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5.在休闲、爱好等方面,双方需要与兴趣差别太大。
(二)价值观念不一致
或过于奢侈,
这种不一致常常表现在言语沟通中。如丈夫把社会看成一个竞技场,把人与人关系说
成是“弱肉强食”,而妻子信奉天主教,认为应该与人为善,双方在价值观念上的冲突,必
然表现为经常的激烈的争吵。
表现为行为方面的价值观念的冲突更具有实质性,其后果是较为严重的。只要一方不
放弃自己的某些价值观及相应行为,冲突就会存在。
在人生目的、对幸福、成就看法的价值观念上的分歧和冲突往往是持续的。双方都认
为自己是正确的,对方是错误的,在生活中碰到相关的问题,往往双方互相指责,行动背
道而驰。
(三)远离的“自我”
自我包括自我意识、自我期待、自我取向等。婚姻不仅是双方在法律、经济、生理等
方面的合二为一,也是两个“自我”的结合。同理,夫妻心理冲突是由两个“自我”远离
而引起的。“自我”的远离表现为:
1.两个“自我”基本利益相异,各趋己利。
2.由于利己的婚姻动机,爱是满足自己需要,而不是为对方作贡献。
3.遇到分歧,各持己见互不相让。
4.对方处于痛苦时,不安慰,不帮助,使婚姻具有的促使双方心理健康功能丧失。
5.双方心理调适过程缓慢,难以进人心理和谐状态。
(四)夫妻的性差异
夫妻在性欲及其满足方式差异较大,这可能是夫妻冲突的深层次的原因。
男性的性欲往往是难以抑制的性兴奋,有较强的自主性,因而新婚时可能就得到满足;
女性的性欲则随性生活的增加、性体验加深而逐渐觉醒、增强,有的甚至到中年才达到较
强水平。这样,在婚姻初期丈夫往往有性欲得不到满足的现象。
男性的性欲具有冲动性、“征服”性和求异性的特点,往往在婚后不久对现有的性生活
方式感到厌倦,特别在妻子容貌、言谈失去风采后。可此时,正是妻子性欲处于较高水平。
许多中年妻子感到性欲不能满足。
在传统的性交关系中,男方处于主动地位。只要他愿意发生性关系就会对妻子积极挑
逗,女方即使不喜欢或不愿意此时满足他,最终还是依从了;女方则很难做到这一点,她
最多只能有挑逗,但“操作”权还是在男方,如果他不为所动,女方的性欲不能满足。而
女方挑逗是否成功,还取决于自身的魅力。这里存在一个问题,女方只有在性欲水平较高
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心理咨询师
的中年才可能积极进行挑逗,而此时其魅力由于年龄、生育等原因大不如前。因此她往往
不能满足。
男方即使到了老年也会被年轻女子的性魅力所吸引,而且选择女性的标准也不大严格,
有时只要能消除性欲不满足就可以。当他对现有配偶厌倦后,倾向寻找婚外情。相应地,年
轻女性对不同年龄层次男性作出的反应的范围较大,这样使男性婚外情成功可能性提高了。
当然,女方也可能去寻求婚外情,但比男方遇到的困难可能多一些。除了自己因素外,女
性倾向于只与自己感情好的男性有性关系,选择机会较小。加之,传统的社会舆论压力对女
性相对较大。如对失贞行为往往采用双重标准,对女性较严,对男性则较松,较为宽容。
男女性差异,如果调适较好不会引起夫妻冲突。这需要求助于专业的性医学专家。
二、离婚
(一)离婚的概念
离婚是常见的婚姻解体方式。婚姻存续期间,夫妻双方在生理、心理、经济、社会等
方面不能调适,使婚姻失调,发展到极点,婚姻功能丧失,只能依照法定程序解除婚姻关
系。
婚姻解体意味着家庭解体,这对家庭和社会往往产生负面影响。离婚对子女、尤其是
未成年子女的影响是显见的,严重的。但是,作为一种最普遍的和制度化的婚姻解体形式
的离婚,是社会发展进步的一个标志。离婚自由是婚姻自由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妇女解
放的标志之一。 ·
(二)离婚的原因
离婚的原因分析是根据对离婚案例的统计分析得出的。有经济因素、社会因素、生理
因素、心理因素及其他因素。
