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日期:2008…11…16 12:47:55
原来都是名人啊
前面我们说到了,李中梓在三十岁的时候就写了《颐生微论》这本书,很快就形成了自己的治病思想,等到第二年,就在他三十一岁的时候,他又写了本书,叫《雷公炮制药性解》。
炮制是中医领域一个特殊的内容,我们把中药采来以后,并不是直接就用的(有些鲜药除外),一般是要经过炮制,该晒干的晒干,该炒的炒,总之很是复杂,但是经过炮制后,这药物的有些特性就改变了,比如有的以前有毒,现在减少毒性了,有的药效增强了,有的归经改变了等等,这事儿无比复杂,我们这里就不多聊了。
李中梓写的这本书参照的是南北朝时候的《雷公炮制论》这本书,这书是中医炮制领域的一本重要的著作,但是实际比较两书,发现李中梓也并没有完全按照该书来,李中梓增添了大量的内容。
在中医炮制的历史上,李中梓是和缪希雍、李时珍都被记载下来的,是明朝对中医炮制有贡献的人,当然,李时珍同志写的内容太多了,所以贡献更大一些,得的奖状也多些。
这么看来,李中梓在这么年轻的时候已经有了自己的著作,同时也是一个疗效好的医生了,找他看病的人也是络绎不绝,其中有些人还是有些故事的小名人,我们顺便来讲述一下吧,当然,治疗这些人的事情可能发生在李中梓整个的行医过程中,我就不考证年代了,一并在此给讲了吧。
李中梓曾经治疗过一位叫吴玄水的人,当时的职务是光禄卿,那么这位吴玄水又是谁呢?他到底患了什么样的病呢?李中梓又是怎么治疗的呢?
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松江发生了震惊朝野的“民抄董宦”序幕。董其昌各位都知道吧,这位是大书画家,还做过官,但教子无方,他的第三个儿子董祖源简直就是当地的恶霸(当年董其昌的书画价格就特高,家里有钱),这个董祖源为扩建宅第,强迁民房,不及搬迁就揭瓦驱逐,使房主露天居住(属于野蛮拆迁)。二子董祖常更是横行乡里,他命恶仆陈明将同学、府庠生陆声远家人的女儿抢走(连同学的女儿都要欺负,您说有多坏吧)。
这种坏事,别以为就没有人关注,当时没有新闻媒体,但是有人把它编成《黑白传》,说书人钱二拿来到处演唱,影响很大。
董祖常得知后气得直拍桌子,派恶仆将生员范廷芝及说书人钱二抓进董府,威吓拷打,逼范廷芝承认自己是《黑白传》的作者。范受辱呼冤,悲愤而死。范母以83岁高龄之身,率媳妇龚氏、孙媳董氏,坐轿到董家评理。董祖常命人把范母等人的坐轿打毁抛入河中,并毒打辱骂这些妇女。随后将范母等赶入坐化庵中。
但此时官府迫于董其昌的势力,还包庇他的儿子,结果是老百姓不干了,松江府城的大街小巷,很快就到处张贴满了揭露董其昌父子的揭帖,很快,百姓群集董府周围不下万人,有人先将董府门前旗竿掀倒。董祖常派打手上屋向群众掷石丢瓦、泼屎尿,民众中亦有很多人上屋顶还击。
农历三月十六日晚上,松江城百姓齐集,青浦、上海、金山等地也来了许多民众,声势浩大。当晚有二个少年爬上墙,用火物烧着了董府家门,火随风势烧到董府茶厅时,火势越来越猛,民众呼声雷动。不久,董其昌营建的一百多间房子,包括里面的珍奇珠宝、古物文玩变成瓦砾(有点可惜,很多国宝啊)。
董宅被焚后,民众余忿难消,又把董其昌建在白龙潭里的藏书楼“抱珠阁”也烧了(这损失更大了)。
当时,住在苏州的董其昌得到家报后,差点急得吐血,就给抚台、学院写了信,要求惩办参与闹事的府学生及有关民众。
看来当时董其昌还是有一定的影响力的,各级官府纷纷要求松江府严查闹事人员,当时松江府的理刑推官、署华亭县事就是吴玄水,这位吴玄水知道啊,这是人民的力量,董家那是恶霸,一贯欺压百行,而老百姓也是积愤已久,可是,上面的压力不断地传来,自己又实在不想助纣为虐,怎么办呢?吴玄水把牙一咬,他脱下了乌纱帽,放在了衙门的桌子上,挂冠而去。
这个行为博得了老百姓的一直喝彩,所以吴玄水在当时的松江很有威望,但是,此事最后还是以官府包庇董家了事,两个纵火少年都被杀了。
