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形成这种反差的原因同样在于地理和历史。由于面积小人口少,朝鲜作为一个国家,反应能够相当迅速。一片云彩过来,全朝鲜都要下雨;国王的命令,第二天就能得到回应。由于历史简单,文化较浅,对挫折的记忆不深,朝鲜人也很少有中国人那样患得患失心理。
而中国的体积使它的动作不能不缓慢悠然。这就像一只大象,再怎么敏捷,看上去也是笨头笨脑。在资讯时代以前,一个消息从中国一端传到另一端,往往需要数个月甚至半年的时间。皇帝的命令,即使是十万火急,用六百里快马日夜兼程地传递,等到了目的地,也可能成了明日黄花。中国太大,情况太复杂,任何一项措施,慎之又慎,否则很可能覆水难收。庄子在几千年前就对此有明确的见解,他说,〃治大国若烹小鲜〃。意思是一个体积庞大的国家经不起折腾,否则就会像煎小鱼一样,翻腾几下,这条小鱼就碎了。
第28节:我们应该向韩国人学习什么(19)
由于这种庞大,使得历代中国政治家的大脑不堪重负。于是,他们选择了偷懒的办法,什么事都一刀切,什么事都按旧例来。遇到矛盾的最佳选择就是搁置起来,不予处理。于是问题越来越多,制度越来越畸形。黄仁宇老先生一再痛切中国没能实行〃数目字上的管理〃,其实就是由于手工时代,〃数目字上的管理〃根本无法应付中国的巨大和复杂。所以,科学理性的管理最终在西欧小国而不是中国这样的大国发芽发展起来,并且在韩国这样的小国被迅速应用,而中国至今仍然不得不借助一刀切的老法宝。由此也可以得出结论,中国的停滞,中国人的工具理性缺失,中国人缺乏时间观念和忽视精确,都与中国的体积密切相关。从这个角度,我们也可以更清楚地看到秦始皇统一中国的丰功伟绩的另一面。
(五)
由于以上几点原因,韩国人和中国人相比,恰比少年之于老人。
中国人习惯喝茶,越烫越好,一壶茶可以消磨一个下午。韩国人没有喝茶的习惯,他们喜欢喝凉水,即使是大冬天,也是一扬脖子,咕咚咕咚灌下去。
中国曾经大富大贵过,也曾经几度败落;中国有过长时期的天下太平,也有过记不清的暴政、混乱、灾难。在漫长的历史中,所有可能发生的事情都在中国发生了。中国人实在是世界上最见多识广的民族,所以他们也积累了最丰富的生存智慧。中国太老了,他退尽了火气,磨光了锐气,一切都不相信,一切都别太认真,一切都慢慢来,一切都四平八稳,全面辩证,水来土掩,兵来将挡。
而韩国人则如同一个未经多少世事的少年人,还没有被世事磨去棱角,还没有失去自信的能力。他血气方刚,身手敏捷。
西方炮舰的重击惊醒了睡梦中的中国。屡遭重创之后的中国慢慢清醒,开始了自强过程。由于头脑长久不用,关节锈得太死,一生积习太深,所以自强的过程异常艰难痛苦。在迫人而来的形势面前,中国的举动显得过于迟钝,软弱无力并且犹豫不绝。他时时刻刻摆不脱过去的经验束缚,动不动就习惯性地想走老路。在一再的打击下,他彻底丧失了自信,从原来的极刚愎顽固一变而为极懦弱自卑。他环顾自己家里,觉得样样不顺眼,处处不如人。于是把自己的旧家底起名叫〃四旧〃,一把火烧光,一点点地搬进西方家具。可是由于房屋格局和西方不同,洋式家具怎么也放不下。于是〃对付〃的老本能又发挥作用,折掉一条腿或者去掉一扇门,甚至把电冰箱当成大衣柜使,弄得不伦不类,还起名叫〃中国特色〃。
环顾整个世界历史,没有哪个国家的现代化进程比老大中国更曲折、更艰难、更痛苦。一百多年来,我们一直认定文化是罪魁祸首,一再为选择什么样的新文化而不断争吵,长期陷入主义之争的泥塘而不能自拔。老祖宗流传下来的儒教文化和优良传统,被我们当成〃封建〃扔得差不多了;然而几千年形成的顽固积习,直到现在仍然沉重地压在中国人身上。这一事实让我们再一次看清,〃文化〃和〃民族性〃并不是完全一致的。〃文化〃是一种观念,而〃民族性〃则是一种习惯,一种更多属于下意识的东西。就像挖鼻孔一样,观念上明知不雅,可有时手指不知不觉就循着快感伸了进去。