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看,以下原因在导致离婚中占的比例较大。
1.结婚年龄较低的容易离异。
2.因未婚先孕而结婚,往往容易离异。
3.短时相识的结婚,由于彼此不够了解,婚后发现双方共同点很少,容易离异。
父母离婚提供了离婚的榜样。
有婚前性经验的人容易离异,因为其倾向寻求婚外性生活。
夫妻角色不平等,不适应的,容易离异。
对性生活不满意的,容易离异。
一、家庭的概念
第四单元家庭
家庭作为一个群体是社会的细胞,即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家庭是由婚姻关系、血缘
关系及收养关系构成的。其特点是:
┌─┬────────┬─────────┬─┐
│ │,、喇,▲曰占’│’——\曰, │ │
├─┴──┬─────┼───────┬─┴─┤
│h / │\ , │.,自、 ,│ │
└────┴─────┴───────┴───┘
第二章社会心理学
(一)以婚姻、血缘关系为纽带 以婚姻关系为纽带的人与人之间是姻亲;以血缘关系
为纽带的人与人之间是血亲(收养关系的是准血亲)。传统社会中,血亲重于姻亲,是由于
那时注重传宗接代;现代社会注重婚姻质量,姻亲日益显得重要。
(二)家庭是一种初级社会群体,其成员间,面对面交往,直接互动与合作。
(三)与其他社会关系比较,家庭关系最为密切、深刻。它包括性、生育、赡养、生
活、事业、经济、政治、伦理道德、教育等多种关系。
二、家庭的结构与功能
(一)家庭结构
1.结构要素
(1)家庭成员的数量。
(2)代际层次 在家庭代际关系中既有连续性又有间断性(由代际不同产生的代沟)。
(3)夫妻数量 夫妻是家庭的核心,家庭中有几对夫妻就有几个核心。核心越多,家
庭越不稳固。
2.结构模式
(1)核心家庭 由夫妻和未婚子女组成的家庭。
(2)主干家庭 由夫妻和一对已婚子女,如父、母、子、媳组合而成。
(3)联合家庭 由夫妻与两对(及以上)已婚子女组成的家庭,或兄弟姐妹结婚后不
分家的家庭。模式图如下: ·
核心家庭 主干家庭 联合家庭
A—n A——厂、
图例释义 “厶”男 “O”女 “:”夫妻关系
“1”代际关系 “一”兄弟姐妹关系
(4)其他家庭 上述三种类型外的家庭。
随着社会发展,核心家庭已成为各国家庭的主要模式。
(二)家庭的功能
1.经济功能 它是家庭功能的经济基础,包括家庭经济活动,
O
116· 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心理咨询师
4.抚养与赡养功能 具体表现为家庭代际关系中双向义务与责任。抚养是上一代对下
一代抚育培养;赡养是下一代对上一代的供养帮助。
5.教育功能 包括父母对子女的教育以及家庭成员中的互相教育,其中前者最为重
要。
6.感情交流功能 它是家庭精神生活的一部分,是家庭幸福的重要因素。
7.休闲与娱乐功能 随着家庭生活水平的提高,休闲与娱乐从单一型向多元型发展,
日趋丰富。
(三)影响家庭功能的因素
1.社会与环境因素 社会政治、经济、道德风尚、人文条件以及所在的地域(社会)
2.家庭成员的素质 包括政治素质、法律素质、科学文化素质、道德素质、环境素
质、生理与心理素质等。
3.家庭成员间的人际距离 如距离过大则交往沟通有困难,疏远相互关系;如距离过
近,接触过于频繁,可能矛盾纠纷多。家庭成员既要有适当频率的接触又要保持一定的人
际距离,使关系处于最佳状态,从而更好地发挥家庭功能。
三、家庭生命周期
这一概念反映了一个家庭从形成到解体的过程,是美国学者研究人口问题时提出的。
家庭生命周期概念只适用于核心家庭。通常把它划分为六个阶段,如下表所示:
┌────┬─────────────┬─────────────┐
│ 阶段│ 起始 │ 结束 │
├────┼─────────────┼─────────────┤
│ ①形成│ 结婚 │ 第一个孩子的出生 │
│ ②扩展│ 第一个孩子的出生 │ 最后一个孩子的出生 │