李中梓在后来,还给吴玄水看了病,这位吴大侠很是有趣,做官那是没得说,为民请愿,但是他也是个人啊,有人的七情六欲,很想长寿,但是他的养生观念不大对头,他不知道打哪儿听说的,说夫妻间进行房事的时候,如果不泄精,那么就可以长寿(这是古代的一种怪论,说精液可以回流再补先天),于是我们的吴大侠就坚持着,和老婆同房的时候不射精,这么坚持了好几年(闭精入房有年),这可不是闹着玩的,同时,他还要经常写东西,非常的累,结果就患了白浊这个病,这种病就是尿液浑浊,颜色偏白,然后在小便的时候疼痛难忍,每次小便这位吴大侠都痛得感觉如同刀割一样,这份痛苦,就别提了。
吴大侠在当地那是有威望的啊,于是就请来了名医,开的方子是通利和补肾的药物,结果服用以后没有效果。
这怎么办呢?再找更有名的医生呗,这就把李中梓给请来了,李中梓诊完了脉,就问:“您这个病是怎么患的呢?”
吴玄水一看,没办法啊,人家看出来了,于是就把自己闭精入房的修炼方法说了。
李中梓一听,嗨!这都是听谁说的啊,这哪儿是修炼啊,这是害自己啊。
吴玄水很疑惑:“啊?难道我的方法错了?”
李中梓向他解释,说:“同房的时候,精液不流出去,积攒起来,会腐败的啊,当然对人体是没有好处的(败精久蓄,已足为害),何况你还要写那么多的东西,劳费心神,这会使得心肾不交啊,怎么能不病呢。”
于是开了方子,是萆薢分清饮,加上茯神、牛膝、黄连、肉桂,这个萆薢分清饮我给大家介绍一下,组成是益智仁、川萆薢、石菖蒲、乌药。专门是治疗下焦虚寒导致的小便白浊,象米泔水一样,频数,等尿液放置一段时间,还会凝结象膏那样的症状。
方子里的萆薢是味去湿的药,它可以把下焦的湿气泄出,益智仁是味收敛的药物,它可以温脾肾,燥脾湿,摄涎液,收小便,有的人经常在睡眠的时候流口水(这种情况小孩子也很多),这就是收敛的功能有问题,一般是脾虚不摄的情况为多,可以用一些补脾的药物,如白术、苍术、茯苓等药,配合益智仁,就会起到很好的作用;方子里的乌药是入肝经的,可以行气宽胀,对于寒性的下焦气痛效果比较好,通常用来治疗疝气等病,同时乌药也有暖肾收缩小便的作用,它和益智仁合起来,再加上山药,就是一个方子,叫缩泉丸,对于小便特别多,遗尿等症状特别的好,有的女士就有这个毛病,经常是小便控制不住,一不留神就尿出来的,就可以用这个方子,也可以根据症状分别配合补中益气丸、金匮肾气丸、归脾丸服用,效果还不错。
为什么在去湿的同时,还要用收摄的药物呢?因为现在是清浊混杂在一起啊,要把废物排泄出去,还要把有用的物质留下,所以就在去湿的同时还用了乌药、益智仁这样的收摄作用。
石菖蒲是一味什么药呢?它是祛痰宣气,开通心窍的,对于热入心包和痰迷心窍等情况有很好的作用,除了开通心窍,对中焦湿浊阻滞引起的胸腹胀闷也有一定的治疗作用,那么治疗小便的药物,为什么要开通心窍呢?原来,中医认为这种小便白浊不光是膀胱的问题,主要原因还是肾精虚寒不固(其实还有肾经的湿热,后来到了清朝,又出现了个程氏萆薢分清饮,把原来方子里的温热的乌药、益智仁去掉了,加上了莲子心、车前子等去热之药,用来治疗白浊的热证),那么为什么肾会出现问题呢?是因为心神也太劳累了,导致的心肾不交造成的。
方子里李中梓加入了茯神,各位可以看到了,这也是样心神的药物,牛膝是补肝肾的,黄连和肉桂一个清心火,一个补肾阳,这是要让水火交泰,达到水火既济的效果,因为李中梓认为这个病就是“水火不交,坎离顺用”的格局。
这个方子服用下去以后,没多久,我们的吴玄水大侠的病就好了,估计在经过这件事情以后,他一定对中医养生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一定表示不再听信那些乱七八糟的小道消息了。
第220节
日期:2008…11…23 18:31:30
大家一起郁闷
类似的病案很多,我们随便再聊几个。
当时有位叫许霞城的人,这位做的官是给谏,此人很是正直,经常看不惯朝廷中腐败的事情,于是经常上书给崇祯皇帝,但是崇祯反而感觉很是不爽,最后竟然罢了许霞城同志的官,搞得老许很是郁闷。
