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让我们再来看另一个主角——贾宝玉。宝玉生下来口里就衔着块玉,以至于家人把他当块宝似的,捧在手中怕摔坏,含在口中怕化了,敬他若神仙一般。尤其是贾母,贾政打宝玉的那一段写得最精彩,贾政打了一阵子之后,那贾母一边哭一边摇头晃脑地赶来,威胁贾政要打宝玉还不如先打死自己算了,吓得贾政连忙跪在贾母面前磕头如捣蒜。虽说家人对宝玉百般疼爱,但宝玉骨子里有一种反叛,蔑视功名权贵,不走封建的仕宦道路。他成天在女人堆里,黛玉葬花的那一刻,写尽了他心里的一切,心想林黛玉的花颜月貌将来没有了,人也见不着了,能不心碎肠断!还有宝钗、香菱、袭人等。宝钗也见不着,则自己又安在哉?怎能心里不凄凉?后来那些如花似玉的女子一个个过早地凋零,他的心也就麻木了,即使上京赶考,考了第七名,他最终还是遁入了空门。
王熙凤呢,金陵十二钗之一,长着一双丹凤眼,两弯柳叶眉,身型苗条,体格风骚。她精明强干,深得贾母和王夫人的信任,是贾府实际的大管家。她高踞在贾府几百口人的管家宝座上,口才与威势是她谄上欺下的武器,攫取权力与窃积财富是她的目的。她极尽权术机变,残忍阴毒之能事。最后落得“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的下场。
小说看世界(2)
除了宝玉、黛玉、王熙凤写得很成功之外,其他的人也塑造得有血有肉,有灵有性。如宝钗、史湘云、紫鹃、探春、晴雯、平儿、袭人、香菱、妙玉、鸳鸯、元春、惜春,她们不仅仅是美丽、聪明,而且都有自己独立的人格。
欣赏《红梦楼》,整个故事都是梦与现实的结合,假亦真和真亦假的结合,就像结尾所写的:说到辛酸处,荒唐愈可悲。由来同一梦,休笑世人痴。
《红梦楼》要慢慢地欣赏,细细地品味。它的艺术无境止,多欣赏几遍,隔那么一段时间去读一下,你就会越觉它总有不同的感受。
如果你是一个喜欢刺激喜欢神奇故事的女子,你应该去读一读小说《百年孤独》,我想它远远超过魔幻大片《指环王》所给你带来的好奇和艺术享受。《百年孤独》是哥伦比亚著名作者马尔克斯的代表作,如今已被译成几十种语言,作者凭借此书不仅使哥伦比亚文学在世界文学上占有一席之地,而且使自己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从1830年至上世纪末的70年间,哥伦比亚爆发过几十次内战,使数十万人丧生。本书以很大的篇幅描述了这方面的史实,并且通过书中主人公带有传奇色彩的生涯集中表现出来。
作者把政客们的虚伪,统治者们的残忍,民众的盲从和愚昧等等都写得淋漓尽致。尤其是对布恩蒂亚家族众多人物的孤独精神作了生动地刻画。在这个家族中,夫妻之间、父子之间、母女之间、兄弟姐妹之间,没有感情沟通,缺乏信任和了解。这个家庭里,尽管很多人为打破孤独进行过种种艰苦的探索,但由于无法找到一种有效的办法把分散的力量统一起来,最后均以失败告终。可以说,这些孤独的人让我们不得怜悯,不得不同情。
外部文明对马贡多的侵入是现实的,但是又魔幻化了。如吉卜赛人拖着两块磁铁挨家串户地走着,人们惊恐地看到铁锅、铁盆、铁钳、小铁炉纷纷从原地落下,木板因铁钉和螺钉没命地挣脱出来而嘎嘎作响。而在寂静的夜里,人们居然能听到“蚂蚁在月光下的哄闹声、蛀虫啃食时的巨响以及野草生长时持续而清晰的尖叫声”。这些像是现实而又不是现实的情景充满魔幻神秘色彩,使人扑朔迷离,琢磨不定。
在表现手法上作者运用了前所未有的新颖倒叙手法,这种手法就像人的意识流一样,全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开头这样写道:“许多年之后,面对行刑队,奥雷良诺·布恩地亚上校将会回想起,他父亲带他去见识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短短的一句话,实际上容纳了未来、过去和现在三个时间层面,而作者显然隐匿在“现在”的叙事角度。紧接着,作者笔锋一转,把读者引回到马贡多的初创时期。这种倒叙手法,不断地给我们造成新的悬念。甚至有点轮回的味道,一点裂痕都没有,让我们读完了又可从头读起,周而复始永无境止。
