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首席金座活佛-第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一类是“谐”。    
    “谐”以歌为主,歌舞结合,载歌载舞。这类民间舞是有舞必歌,有歌必舞。男女各站一边,拉手成圈,分班唱和,此起彼落,慢歌快舞,边唱边跳,从慢到快,越跳越快,在欢腾热烈的气氛中结束。通常锅庄舞多由男子启唱,弦子舞多由女子启唱。表演程序一般由“绛谐”(舒展的慢歌)→“觉谐”(快板歌舞)→谐体(歌尾)四段组成一曲。    
    “谐”类歌舞的优势在于依托唱词,通过舞蹈动作抒发情感,表达舞蹈内容。“谐”类歌中,除弦子舞具有秀丽舒展的圆曲线条,锅庄舞具有豪放开阔的姿态动作之外,靠近西藏腹心地区的“谐”绝大部分以“顿足为节”,或以“踏步为节”,或以“踏地为节”,重脚下节奏。人们把这种“顿”、“踏”以步为节的“舞靴”特点,概称为“夏卓”,“夏卓”指膝盖以下的足蹈动作。    
    第二类是“卓”,即围成圆圈式的舞蹈。    
    “卓”可能产生于游牧社会。最早可能是氏族部落娱神祭坛礼仪和盟誓文化有关的舞蹈形态。早期的拟兽舞、拟鸟舞,发展为牧民歌舞和藏区各地各种鼓舞形式。“果”是圆圈之意;“卓”是舞之意;“果”和“卓”组成“果卓”一语,就变成“歌舞”了。    
    “卓”不单指自娱性歌舞,泛指以舞为主,歌舞结合,歌时少舞,舞时不歌,歌与舞穿插进行,或歌、舞、“卡谐”(连珠咏白)相结合的表演性舞式。具体说在西藏又多指民间的各种鼓舞。这类以舞为主,歌舞结合的表演性鼓舞,多数动作幅度大,重技艺表现情绪。一般的表演程序是先由“卓本”(领舞者)说“卡谐”(连珠咏白),咏白鼓舞的由来,解说舞蹈的内容。然后结队出场,点点敲击,以歌伴合,走圈起舞。由慢到快,歌声静止,一声呼叫,策众狂舞,分组表演各种技巧动作。    
    西康传过来的民间“果卓”舞蹈不但能交流情感,增强人们共同征服自然的凝聚力,还模拟劳动动作传播生产技艺,颇受吉祥右旋寺教民的欢迎。如《羊卓嘎玛林》舞,就是结合舞蹈动作,通过歌唱问答形式,真实地再现劳动生产情景。    
    这个舞蹈一直要跳到将毛线织成氆氇,又将氆氇做成衣服,然后穿起来晃晃身子,在欢快的情绪中结束。    
    西康传到吉祥右旋寺教区的最有特色的舞蹈品种,他认为是弦子舞。西康的弦子舞曾让他如醉如痴,恨不得钻进弦子舞队跳个酣畅淋漓,然后躺在草地上睡去不醒来。    
    弦子舞就起源于这世坚贝央活佛的故乡巴理塘。跳这种歌舞通常由歌舞能手一至数人拉响牛角琴,带动众人跟随起舞。先由女子启歌,男女轮班唱合,从右向左,边唱边跳结成圆圈,“三步一踏”,顺手顺脚舞动双袖。时而圆集,时而散开,时而拖步甩袖绕圈行走。或双手叉腰颤步跳踏,或左手叉腰右臂曲伸点步转动。歌声悠扬,舞步优雅,随着琴弦发出的阵阵颤音,舞蹈者相应地跳出种种颤步,有如微波荡漾,使人心旷神怡,沉醉其间。    
    弦子舞中的《孔雀吸水》特别令他倾心。单人或双人出场表演,众人围圈歌唱伴和,形像逼真,饶有风趣。歌词大意是:    