│ ③稳定│ 最后一个孩子的出生 │ 第一个孩子离开父母家 │
│ ④收缩│ 第一个孩子离开父母家 │ 最后一个孩子离开父母家│
│ ⑤空巢│ 最后一个孩子离开父母家│ 配偶一方死亡 │
│ ⑥解体│ 配偶一方死亡 │ 配偶另一方死亡 │
└────┴─────────────┴─────────────┘
家庭生命周期
家庭生命周期概念对于社会心理学及心理咨询学等学科有较大意义。因为婚姻、生育、
死亡这些人口过程都发生在家庭中,而且对个体心理健康有明显影响。
应该指出,这一概念的局限性是忽视了诸如离婚、丧偶等因素对家庭的影响。因而它
的适用范围不够宽泛,不适用于残缺家庭和无子女家庭。
(虞积生)
第三章发展心理学
第三章 发展心理学
第一节 发展心理学概述
第一单元个体发展心理学
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个体发展心理学是发展心理学中的一个核心的部分。发展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的发生发
展规律的科学。发展心理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发展心理学包括比较心理学、民族
心理学和个体发展心理学。狭义的发展心理学就是个体发展心理学。
个体心理发展是指人的个体从出生到衰亡的整个过程中的心理发展。人的一生经过婴
儿期、幼儿期、童年期、青少年期、中年期和老年期各个阶段;个体的心理在不同阶段之
间和各个阶段之内都不断地发展变化。个体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就是人的个体心理发展
规律。本章内容是狭义的个体发展心理学。
二、发展心理学的发展
发展心理学的发展经历了一个发展变化的历程。
(一)科学儿童心理学的诞生和演变
20世纪中期以前,个体发展心理学研究儿童心理发展,被称为儿童心理学。科学的儿
童心理学的诞生也经过一个准备和形成的过程。 ’
1.儿童心理学诞生前的准备阶段
在中世纪时期儿童并未被作为个体发展的重要阶段来对待,只被视为“小大人”。文艺
复兴以后人本主义思想家和教育家们以自然主义的教育思想为指导,提出了解儿童、尊重
儿童的基本教育观念,认为在儿童教育中要以“儿童的天性”为依据,应遵循“自然的法
则”的教育思想。这些教育观念和思想直接推动了对儿童发展和儿童心理特点的研究。随
后,福禄贝尔(P.Forebel)、达尔文等不仅继承了上述思想,还采用观察法、传记法等进行
了实际研究,写出了儿童心理学早期的研究成果(达尔文:《一个婴儿的传略》,1876)。这
些思想和研究都为科学儿童心理学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2.科学儿童心理学的诞生
儿童心理学的创始人是普莱尔(W.Preyer)。普莱尔是德国的生理学家和实验心理学
家,他用观察法,跟踪研究自己的孩子从出生到3岁,并于1882年发表了他的《儿童心
理》一书。这是第一本较系统的儿童心理学著作,被公认为是一部科学的儿童心理学著作。
3.儿童心理学的演变与发展
·118· 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心理咨询师
儿童心理学的问世和演变是与自然科学和社会历史的发展紧密相关的,在科学的儿童
心理学诞生之后,西方儿童心理学又经历着一个演变和发展的历程。
(1)儿童心理学的建立和发展
从1882年至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在西方对儿童心理学的发展有重要影响的心理学家
有霍尔(G.S.Hdl)的问卷法、比内(A.Binet)的测验法、格塞尔(久Ce8eU)的发育常
模、杜威(J.Dewey)的机能主义和儿童中心说以及施太伦(W.Sum)的人格主义等。他们
的成就为儿童心理学的建立和发展作出了贡献。