要说这位许霞城的名字可能很是陌生,但是如果要说他的一位家姬,则是大大的有名,这个家姬叫王修微,是当时的秦淮名妓,和柳如是、陈圆圆等“秦淮八艳”在当时名气差不多,但是这位王修微更出色的,是她写的诗词,真是才华横溢,引得无数英雄折腰(折腰者有后来的施蛰存和陈寅恪),各位如果看到她的诗就知道了,后人说和李清照有得一比。
这位王修微小时候就被卖进了青楼,由于她长大后才学出众,便名噪一时,当时的很多文人比如钱谦益(那位喻嘉言的朋友,娶了柳如是的老爷子)、董其昌(那位教子无方的书画家)都和她特熟,钱谦益一再在自己的书里赞叹这位王修微,说她“青莲亭亭,自拔淤泥”(语出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
但是王修微后来意识到,自己不过是被人狎玩的妓女,所以就一心向佛,向当时的高僧憨山大师求教,并自号“草衣道人”,开始在西湖边修炼。
但是后来在一次路过苏州的时候,不知道什么原因,又被俗人给玩弄了,结果后来就嫁给了当时的名流茅元仪做了外室,后来,又变成了许霞城的家姬。
看来晚明江南的那些文人和歌妓的关系都很好,不知道怎么回事儿。
但是,这位许霞城对王修微可是真好,还真没看不起人家的出身,两个人感情非常的真挚,而王修微对许霞城那也是真的动了心了,就在许霞城罢官后,王修微还一直跟着他,给他整理了诗文集,还把他上疏的奏折整理成了《三垣奏疏》三卷。
后来,王修微死了以后,许霞城出家为僧。
在我遇见你的时候,你已经不再盛开,但是,我的爱却依然。
在你走的时候,整个世界都随你远离。
我虔诚参佛,别人以为我已经看透红尘,可是,没有人知道,我只是为了再次见到你。
人生真的很奇怪,以许霞城的资历,阅过多少人啊,却为王修微如此倾心,实在是难得。
在李中梓给许霞城诊病的时候,应该就是从朝廷罢官下来的时候,那个时候,王修微应该还活着,但是那几天许霞城还是因为罢官的是很郁闷,因为李中梓记载的医案开头就说:“给谏许霞城,悲郁之余,陡发寒热,腹中满闷”。
这说明当时许霞城很是郁闷,情绪很不好,以许霞城的知名度,也是找了很多的医生,大家估计是中医诊断都学得不大好,也不管患者有没有什么发病的诱因(这里明显是和情绪有关系),居然都判断是“外感风而内挟食”,就是判断是因为脾胃里有食积,同时外面患了感冒。
许霞城一听就觉得不靠谱,其实有的时候患者自己有什么病,病根在哪儿,患者自己也很清楚,许霞城心想我有什么食积啊?我这都是郁闷给憋的病。
于是又请医生,就托人把李中梓给找来了,李中梓到了以后,就开始诊脉,他这手搭到了许霞城的脉搏上以后,感觉“举之无浮盛之象,按之无坚搏之形”,什么意思呢?就是说轻轻地按,并没有感觉到脉象是浮的,如果有外感病,这个脉轻取应该是浮的,应该在浮位上很有力气,但是现在没有,说明并没有外感;当李中梓把手指按下去以后,这个脉象并没有坚搏的感觉,各位,如果这个患者有食积的话,那么在右手的关部一定会有坚硬的感觉,这是食积之象,一般是关脉独大,上下之气被食积所阻,会气机不相流通的,可明显这位许霞城没有,所以你就不能判断人家有食积。
这样,李中梓就判断出来了,这位许霞城并不是患了感冒,又吃得不顺了。
那李中梓判断许霞城是什么病呢?根据发病的前因后果,李中梓判断这是一个肝气不舒的证候。
然后李中梓给许霞城开了方子,这个方子可是让我们开了眼了,一般的肝气不舒怎么治疗呢?就是梳理肝气呗,开些柴胡类的方子,这应该是一个很常用的思路吧。
但是,李中梓开出的却是补中益气汤,加上木香,白寇仁。
为什么这么开方子呢?原来,李中梓判断许霞城因为肝气不舒,横逆的肝气伤到了中气,所以才会出现身体发寒发热,腹中还感觉满闷,这样要把中气补足,同时稍微的加一点木香、白寇仁行气就可以了,而且补中益气汤里面还有点陈皮、柴胡、升麻等药,量虽小点,也可以起到理气的作用。
那么,这个药开出去效果如何呢?效果是:十剂以后,我们的许霞城就恢复正常了。
在那个时候,情绪也很郁闷的还有一个人,此人叫钱机山,这位的故事更搞笑,我也顺便给各位讲讲。
话说在崇祯末年的时候,这位钱机山名声很大(好像是做了兵部尚书),于是就被朝廷给招去,做什么呢?做相国。
这可是个大官啊,钱机山也是既兴奋,又紧张,自己进了朝廷以后,该按照什么路子来做事呢?