    美丽的孔雀从何方来?(作旋步展翅的舞蹈)    
    美丽的孔雀从印度来。(作飞翔、转圈的舞蹈)    
    在它珍贵的银碗里,(作抖翅卧地的姿式)    
    飘溢着甘泉的清香。(作摇翅、叼碗、翻身的动作)    
    这个舞蹈又有杂技柔术的软功造型,还夹有戏曲躺身下腰的味道,十分优美。    
    这个舞蹈,经过坚贝央家乡人的传播,成了吉祥右旋寺所辖“十三庄”的特色舞种。    
    西康的热巴舞更使他目瞪口呆,眼花缭乱。    
    “热巴”,因男性演员腰系穗状裙而得名,是铃鼓舞、杂曲、民间舞蹈三部分组成的综合表演。“热巴”很有来历。“热巴”一词有两种含义:一为布衣者,因噶玛噶举派的始祖米拉日巴有脐间生出暖气流的“拙火定”的功夫,冬天只穿布衣即可抵御寒冷,而热巴艺人为了表演时轻捷利落,平时多穿布衣,故被称“热巴”(布衣者),引申为用毛发辫织成网穗服饰,即热巴艺人系在腰间的黑白两色牛毛编织成璎珞状的网穗服饰。另一种含义来自一个有趣的故事,据说从前有个非常出名的密宗咒师,他有三个徒弟,他派他们到印度去取经,途中饿死了两个,只有一个叫仁穷的徒弟,一路上靠捕鱼维持生命,取经回来。为了纪念仁穷,热巴艺人的服装上,人们增加了“厅察”的网穗状服饰,象征他捕鱼的鱼网;而热巴艺人上下衣特别洁白宽松的原因,象征仁穷在印度见到神圣的白象。热巴右手持的名叫“响朗”的铃铛和左手持的染红了的牦牛尾巴,是西藏苯教的两个法器,看来“热巴”舞与苯教有着久远的渊源关系。    
    “热巴”的主体部分是铃鼓舞。表演程序有八段:第一段开场。演员席地而座,摇铃击鼓召来观众。人群聚集之后,由“格根”(也是领舞者)带领全体演员上场,呈圆圈走动,摇铃击鼓作慢步舞打开场子。边走边舞,歌声悠扬,铃鼓应节作响。第二段是由领舞者说“卡谐”(致语快板),边说边表演,大都以恭贺吉祥、解说热巴艺术的由来、夸耀自我技艺高超为内容。说完“卡谐”,带领演员由慢到快作集体铃鼓舞。第三段是女子鼓技表演。男演员退出表演区摇铃伴和,女演员手持单柄鼓舞击出场,围圈打点,表演各种鼓技动作,如“缠头鼓”、“带鼓平转”、“猎跳翻身”、“正反转”、“高低击转”等,变化多端,情绪灼热。第四段是男子技巧表演。女演员站立一旁击鼓助阵。男演员一个接一个出场,各自表演一段技巧组合动作,各自作出“兔子跳”,或“扭身跳”,或“滚毛”,或“走矮子”,或“磨盘腿”,或“单腿跨转”,或“摇铃蹲转”,或作“躺身蹦子”等等。技艺高超的热巴艺人,要在表演“躺身蹦子”当中做捡拾地面的哈达或银元等高难度动作。整个场上腾跃飞旋,随着疾风似的旋转伞状穗子裙撒开,有如飞轮滚滚使人眼花缭乱。第五段是杂曲表演,如《猎人和鹿》。第六段是民间舞。主要表演“锅庄”和“弦子舞”,男操“白旺”(牛角琴),女子随后翩翩起舞,阵阵歌声,愉悦轻松。第七段是集体铃鼓舞。一开始就摇铃击鼓点点敲击,当领舞者叫一声“阿罗斯”时,速度变化加快,快速捣脚步,越跳越快,情绪狂热。第八段是谢幕。较缓慢的节奏中演员要向观众频频施礼,致“扎西德勒”的吉祥祝愿。至此,热巴表演全场结束。


