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每次都带回两支小树一样的珊瑚。”
这次海南之行的缘由,是一个学术研讨会,一些研究西方哲学的学者聚集起来,讨论胡塞尔的现象学。我对胡塞尔有所涉猎,所以应邀出席,也做了发言。但是,我承认,坐在会议室里,听着滔滔不绝的讨论,我是多么不耐烦啊。天气晴朗,透过会议室的大玻璃窗,我看见大海在阳光下起伏,白浪如皓齿,闪着诱人的光亮,我心中不停地回响着胡塞尔的一句名言:“回到事物本身。”
好吧,让学者们去讨论,我要做一个践行者。
我走到大海边,红正推着童车在海滩上散步,我俯身抱起童车里的小胖娃娃,对自己说:这就是我的回到事物本身。
我的回到事物本身,就是回到生命本身。
在事物上有太多理性的堆积物:语词、概念、意见、评价等等。在生命上也有太多社会的堆积物:财富、权力、地位、名声等等。天长日久,堆积物取代本体,组成了一个牢不可破的虚假的世界。
生命是人的存在的基础和核心。个人建功创业,致富猎名,倘若结果不能让自己安身立命,究竟有何价值?人类齐家治国,争霸称雄,倘若结果不能让百姓安居乐业,究竟有何价值?
生命所需要的,无非空气、阳光、健康、营养、繁衍,千古如斯,古老而平凡。骄傲的人啊,抛开你的虚荣心和野心吧,你就会知道,这些最简单的享受才是最醇美的。
一个小生命的到来,是启示我们回到生命本身的良机。这时候,生命以纯粹的形态呈现,尚无社会的堆积物,那样招我们喜爱,同时也引我们反省。这时候,深藏在我们生命中的人类本能觉醒了,我们突然发现,生命本身是巨大的喜悦,也是伟大的事业。
爱默生说:“婴儿期是永生的救世主,为了吸引堕落的人类重返天国,它不断地来到人类的怀抱。”我想,人类的堕落岂不正在于迷失在堆积物之中了,婴儿期诱使我们重返的天国岂不正是生命本身?
第一卷 人之初 本能自己在生长(1)
早晨,啾啾醒了,屋子里响起了她的嘹亮的啼哭。她没有眼泪,只是用这信号报告她醒来的消息,召唤我们到她的身边去。然后,她躺在小床上开始自己玩,可以玩很久,兴致勃勃地咿呀发声,她的声音轻柔、婉转,真像是小鸟的啁啾。
在小鸟的啁啾声中,新的幸福的一天开始了。
和孩子在一起,天天是平凡的细节,寻常的情景,在外人看来毫不足道。可是,身在其中的人,感受完全不同。
你外出归来,她急切地朝你伸手,扑到你的怀里。你抱她,她把温润的小身体紧贴你,小脑袋偎依在你的胸前。她的嘴恰好挨着了你的胳膊,就啃了起来,一边把她香喷喷的小手也塞进你的嘴里。这些算得了什么?但你就是感到幸福。
她在妈妈怀里吃奶,我叫了她一声,她立即松开*,回头看我,满眼含笑。然后,她吃几口奶,再回头看一看我,始终是满眼含笑。她的眼神,完全是相识,是接受和满意,是放心和信任。这些算得了什么?但你就是感到幸福。
婴儿期的啾啾,小脸蛋胖嘟嘟、红扑扑的,但仍是眉清目秀,我看她永远看不够。她的眼睛很美,大大的,澄澈而富有表情,眼梢上翘,红说是吊梢眼,非常狐媚呢。最好的是健康,一岁半前不曾生过病,一点儿不让我们操心。在我们眼里,她近乎完美。这当然是偏见。一切父母当然有偏见。一切父母当然有权利有偏见。
红谦虚地说:“我何德何能,竟有这么好的一个孩子。”
我问:“怎么好?”
红想了想,答道:“在她身上,上帝把我们两人的遗传结合得这么好。”
我笑了,说:“原来你是骄傲啊。哪里是遗传,上帝还给了我们两人没有的东西,所以会这么好。”
我向啾啾诉衷情:“爸爸真不敢相信,爸爸会有你,会有这么好的女儿。”
红补上一句:“爸爸应该有你,妈妈配有你。”
我说:“对,你是爸爸的命,是妈妈的奖品。”
我喜欢给啾啾喂奶,看她躺在我怀里,一双晶莹的眼睛望着我,满足地吸着奶瓶,我也感到了莫大的满足。
看我这么陶醉,红奚落道:“爸爸不要以为他喂奶,奶水就是他身上的。”
我答:“奶水就是我身上的啊,因为我觉得我整个儿变成了一只大奶瓶。”
我唱《在那遥远的地方》:“我愿你拿着细细的皮鞭缮”
“你愿意抽他吗?”红问啾啾。
“宝贝,以后谁跟在你身旁,爸爸帮你抽。”我说。
“你想让她当老姑娘呀!”
