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篇文章对当今中国大学的师生有了一个总体评价,简练,但很准确——
1、热衷传销
????今年春季重庆侦破全国最大规模大学生传销案件。3个农民在短短3个月里骗倒了2000多名大学生,其中有的出自清华等名校。但参与传销的大学生无一承认上当受骗,还对传销做出正面评价。一名大学生因为克服了过去说话口吃、脸红的胆怯心理,如今可以在陌生人面前自信地讲述“致富理论”,于是认为交几千元“完全值得”。还有学生认为传销可以让人“积极要求上进”。(《重庆晚报》2004…3…31)
2、师表失节
????某教授拉数名学生加入到自己麾下传销,大发横财,学生则到处借贷,甚至拉来自己的亲威朋友加入传销队伍,结果统统栽下水。(南方网2003…2…20)
3、学生官场
????一位退休教师写信给全国人大代表、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刘长瑜,历数当今中小学校园中存在的种种怪现象,呼吁:“救救孩子!”信中写到:一些中小学老师把检查作业的“权力”交给了课代表,和课代表玩得好的同学不交作业,课代表就想办法遮掩,与课代表关系不好的同学,课代表则以检查作业为名挑刺儿。课代表彼此之间还“官官相护”,共同作弊。此外还提到,花钱买作业成好学生,富家子弟老师不批评。(《北京娱乐信报》2004…3…5)
4、教授“走穴”
????名牌大学人力资源教授一天的授课费是6000元,这已是托人打过招呼后打了折扣的费用。经济学界大牌教授讲课的出场费甚至高达6万元。兼职讲课的“开口费”已成为高校教授收入的来源之一。(《文汇报》2004…4…9)
5、论文黑市
????2001年西安某高校老师在网上公开以1万元1部“甩卖”其15部书的著作署名权,成都两教师意欲从购。(《江南日报》2001…10…22)同年6月《南方周末》披露,大学毕业生通过网上论文市场购买毕业论文。教师职称评定、毕业生以论文获得毕业资格乃至求职等买方需求,促生了论文地下交易市场,消费者也包括老师和学生。论文价格以1000字为单位,每篇起价200元,高不封顶,还可面议。枪手将论文复制成多篇,购买者可以拿到不同的报刊上发表或参评。
6、嫁富娶富
????长春市某高校一女大学生为“傍大款”,辍学出洋当“黑市夫人”,已有妻室的M国“大款”另结新欢后,向警察局举报其逾期居留和在M国卖淫,怀有3个月身孕的女大学生因此被M国移民局控以非法居留,判入狱3个月。狱中她受到了囚犯和警察的凌辱和殴打,并因此而流产。(《信息时报》2002…08…08)去年10月,《北京青年报》报道成都大学生王军(化名)公开征“富姐”。无独有偶,南京邮电学院大四男生到婚介公司开出征婚条件,找一个百万身价以上的女老板,离过婚亦可。媒体披露,国内高校大学生傍富已成现象,并出现“傍得有钱人,少奋斗20年”的口号。
(《中国教育六大怪》环球视野2004年5月总23期)
罗列出来的这六大教育问题,就有四个直接涉及学生;主要与钱有关、与物欲膨胀有关——
打牌、网上聊天,通宵达旦;追MM、寻找一夜情乐此不疲,这些都是当今大学生十分流行的课外活动;
为增加内需而提倡消费的风气在高校同样蔓延:高消费、超前消费、消费攀比,甚至负债消费,在大学生中十分普遍。电脑、手机、CD、MP3、录音笔,是当代大学生必备的“五大武器”;
还有,“很大一部分大学生中的负债消费表现为典型的超前享乐和及时行乐,其消费项目多半是用于奢侈浪费的非必要的生活消耗。如举办生日宴会、打网球、保龄球、上舞厅跳舞、进夜总会唱卡拉OK等”(高文静:《市场报》2004年03月23日);
