符号。在现代社会里,这个符号所代表的东西就更多了,大家可以自己体会。

  在这种一边看病,一边还负责着医疗界的纠风的岁月中,徐灵胎也慢慢地老了,一转眼,已经到了五十岁了。
  一天,他看到正在庭院里晒太阳的老母亲闷闷不乐。
  徐灵胎问:“母亲,您怎么看上去不高兴呢?”
  母亲回答:“老了,眼神不好了,眼前的美景都看不到了。”
  徐灵胎心中涌出一丝伤感,望着老母亲,竟然一时无语。

  两个老人在太阳地里沉默了好久。




第41节

  过了几天,徐灵胎偶然在镇上听到了有人唱昆曲,婉转动人的,他脑中灵机一动。
  何不请个演员到家里,让老母亲开行?
  于是徐灵胎就花钱请来了昆曲的唱戏的演员,来唱戏给母亲听。
  唱戏的结果是徐灵胎也喜欢上了昆曲,还想学上几段。

  不但学,这个喜欢做学问的人还把古代的音乐文献都看了看(估计好多文献我们现在是看不见了)。
  还自己对着镜子仔细地练习了古代文献中的发声方法,什么入声派三声法、入声读法啊,什么平声唱法、上声唱法、去声唱法啊,什么起调、断腔、顿挫啊,总之像模像样的,还自己唱给母亲听。
  您可以想象一下,一位五十岁,身材高大,胸前一缕长髯,形象如武林长者的老同志,在堂前对着自己的老母亲唱歌是个什么样的情景。
  还真挺感人的,如果我是拍电影的,我就把这个场景的声音慢慢抹去,单放这没有声音的图像,慢慢地播放着,让大家细细地体味。
  不知我五十岁时能否做到。

  最后,徐灵胎同志把自己总结的结果写下来,出版了,就是中国音乐史上一部著名的音乐理论著作《乐府传声》,该书填补了那段音乐历史的空白,现在还有音乐学院的人写文章论述其重要性呢。
  做学问做到这个份儿上真是让人没什么好说的了。
  在乾隆二十几年的时候,皇上下令各地推荐本地名医,大司寇文恭公秦蕙田保举徐灵胎。在乾隆二十六年,徐灵胎六十九岁,他踏上了第一次进京面见皇上的道路。
  那么,为什么清宫有高手云集的太医院,还要征调徐灵胎进京呢?徐灵胎在乾隆皇帝的面前发生了那些故事呢?
  我们在下面的内容里细细讲述吧。

  乾隆二十六年正月。
  京城。
  也许是命运的安排,徐灵胎两次进京,都赶上了京城下雪。
  紫禁城在雪色中宁静而又威严。
  这是徐灵胎第一次如此近距离的观察到皇宫的面貌。

  他知道,自己面临的将是挑战。
  那么,为什么宫廷的太医院高手云集,还会请徐灵胎进京呢?
  原来,清朝的历任皇帝非常了解医生的好坏对自己的重要性,他们总是想把世界上最好的医生留在自己的身边,为自己的健康服务。
  但是太医院里的医生却经常让皇帝们不满意。
  太医院的医生们都是经过选拔、考试、实习、临床等环节,一点点地熬上来的,按说也是经过了正规训练的,而且没到四五十岁您是甭想熬上御医这个职称的(下面的职称分别为吏目、医士、恩粮等),但太医院的医生有个最大的毛病,就是看病有顾忌啊,重的药轻易不敢开,一般的方子中每味药也就是一二钱的份量,有毒的绝对不敢开,药性偏重一点的药有时候都要上呈中堂(紧急的时候)或者其它上级批示。所以您别觉着这御医好当,(关于御医的故事我以后会集中聊,这方面我知道的多些)结果是使得御医在某些方面难以施展。