在读这本书的时候,就会发现它的艺术魅力不仅仅是我所说的这些,而且还有其他的方面,如人物的语言、阿拉伯神话故事的引用等等,都需我们慢慢地欣赏,更多地领悟这部小说的艺术魅力。
能欣赏小说的女人是与从不同的,可是能写小说的女人,在我看来就更不一般了。在现代才女中,张爱玲虽算不上倾国倾城的绝色佳丽,但她却有绝对的魅力,她用文字将她的美别致地表现出来,那种美不仅凄美婉约,而且还充满着传奇。
张爱玲小的时候,母亲和父亲的关系一直不和,后来母亲又出国念书,把张爱玲丢给了尖酸毒辣的父亲,父亲常常对她毒打谩骂,张爱玲的童年可以说是黑暗的,惟一能给张爱玲带来欣慰的是什么,是书,除了书之外还是书。她八岁起就念起了《红楼梦》、《水浒传》什么的。可以说是书救了她,使她逃出了父亲为她包办的婚姻。像她那个时代的人,虽然天天有人喊着男女平等,婚姻自由,但不见得怎么个平等,更不可能说婚姻自由了,婚姻之舵绝大多数还是由父母掌握的。要不是张爱玲从小阅读那么多的书,从书中获得精神食粮的话,她的命运也许就会重新改写了,她也不会写那么多的文学经典之作,像《金锁记》、《半生缘》、《倾城之恋》等等。
张爱玲敢于反抗旧社会包办婚姻,这在当时来说其难度之大恐怕今天的我们是无法想象的。当代文坛巨匠巴金老人与旧家庭断决关系之难度,在他的小说《家》中的觉慧身上可以看出来,何况是一个女人张爱玲呢。
历史上对张爱玲这个人虽然有些争议,但她的小说却不可不读,从她的小说中,我可以看到一个女人生活在混浊世界的内心矛盾和执着的抗争。她那散文般优美的文字,读起来会让你有秋夜里轻风拂面般的清爽感觉,心在文字之间澄静得如同一泓清泉,莫名地生发出一种对人生的慨叹。
虽然不是每个女人都能像张爱玲那样去写小说,但可以经常去阅读小说,一个常读小说的女人,无论走到哪里,她的气质就像她自己的影子一样如到随形,无处不在显现出来,这种凝铸内在的气质往往令男人们向往,令女人们崇拜。说实在的,一个能欣赏小说的女人,对别人的影响也是不可言喻的。
好的小说在世界上是多如星辰,我们欣赏小说,就要选择有代表性的小说,如我国的小说,古典小说除了四大名著(曹雪芹写的封建社会的爱情悲剧小说《红楼梦》、施耐庵笔下的行侠仗义的农民英雄小说《水浒传》、罗贯中写的关于魏、蜀、吴三国之间战争的小说《三国演义》、吴承恩所著的具有叛逆精神的神魔小说《西游记》)之外,还有李汝珍所写的具有上百个才貌双全的女子的小说《镜花缘》、文康所写的关于一个行侠仗义女子的爱情小说《儿女英雄传》等等。
小说看世界(3)
现代小说名著有张爱玲描写旧社会乱世中一个女人的爱情小说《倾城之恋》,沈从文笔下凄美纯真的苗族爱情故事《边城》,钱钟书所写的“里面的人想出来,外面的人想进去”爱情心理的小说《围城》。
国外的也有不小,如日本作家川端康成所描写的男女之间纯真爱情的小说《雪国》、《伊豆的舞女》,紫式部的反映平安王朝期日本贵族淫逸情爱的小说《源氏物语》;美国作家米切尔描绘一个独立、坚强的女人的小说《乱世佳人》、德莱塞笔下的一个女性在金钱社会里追求幸福而最终幻灭的小说《嘉丽妹妹》;法国巴尔扎克写的“法国社会的百科全书”《人间喜剧》、斯汤达所写的一个小人物利用女人的爱情向上爬的小说《红与黑》;俄国作家托尔斯泰笔下的反映资产阶级的冷酷与虚伪带给女人悲剧的小说《安娜·卡列宁娜》、《复活》;英国作家勃朗特笔下的因爱生恨而产生抱负的小说《呼啸山庄》、詹姆斯笔下的一个女人〃探索人生〃的小说《一位女士的画像》以及夏洛特·勃朗特所写的一个女子追求平等爱情的小说《简·爱》等等。
银幕上的梦(1)
如今不看电影的人,恐怕是少之又少,电影成了一种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电影艺术既是视觉艺术,又是听觉艺术;既是时间艺术,又是空间艺术。它集戏剧、文学、绘画、雕塑、音乐、建筑、摄影、舞蹈等艺术于一身,它吸收了各门艺术的长处和特点,丰富和充实了自己的艺术表现力。可以说它是艺术的熔炉,任何天才艺术家都可以在里面一显身手,任何文化层次的人都可以从电影里得到乐趣。
