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因此,鉴于部分放松全球货币政策的条件已经成熟,加拿大央行、英国央行、欧洲央行、美国联邦储备银行、瑞典央行和瑞士央行今天共同宣布,降低基准利率。
同时,中国央行积极响应救市.也宣布从2008年10月15日起下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从2008年10月9日起下调一年期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各0。27个百分点,其他期限档次存货款基准利率作相应调整。
全球主要央行联手应对金融危机,共同挽救市场,说明全球经济面临巨大的危险。这说明市场已经失灵,需要政府进行干预,以度过危机。
一直以来,每当市场出现危机的时候,始终充斥着关于救市还是不救市的争论。赞成救市的一方认为,市场短期出现大幅暴跌远超出基本面因素的影响,是非理性的,市场崩溃会引发更为严重的后果;反对的一方认为,市场有自身的运行规律,政府干预市场只能延缓危机的发生,反而不利于金融市场的长期发展,不符合市场经济规律。
其实,全球金融市场的发展过程中历经过无数次的危机与灾难。每一次灾难都源自人性的贪婪,但每一次人类也都用智慧与勇气战胜灾难。神奇的市场拥有超强的修复能力,往往被称做“看不见的手”,指挥着经济个体的行为。然而,市场不是万能的,由于信息不对称等原因的存在,市场经常会出现失灵的现象。当金融市场出现危机并有可能进一步引发更大危机的时候,各国政府都会进行直接或间接的干预。不管是在发达的金融市场还是欠发达的金融市场,无一例外。与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相比,政府干预就是一只“看得见的手”。当“看不见的手”失灵的时候,通过“看得见的手”来进行矫正,当然是最有效的手段。
从美国陷入次贷风波并引发更为严重的金融危机的过程来看,美国政府从来没有停止过政府干预行为。而且,与历次金融危机的应对手段相似,美国政府依然采取了以直接向金融市场注资为主的救市举措。注资是美国走出历次金融危机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通过政府的引导和干预,市场开始逐步实现自身的修复功能,并最终度过危机。
对于如何应对全球性的金融危机,G30主席雅各布·弗兰克尔表示,面对金融市场失灵和信用市场失效,现在,真正的问题已不只是流动性不足或流动性定价问题,而是怎样使用流动性,解决方案则在于恢复信心和信任。
关于如何恢复市场信心,雅各布·弗兰克尔指出,鉴于金融危机引起的问题不是某个城市、某家银行或某个国家的问题,而是全球金融体系的系统性问题,因此需要系统性的解决方案。在方案实施上,一是不可单纯依靠投资者和投资机构良我的约束力,而需加强监管体系。从以往的经验教训来看,大部分投资者和投资机构不是健忘,就是“失忆”。稳健推进自由市场经济,必须建立在严格约束的基础之上。二是全球金融监管体制面临革新需求。当前,经济、金融一体化使得各国金融市场相关性加强,某一市场失灵将会殃及全球市场。然而,现有的监管体系仍是各自为政,监管政策的出台主要是基于本国国内因素和利益考虑。为保证国内利益与国际市场需求的一致,便需要国际间的协作与协调。
你找到工作了吗——失业现象
就业是民生之本,而民生则是人民大众之生计,通俗地讲,就是养家糊口,混口饭吃。能继承祖辈基业而无须为温饱奔波的人是少数的,绝大都数人都需要在社会上寻找一个岗位,出卖劳动力换生存。生存是个沉重的话题,要生存我们必须找工作。