(2)儿童心理学的分化和发展
20世纪以来由于自然科学的发展,社会历史的变化以及教育的要求,儿童心理学研究
的理论、内容和方法方面都有明显的发展,研究的成果和著作在量和质的方面都获得了很
大的提高。特别是相继出现了各种心理学流派和学说,如精神分析、行为主义、“格式塔”
学派、信息加工心理学派等,以及这些学派的演变都表明儿童心理学的研究在众说纷纭、
百家争鸣的局面下不断增新、不断拓展着。随着儿童心理学研究的进展,更广泛地探讨个
体一生全程的心理发展研究日益受到重视,并将发展心理学提高到研究个体毕生心理发展
的水平。
(二)个体毕生心理发展的研究
1957年美国的《心理学年鉴》用“发展心理学”作章的名称,从而以“发展心理学”
取代了长期惯用的“儿童心理学”名称,至此,“发展心理学”的内涵被明确为个体一生全
程的心理发展规律的研究。从儿童心理学到发展心理学的进展也经历了一个演变的过程。
霍尔在20世纪初《青少年心理学》一书的发表就将现代儿童心理学研究的年龄范围扩大到
了青春期。同时霍尔也研究了老年心理,并出版了《衰老:人的后半生》。精神分析学派的
荣格(C.C.Juns)是最早对成年心理学进行研究的心理学家。在本世纪2030年代,荣格
阐述了他的毕生心理发展观念。这些都为毕生心理发展心理学的问世奠定了基础。在20世
纪30~年代先后有何布渥斯(H.Z.Honi~wedh)和古德奈弗(F.L.Goodeno)的《发
展心理学概论》与《发展心理学》出版,正式提出了“发展心理学”的名称。20世纪中期
之后,对成人心理发展的研究从多方面开展起来。近40年来有约40本毕生发展心理学著
作问世。这些著作涉及到成人心理发展的各个方面,包括理论、方法,包括认知、人格、
道德、社会性等内容,也包括咨询、干预和治疗以及病理、环境和教育等。毕生心理发展
的研究正在不断扩展和深入。
(三)我国的发展心理学
1.我国发展心理学观念和思想的历史悠久
中国的发展心理学研究既古老又年轻。根据文献记载,在2500多年前,我国已经开始
有了丰富的发展心理学的思想。自孔子、孟子、老子、荀子以后,历代许多思想家就以
“性”与“习”或“性”与“伪”的形式,阐述了在发展过程中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的观
点,并提出了划分年龄阶段的思想(刘范,1989)。这些思想很早就提出,并论及到遗传与
环境、先天和后天等心理发展的重要理论问题,同时他们也结合教育实践有所体现。但是,
这些思想都没有成为科学的发展心理学。
2.我国儿童心理学的发展
发展心理学
我国最早的儿童心理学研究始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当时有一批心理学家,他们把欧
美的儿童心理学介绍到中国。这些心理学家有陈鹤琴、肖孝嵘、黄翼、孙国华等。最早的
研究是陈鹤琴的《儿童心理之研究》(1925)。编制和修订儿童心理测验的有艾伟、陆志伟、
吴天敏等。艾伟、肖承恩等各撰写了儿童心理学教科书。20世纪50年代以后,中国的发
展心理学研究工作取得了很大进展。50年代几乎全面学习前苏联的儿童心理学。前苏联曾
强调巴甫洛夫高级神经活动学说作为儿童心理发展的生理基础;突出强调社会教育和活动
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突出辩证唯物主义的指导思想,主张内部矛盾是儿童心理发展
的主要动力等。这些思想在当时我国儿童心理学研究中都有体现。近半个世纪,我国的儿
童心理学研究工作基本上处于模仿阶段。在理论、研究方法和研究队伍方面均未能树立起
中国儿童心理学应有的地位。从1978年开始,我国的儿童心理学家们身负发展中国儿童心
理学的重任,努力开拓新的研究工作。现在我国的发展心理学在各个领域的研究都有长足
的进步,并将进一步对世界发展心理学作出创新和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