好的电影总能让我们忘乎所以,沉醉于另外一个世界里。那是因为动人的故事震撼着我们的灵魂,美妙的音乐在挑拨我们的心弦,激动人心的画面深深地吸引着我们的眼睛。当一个人的听觉、视觉以及他的脑子完全被俘虏住,在那一刻也就忘记现实中的一切了。
电影有如此大的魅力,最终归功于它本身的艺术特色,也是说电影的基本语言,既蒙太奇艺术、画面艺术、声音艺术。蒙太奇艺术反应的是导演怎样把所拍的影带剪辑组合成一部合情合理的影片,让人在欣赏时感觉不到一点裂痕。在这里,我们只说说电影的画面和声音艺术。画面是电影最基本的艺术,一部好的电影艺术家们都力争画面精益求精,使其和故事情节相互渲染给人以巨大的艺术感染力。如张艺谋导演的《红高粱》就是一部很出色的影片,《红高粱》是根据莫言的小说《红高粱家族》改编,张艺谋“摄而优则导”的一鸣惊人之作,由姜文与巩俐主演。通过这个以童稚观点回忆“我奶奶”从嫁人到被日本鬼子打死的传奇故事,塑造了“我奶奶”、“我爷爷”、罗汉大叔等一批中国普通老百姓群像,歌颂了他们敢生、敢死、敢爱、敢恨的民族精神,同时它所反映的中华民族的历史、性格、心理、文化以及生存方式令人深思。
这部影片有很多成功的地方,给我最大的感触就是它那充满震撼的色彩。画面很美,色彩迷人,大胆运用了色彩特殊的审美价值,以红色为基调,为观众创造了一个红色的世界。红色的高粱,红色的大地,红色的天空,这种铺天盖地的淡淡的红色不仅给人鲜亮、热烈、火热的感觉,红色是血的颜色,而且更象征了一种强烈的生命意志。
影片里的一切,在那红色的世界里焕发出异样的光彩。中间男女主角在红高粱地野合的片段,观众可以从电影中体会“景人合一”之美,令人看得畅快淋漓。结尾处“我”爷爷牵着“我”父亲行走在由三百多个乡亲的鲜血灌溉了一大片的高粱地里。人月深处,无边无际的红红的高粱幻化成血海。奶奶安详地倒在血泊中,高粱齐声哀鸣,慷慨、悲凉。太阳出来了,太阳被暗红色的血抹成深红,红色的太阳燃得正旺,世界都是红色……可以说,色彩的运用在这部影片里发挥到了极致,是中国影片前所未有的。
在电影里成功地运用色彩的影片可以说很多,如1997奥斯卡最佳影片《泰坦尼克号》便是一部。历史上最惨痛、最悲壮的海难画面成了一段惊世骇俗的爱情悲歌的宏大背景和壮观配衬。影片的开头,无论是港口码头,还是雀跃人群;无论是挡住了大海遮住了天际的泰坦尼克号客轮,还是杰克和露丝狂吻时的大海和天空,一切都焕发着金黄色,洋溢着欢乐美好。
然而当人们正享受着愉快的旅途时,“永不沉没”的泰坦尼克号正前面卧着一座冰山,此时漆黑的海洋和天空成了灰色,铅灰色成了画面的基调,从泰坦尼克号的右侧被冰山划破到一千多人伴随着它葬身于海底,一直都是这种阴暗悲剧的色彩。金黄色与铅灰色的对比和美好与悲剧的对比相衬托,给人一种强大的艺术感染力。
说到这,我忍不住要说说它那美妙绝伦的音乐。直面生死的残酷、获取真爱的执着一直是人类周而复始永恒的话题。影片正是用令人惊羡、感动天地的爱情征服了无数的观众,然而我们对它音乐的喜爱程度却丝毫不亚于影片故事本身。
船撞冰山时,弦乐、双簧管的温柔平缓、经定音鼓隆隆地过度,而后异峰突起,以铜管的全奏传入我们的耳中,令人紧张扣人心弦。紧接着音乐情绪变得多彩而感人,或是刚柔强弱、缓急冷热,或是此起彼伏、交织并具。将事态的险峻、人心的恐慌、无奈中的美好回忆以及恋人间生死离别时的感痛悲怀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出来。当大海死一般的沉寂,到处漂浮着梦一般的尸体,无力发出声音似的弦乐和救生船上人的呼唤“有人还活着吗?”融合在起,给人一种悲壮。
影片的主题曲《我心永恒》更是震撼人的心灵,在大海和天空之间回响,挥之不去。