第一部分第四章 佛兄与佛珠(3)

    吉塘仓只等了一阵儿,节目便在茵绿的花草滩上开演了。他和泽旺坐在二楼前廊上观赏。    
    泽旺是编排文艺节目的行家里手。在南京、重庆、兰州、西安等大中城市看过很多艺术表演,二十个节目紧紧凑凑,环环相衔,饶有情趣。    
    首先是一队妙龄少女如孔雀般上场,给客人献哈达。这是歌舞表演的序幕,是前奏曲。哈达是最好的坚贝央内库哈达,是吉祥右旋寺专门从拉萨和北京采购来的,和一般哈达不一样。    
    赠哈达是藏人最常见的礼节。是用以致礼的巾条式丝线织品,相似于汉族的礼帛,以白为主。藏族历来崇尚白色,视白色为真、善、美的象征,以其纯洁无瑕,代表诚挚无伪的心灵,用双手托哈达献给宾客则表示致迎、致敬、致贺、致福、致谢。    
    哈达分特等内库(为皇帝、达赖喇嘛和高层政府机构特织的哈达)哈达、二等素喜哈达、三等素达哈达等。有丝织和白麻织的两种,主要红、白、黄、蓝色。长度一般为二、三米不等。精织的丝绸哈达上,织有八宝吉祥图、莲花云座图、吉祥如意字等。普通的则是白色的麻织品哈达。    
    由于献受哈达的双方身份、地位不同,所献哈达等次、献式及其含义也是不同的。敬献给宗教上层人士,尤其是献给活佛的是华贵的桔黄色或兰色哈达。佛像或神前供的是黄、兰、白色哈达。献给普通宾客的主要白色哈达。    
    致献姿式也有讲究,向师长敬献时,应将哈达呈其手中或坐台上,或请转呈。呈献时须俯首躬身,不正视师长面目,不能用“惠赐”式;师长的哈达以“惠赐”式将哈达赐搭在受献者颈上;平级或非师徒关系的,将哈达互呈对方手中。“折幅展现”式呈献时,将哈达的叠缘口要面朝前,以“折幅卷叠”式向师长敬呈时将展开之一端朝前呈放在师长台坐前。不同致献方式表达的情意不同。平级(同辈)互呈哈达表友谊之情;弟子(晚辈)对师长(长辈)敬献是表达崇敬之心;百姓(下级)对长官(上级)敬呈是表达敬重和威服之意。所以献哈达既是礼仪,又有一定的规则。    
    抛开哈达的象征意义,哈达的本质含义是什么呢?从藏文字面解释“哈达”中的“哈”,是布绢绸丝口面为一方之意,“达”是轻绵绸绢的名字。结合起来是一口面的绸绢丝缎。一方大小的绸绢如何衍变为交际工具了呢?元世祖忽必烈的国师八思巴是西藏藏传佛教萨迦派的领袖。他奉旨回去管理西藏十三万户和主持萨迦寺的重修。他到西藏后,对故交亲友,见面馈赠一方内地拿来的帛绸,作为见面礼。人们视其为尊贵,感觉自豪,纷纷仿效,渐成风气。究其原因,藏区不产棉麻与丝绸,对布绢绸段看得十分稀罕珍贵,故交际之中,以绸绢一方为礼品,显示出对对方的尊重、诚意。正是这种心理促使哈达成为经久不衰、高雅又洗练的社交工具。    
    最早,哈达是藏族宗教礼仪中一般在向神佛敬奉的珍贵供物,也是僧侣们互相或向活佛世俗上层敬献的礼物。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神圣的礼仪,逐渐广泛深入民间,成为全民性的礼仪,拜访师长、探亲访友、婚姻喜事、喜庆佳节、迎宾接客、平息纠纷等都敬赠哈达。    