新华社的一篇报导说,市场经济的发展改变了大学生的消费观念,二十年前中国大学生崇尚“俭以养德”,但八十年代出生、现正就学的中国大学生,则以“负债消费”为主流;
出门旅游,玩情调,一到节日——尤其是西方的节日——万胜节、感恩节、圣诞节、情人节,便成了大学生(包括一部分高中生)用钱购买时尚和浪漫的时刻。看到过有关大学生过情人节的报道:吃情人节套餐、送鲜花及各种洋气十足的情人节礼物在大学生中十分流行。
据媒体对北京一些名校的调查,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的情人节消费至少都要四百元人民币以上,有的甚至高达一两千元。
《新华日报》记者宗珵、孙巡就当代大学生的消费结构对南京几所大学进行调查。调查发现,大学生的消费支出中,伙食费最少,第二是交际费,最高是谈恋爱花费:
“南师大大四男生小姜说,‘这个月,我请同学吃了四顿饭,周末,还要和老乡、同学去湖南路唱歌……七八个人连玩加吃,一次三四百元。而通讯费每月也要100元以上,交友广泛的小姜更是要花200多元。同班女生小郑认为,女生买化妆品,做美容,也是属于交际投入,‘昨天,我在校外做了离子烫,染发,花了150元。’相比之下,男女交往花钱更像无底洞。南京财经大学大四男生小邵说,自己每月开销1500元,月月入不敷出。‘谈恋爱花钱太多了!我跟女朋友在一个学校,每周至少逛一次街,随便吃个饭,就要一百多块。她要是看中什么衣服,当然是不能拒绝的。逢到大小节日,礼物自然少不了。至于恋爱纪念日或者女友的生日,连庆祝带送礼物要三四百,够一个月伙食费了……’热恋中的女生小涂说,‘有时,也不想男朋友花钱,可女生间要相互攀比,男友花钱不多,我们也没面子。”(《新华日报》2004年10月27日)
可悲的是,这种消费风气在家境贫寒的学生中照样流行,即使负债也是该购置的得购置,该请客的得请客,否则,没面子,在同学中抬不起头来。这对于许多本来已经被沉重的学费负担压得喘不过气来的家庭,无疑是雪上加霜。
3、一边是高消费玩情调,另一边是卖血供孩子上学
2004年冬季,南京大学贴出了一封“一个辛酸父亲的来信”。信是一个贫困家庭的父亲写给上大学的儿子的。
这封信惊动了新闻界,也震撼了天下的父母心。许多电视台、报社都纷纷对这封信以及这封信所引起的反响进行跟踪报道;用Google在网上搜索有关这封信的信息,才半个月时间居然有了三万多相关条款。
这是一个忍无可忍的父亲,向千千万万同病相怜的父母发出的一封绝望的呼喊——
亲爱的儿子:
尽管你伤透了我的心,但你终究是我的儿子。虽然,自从你考上大学,成为我们家几代里出的惟一一个大学生之后,心里已分不清咱俩谁是谁的儿子了。从扛着行李陪你去大学报到,到挂蚊帐缝被子买饭菜票甚至教你挤牙膏,这一切,在你看来是天经地义的,你甚至感觉你这个不争气的老爸给你这位争气的大学生儿子服务,是一件特沾光特荣耀的事。
的确,你考上大学,你爸妈确实为你骄傲。虽然现今的大学生也不一定能找到工作,但这毕竟是你爸妈几十年的梦想。我们那阵,上大学不是凭本事考的,要看手上的茧巴和出身成分,有些人还要用贞操和人格去换。这也就是我们以你为荣的原因。然而,你的骄傲却是不可理喻的。在你读大学的第一学期,我们收到过你的3封信,加起来比一份电报长不了多少,言简意赅,主题鲜明,通篇字迹潦草,只一个“钱”字特别工整而且清晰。你说你学习很忙,没时间写信,但同院里你高中时代的女同学,却能收到你洋洋洒洒几十页的信,而且每周一封。每次从收发室门口过,我和你妈看着你熟悉的字,却不能认领。那种痛苦是咋样的,你知道吗?