在1840年中国惊醒的那一刻,朝鲜还在中国的身边睡大觉。中国都开始洋务运动了,朝鲜人还没有醒。直到被日本人吞并了,韩国人才猛醒过来。
当危机到来的时候,老人和少年的反应当然不同。
韩国人强烈的自尊心受到了强烈的刺激,刚刚经受的耻辱像火一样每分每秒都在烧灼着他。急躁的性格让他匆匆忙忙地踏上了现代化之路。
由于政治环境和急切性格,韩国人幸运地没有陷入〃主义〃之争,他们另辟蹊径,务实地选择了经济发展这条道路。
韩国人的顽强和刚烈在经济发展中表现出来。他在现代化过程中用极大的意志力去克服几千年养成的惰性,以〃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今后种种譬如今日生〃的决绝去改变自己旧日的生活习惯。他说到做到,雷厉风行。
第29节:我们应该向韩国人学习什么(20)
1961年,朴正熙发动政变,闪电般地夺取了政权,用铁腕结束了韩国独立后十多年间的政治软弱和社会混乱。朴正熙给韩国政府注入了一种强烈的军人气质。他推行〃更生〃政策,对腐败的旧政府进行了一次大清洗,使大批年轻军人掌握了政权。在此后十多年间,他一次又一次掀起反腐败运动,禁止官员们喝咖啡、跳舞、听日本音乐。他一次又一次数量惊人地清洗哪怕有轻微腐败的官员,用专制手段建立了一支唯意志力和清教徒精神的官员队伍。
在其他后发展国家,腐败的集权官僚队伍都是社会进步的最顽固障碍。而朴正熙却借用了韩国社会根深蒂固的权威主义传统,用官僚集权专制,把全国组织成了一支发展经济的军队。韩国人的服从意识、秩序意识、集体意识、等级意识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韩国公司都有点像军事化组织,要求雇员剪短头发,穿灰色制服,左胸口袋上写着姓名标志,还使用许多军事术语式口号,如〃工业战士、边建设边战斗〃、〃出口战〃、〃占领100亿美元出口高地〃等。企业家把员工的思想统一起来,使他们像孝敬父母一样忠于公司,使他们能忍受恶劣的条件,在低收入情况下加班加点。
韩国人的急性子和勤奋是经济发展的内燃机。1960年以前,韩国人曾经被认为是一个懒惰的民族。然而现在,韩国人以一种完全不同的风貌出现在世界面前。韩国人的步速世界第一,比香港、东京还要快。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普通的韩国人都自愿加班加点工作,不要加班费。结果,仅仅几十年,韩国就成长为一个经济巨人,由世界上最穷的国家变成第十一个经济大国。
韩国人的认真专注,一丝不苟,使他们在学习西方过程中从不应付苟且,而是做就要做到最好。十几年前还有许多经济学家嘲笑韩国的汽车想打入美国的想法。而今天韩国的汽车产量超过百万辆,大宇集团的汽车就定下目标每年45万辆出口到美国。韩国手机起步很晚,然而短短几年,三星手机就在世界手机市场占据领先位置。
经济发展所收获的并不仅仅是物质财富,更重要的是造成了社会结构的变化。朴正熙用铁腕手段去打击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对整个政治体系进行彻底的改造。官僚机构由过去抑制社会活力的工具变为服务于经济发展的现代型管理机构。改变了〃官本位〃、崇尚〃主义〃、〃空想〃的社会风气,创造出尊重科学、理性和个性以及重视实利的社会精神气质。
随着教育的普及,韩国人的参政意识、参政能力大幅度提高。他们用韩国人特有的不屈不挠精神去争取民主,为了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昌盛大声呼号。虽然人口比中国少很多,在争取民主的过程中,他们流的血却是中国的许多倍。在学生运动和示威游行中,即使面对比自己强大数倍的军警和强烈的催泪瓦斯,人们仍然猛冲而不会退却。经过民众的牺牲和一些开明的政治领袖的顺应潮流,使韩国幸运地比较顺利地由权威型政治转变成了民主政治。