    馈赠哈达时,必须双手捧献,接方也必须用双手领受。绝对不能用一只手相送或受礼。不论年龄与职位,一般是在较重或特殊的交往中互赠哈达,下辈敬献给师长,师长不用回赠;德高望重的活佛或师长,受礼后,很多又把哈达回赠给献者表示赐福致祥。这时,上身要向前倾,并微微低头,使回赠的哈达对方能和双手举过挂在你的脖子上,也是表示感谢。所领受的哈达,人们都会珍藏起来,或挂在屋内较高、洁静的地方。    
    这个项目吉塘仓监督着操练了三四次,训练姑娘们先认人,再认身份、地位,然后熟练敬献哈达的姿态、分寸,做到万无一失,皆大欢喜。在礼仪上的差错,往往引来宾客的不满,导致关系的僵化别扭。这其中的利害,绝不是一条哈达能说清楚的。    
    第一个节目是安多藏区传统的酒宴“鲁”体民歌,由两位少男少女合唱。他们盛装艳服,手捧三道蓝的精致小龙碗,碗中盛着多半碗当地最负盛名的酒娘酿的青稞酒,碗沿三角型地点着三撮黄澄澄的新酥酒,碗沿外缠着一圈洁白羊毛。新酥油和白羊毛,都象征甜蜜幸福的生活和纯净诚实的敬意。他们左手手挽手,右手高举酒碗在半空,翩翩旋转,边唱边走到客人跟前。曲罢便双手捧酒碗高高敬过头顶,敬给尊贵的来宾。    
    来宾若有酒量,得大口呷一下,若不饮酒,则用无名指和大姆指扣环,沾酒弹洒三下。弹洒的三滴必须是向天、向地、向虚空。吉塘仓考察过教民的这种民俗意蕴。有人说是向佛法僧三宝致敬,有人说是向父、母、祖先敬礼,有人还说是向天、地、神灵供养。他觉得第三种说法有道理。第一种说法违背佛的教诲,佛门戒律中规定比丘不饮酒及非时食(过午不食),在佛龛前没有供养酒的做法,在佛殿经堂里不允许有酒味,饮了酒的不能朝香膜拜各种佛和护法神。这些,倒不是因为酒的缘故,佛门认为酒是粮食之精华,它本身是没有罪的,有罪的却是人。人喝了酒后乱性,乱性则理智下降,人性减弱,兽性反潮,变得人不像人。第二种说法也显得勉强。如果你在自家喝自家的酒,这个理由还说得过去,可如果你做客,喝别人的酒,或者参加部落集会,喜庆吉宴,上面的说法就苍白无力多了。只有第三种说法较能站住脚,即藏人祖先在泛神崇拜时期就发明了酿酒技术,就有了栽培青稞的能力。人们把这一切归功于天地神灵的恩赐,所以第一杯酒弹洒向天地神灵以示祭祀感谢。弹三下的民俗很可能就这样传承下来了。    
    他们献的这首鲁体民歌歌词编得很精致,原先是比兴三段词,改成了一段词,歌词成了——    
    宽广的金滩上,迎接尊贵的来宾;    
    马队仪仗连天,花雨满天降落;    
    仁慈宾客面前,跳起欢乐歌舞。    
    第二个节目是安多弹唱表演,是八个小伙、八个姑娘男女声龙头琴二重弹唱。这也是东部藏区很富特色且诙谐、轻松、活泼、幽闲的艺术文体。小伙子们英俊潇洒,用哈达为彩带胸吊龙头琴,洋洋洒洒地弹唱着欢快轻松的曲调;而八个如花似玉的少女轻拨吟唱,婉转低吟,让人如醉如痴。    
    弹唱叫“扎聂”(六弦琴、妙音器乐伴奏之意),也称为“冬木兰”(弹唱之意)。它很能代表安多藏人独特的民歌风格。    
    弹唱形式历史悠久,据说在吐蕃统一青藏高原之前,古象雄国(今阿里、于阗等地)就很流行“札聂”弹唱。一把六弦琴,白天随着游牧的帐圈行走,跟在牛羊屁股后自弹自娱;晚上在六弦琴弦伴奏下,举家自娱,或是朋友聚会,弹唱说笑,悠闲自乐。    
