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麦彭仁波切教言-第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坏运遣簧梁扌模夷谛囊惨⒃溉谜庑┲谏闹械姆杩竦牟≡缛盏玫娇蹈矗Ω萌绱似砬笊鲜θ映植⒃杆窃缛胀牙肟嗪#�

  其次讲嫉妒心。我们作为发了大乘菩提心的人,本来众生们的财富和地位应该由我来给予,但他们现在以本身的福德力获得了一些名闻利养的时候,那我又怎么会对他们生起嫉妒心呢?比如作为儿子本来是需要父母的关怀与照顾,但现在儿子依靠自己的能  力获得了大量的财富,父母对儿子也就不应该生起嫉妒心和不满之心。因此当其他的众生在财富、声誉、权势等方面比较圆满的时候,我们实在不该对他生起嫉妒心,如果我们生起了嫉妒心,那就表明自己已经是着魔了。

  我们之中有些人的嫉妒心特别强烈,若别人获得名声和利益的时候,内心就会特别难受,就好象别人把自己的福报抢走了一样,而实际上别人所拥有的名声、地位和财富,并非是从我的身上抢走的。因为如果别人不拥有财富,那我也是无法得到,如果他已经功成名就,那我仍旧还是得不到。所以别人有名有利的时候,并不会把我的名声和财产夺走。

  比如在我们五明佛学院,三、四百个堪布活佛彼此之间并没有嫉妒心,大家还互相赞叹功德,如此作为个人也会相应地得到一些名声——无论是住在这里,还是到了别的地方,都无疑会得到的。但如果是一个小寺院的一个小堪布,那么寺院当中对他也不会很尊重,假如离乡别井,周围的人们根本就不会认识他。所以在我们五明佛学院如果只有一个堪布而别无其他的堪布,那你也不会得到任何名声,但实际上即使有这么多的堪布,也同样可以得到名声。但有嫉妒心的人,如某些高僧大德认为别人的声誉如日中天,就会是对自己的名声有妨碍,好象自己的名声就隐没了;或者以为别人名誉扫地或销声匿迹,那就好象自己就会名声鹊起一样,但这些都是不可能的事情。即使全世界所有的众生都得到圆满的功德,那对个人的名声也不会有丝毫的损害,相反若全世界的所有众生都饥寒交迫,穷困潦倒,那自己也不可能得到任何名声,所以我们不应该生起嫉妒心,而应该对别人的福报生起欢喜心,这就是随喜心。

  傲慢也如此,所谓傲慢就是对自己的学问和财富等各个方面生起一种满足之心,并且在自己的身语中也表现出来的一种恶行。

  实际上现在自己所拥有的财富、地位、才华等一切,都是以前自己做善事的一种果报,如果自己耽著于此而夜郎自大,那么这不但会把以前的善果全部摧毁,而且自己的相续中再也不会生起功德,所以有傲慢心的这种人真是可怜,我们应该对他们生起悲愍之心。

  有傲慢心的人自认为智慧出类拔萃,或者以为自己的才华可傲视群雄,但我们认真去观察比较之后就会明了,或许他连毫毛许的功德都不具足。在短时期内和某个特定的小区域内,你可能确有过人之处,但这并不值得恃才傲物,因为无论从智慧、才华或学问、青春等各方面,在这个世间上都有无数的人千百万倍地超胜于你。即便自己具备某些在凡夫中无人能及的功德,但在圣者当中肯定是有超过你的。并且自己这种所谓的功德也并非永存,它也是因缘聚集而生的一种刹那法,具有无常性。

  比如当年我在石渠求学的时候,其中有大善知识秋吉堪布和班泽堪布。对于秋吉堪布,虽然不太了解,但当时我自以为在智慧方面已超胜于他;对于班泽堪布,他曾在我面前听过包括五部大论等许多的法。但如今看来,这两位堪布的功德和学问都非常的不可思议,我觉得他们不管是从清净戒律方面还是智慧成就方面都已远远超胜于我。

  如秋吉堪布,终其一生都在修持甚深的法,他在临圆寂前还在为弟子们传授佛法,他是以闻思修行圆满了自己的一生。至于班泽堪布,以前曾听说他的人格和智慧都是非常好,当时我以为他已经老了可能糊涂了,但二年前我和他相遇时,发现他没有丝毫的傲慢心,做任何事情都是非常地认真,而且他的人格也很贤善,那一刻我想真正的修行人就应该象他那样所以我自以为年轻时的智慧已超越他们,但时至晚年,他们的智慧却已经远远地把我甩到后面去了。