  但皇上不管啊,他一方面要求你疗效好,一方面对你用药还有要求,在这两方面一衡量,御医们的选择是:我一般就开些不温不火的药,不出大问题,疗效嘛,别急,一点点调养吧。这样总不会出大错——这是御医之间代代相传的秘密。
  所以皇帝经常很恼火,乾隆帝在批示御医的奏折时经常态度很不好,有的时候甚至是很气愤,经常批些“用心治!”“快快的治!”等话,明摆着,急了。
  在这种情况下,皇帝们就非常希望把民间的中医高手调到自己的身边,雍正帝曾经连下八道一模一样的圣旨,让各地的官员推举当地的名医进京,其中非常有趣的是,还特意嘱咐推举的时候不要强迫人家,要好言安抚,推举错了人朕也不怪你们,朕自有考察这些医生的办法,等等。
  那么皇帝考察这些医生好坏的办法是什么呢?办法之一就是先让他们给手下有病的大臣看病,来观察效果如何,然后评价这个医生的好坏。
  多么聪明的办法啊,一箭双雕,大臣们还以为是皇恩浩荡呢,嘿,瞧咱们皇上,真够意思,我病了还特意从全国各地调来名医给看,臣真是感激涕零,愿肝脑涂地以报皇恩啊(这些词儿还真是他们在奏折里常写的)!

  皇上心里面在偷着乐:拿你做了一下试验品,你还真的感觉很爽啊!
  徐灵胎也不例外,在到京报到后,先被宣进宫里面见乾隆帝,乾隆简单地问了些医疗问题,然后安排徐灵胎与太医一起给大学士文恪公蒋溥诊病。
  各位千万别小看了乾隆皇帝问的小问题,实际乾隆与其他的皇帝不同,他对中医了解着呢,他甚至能够自己开方子,还曾经专门写过人参的文章,讨论滥用人参的危害,与徐灵胎的观点非常的相似。
  所以乾隆帝和医生稍微谈论一下就可以知道医生的学问根底。
  在给蒋溥诊病后,徐灵胎再回宫面见乾隆帝。

  乾隆帝问:“诊脉结果如何啊?”
  徐灵胎:“回陛下,臣已为蒋公诊脉,蒋公的病……”
  乾隆帝:“怎么样?”
  徐灵胎:“臣就实说了吧,诊得的脉象是阴液已涸,六脉俱沸,恐怕不可为矣。”
  乾隆帝:“实在没办法了?”

  徐灵胎:“阴涸以后,无法承受天气的酷热,所以估计能拖延到立夏的时候,立夏后天气转热,那时候恐怕就无计可施了。”(据说后来果然如此)
  乾隆帝:“难得你学问做的不错,人还比较诚信(学问既优,人又诚实),朕看你就留在太医院吧!”
  结果徐灵胎就被留在了京城,授太医院供奉。
  那么,徐灵胎会成为一个御医吗?
  回答是:没有可能。

  为什么呢?乾隆皇帝很看好他啊,而且能够留在乾隆皇帝身边,那在当时可是无比大的荣幸啊,为什么徐灵胎没有留在太医院呢?
  让我来给各位分析一下这个谜团吧。
  徐灵胎是什么人呢?其性格豪爽,有江湖侠士气,是个自由惯了的人。
  您再看看太医院的太医们过的是什么日子,我来给大家描述一下吧。
  太医们给皇上看病叫请脉,那是要跪着进殿,跪着给皇上号脉的,现在电影电视剧中基本把御医的地位都给抬得太高了——还坐着呢,没可能。

  当值的御医一次进去两位,分别在皇帝的左右每人各诊一只手的脉,然后对调位置,再诊,诊完了要跪着倒退出去,不能背对着皇上。
  出去后两人分开,各自写自己的脉案,然后又当值人员进行对比,跟考试一样,要相同了才算可以,不相同要讨论。
  然后把脉案上呈主管,有时干脆是皇帝自己看,皇上给批阅,折子里要写上自己的名字“某某与某某请得皇上圣脉如何如何的”。




第42节

  个别懂医的皇帝还会给改改方子(当然也包括不懂装懂的皇帝和自以为懂的皇帝),“朕看把香附去了,改加熟地吧”,这都哪跟哪儿啊,可这么改完了御医连个不字都不敢说,千万不能说:“皇上,您给改错了”——您还想混不想了?
  然后熬药熬成四份,后来改三份了,当值的太监要喝一份(苦啊,看来太监也不是那么好当的),御医自己咕咚再喝一份,这都是表示药里没毒,然后皇上再喝剩下的一份。(您知道为什么御医开的方子都份量那么小啊,我们私底下开玩笑议论过,怕出事儿是一个方面,另一个搞笑的原因可能是方子小了熬出的药少点儿,御医自己还能喝下去,方子要是大了,熬出一盆来,御医自已要是总这么喝就该挂了。)