    弹唱自由活泼,歌词随意填充,比兴无固定格位。天上人间,父母亲人,山川虫草……自由飞翔,任意展开,情景交融,以抒发自己的情绪为重。    
    在唱词结构上,“札聂”体把“鲁”体、“谐体”、“拉伊”糅合在了一块。或四言六句,或把“鲁”、“谐”的原词添加减删,自由发挥,取其真情、优美、形象、含蓄、深邃等长处,舍弃雕琢、重复、套话、老话等缺点,使内容更加精炼、直爽、逼真、通俗、深情,沁人心脾,感人肺腑。    
    在唱腔调式上,吉祥右旋寺教区对其进行了改造,糅合进了当地的大量传统民歌,创造有自己的一套唱腔,如“桑达罗”、“阿玛来”,“阿卡班玛”(班玛大叔)、“勒哇罗罗”(可敬的歌手)、“索南周强”(福运的小龙)、“亚伊热罗”、“拉拉拉茂”、“纳杂措”(同龄人)等等。情绪的跳动变化都流泻在音符上。它的曲牌还代表着一定的情绪,这种情绪又固定成一定的调式。只要情绪和调式谐调合拍,唱词可自由填充,如怀念之类,可以是父母,师徒朋友,也可以是情侣恋人。


第一部分第四章 佛兄与佛珠(4)

    弹唱体民歌的内容大体这样几种类型:    
    1。赞颂天地佛祖、故乡及美满生活;    
    2。怀念亲人、故乡类的;    
    3。祝福;表达对未来的期望,对幸福生活的企盼,是弹唱体民歌的永恒主题;    
    4。游戏玩耍也占了很大的比例。有随意打笑逗趣的,也有知识性的问答。    
    第三个节目是康巴气息浓郁的弦子舞,紧接着又是西康热烈的锅庄舞。    
    高潮过后,穿插进了东藏安多地区的嘎尔舞。嘎尔舞是歌段、舞段混合的表演唱,模仿性极强。泽旺选择了两个联唱表演,一个是“我唱着跳着上蓝天”,一个是“我兄弟俩撞肩头”。    
    小伙子的舞队,像一朵轻盈的白云飘来,又似一群膘壮的骏马撒欢:    
    那高高的云空,是大鹏翱翔的天地;    
    我飞呀飞,飞上云空,伴着大鹏跳起嘎尔舞;    
    那宽广的草坪,是青年狂欢的天地;    
    我跳呀唱,逛着草坪,伴着朋友跳起嘎尔舞。    
    而“我兄弟俩撞肩头”则漾溢着滑稽味,动作性更强了。剽悍的小伙子们唱道:    
    咱弟兄几个撞肩玩,肩碰肩看谁力气大;    
    咱弟兄几个换帽玩,帽换帽看谁福分大;    
    咱弟兄几个摔跤玩,摔归摔看谁本事大。    
    康区的舞蹈“才让措姆”(长寿湖之仙女)和“埃玛央久索拉”。以悠扬、委婉、抒情的音乐把大家的心神泡进了一种纯情、超脱的情景中。    
    泽旺把大寺的佛乐队、法舞队也纳入了表演的序列中。    
    艺僧们表演了法舞、鹿舞、牦牛舞和狮子舞,还演奏了各种僧乐。    
    压轴节目是热巴舞,它把欢乐情绪推上了顶峰。    
    看罢节目,泽旺把吉塘仓请到二楼坚贝央的会客厅。    
    会客厅里铺着从宁夏买来的三道蓝地毡,西宁织的八宝吉祥图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