我们的陋室里常响起这样的戏谑。
人世间真实的幸福原是极简单的。人们轻慢和拒绝神的礼物,偏要到别处去寻找幸福,结果生活越来越复杂,也越来越不幸。
有一回,红对我说:“夜晚,我看书,看进去了,好像什么都忘了。抬起头,突然看见小床,那里睡着啾啾,便感到一阵惊喜,心想怎么会有这么好的事情啊。”
说得非常好,这也正是我的感觉。小生命带来的幸福感是无与伦比的。最强烈的感觉是,你就在奇迹之中,你难以置信。
第一卷 人之初 本能自己在生长(2)
啾啾躺在小床上,小床上方悬挂着一件玩具,叫音乐床挂。那是拴在发条盒下的一个塑料圆架,周围垂着四只色彩不同的布小猪,拧紧了发条,会一边奏乐一边旋转。她久久地盯着这个玩具,听它奏乐,看它旋转,不停地舞动小手小脚,不时爆发出一声欢呼。有时候,她舞动得格外欢,把盖在身上的小被子踢得老远。
从出生后第二周开始,啾啾就喜欢舞动小手小脚。舞动小手小脚,这是婴儿最初的运动,是小身体里饱胀的生命力的自我享受。这生命力似乎还没有目标,自由地挥洒,宛若阳光下飞溅的喷泉和浪花。然后,渐渐地,婴儿身体里的能量朝某一个确定的方向凝聚,呈现为肢体的某一种能力了。
最早显示出力量和灵巧的是两只小脚丫。满月那一天,洗澡时,啾啾忽然用两只小脚丫撑住盆沿,小身子朝上挺了好几下。有了第一次,她就经常施展这个本领了,躺在童车里,也总是用脚撑住童车的边缘。她的腿劲在增长,一周后,把她俯放在床上,她侧着小脑袋,两条小腿使劲撑,居然能朝前移动一小截了。
每次给啾啾洗澡,我都用手指堵住她的耳朵,以防止水进入,她显然不喜欢这个感觉,但只好忍着。满月后第二天,当我仍这样做时,她不断地抬起两只小手,试图拨开我的手;这意图十分明确。小手能力的显著增长是在第三个月,这时候,她对自己的小手突然发生了异乎寻常的兴趣,老在吮吸它,玩它,两只小手互相触摸,实际上是在探索和锻炼身体上这个最聪明的运动器官。作为成果之一,她会伸手够物和抓物了。
从第三个月开始,小脖子也能挺直了,小身体越来越硬朗了。我们抱她时,她喜欢竖着身体,小手攀在我们肩上,朝四周东看西看。能够挺直和转动脖子,这是重大的进步,她的视野开阔了,可以调节自己的视线和跟踪观看的目标了。
运动能力提高后,发生了一个变化,她不愿意你老抱着她了。许多时候,你抱着她,她不安,把她放到床上,她反而愉快。在床上,她的肢体是自由的,不像在大人怀里那样被禁锢着。她暂时还不会翻身,但会仰躺着挪动整个身体,挪往我们向她发出呼唤的方向。
在人类早期进化中,用脚直立行走和手的灵巧操作是两个标志性成就,这两种能力互相促进,同步发展。在婴儿的生长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个过程的一个缩影。
从半岁开始,婴儿的脚和手的动作异常地活跃了起来。啾啾是在快到一岁时学会走路的,但是,从半岁开始,她就表现出了对走路的极大兴趣。常常是抱着她,她不满地嚷嚷起来了,小身子在你的怀里使劲挣扎。把她放到地上,她就安静了,两条小腿马上交替地朝前迈,还时常低头去看自己的脚。我们从未有意要教她走路,完全是她自己突然表现出来的兴趣提醒了我们,使我们知道一种新的需要和能力正在她身上生长。只需扶着她,丝毫不必用力,的确是她自己在迈步,两条小腿迈得那个欢哪,几乎是一路小跑,而且乐此不疲,走了一趟又一趟。按照一般规律,孩子首先会爬行,然后才会走路。啾啾不是这样,她始终不会爬,省掉了这个环节。可是她有绝招,仰卧在床上,她能极其灵活地靠脚和身体的配合后退,退向她想去的任何一个地方。
第一卷 人之初 开口言说之前(1)