  因此所谓的功德也是暂时性的,我们不应该对此生起傲慢。比如我们现在一些持戒清净的人,日后遇到违缘时是否还能无垢持戒就很难以说了。还有一些人现在具有高深的智慧、贤良的人格或是利益众生的一些善行,暂时他们也是在饶益众生,比如说对十几个人传授佛法的这些行为,但这些人也不太可靠,以后也是不一定能长期保持下去。

  从我当年在石渠求学的情况来看,当时在至尊上师托嘎如意宝的身旁,确实有象天上繁星那么多的智者和守持净戒的人,可是现在有不少人已经堕落到了极为卑劣的地步。反而当时有些戒律不是很清净、智慧比较浅薄的人,现在却成了非常了不起的高僧大德。回顾这些历史可看出,即使自己的相续中产生了暂时的智慧和清净的戒律等功德,这些也并不是恒常不变的,我们不应该以此轻视他人。

  就象鲜花的香味可以熏染任何物质,谁都可以得到同等的功德。贪嗔痴的烦恼既可以染污我们的相续,智慧和清净戒律等功德我们同样也可以得到,然后许多出世间的功德也可以产生,故所谓的功德和过失都是暂时性的。所以自己获得稍许功德和智慧的时候,不要立即就生起傲慢心,千万不要轻视他人。

  别人心相续中隐含的功德,我们既没有证得他心通,也就不一定能现量见到。比如有些人的言行举止都不太如法,虽然我们在管理纪律时候不得不严加管理,但实际上他们的相续中说不定正具足如海一样广大的功德,对他们也不应生起邪见,所以我们对任何人都不能轻视与傲慢。如果我们内心相续有傲慢等烦恼的过失,那我们生生世世就只有沉沦于轮回的大海和痛苦的波涛之中,无有出期。

  我们有漏的智慧和功德中搀杂着许许多多的烦恼,就象是污秽的粪便混和着妙药,自己对此有何可满意的呢?一方面自己可能有少许的功德,但当我们观察自己的相续时,贪嗔痴五毒烦恼就象乌云充满了虚空一样,自己的心甚至连安住一刹那也是很困难。想一想你在念经持咒的时候,自己的心能不能离开散乱。可能有时生起贪心,有时生起恭敬心,有时生起无记心。所以当自己稍微具有功德时,千万不要滋生傲慢之心。

  一些具有无比殊胜的功德、远离一切过患的高僧大德,象释迦牟尼佛和观世音菩萨,他们对所有众生都是一视同仁、慈悲地对待。仲敦巴尊者曾说过:“在整个世界上,我是最卑劣的人。”尊者对凡是穿著僧衣的人,都是恭敬地作顶礼、合掌、脱帽等。象仲敦巴这样的高僧大德尚且对僧人如此地恭敬,那么凡夫如我们又凭何道理对别人不恭敬呢?以前阿底峡尊者说:“自己若有学问,对别人也是特别谦虚。”既然我们有多如星辰般的过患,又有什么道理生起傲慢心呢?这也正是别人所讥笑之处。

  如果在自己的相续当中有稍许功德时,就生起傲慢之心,则相续中有高比须弥深如大海般的贪嗔痴等过失,那自己为什么不生惭愧之心呢?如果相续中真正没有一丝一毫的傲慢心,那是非常了不起,那时你应该生起傲慢;但如果在自己相续中有很大的傲慢,那整个世界上哪里还有一个比你更卑劣的人呢?我作为五蕴聚合的无明业障深重的凡夫,是一个有着种种过患的人,自己为什么还要生起傲慢!

  你认为自己具有不共的功德,其实每天都是受到魔王五种幻现的邪加持,故千万不要认为自己有骄人的功德,应该学会谦虚。恭敬别人就应该象调驯过的骏马一样,对每一个众生都应该好好地恭敬。而作为骏马,不管是什么人,都可以让他骑在自己的身上,恭敬地为别人做事情。

  在胜义中,一切诸法犹如虚空,没有任何贪嗔烦恼,在名言世俗谛中,一切诸法也是如幻如梦。这样,我们以大圆满的窍诀来调伏自己的相续是非常的殊胜,即在胜义之中,一切诸法修持为无实有性,自己的所见所闻全已变成大空性;本来一切诸法就是空性,但就在空性当中,具足因缘的时候,整个轮回还是可以显现,所以在名言之中应该以幻化八喻来对待一切诸法。

  这就是大圆满和大中观的观点。中观应成派在名言中讲幻化八喻,但在中观自续派来说,如幻如梦则已经属于胜义谛。这也是文殊菩萨大悲心所显现的智慧宝剑,通过这把智慧宝剑,我们就能断除我执烦恼,进而所有的无明愚昧全都能摧毁。