思考了半天,自己也没什么大主意,就去拜访了自己的老师,叫陈继儒的,这位陈继儒可不得了,当时是名动一时,很有才学,和李中梓也是好朋友,李中梓写的《医宗必读》还是这位陈老爷子给写的序。当时有得风俗,就是无论谁去做官,都要到陈继儒那里去拜访一下,让陈继儒给指点一下,随便说点什么,大家都赶快记下来,有的时候陈继儒如果没说出来什么,没指点几句,这位来访者就会觉得很没有面子,很不高兴,结果是逼得陈继儒常常是胡说几句算了。
当时这位钱机山来的时候,估计是陈继儒也是被逼得急了,就胡说了一句“拔一毛以利天下”。钱机山一听,很晕,没听懂,但是一想老师这里面一定有很深的含义啊,于是就谨记于心,拍马就奔京城去了。
第221节
到了相位上,正赶上袁崇焕上了折子,说是有个边关将领叫毛文龙的,被努尔哈赤打败,逃到了一个岛上,袁崇焕想要杀了毛文龙,以正军法。
钱机山一听,啊?这不正合了我老师陈继儒的话“拔一毛以利天下”吗?老师可真是高啊,于是就批示,杀毛文龙,把这个毛给拔了。
结果,后来袁崇焕又被崇祯皇帝给杀了,罪状中就有错杀毛文龙一条。
崇祯皇帝还迁怒于钱机山,把钱机山也给下到了大狱,定的是死罪。
这下钱机山江南老家的人可急了,据说天天到陈继儒家的门口闹,说都是你告诉的什么“拔一毛”搞的!这下好,我们家的老爷也要被拔一头了。
这事儿弄得后来别人去拜访陈继儒,还要求赠一句话什么的,陈继儒一概头大,不知道该说什么不耽误各位了。
当然,后来崇祯赦免了钱机山的罪,放了回来。
可见当时朝廷很乱,就在几乎是这个时候,我们的另一位名医喻嘉言看到报国无望,默默地离开了京城,回到老家开始行医了。
这位钱机山回到江南后,很是郁闷,搞不懂这“拔一毛”怎么还拔错了,结果就患了病,具体的症状是“两膺隐隐痛,膈间不快,食后苦刺酸”,这个症状估计各位可能有体会,因为现在这样的患者很多,那种胸闷胁痛,吃完饭返苦酸水的患者很多。
开始的时候,是李中梓派门人去治疗的(李中梓这个时候已经有很多的学生了),这位门人叫孙黄绪,去诊断了以后,开了方子,用的是六君子汤,加上黄连和山栀子。他一定认为这是气虚有热,所以用的是补气同时散火的方子。
但是服用以后,没有效果,这下我们的孙黄绪同学很是惭愧,于是就报告了老师,说自己开的方子没有效果。
李中梓一看,这说明自己的弟子还没有完全学成啊,于是亲自出马,带着弟子来到了钱机山的家里。
当时钱机山的家很豪华,据说后楼高很高,“北望九峰,在一览中”,这宅子后来清兵杀来后,被清军用做指挥部了。
李中梓在亲自诊了钱机山的脉后,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