也是从半岁开始,她的小手变得既好动又灵巧了。有一阵子,这个乖女孩似乎变得极不安分,见东西就抓,抓到了就扔。让她坐在餐桌旁是灾难,她会伸手乱抓碗碟,把饭菜撒一桌。给她喂食,她也会突然举手把小碗打翻在地。其实,她只是在试验自己的本领,不觉得有什么不对。破坏比建设容易,她还不会建设,就通过破坏来改变事物,获得成就感。然后,她有了建设性的行动。比如说,喂奶时,她会一把夺过奶瓶,自己捧着塞进了嘴里。在饭桌上,她会夺过妈妈的筷子朝菜碗里戳,试图给妈妈夹菜,会从餐桌上小心翼翼地捡起一个饭粒或一点儿番茄皮,热心地朝我嘴里送,算是喂我。她做这些事时充满自豪感,得到的当然是我们的夸奖。
在这同时,对玩具的兴趣大增。洗澡时,那些放在澡盆里的小玩具,过去视而不见,现在一件件玩个遍。把她放进学步车里,她半站半坐在座位上,胸前有小桌支撑,双手自由了,立刻全神贯注地玩挂在横杆上的玩具,谁也不理了。手里握着铜铃,就使劲摇。那架小电子琴,她以前只是乱敲,现在会文雅地按键了,还常常探身去拍打离得较远的各种模拟乐器的琴键,欣赏不同的效果。
婴儿是善于学习的。下面是啾啾半岁时我捕捉到的若干小镜头。
我抱她站在玩具床挂前,她伸出一只手去抓悬挂着的布小猪,布小猪立即滑走了。她把右手也伸了出来,用双手去捧,终于把布小猪抓住了。有了这么一次,以后她就总是双手合作来抓这个玩具。
她和妈妈在大床上,她坐在妈妈怀里,用手去捉那只吊着的红皮球。红皮球富有弹性,被她的手一次次弹走,她便一次次去捉。小东西非常执著,瞪大眼睛,表情十分急切,动作越来越快,真是不屈不挠。我们都笑了,可是她不笑,一直严肃地努力着。我把球稳住,她改变了方法,用双手从两边去捧,终于把球捧住了。她立即开了窍,一次次重复,都是慢慢地伸出双手去捧,每次都成功。
她手里拿着一小块饼,但吃不着,因为饼的上端完全埋在手心里了。她把饼放到桌子上,重新抓握,可是情况没有好多少,她仍然吃不着。她再一次把饼放下和拿起,这一回成功了,饼的上端露了出来,于是她开始啃食。
观察这么小的孩子如何动脑筋克服困难,获得经验,真是有趣的事。
育婴书会告诉你,婴儿到第几个月,应该添加什么种类的食物。我们无须查育婴书,是啾啾自己告诉我们的。
她一直吃母乳辅以奶粉,我们不觉得她还有别的需要。第四个月初,出现了一个新动向。我们吃饭时,无论在吃什么,她都专注地盯着我们手中的食物,盯着我们朝嘴里送。她的稚气的眼睛睁得大大的,射出的眼光几乎是悲伤的。她盯着我们正在咀嚼的嘴,她的小嘴也作咀嚼状,像螃蟹一样吐出泡泡。
我不禁笑了,同时意识到,她对食物有了更丰富多样的要求。我把一块窝窝头放到她嘴边,她立刻津津有味地用没有牙齿的牙龈啃,留下几个印痕。我们便让她试吃不同的食物,她爱吃豆腐、鱼肉、香蕉等,不喜欢米糊,基本上拒绝各种婴儿配方糊。
其实她最馋的是大人嘴边的食物。我吃花生,她目不转睛地盯着放花生的碟子,盯着从碟子里取花生的我的手,口水直流。妈妈从瓶里倒可乐喝,她的视线由瓶子到杯子,始终盯着那暗红色的液体。奶奶吃橙子,她也盯着看,不见有给她吃的意思,突然大哭起来。
一次在姑姑家,大家吃饭,她在地上玩,突然使劲敲玩具,大喊大叫,原来是抗议我们把她排除在外。我把她抱到餐桌旁,喂她吃面条,她吃得那样高兴。她是重在参与哪,渴望参加到我们的生活中来。
早晨,啾啾醒来,我把她抱起来,给她把尿把屎。一定的,她立即排出了一泡长长的尿,接着拉出了一小堆屎。每天早晨,她就这样好像有意识地等着这个时刻,决不提前把屎尿拉在床上。这是刚半岁的啾啾,她自己就养成了这个好习惯。白天,她也很少尿湿裤子,有了尿,就尖声叫唤,让大人把她。