  药喝下去要是见了点效还可以,如果不见效就等着训斥吧。
  可是见效也不容易,因为在民间看病是一个医生一直给你看好了为止,可御医是当值制度,每两人当一天的班,今天您开了方子,明天换人了,您知道他又要开什么方子吗?没准儿思路就换了,所以这御医是难当极了。
  有位网友问为什么太医院那么多高手治不好病啊,您想这疗效能好吗?
  您再看看徐灵胎那种豪爽的性格,在这种条件下,他能坚持几天啊,按我的想法半个月算是不错的了,人家徐灵胎真是条好汉,硬是挺了五个月,在五月份的时候,终于熬不住了,跟乾隆皇帝打了报告:“万岁爷,您自个儿混吧,我老迈年高就不陪您了,我先撤了!”
  乾隆一看这也不好强留啊,于是就批准了。

  徐灵胎终于回到了思念了半年的老家。
  第一次进宫平安返回。
  虽然没有治好人家的病,但被皇上招呼过一次在当年也算是份长脸的事儿。
  在日复一日的忙碌中,徐灵胎慢慢地老了。他选了吴山边上的画眉泉做了自己的最后立身之地。他在这里盖了房子,从此居住在这里,一直到最后的日子。
  在他晚年的时光中,一位不速之客的到来,给他平静的生活增添了几分色彩。

  此人就是大文人袁枚。
  如果您对他不熟悉的话,您一定会熟悉一句话:“书非借不能读也”,就是这位袁枚说的。
  袁枚有一天突然觉得自己的左胳膊弯曲不能伸直了,找了别人看没有效果,于是就想,到画眉泉去找名医徐灵胎吧,但是自己又不认识徐灵胎,怎么办呢?没办法,硬着头皮乘小舟就冒昧地来了,先是让人递上了名片,没想到的是徐灵胎一听说是袁枚来了,还没等袁枚怎么着呢,自己就高兴得把大门大开,亲自出来迎接,握着袁枚的手就给请进来了。
  然后就把自己家里正在下蛋的老母鸡给杀了,做成了红焖鸡块,然后两人把酒畅谈了一天,最后,临别时徐灵胎将丸药赠与袁枚。
  那么,为什么徐灵胎会对袁枚如此的重视呢?他们的交往难道真的像某些人猜测的那样是徐灵胎巴结名流吗?

  实际上,当时徐灵胎的名气并不比袁枚小,从袁枚在出发之前的心情忐忑,担心徐灵胎闭门不见自己,和他回家后朋友对他说的“你真幸运啊”这样的话来看,则根本没有巴结的可能,况且袁枚的年龄比徐灵胎小二十余岁,当时应该是抱着去拜访一位兄长的心理去的,所以这个论点是不成立的。
  那么,为什么徐灵胎对袁枚如此重视呢?
  因为,两者的脾气相投。
  徐灵胎应该早就看过袁枚的诗文,袁枚其人生性闲适,在做官的时候,能够为老百姓做实事,政声很好,三十三岁父亲去世,于是袁枚辞去官职,买地建了随园伺奉母亲,从此寄情山水,是个非常有品位的文人,他写文章最讨厌陈腐的套路,这一切无不与徐灵胎的品位相投。
  最重要的是,袁枚其人有豪放之气,对朋友那真是好,他的一个叫沈凤司的朋友去世后,由于没有后代,所以没有人去坟前祭祀,袁枚就每年都去他的坟上祭坟,三十多年从不间断,其对朋友的这份情谊,实在令人感动。

  徐灵胎亦是性情中人,因此,听说袁枚到来,自然是喜出望外,出门相迎了。
  实事证明,徐灵胎并没有看错人,两人一见如故,从此成为朋友,这种友谊一直延续到了下一代,徐灵胎的儿子徐曦也与袁枚成为了好朋友,后来,徐灵胎的孙子还曾跟随袁枚学习。
  这是一种令人羡慕的友谊啊,这个故事让人何时读起来都会有一种心境畅快的感觉。
  不知道友谊为什么有如此大的魅力。
  当一个人不在了,另一个人还会感受到它。

  当两个人都不在了,后世的人却仍然能够感觉到它的温暖。
  在七十二岁和七十五岁的时候,徐灵胎分别出版了《兰台轨范》和《慎疾刍言》两本书,其中《兰台轨范》尤其值得学习中医的朋友一读,其中把一些病证的治疗方法,从《内经》到《伤寒杂病论》,再到后世的《千金方》、《外台秘要》等,给理顺了一遍,都是他精选的方子,会给您的临床以启发的。
  人的一生真是短暂啊,一转眼,徐灵胎就到了七十九岁了。
  在这个时候,不知道为什么,乾隆皇帝又想起了他,征召他进京效力。
  为了自己,皇帝有时候是不考虑别人的利益的,一个已经马上八十岁的人了,要千里奔波到北京,在过去没有飞机火车的年代岂是容易的事情?

