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远观企业营销-第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能够引导并改变人们生活的前沿精英技术,应该具备化繁为简的能力;适合精英人才释放自己能量的组织结构,也应该具备化繁为简的效能;微软员工的跳槽体现了一个精英组织的吸引力,是一种精英式的集合,盖茨曾经留给哈佛的背影也是如此,只是现在盖茨自己也开始『迷』茫了,而google是否代表了未来的精英趋势,也还没有定论,只是相比微软,google的驾驭者似乎更加的笃定。

    

远观企业营销 22 美的反水连锁巨头全国自建100家门店谋话语权

    当苏宁、永乐等家电连锁巨头沉醉于高速扩张时,不堪负担的家电供应商却开始心生异志。上周末,国内空调巨头美的步tcl、格力后尘宣布,将在家电连锁体系外自立门户:全国自建100家门店。疯狂开店的家电连锁巨头们心中的感受似乎应了一句电影台词:人心散了,队伍不好带了!

    建立自己的连锁体系

    9月16日,作为2005年空调冷冻年度(2004年8月到2005年7月)结束后第一个公布业绩的空调企业,美的向媒体宣布:根据国家信息中心和中华商务网提供的数据,公司国内外总产销量达到900万台,一举超过格力和海尔,成为国内空调行业老大。

    美的高层透『露』,2005年冷冻年度,美的空调内销比去年的国内空调老大格力略低,但外销高达430万台,高居国内空调行业之首,因此总销量超过格力。而海尔销量约在600余万台,与美的、格力的差距约在300万台。

    随后,美的空调国内营销公司总经理王金亮披『露』了一个惊人消息:美的计划用一年时间在全国一级城市建100家4s店,最终建立自己的连锁体系。

    王金亮介绍,这些4s店每家面积约在200到300平方米左右,每店投入200万到300万元。这些4s店的主要功能以品牌形象展示、洽谈工程机、团购和接待『政府』采购为主,虽然不以零售为主,但有零售业务也会做。王金亮透『露』,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重点市场,美的计划每个城市开设2…3家4s店,而每个门店一年要完成2000万元的销售任务。王金亮表示,美的目前在全国已有数十家专卖店,且今年正在大力开拓乡镇等国内三、四级市场。一旦100家4s店建设完毕,将增强美的空调的自我销售能力,加大与家电连锁卖场的话语权。

    不甘零售终端“盘剥”

    据了解,目前国内家电连锁仅前3家门店总和即达750家左右。面对如此强势平台,美的仍敢另立门户无疑是下了大决心的。

    “2005年是空调行业竞争最激烈的一年,国内市场首次出现不增反降的状况。根据中华商务网数据,2005空调冷冻年度国内空调总销售2693。79万台,比2004年减少近2万台。”美的一位高层私下解释:“空调市场恶化,家电连锁卖场消耗的营销费用却继续大幅增加,而且家电连锁高速圈地,但单店效益却普遍下滑,家电连锁卖场的营销费用投入产出比目前已处于极低状况,还不如自己建门店。”

    美的的苦衷在国内另一彩电巨头处得到共鸣。某彩电企业北京分公司老总透『露』,家电连锁每开一家1万平方米左右的新店,彩电厂家仅专柜装修、展示样机耗费就达30万元。但新店往往1年多时间就做调整,厂家需要再次投入。而且家电连锁销售额的增长远远低于门店数增长,长期下去,利润本就很低的制造企业很难承受。

    商务部网站公布的数据似乎也证实了厂家的话:今年上半年,国美门店数量从去年同期162家增长到309家,增长90。7%,但销售收入只增长32%。苏宁今年1-6月份的营业费用达到6。26亿元,同比翻了一倍。营业费用的增长相对高于销售收入和业务利润的增长。而永乐门店从去年同期74家增长到135家、增长82%的同时,销售收入也只增长43。1%,家电连锁巨头普遍出现单店利润率下降的情况。