可以说,就业是一个非常敏感的问题,也是人民大众非常关心的问题。因为就业问题牵扯到每一个人的切身利益,也牵扯到社会的安定团结。所以,就业不论是在经济学教科书里还是在决策层案前都是一个重要课题。不管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很重视就业,尤其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速度加快和新一轮经济结构调整,结构性失业和摩擦性失业人数大量增加,不少国家就业形势极为严峻。进入21世纪后,随着我国改革进一步深入展开,就业问题已不仅仅是单纯的经济问题,而更成为不容回避的社会问题。
在经济学范畴中,一个人愿意并有能力为获取报酬而工作,但尚未找到工作的情况,就被认为是失业。失业率是劳动人口里符合“失业条件”者所占的比例,旨在衡量闲置中的劳动产能。
失业率的计算方法为:失业率=(失业人口÷劳动人口)×100%
实际上,确定确实在找工作的失业人员数量是非常困难的,特别是在找到工作前失业救济金已经过期的那些人的数量。
失业的历史就是工业化的历史。在农村这并不被看做是一个问题,尽管农村劳动力的隐性失业人员几乎没什么事可做,特别是在人口过剩的情况下。
造成失业的原因很多,因此失业的结构与变动情况是观察重点。失业可分为:
(1)摩擦性失业:指人们在寻找工作或转换工作过程中的失业现象。例如,年轻人在找到自己满意的职业并长期投入之前,常常会更换几次工作;或者由于居住地的变更而更换工作等。摩擦性失业最终的表现形式即求职者找不到满意的工作,用人单位也找不到自己需要的人才,造成就业难和招工难并存的现象。现在好多大学生毕业后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就属于这种情况。
一般来说,增加职业训练计划与提高信息沟通(使失业者能确实掌握就业机会)可降低这方面的失业。
(2)结构性失业:指市场竞争的结果或者是生产技术改变而造成的失业。例如,新型的计算机产业正在大力招兵买马时,炼钢工人却因为钢铁业的衰落却面临失业;同样,当繁荣的经济特区虚位待人时,而老工业区的许多工人却正在丢掉饭碗。这种因结构性失业而造成的失业者,往往要忍受长时间的失业痛苦,因为钢铁工人很难在短短几个月时间内培养成计算机程序员。
由此可见,结构性失业通常较摩擦性失业持久,因为结构性失业常表示人员需要再训练或是迁移才能找到工作。
(3)季节性失业:指由于某些行业生产条件或产品受气候条件、社会风俗或购买习惯的影响,使生产对劳动力的需求出现季节性的波动而形成的失业。例如,雪糕厂在销售淡季裁减员工,因此而造成的失业者就是季节性失业。
对季节性失业人员的职业指导应侧重于信息服务,指导他们在淡季以灵活的形式(如非全日制工作)临时就业。
(4)周期性失业:指由于整个经济周期波动造成劳动力总需求不足产生的失业。它一般出现在经济周期的萧条阶段。这种失业与经济中周期性波动是一致的。在复苏和繁荣阶段,各厂商争先扩充生产,就业人数普遍增加。在衰退和谷底阶段,由于社会需求不足,前景暗淡,各厂商又纷纷压缩生产,大量裁减雇员,形成令人头疼的失业大军。
例如,你是一家空调生产厂商的职员。随着经济衰退周期的来临,人们的收入减少,买空调的人也就越来越少。这时,你们所生产的空调就会在仓库里越堆越多,老板的脸色一天比一天难看。直到有一天,老板面色沉重地宣布:为了挨过危机,企业不得不裁员。于是,你就成了周期性失业者。而且你会发现,你周围有很多人都和你一样失业了。
失业是普遍存在的现象,不管是在哪个国家,都会有失业者。一般来说,人们都不愿失业,都认为失业是一种不好的现象。但不少西方经济学家认为,一个合理的失业率及其失业现象的存在,是促进社会发展所必需的条件之一。
比如说,现在我国大学生失业的现象比较严重,但大学生失业现象对整个社会也并非一无是处,而是有着一定的积极意义。“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而只有通过自由流动,人力资源才能实现最佳配置,资源利用效率才会尽可能地提高。从人力资源配置的角度看,大学生失业现象是人力资源自由流动的结果,反过来,也为人力资源的自由流动扫除了障碍,创造了更充分的条件,同时也具有一定的人才储备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说,大学生失业现象并非完全是人力资源的浪费,相反在某种程度上能够促进人力资源最优配置。