社会进步使韩国人的精神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1960年代以前,韩国是世界上最穷的国家之一,韩国人也是世界上最被人瞧不起的民族。梁启超在《朝鲜灭亡之原因》中甚至把朝鲜亡国归因于朝鲜人的国民性。他认为朝鲜人是个爱说空话、窝里斗比中国还严重、厚颜无耻、性格阴险、贪图安逸的民族。
韩国人自己也承认民族性存在着致命缺陷。朴正熙上台的宣言中,就直言不讳地指出了韩国人的缺点:
缺乏独立精神、懒惰和不劳而获的愿望、缺乏开创精神、缺乏进取精神、可恶的自私自利、荣誉感的缺乏、缺乏良好的判断力。
他举出〃人民的缺点如逍遥自在、趋炎附势、游手好闲、奴才主义,以及依赖别人的恶习〃。
他宣布:〃我们的革命的最终目的是消灭我们的祖先留下的不幸的遗产:相互憎恨和宗派主义、浪费、混乱、懒惰、不诚实。〃
现在,我们可以看到,朴正熙的目的大部分都已经达到了。韩国人现在在世界上以团结、民族主义、勤奋好强、整洁、认真而闻名。
第30节:我们应该向韩国人学习什么(21)
从厕所的变化看改造民族性
(一)
厕所是个被谈烂了的题目。外国人谈,中国人也谈,出国回来的中国人更要谈。在某种意义上,已经出现了一种〃比较厕所学〃,厕所被当成了中西文明的一个文化表征。有人从北京人早上边排队上厕所边聊天解读东方的日常生活伦理,有人从中国公厕的开放性解读中国人的集体主义意识,有人从中外厕所的外表差距解读中外文化的〃象征意识〃和〃实用意识〃的差别。
近几年来,到韩国旅游的中国人越来越多,谈韩国厕所的人也越来越多。几乎每篇访韩游记中都要提一提韩国的〃化妆间〃。2000年一位游客在游记中写道:
汉城的公共设施很完备,最感慨的是公厕。不要说宾馆饭店的厕所,就是小到只有几张餐桌的小店其厕所都十分干净。我没有见过有收费的厕所,但所有公厕都提供卫生纸洗手设备和镜子,大单位的厕所还有供残疾人用的专位,设计得十分周到。相比之下我们许多公众场所的厕所简直令人可怕。人家那把厕所称为化妆间,真是名符其实,我在那总能看到韩国妇女在镜前描眉画目。
厕所在这里成了衡量中韩差距的一把尺子。不少去过韩国的人都说,〃韩国人是出了名的爱干净〃,〃韩国人是个极重整洁的民族〃。〃韩国人连扫大街的都非常干净〃。自然而然,厕所被提升到了民族性的高度进行解读。
厕所确实是中国人自卑的原因之一。外国人到过中国,印象最深的除了长城、故宫的辉煌,也许就是中式厕所的恶臭了。不少老外把对中国厕所的印象形诸文字,许多次地被《参考消息》转载回来,让中国人无地自容又无可置辩。
正因为厕所作为一个事物之小,之不重要,所以才最有力地说明了〃中国处处不如人〃,说明了〃中国人素质低〃,这个小小事物雄辩地定义了中国的落后,给中国人的自卑感提供了一个最直观的依据。厕所成了一个隐喻,从厕所出发,我们可以引申到中国人随地吐痰,中国城市脏乱差,可以引申到中国人不遵守交通秩序、没有公德心,甚至可以引申到水土流失,环境破坏,引申到假货横行,贪污腐败……似乎〃厕所〃是民族性的最佳解读角度。结论大致是,只有当中国文化的〃总病根〃被彻底挖出斩断,中国人改变了〃民族性〃,中国的厕所才能彻底没有臭味。
(二)
厕所确实具有极强的象征力。
一百年前,中日韩三国农村的厕所处于同一水平。都是在地上挖一个坑,上面放两块木板。
一百年后,日本人发明了一种新式便器,便后它会自动喷出温水把人的屁股冲洗干净,然后再进行烘干。日本人的厕所简直跟闺房一样,里面不仅芳香扑鼻,还像工艺展览室一样放置着各种花束等装饰品。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韩国开始在厕所里采用水冲设备。经过几十年发展,已经接近于日本厕所的卫生水平。而且,韩国人还独出心裁,把厕所的名字改为化妆室,引起中国人的阵阵惊慕。农村经过新村运动,也基本都用上了现代化厕所,不过,在边远地区,个别地方还在使用旱厕。