    连锁巨头否认收费过高

    今年以来,家电厂家对家电连锁巨头营销费用高昂的抱怨一直不断。格力一直不进入家电连锁和tcl今年在三、四级市场自建“幸福树”家电连锁,都被视为佐证。

    不过,苏宁电器集团董事长张近东在接受本报采访时坚决地反驳了这些抱怨:“制造商一边说通路费用太高,一边每家的业绩都大幅上升,有哪一家敢跳出来当面说他们赔了?恰恰是家电卖场帮助他们节省了很多营销、物流、推广的费用。”

    国美总部运营中心总经理孙一丁进一步解释:格力建立自己的专卖店有原因,因为格力的销售模式是与各地最大的经销商合资成立销售公司,各地代理商是有股份的,建立专卖店属于格力自有营销方式的延伸;而tcl的“幸福树”主要针对农村市场,与国美没有冲突。这些销售模式能否成功,还要看时间。孙一丁表示,国家在卖场的营销费用上有明确规定,国美目前收费比较规范,厂家自建渠道应该不是因为家电连锁的问题。

    创维集团市场总监孙伟中的观点似乎更能客观说明厂家的心理。孙伟中认为:“供应商更希望能有多元化的渠道模式,把所有鸡蛋都放到一个篮子是危险的。”

    

远观企业营销 23 宝洁收购吉列的启示,怎么样才能实现顺利的裁员

    宝洁公司(procter&gamble)以570亿美元的价格换股收购吉列(gillette)的交易敲定后,引起业界不小的震动。

    宝洁进入中国十多年来,给中国日化行业带来不少震撼。纵观宝洁100多年发展历程,可以看出宝洁先从日化领域取得成功,随后扩张到女『性』美容行业,亦获得成功。此次通过收购吉列,又吹响了进军男士美容用品领域的号角。

    有不少人都在疑虑,一向谨慎的宝洁怎么可以这样做呢?同时不少人士也在疑虑:日化用品和女『性』美容产品毕竟跟男『性』美容产品有很大差异,宝洁如何去重新定位吉列品牌?宝洁如何整合新的公司,怎么才能实现顺利的裁员呢?

    通过对宝洁近百年收购和发展轨迹的透视,依我之见,宝洁如果经营得当,涉足作为关联产品的男士美容市场同样会取得很大的成功。品牌在消费者心智中的定位不是实际的产品,更是一种情感和体验。如果宝洁能够通过对吉列的收购,在目标市场将其品牌的价值和体验能融会贯通地结合起来,那么没什么不可以的。宝洁产品延伸战略和多品牌战略历来都是世界营销领域学习的模范。

    五大收购标准

    虽然宝洁的收购我们认为是正确的决策,但我们绝不主张中国本土品牌为了扩展相关业务进行盲目的品牌收购。通过收购与自身业务具有相关和互补的企业,可能是一本万利的好事,但是为什么联想收购ibm个人pc业务却遭受到了外界巨大的质疑,同样tcl收购施耐德电视机业务也一直被众人作为失败的例子?

    这就需要我们来审视一下像宝洁这样的公司他们所收购对象的标准和条件。以很多世界著名公司的收购经历来看,他们的收购一般具有五个标准:第一,世界500强公司对增长迅速、业务集中、勇于创业的新兴公司最感兴趣,并寻找在技术和市场营销领域见长的优秀团队。他们只关注团队是否卓越,公司是否有加速发展的前景。思科的业务拓展团队喜欢把潜在的收购对象叫做“思科小孩”,他们希望这些“小孩”在五六年后能发展成像思科那样;

    第二,被收购的公司必须朝着和收购公司相同的方向发展。比如宝洁收购吉列主要是看重和自身业务的互补『性』,而且吉列产品具有很高的市场知名度,发展前景很好;

    第三,任何收购对象都要能够和收购方的管理层协同工作,因为很多公司都希望被收购公司的管理人员成为自己管理层的一分子。hp(惠普)收购康柏就是就这样,hp(惠普)希望康柏的管理层成为新hp的一分子;

    收购评估阶段的第四个必要条件是,收购对象必须能立刻产生收益。不管以前的收购有多么成功,每次新收购都必须立即收效。很多收购方公司董事会还要求从收购中获得长期利益。比如思科的每一次收购都得令思科的所有利益相关者满意:股东、客户、员工和业务伙伴;