收入高的人为什么多交税——累进税
税收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调节收入差距。其原则是从富人那里多征一点,用于帮助低收入阶层的教育、医疗、市内交通等开支。一般所采取的办法是累进税。即按照课税对象数额的大小,规定不同等级的税率。课税对象数额越大,税率越高;课税对象数额越小,税率越低。通俗地讲,就是谁收入越高,谁交的税就越多。比如,王先生和李先生是某公司的职员,王先生是普通销售员,每月实发工资3500元。李先生是销售经理,每月实发工资5000元。李先生就要比王先生多交个人所得税。
累进税率的形式有全额累进税率和超额累进税率。
1.全额累进税率简称全累税率,即征税对象的全部数量都按其相应等级的累进税率计算征税额。
采用全额累进税率进行征税,方法简单,易于计算。但在两个级距的临界部位会出现税负增加不合理的情况。例如,甲月收入1000元,适用税率5%;乙月收入1001元,适用税率10%。甲应纳税额为50元,乙应纳税额为100。1元。虽然,乙取得的收入只比甲多1元,而要比甲多纳税50元,税负极不合理。这个问题,要用超额累进税率来解决。
2.超额累进税率。超额累进税率简称超累税率,是把征税对象的数额划分为若干等级;对每个等级部分的数额分别规定相应税率,分别计算税额,各级税额之和为应纳税额。超累税率的“超”字,是指征税对象数额超过某一等级时,仅就超过部分,按高一级税率计算征税。
例如,我国个人所得税的起征点原来是1600元,从2008年3月份起是2000元,使用超额累进税率的计算方法如下:缴税=全月应纳税所得额×税率…速算扣除数全月应纳税所得额=(应发工资一四金)…2000实发工资=应发工资…四金…缴税应用税率如下表:
以上面所列举的王先生和李先生为例,王先生应缴个人所得税=(3500…2000)×15%…125=100元;李先生应缴个人所得税=(5000…2000)×15%…125…325元。在这里,李先生比王先生收入高1500元,就要多交225元的个人所得税。
累进税率的特点是税基越大,税率越高,税负呈累进趋势。在财政方面,它使税收收入的增长快于经济的增长,具有更大的弹性;在经济方面,有利于自动地调节社会总需求的规模,保持经济的相对稳定,被人们称为“自动稳定器”;在贯彻社会政策方面,它使负担能力大者多负税,负担能力小者少负税,符合公平原则。累进税的这些优点,决定了其为多国所采用。
消费PK节俭——节俭悖论
王先生是一家外企的高级管理人员,收入丰厚,家庭生活富足。可是王先生却常常因两个人的花钱而生气,一个是他的父亲,另一个是他的儿子。这生气不是因为别的,却是因为父亲的过分节俭和儿子的过度消费。
王先生的父亲是一个十分节俭的人。虽年已七旬,但勤俭的习惯却一直未改。为了节省一点电费,他的父亲看电视时是从来都不开灯的,空调从装上到现在如果不是王先生去他那里开上一会儿的话,他自己是舍不得开的。当王先生因此而说几句时,他的父亲总是说:“咱住在二楼这么阴凉,如果再开空调,浪费电不说,凉得也实在让人受不了。”为了防止蚊子咬他,王先生专门给父亲买了一盒蚊香让他记着晚上睡觉前点上。可他的父亲总是说:“不点也罢。过去在农村,有谁点蚊香?人溘睡了自然就会睡着,这么大个人还在乎蚊子咬两口。”为了能免费理发,他的父亲能从城西步行到城东找义务理发摊儿。为了省钱,他的父亲不仅坚持自己蒸馒头,而且也很少买菜,常常是逛菜市场时顺便就捡上一些菜回来。父亲过生日时王先生说到饭店里去吃顿饭,可他却说:“还是在自己家吃实惠,割斤肉,擀点儿面,比去饭店吃强多了。”