而在中国,北京上海等大城市,许多高级厕所比日韩还要豪华。但是,在广大农村,基本上还是和一百年前一样,没有丝毫变化。
在这里,厕所反映出同是东亚文化圈三国在现代化进程中的不同速度。
(三)
其实,如果我们把视野再放宽一点,我们就会发现,厕所比较学会得出另一种结论。
清乾隆四十五年六月,一支朝鲜使臣队伍从平壤出发,奔赴承德,代表国王去祝贺乾隆皇帝七十大寿。行走在队伍中的一个叫朴趾源的读书人使这次出使被历史记住。秀才朴趾源文笔优美,学识丰富。他对文化母国中国充满了兴趣。回国后,他把所见所闻写成了《热河日记》一书。这本书从一个朝鲜人的视角,观察了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
《热河日记》的心态和现在出游欧美日本的中国游客的心态惊人地相似。那就是毫无保留地赞美他所遇到的一切。在朴趾源的眼里,当时的中国就如同现在的美国和日本,先进发达得无以复加。
第31节:我们应该向韩国人学习什么(22)
刚刚跨出国门,朴趾源就对边境对面的中国城镇大加羡慕。〃屋脊穹崇,门户整齐,街巷平直。两沿若引绳然,墙垣皆砖筑。乘车及载车纵横道中,摆列器皿皆画瓷,已见其制度绝无村野气。〃
穿着麻质服装的传统家庭样式。
朴趾源突然心情大坏,竟想立刻转身回国。〃忽然意沮,直欲自此径还,不觉腹背沸烘〃。原来,他受不了中国的先进与落后的朝鲜的巨大反差。〃此妒心也〃。他怕自己再继续前行,会更为自己国家的落后而痛心。他知道,他所看到的不过是中国的一个边境小镇,〃天下之东尽头〃,再往前,让他惊讶的东西会更多。
路上遇到普通农家,也要赞美一番:〃周视铺置,皆整饬端方,无一事苟且弥缝之法,无一物委顿杂乱之形,虽牛栏猪栅莫不疏直有度,柴堆粪庤亦精丽如画。〃
朴趾源赞美中国的〃粪庤〃说:〃粪溷,至秽之物也,为其粪田也则惜之如金,道无遗灰,拾马屎者奉畚而尾随。积庤方正,或八角,或六楞,或为楼台之形,观乎粪壤而天下之制度斯立矣。〃
恐怕从来没有中国人用〃精丽如画〃这个词形容过〃柴堆粪庤〃。
住在小镇上,他抓紧时间出门游览,结论是这个小镇〃繁华富丽,虽到皇京想不更加,不意中国之若是其盛也。左右市廛连互辉耀,比雕窗绮户,画栋朱栏,碧榜金扁,所居物皆内地奇货。〃
这个敏锐观察者的结论是中国处处是完美,几乎每一点都比朝鲜优秀。在当代知识分子看来到处繁文缛节陈规陋习的满清在他看来却是〃中国万事莫不简便而无一冗费〃。他认为朝鲜必须迅速全面地学习中国,才能改变落后面貌。
113年后的1893年,中国已经陷入极度衰弱之中,在列强的凌辱之下毫无还手之力。然而此时比起朝鲜,仍然领先很多。那一年秋天,中国的武官聂士成考察东三省,顺路入朝鲜境。他把所见所闻也写了一本日记,笔下所记几乎全是朝鲜的落后面貌。
一入朝鲜,当地知府就率卫队出来迎接。〃其队伍仍古制,用火枪,尚逊中国鸟枪兵,衣较笨。府城墙高不过八尺,皆乱石堆砌,楼堞颓坏,内无街道,民居错杂,住低小草房,门前污秽。〃
看了这段描写,我们就能明白为什么百年前朴趾源对中国城镇那样惊慕了。
不久,知府摆宴相请,〃人一小桌,器用铜质,腥闻不能入咽。〃
几天后,他到了富宁府。〃城内荒陋至极,民苦可知。朝鲜民情太惰,种地只求敷食,不思蓄积,遇事尤泥古法,不敢变通,读书几成废物,平居好游,文理欠通,笔谈数十句,多半费解,谈时务辄加菲薄,可憎可怜。〃
朝鲜之游给聂士成留下的印象是朝鲜的贫穷,朝鲜男人的懒惰,朝鲜上层社会的拘泥古法,不思进取,不敢变通。那个时候,中国人的观念已有所变动,开始向西方学习,兴起洋务运动。而朝鲜还坚持闭关锁国,对外界不闻不问。
几乎所有的观察者都和聂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