    最后一点,很多公司只收购那些具有理想地理位置的公司。思科所收购的前9个公司中,有8个是在santaclaracounty的硅谷,毗邻思科的sanjose总部。

    收购从扭亏开始

    通过世界诸多跨国公司收购的公司来看,他们的收购是一个为了维护企业持续增长的收购,扩大企业业务的收购。但仔细分析中国企业目前的收购不难看出,中国企业收购的都是跨国公司的“鸡肋”亏损企业业务。而且中国企业目前的海外收购主要是为了国际化,打开国际市场的收购,和宝洁们的收购具有明显的差异化。

    tcl收购的汤姆逊一年亏1。24亿欧元,约13亿元人民币,ibm个人pc业务亏2。5亿美元,约22亿元人民币,算上收购时付出的近7亿元现金,tcl和联想绝对无法忍受所收购国外企业超过2年的亏损。所以,中国企业目前海外收购都有些“蛇吞象”的味道,他们看重的是这些跨国公司已经衰落的业务,收购的是短暂的品牌使用权,比如tcl收购施耐德,收购的是施在欧洲市场的产能和分销渠道,而联想收购ibm,同样看重的是ibm的品牌使用权、全球的分销渠道、ibm的笔记本技术。

    从这些例子来看,中国企业的海外收购与500强的收购具有明显的差异。显然,中国企业收购后的整合成本明显要高于跨国公司收购的。毕竟人家收购的是好的,而咱们收购的都是人家不想要的。所以把对方收购后,首先要扭亏,这是第一位的。

    中国企业已经踏入了新一轮的海外收购,要考量的是中国企业家对跨国收购运作技巧的学习把握。收购从扭亏开始,这是中国企业的第一步。为什么罗孚几次收购后,前后几任东家都没能摆脱亏损?为什么ibm的pc部门三年无人问津?tcl接手的是ge没搞好的亏损企业,当年被ge收购后,ge采取了哪些措施?为什么宝洁、思科的每一次收购都是成功的,这些前尘往事都是很好的教材。而惠普与康柏并购的每一个经验与教训,都是中国企业家们必须好好研究的实战案例。

    

远观企业营销 24 方正集团:是收入而不是成本决定并购的结果

    海外并购是现在企业界最热门的话题之一。方正集团,几年前曾以在国内的一系列并购让业界为之一惊,但在如今的跨国并购的热『潮』中却按兵不动。集团掌门人魏新说,跨国并购,方正有自己的想法。

    《中国经营报》:方正集团曾在国内进行了一系列并购,到2004年又完成了整合,总的来说取得了不错的收益。方正为什么不把国内并购的经验扩展到国际市场呢?

    魏新:我们在国内的并购能够成功是因为我们非常了解中国本土的制度、文化背景等,与被并购方容易沟通。所以有合适的机会,我们愿意去做,但国外市场不同于国内市场,我们了解不够,不能贸然行动。

    中国企业国际并购的初衷并没错――获取市场份额甚至某种核心优势,但大量研究表明,国际化并购有两个巨大的挑战:并购时的信息不对称和并购后的难以整合。

    从目前的中国企业国际并购案例中可以看出,并购方付出的价格往往高出被并购方的实际价值,即便并购方做了长时间的调查,也只能取得“相对翔实”的信息。真正的“价值底牌”永远攥在被并购方的手中,越是致命的缺陷越是隐藏得严实。

    另外,并购后的整合难度往往高于买家最初的预期,纸上谈兵的协同效应很大一部分都无法实现。这一常见现象便被称之为“协同效应的陷阱”,因为想象中的“馅饼”大部分都有可能变成“陷阱”。这就是并购只有20%左右的成功率的重要原因。

    《中国经营报》:中国企业收购跨国公司业务,能否走出80%失败的宿命?