Every night in my dreams; I see you; I feel youThat is how I know you go onFar across the distance and spaces between usYou have come to show you go onNear; far; wherever you areI believe that the heart does go onOnce more you open the doorAnd you are here in my heartAnd my heart will go on and onLove can touch us one timeAnd last for a lifetimeAnd never let go till we're goneLove was when I loved you
银幕上的梦(2)
One true time; I hold tooIn my life we'll always go onNear; far; wherever you areI believe that the heart does go onOnce more you open the doorAnd you are here in my heartAnd my heart will go on and onYou're here; there's nothing I fearAnd I know that my heart will go onWe'll stay forever this wayYou are here in my heartAnd my heart will go on and on……
歌曲的旋律从最初的平缓到激昂,再到缠绵、高潮,一直到最后荡气回肠的悲剧尾声。让我们领悟到,爱情难以捉摸,或许从来都不永久。然而这首歌在悠悠的悲伤中贯穿着永恒的爱,把毁灭变成永生,将遥远变得贴近。在这凄美哀怨的歌声中,我们体味到友谊、爱情与幸福的永恒主题。
《泰坦尼克号》是依靠动人的爱情故事,声音和色彩的巧妙结合取得成功的,当然也有高超的导演艺术、演员娴熟的演技等多方面原因。一部影片要是缺少了这些因素,就很难得到人们的青睐和认同。像凄美的爱情绝唱《魂断蓝桥》、隔世情缘《人鬼情未了》、气势磅礴的爱情史诗《乱世佳人》、爱情停止的地方《罗马假日》、野百合也有春天《简·爱》、我用生命保护你《保镖》、爱在战火纷飞时《卡萨布兰卡》这些外国影片都无一例外。
近年来我国电影也有不少佳片,如张艺谋导演的《我的父亲母亲》、《红高粱》,陈凯歌导演的《霸王别姬》等等。在影视剧中,优秀的电视剧也不少,我们也可以去欣赏,如根据莫言的小说改编的《玉观音》、《永不瞑目》;根据琼瑶小说改编的《梅花三弄》、《烟锁重楼》;根据张恨水的小说改编的《金粉世家》等等。
戏剧人生(1)
有句俗话说:“戏剧小天地,人生大舞台。”小小的舞台,演绎着人生的悲欢离合、喜怒哀乐。戏剧是集文学、音乐、绘画、表演以及语言艺术为一体的综合艺术,它起源于公元前6世纪末。古希腊一些政治家为了得到农民的拥护,于是提倡崇拜与农民生产相联系的草木、动物之神,在雅典城中举办大型庆典活动。祭祇仪式上经常由乐队和歌唱队演唱,后来有人在舞台中央表现那些神的样子,和歌唱队一问一答的,原始的戏剧就这样产生了。
世界艺术史上曾产生不少杰出的戏剧,也涌现了不少流芳百世的戏剧家。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剧作家埃斯罗斯的悲剧《普罗米修斯》就是一部早期的经典名剧。剧中普罗米修斯从上帝那里偷来了火种,交给了人类,而自己却被上帝锁在高加索的悬崖上,终日忍受饿鹰啄食胸膛的苦痛。剧情并不复杂,却反映了一种人与神、自然之间斗争的勇敢精神,颂扬为造福人类而不惜牺牲自我的英雄主义。
最著名的戏剧家要数英国的著名戏剧家莎士比亚。他一生创作了三十六部戏剧,其中不少名剧至今都久演不衰,如《哈姆雷特》、《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麦克白》。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