与父亲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王先生的儿子。为了玩游戏,硬是让他妈给买了一台好电脑,游戏光盘一买就是好几盘儿。想弹吉他,就让他妈给买了一把吉他,还专门请了老师教他。到了夏天,儿子是进门就开空调,冰箱里好点的冰糕都是为他准备的。早上他动不动就要去喝两三块钱一碗的羊肉汤。中午和晚上没有肉他是不会动筷子的。就这还不算,双休日他还总要王先生带他去饭店里撮一顿。对此,王先生没有少说儿子,可是儿子却振振有词:“现在提倡消费,国家领导人都说要扩大内需,我们应该响应党的号召,为社会多作贡献。而且,您和我妈的收入也不应该在乎这点支出。”
王先生非常矛盾,常因父亲过分的节俭而心疼地责怪他,但对儿子的过度消费虽然生气却又无可奈何。
其实,王先生在这里就遇到了一个经济学问题——节俭悖论。
18世纪,荷兰的曼德维尔博士在《蜜蜂的寓言》一书中讲过一个有趣的故事。一群蜜蜂为了追求豪华的生活,大肆挥霍,结果这个蜂群很快兴旺发达起来。而后来,由于这群蜜蜂改变了习惯,放弃了奢侈的生活,崇尚节俭,结果却导致了整个蜜蜂群体的衰败。
蜜蜂的故事说的就是“节俭的逻辑”,在经济学上叫“节俭悖论”。在西方经济学说史上,节俭悖论曾经使许多经济学家备感困惑,但经济学家凯恩斯从故事中却看到了刺激消费和增加总需求对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受此启发,他进一步论证了节俭悖论。
凯恩斯是20世纪最有影响的经济学家,一生对西方经济学作出了极大贡献,一度被誉为资本主义的“救星”、“战后繁荣之父”。“节俭悖论”就是他最早提出的一种理论,也称为“节约反论”、“节约的矛盾”。
如何解读这个悖论呢?我们都知道,节俭是一种美德,是个人积累财富最常用的方式。如果某个家庭能勤俭持家,减少浪费,增加储蓄,那么这个家庭往往可以致富。但是,根据凯恩斯的总需求决定国民收入的理论,节俭对于经济增长并没有什么好处。实际上,这里蕴涵着一个矛盾:公众越节俭,降低消费,增加储蓄,往往会导致社会收入的减少。因为,人们的收入通常有两种用途——消费和储蓄,而消费与储蓄成反方向变动,即消费增加储蓄就会减少,消费减少储蓄就会增加。所以,储蓄与国民收入呈现反方向变动,储蓄增加国民收入就减少,储蓄减少国民收入就增加。根据这种看法,增加消费减少储蓄会通过增加总需求而引起国民收入增加,就会促进经济繁荣;反之,就会导致经济萧条。由此可以得出一个蕴涵逻辑矛盾的推论:节制消费增加储蓄会增加个人财富,对个人是件好事,但由于会减少国民收入引起萧条,对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却是件坏事。
节俭悖论告诉我们:节俭减少了支出,迫使厂家削减产量,解雇工人,从而减少了收入,最终减少了储蓄。储蓄为个人致富铺平了道路,然而如果整个国家加大储蓄,将使整个社会陷入萧条和贫困。也就是说,在资源没有得到充分运用、经济没有达到潜在产出的情况下,只有社会每个成员都尽可能多地消费,整个经济才能走出低谷,迈向更加充分就业、经济繁荣的阶段。
凯恩斯还说明了,需求增加所引起的GDP的增加一定高于原来需求的增加。这被称为“乘数效应”。比如说,需求增加了1亿,但最后GDP的增加一定大于1亿。这是因为各种物品有互补性,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是相关的。比如,富人买别墅花了1亿,GDP增加了1亿。住在别墅里一定要有汽车,买车又用了1000万。买汽车要买汽油、买保险,购买各种服务(使用高速公路,维修等)又要用1000万。仅就这些支出已达1。2亿元。用于买别墅的l亿元带动了建筑、装修等行业,这些部门的人收入增加,消费增加。用于买汽车和相关物品与劳务支出的1000万元也带动了这些行业的人收入和消费增加。住房和汽车又带动了钢材、水泥、机械等行业。这样一轮一轮带动之下,整个经济GDP的增加肯定不止原来买别墅的1个亿。在这个过程中,经济发展了,所有的人——无论是作为股东和高管的富人,还是作为管理和技术人员的中等收入者,以及低收入者工人——都会受益。
在经济学中一加一不一定等于二。也就是说,对单独个人有益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