    魏新:如果国际化是必须之选,企业在进行国际化并购时,至少要考虑三个基本的前提:第一,要有钱;第二,要有一支非常好的管理团队,控制海外业务的管理层要由自己主导,而主导者必须具备国际沟通所需的语言能力;第三,对购并对象所在地的制度、规则、文化有深入了解。

    另外,进行并购的企业应该更多地对收入规模和利润的和谐增长予以关注。没有关注收入规模和利润的和谐增长,而只注重规模合并后的成本节约和费用削减,是许多并购未能取得较好效果的原因所在。

    事实上,中国企业在并购后的整合中更关注于成本的降低,因为中国企业在降低成本方面具有一定经验,而缺乏在发达市场上利用先进营销手段实现收入增长的经验。由于降低欧美公司的成本很难达到,如果收入增长一旦下降,将最终导致并购整合失败。

    我们必须清楚,是“收入”,而不是“成本”决定了并购的结果。无论并购的目的是什么,利润增长是所有企业的追求,而事实上收入与利润的关系最为密切。有关的研究表明,假如收入增长减少1%,公司必须在成本节约上比预期超额25%的情况下方可创造价值;而超过目标收入增长率2%~3%,即可弥补成本控制上50%的损失。

    可以说,并购成功与否取决于维持收入增长率的能力,收入增长大大优于削减成本所能带来的效果。所以,并购成功与否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维持收入增长和利润增长之间的和谐。

    

远观企业营销 25 2005营销新发展:社会责任深度营销符号性消费

    要讨论营销新发展,应该清楚营销到底是什么?我用三个简单的概念来跟大家分享营销的定义:营销是一种双向的行为改变;营销是分前台和后台的;营销要明白消费者。

    首先,营销一定是企业想改变消费者平时的消费习惯,产品才有销售的机会。每个人都有稳定的消费习惯,改变原来消费习惯的行为就是消费转移。原来消费很少的量,现在消费很多的量,这个是消费频率的改变。如果一个营销促使消费者产生了上述两种之一的改变,那就获得了商业机会。消费者的内在需求发生改变的时候,企业如果抓住了这种需求的改变,才可能改变消费者的行为。所以企业首先要了解消费者内在需求的改变,然后根据这种改变把产品打扮成消费者想要的样子,然后就能改变消费者。所以说这是个双向改变的游戏:企业要想改变消费者,就要明白先改变自己,然后才能改变消费者。这是营销的基本规则。企业的机会来源于改变消费者的行为,而企业要改变消费者的行为来源于改变你自己的行为。我认为这是营销的第一个意思。

    其次,营销是分前台和后台的。这和演戏一样,导演是后台的,模特是前台的。拍电影不看导演水平如何,单看票房的收入有多高。市场上,单看消费者是不是喜欢企业的产品。常言说“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问题是看热闹的决定了什么产品受欢迎。所以,在营销中间理解消费者的视角很重要。企业的研发和后台的设计都是基础,很重要,但不卖钱,但产品要卖得好就看企业是不是很好地把握住了消费者的心态。

    第三,消费者看热闹是有模式的。营销要明白消费者,消费者都是先看热闹的,企业就要想办法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但仅仅吸引注意力还不能卖东西。有了兴趣以后,消费者心里就要盘算一下,这个盘算就是购买的理由。给消费者的理由不要多,一个就够了。最后,让消费者产生尊重感。如果从这三个层次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就是一个成功的营销了。

    在理解了营销定义的基础上,我们可以来探讨营销的新发展。

    第一个新发展是营销的社会责任的因素,或者说是买形象的营销与社会的营销。

    什么是买形象的营销?所有的人都吆喝东西直接卖,这是围绕着以产品为核心的营销。这种营销虽然可以不断地创新出奇,但是很多时候其实并不容易。以前有句老话叫“王婆卖瓜,自卖自夸”,王婆卖瓜的时候说:“我的瓜很好”。现在变成王婆卖瓜不卖瓜,而变成“卖王婆”,就是说如果买瓜的人知道王婆在卖瓜这个领域一向诚实、可靠,而且王婆选的瓜一定是好瓜,卖瓜的王婆是个好同志的话,以后买瓜的时候只要看到是王婆在卖瓜,那她的瓜准好。假如王婆万一偶尔犯点小错误,选的一只瓜正好不甜,那买瓜的人也会说没关系。因为王婆一向是个好同志,偶尔犯点小错误,改正了以后,她比一般的同志还要好。

    《经济观察报》有个活动叫“最受尊敬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