  这个时候,徐灵胎面对的是两难的选择困惑。
  如果去,那么他根据自己的身体衰老的状况,断定自己一定会无法回来了。
  在接到圣旨的这些日子里,徐灵胎陷入了沉思之中。
  到底去还是不去呢?
  他来到画眉泉边,长时间地沉默着。

  徐先生,您都在想些什么呢?
  我在想我的这一生,都做了些什么。
  您别这样想,您还应该活好多年呢。
  不会的,我自知余日无多了。
  那您就别去京城了,这事是可以推掉的。

  我自认为,我的一生,唯讲“忠义”二字,从来没有松懈过。
  徐先生,您是说……?
  现在,我已经老得做不了什么事情了,但我想,用我这把老骨头,再给后人写一个“忠”字!
  可是您要知道,后世可能连皇帝都没有了。
  是吗?可是,没有了皇帝,还有父母、朋友啊,我相信,这“忠义”二字永远是不会消失的!

  徐先生,您还是别去了。
  大家别拦着我了,让我为自己的生命做个体面的了结吧。
  农历十月二十五。
  大风。
  江南草木皆动。

  徐灵胎与儿子徐曦力疾登程。
  腊月初一,徐氏父子抵京。
  于是出现了本文开始的那一幕。
  这一天,京城又是大雪。
  城中百姓都沉浸在年底的喜庆气氛中。

  谁也没有注意到,徐灵胎父子两个人,带着两个仆人,踏着厚厚的积雪,悄然来到了北京。
  徐灵胎已经显得很虚弱了。
  他们找了处旅店住下,然后休息。




第43节

  两天后,徐灵胎把儿子和几个朋友请到自己的房间,对他们说:“此次奉诏进京前,我已经知道自己命数已尽,但忠义二字不可违,故不惜残命,冒死进京,非常不幸的是,现在我估计可能无法等到再面见皇上了,就把各位找来,与各位告别吧。”
  大家很诧异,但老人的态度却平和,与往日没有什么区别。

  接着,他与大家从容议论阴阳生死出入之理,又写了自己的墓前对联:满山芳草仙人药,一径清风处士坟。
  至夜,徐灵胎谈笑而逝。
  在若干年后,他的老朋友袁枚并没有忘记他,他亲自来到了徐灵胎的家乡。
  在江南迷蒙的烟雨中,他久久伫立,回想着自己当年乘舟前来拜访的情景。
  然后他拜访了一些被救治过的患者,写出了一篇著名的《徐灵胎先生传》,收入了自己的《小仓山房文集》中。

  此文流传千古,人们看到了这篇文章,就仿佛又见到了昔日豪气冲天的徐灵胎本人。
  他的二儿子徐曦后来成为了清代著名的音乐家理论家、剧作家。
  徐灵胎被葬在吴江二十五都,他早年去世的三弟如彬、四弟景松、五弟景柏都葬在这里。
  在另一个世界,他又看到弟弟们了。
  估计他会说:弟弟们,我无愧了。

  徐灵胎其人,虽然外表豪放爽朗,但却实在是做了文人该做的一切,他是真正做到读书破万卷的人,他的学问不偏不倚,根基深厚,他视恶如仇,对医学界的不良现象毫不留情,实在是中医界少有之人。
  但是希望各位记住的是,隐藏在这一切之下的,他的一颗忠义之心。
  钱乙
  北宋仁宗年间。
  山东郓州(现在的山东东平县)的一个村落里。

  成年男子都下地干活儿去了。
  村里剩下些妇女,在各自的家里忙着家务。
  不知谁家散养的一群鸭子向村边的河里跑去。
  一派静谧的农家祥和景象。
  但是,在一个简陋的房子里,气氛却没有那么愉快。

  一个男子,正在收拾包裹。
  他稍微有点喝醉了,眼睛里泛着微微的红色。
  在他的对面,一个三岁的小男孩,正坐在板凳上睁大眼睛看着他。
  这个小男孩,就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