从八个月起,她基本不用把了,自己坐在尿盆上尿。起因似乎是偶然的,妈妈买了一只新尿盆,同时也是玩具,形象是一只鸭子,拿回家后,让她坐在上面玩,没想到她真往里面撒了一泡尿。后来,估摸该尿的时候让她坐上去,都比较灵。相当一段时间以来,她拒绝把尿,现在有了解释:她要自力更生呀。小东西又一次领我们向前走。
我唠叨小屁孩的这些小屁事,你们烦了吧?如果你们是父母,也有过养育小屁孩的经历,我相信你们会对我的观察有共鸣和感兴趣的。在刚迎来一个小生命的时候,做父母的难免有手足无措之感,婴儿的小身体这么纤弱,自己这么缺乏经验,真不知如何走育婴的每一步。可是,一步步走下来了,便会发现,其实带孩子没有多难。在新生儿的小身体里,大自然已经写好了生长的密码,规定好了人的每一种基本能力的生长的时间和次序。聪明的大自然做了最主要的工作,父母的聪明只在于当好大自然的助手,本能自己在生长,我们只须细心观察和用心配合就可以了。
有一次,红对我说:“再有一个孩子,我还是不知道怎么带,因为啾啾好像自己就长大了。”我说:“不用你知道怎么带,因为这个新来的孩子也会自己就长大了。”
第一卷 人之初 开口言说之前(2)
孩子学会说话,大致在一岁左右。所谓学会说话,其实是用大人的标准来衡量的,只有当他能说我们所使用的语词了,我们才承认他是在说话。可是,事实上,孩子早就在说话了,亦即发出有意味的声音了,只是我们听不懂罢了。另一方面呢,对于大人说的话,他倒听得懂许多了,比他实际表现出来的和我们观察到的多得多。在很大程度上,他之所以不会说,只是因为尚未掌握正确的发声方法,就只好用一些不清晰的发声来表达,或者就干脆不表达。不表达不等于肚里没有货,他都藏着呢,有朝一日,琢磨对了发声的方法,一下子全倒出来了。语言能力主要是对语言的理解力,理解力好,表达只是水到渠成的事。与领会语言的意义相比,发声要容易得多,也次要得多。唇、齿、舌这些发音器官的搭配,哪一天碰对了,就豁然开朗了。在不同的孩子那里,这一天的到来有早有晚,可以相差很大,但这丝毫不表明在智力发育上也有同样的差距。所以,有的父母为自己的孩子迟迟不说话而担忧,我看大可不必。
不过,我决不是说父母可以忽视孩子的语言发展。相反,我的主张是,从孩子生下来开始,父母就要多和孩子交谈,这对于孩子的情感、性格、智力、语言的发展都有莫大的好处。试想一下,有一个孩子,时常有人用亲切的声音对他说话,他的任何一点精神的——不管是智力的还是情感的——闪光都会得到热情的关注、肯定和回应;另一个孩子,周围的气氛是沉闷的,他的精神的闪光是没人理睬的,这两个孩子是生活在多么不同的环境里,是在过着多么不同的生活。孩子的心灵能否健康发展,将来能否成为一个优秀的人,诚然取决于许多因素,但是,幼时的精神环境至关重要。现在有些父母只顾给孩子营造高级的物质环境,自以为就是尽责的父母了,甚至是了不起的父母了,却不肯花时间和孩子一起欢声笑语,对孩子的精神生长漠不关心,把孩子扔在一个低级的精神环境里,在我看来,有这样的父母的孩子是多么不幸啊。
和婴儿交谈,方式比内容重要。你一定要全身心投入,满怀热情和兴趣,出以活泼快乐的声调和表情。其实这不难,有爱心的父母自然而然会这样做。他听不懂你所说的内容,但听得懂你通过声调和表情所表达的对他的爱,并且渐渐做出回应。对于你所说的内容,他最先听懂的也正是表达感情的语词,因为重复最多,也因为声调和表情的含义最明确,比如:“爱”“喜欢”“宝贝”,他的昵称(你们最爱的这个人),“爸爸”和“妈妈”(最爱他的这两个人)。其余的内容也并不是丢失了,他把许多都储存在记忆里了,以后都会用上的。
当婴儿开始咿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