后来,随着你读二年级,这种痛苦煎熬逐渐少了,据你那位高中同学说,是因为你谈恋爱了。其实,她不说我们也知道,从你一封接一封的催款信上我们能感受到,言辞之急迫、语调之恳切,让人感觉你今后毕业大可以去当个优秀的讨债人。
当时,正值你妈下岗,而你爸微薄的工资,显然不够你出入卡拉OK酒吧餐厅。在这样的状况下,你不仅没有半句安慰,居然破天荒来了一封长信,大谈别人的老爸老妈如何大方。你给我和你妈心上戳了重重一刀,还撒了一把盐。最令我伤心的是,今年暑假,你居然偷改入学收费通知,虚报学费。这之前,我在报纸上已看到这种事情。没想你也同时看到这则新闻,一时间相见恨晚,及时娴熟地运用这一招,来对付生你养你爱你疼你的父亲母亲。虽然,得知真相后我并没发作,但从开学到今天,两个月里,我一想到这事就痛苦,就失眠。这已经成为一种心病,病根就是你——我亲手抚养大却又倍感陌生的大学生儿子。不知在大学里,你除了增加文化知识和社交阅历之外,还能否长一丁点善良的心?
一位辛酸的父亲
这封信在大学生中也同样引发了热烈的讨论。大学生承认,当今大学生中,攀比之风是司空见惯的事。
南京大学的同学说,“这种现象太正常了,哪个学校都有,我们南大应该算是好的啦。中文系一同学告诉记者,据他了解,有的同学一个月就能花掉两三千,有女朋友的花费更大,出门旅游,节假日还要玩情调,没钱怎么行?”(《北京青年报》2004年11月2日)
这位倍感辛酸的父亲的确让人同情;但他肯定不是最悲惨的大学生家长,因为这位父亲毕竟是城里人,尽管他的妻子已经下岗,但毕竟还有一份虽说微薄但却固定的工资收入。而那些来自农村的贫困生,他们的家庭光是负担每年五六千元的学费就已经殚精竭力、债台高筑了。
新华社的刊物《半月谈》杂志,2004年11月报道,青海省的许多农民靠卖血供子女上学。
对,是许多、是数以千计,而非个别!
事情发生在青海省的乐都县。
乐都县很贫困,农民以培养子女上大学为出路,所以这是一个十分重视教育的县。2004年,全县2976人参加高考,共有2400多人达到了录取线;然而就是这个县,“很多农民家庭依靠卖血供子女入学。目前全县常年卖血户有1336户,他们的身体健康受到很大损害。”。
这篇报道的记者采访了三个卖血家庭——
“我每天早上都不吃饭,早晨6点从家走,要走两个钟头才到学校。中午只吃一个馍,肚子总是饿,上课时经常感到头晕眼花。”家住岔沟村的初三学生陈善福说,“妈妈卖血给我交学费,由于长时间这样,身体不行了,农活也干不动;我平时放学回家要帮她干农活,学习也受了影响。”??
家在杏儿湾村的初三女生李琴秀说:“我还有一个弟弟在读小学五年级,父母为了供我和弟弟上学,每人每年卖5次血,已经连续七八年了,卖血只够交我们的学费,父母身体一直很虚弱……”说到这里,现年16岁却矮小瘦弱、身高刚过一米四的李琴秀禁不住流了泪。她说:“父母用自己的鲜血来培养我,我一定要好好学习,考上大学,报答父母!”
现年57岁的乐都县马厂乡马厂村农民刘树通向记者介绍说,他和老伴为了供儿子和盲人女儿读高中,上大学,已连续卖了10多年血,一年平均卖血六七次,每次400com,能得到280元钱。现在女儿已经27岁了,在成都边打工边学习盲文和按摩,儿子在郑州机电学院读大专三年级,实现了老两口希望孩子走出大山的愿望。然而由于卖血太频繁,老两口的身体也垮掉了,现在体弱多病,农活也干不了了。
(王圣志、王帆:《乐都:千余户农民卖血供子女上学》半月谈2004年第11期)
这篇曝露阴暗面的新闻来自中国最权威的新华社,其真实性是不必怀疑的。
为了完成孩子的中学教育,就已经流血了,那么,如果这些家庭的孩子考上了大学,他们的父母还能卖什么才能维持价格更高的大学教育呢?
因此,大学里的这部分大学生,即使再顾及自己的面子也不可能从家里要到钱的。于是,在崇尚浮华的大学里,这些学生只好离群索居,孤独地经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
对这类学生来说,压力不仅来自贫穷、来自高昂的学费所造成的求学、求生压力;还来自因为穷而受到同学的轻蔑,因为羞于自己的贫困而滋生的自卑感……
贫穷使这一类学生在心理和人格尊严上都受到严重挫伤。
近年来,大学里杀人和自杀事件屡屡发生,云南大学生马加爵连杀四人的恶性案件曝光后,常常看到媒体用“××的马加爵”的标题报道类似的新闻。这类悲剧事件的发生大都与贫困有关——贫困生在消费攀比的压力下,变得孤僻、自卑,在极度的心理压抑下或是人格分裂,或是对社会、对人滋生出强烈的仇恨。
4、大学生高消费的经济来源
除开极个别富豪家庭,这样的物质生活需求,别说上述贫困家庭,就是大多数城市工薪家庭也难以承受。于是就有了“辛酸父亲的来信”,有了上文中“嫁富娶富”的新闻和女学生傍大款的丑恶现象。
大学生是如何维持自己的高消费,已经引起社会的关注;尤其是女大学生高消费的钱从何而来——更让人担忧。
有媒体以“女大学生高消费经济来源”为题作了调查。结果不外乎三种:向家里要;疯狂地兼职挣钱;找个有钱的男朋友。
每个家长都能想象出向家里要钱是一个什么概念,但对兼职疯狂挣钱就不一定清楚了。这篇记者采访记,在谈及女大学生兼职挣钱时,用了两个小标题:“漂亮就是一种财富”,“靓车接送女大学生,在大学校园里并不少见”。
一些女学生凭借着漂亮,拍广告、当模特、搞促销,很快就进入高收入、高消费行列;但也有凭借着漂亮走进夜总会的;于是,兼职与“傍大款”、与找有钱“男朋友”的界限就模糊了。
电影《手机》中,有这样一个镜头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某艺术院校的门外,半夜开来了一辆小轿车,从里面居然钻出十几个青春靓丽的女生!不少观众看到此都哈哈大笑。这不过是艺术院校女生“傍大款”,甚至被有钱人“包”的真实写照。
在网上看到一名女大学生撰文写下她大学四年的心灵历程:她是一个贫困家庭的孩子,入校之初,看到室友们一次次被男友用豪华小车接走时,开始她还鄙夷。但以后,从鄙夷到漠然,再到莫名的孤独和恐惧,最后变成了羡慕。宿舍里盛行的攀比之风最后促使她也开始找有钱的“男友”。
她终于如愿以偿,找到了一位台湾老板;而这位台湾老板,还是室友介绍的。
5、物欲冲击下的精神荒漠
物欲为何有如此大的力量,能将少男少女异化成一个个“物质女孩”、“物质男孩”?
因为理想的缺失。
前两年,一部怀旧色彩浓厚的电视连续剧——《激情燃烧的岁月》在中国热播。那个只知打仗、只为打仗而活着的大老粗军人石光荣的形象,一时成为我们这个精英时代家喻户晓的名字——他那近乎于粗鄙的直率、近乎于简单的执着,他那轻世俗物质生活重精神理想(当兵、打仗、上战场)的价值取向,让人强烈地感受到了久违了的理想、激情,从而使许多观众仿佛在极度饥渴时突然畅饮到一杯清醇的山泉。
紧跟着又有了几部非常相似的连续剧《军歌嘹亮》、《军人机密》在各电视台的黄金时段播出,并且让这些电视剧的投资人赚了个盆满钵满;据说,还有好几部类似的军人题材正在筹备拍摄。
然而,畅饮之后,不少观众开始了对过去岁月的回顾,于是就提出这样一些问题:开放前的中国人经历了什么样的岁月?在那个岁月里,哪些人最富理想和激情?这些理想和激情最终给中国、中国人和他们自己带来了什么样的结局?
这的确是值得回忆和思考的问题。
1949年之前当然不必说了,那时,投身到大时代洪流的人——知识分子也好,穷苦的工农大众也好,哪一个不是满怀着拯救中国、建设中国的理想和激情?
知识分子更是如此。从戊戌变法开始,中国知识分子在多半个世纪的表现,即使不能说是世界上最成功的知识分子,但绝对是最优秀的——他们带着忧国忧民的深深责任、带着向黑暗势力作不懈斗争的勇气、带着建设一个新中国的理想和激情投身到那个伟大的时代。我们不敢说那个时代投身于学生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