  如果已经断除了一切的无明愚痴,就象三个脚的架子其中断掉了一个脚,则其它二个将无法支撑,从而天魔蕴魔等四种魔全部都能摧毁。真正能摧毁这四种魔的就象是雪山的狮子,能威慑镇伏所有的野兽。一旦我们的自相续中若生起这样的智慧宝剑,那就犹如雪山的狮子,所有的外道野兽都无法危害我们。

  下面讲“甘露滴”。甘露是指天人的甘露,此甘露不管谁饮用以后都能治愈自己的一切病苦。同理,听到这个法后自己身口意中的贪嗔痴烦恼痛苦全部能清净。

  在此世间中有一个寂静地方,有些人能自在地享受殊胜的甘露水,如在天界中享受圆满的甘露妙味。但在同一个地方,不少众生却经常饮用燃烧的铁水,感受无量的痛苦。天人的快乐与恶趣的痛苦,众生的业感犹如幻化一样,幻现出众生各不相同的苦乐。

  比如在如今我们五明佛学院,有些人丰衣足食,也有闻思修行的机会,今生幸福,来世也安乐。可是极少数人却衣食无着,然后经常懈怠,闻思修行也不能行持,不仅自己不能受持善业,而且还障碍别人持戒和闻思,今生痛苦来世也痛苦。

  又比如我们家有三个人,虽然每个人的食物都相同,但各自显现的苦乐却不尽相同。有时候,某个人晚上做梦也吉祥,身体也健康,但另一个人则可能梦境不佳,身体也不适,心情也不愉快。所以即使我们大家生活在一起,也不可能有一个共同的感觉。

  在整个三界轮回中,一切苦乐感受全是幻化。那上至天人善妙欲乐,下至地狱饿鬼的各种痛苦,是否有一个真正的作者呢?

  象这样一个痛苦和快乐的作者在外境上根本不存在,其实真正的作者就是我们的分别念,除此以外在外境上无法找到。

  若我们的分别念中生起慈悲心和信心,那我们将获得解脱和安乐,只要具有真正无漏的智慧,无疑我们就会达到圆满究竟的佛果。如果我们经常生起贪心嗔心而造了恶业,所感受的就只有是地狱饿鬼等恶趣的痛苦。

  据此我们明了分别念是一切苦乐的根源,那就一定要好好地修持妙法,暂时断除—切恶念,最后灭尽所有妄念而获得圣果。

  月称菩萨说过:“经说外境悉非有,唯心变为种种事。”释迦牟尼佛在佛经当中也曾指出:“心为一切诸法之源,故名为普作王。”为什么称为普作呢?因为它既能作清净的涅槃,也能显现不清净的轮回。萨[日/阿]哈尊者说:“心乃涅槃之根。”

  如大幻化网中对心和智慧所作的分析,这里所说的心是指每一个众生的根本,是一种明现。由此,我们知道不清净轮回中的一切显现实际上是不清净心的自现,同样清净的涅槃和智慧的显现实际上也是清净心的一种显现。我们若详加观察外面的一切显现,将无法真正找到一个实有的事物,所以清净和不清净的根本,都是自己的心。

  心能显出轮回和涅槃的一切诸法,如果自己的心能转到善法方面,那将获得善趣和究竟的解脱,如果我们不通达心的本性,也不能调伏自心,经常会造贪嗔痴等各种恶业,结果必定会堕入三恶趣,因此一切万法的作者就是心。

  在天界有悦意的外境,而且天人的身体也象皎洁的月光一样明净可爱,周围也经常有很多的天子和天女恭敬供养。但将来他们也同样会受到恐怖的死魔阎罗王的危害,到那时,天子自己没有丝毫自在,因业力而堕到燃烧的铁地上,鬼卒持着各种兵器不断地砍刺他的身体,为无量的痛苦所煎熬。可见天人的福报也并非完全可靠,如果我们不造无漏的善业,将来必会堕入恶趣受苦。

  比如用开水煮米,米粒在整个锅里面沉沉浮浮,同样的道理,众生在轮回中也是漂泊无定。有时候造了白业到善趣中去感受安乐,有时候造了黑业到恶趣中去感受痛苦,这样我们在沉浮无定的三界中不断地漂流。   

  就象瓶中的蜜蜂一样,我们从无始以来一直在轮回中沉浮,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我们在三界中轮回的根本是什么?如何才能断除三界轮回的根本?有智慧的人应该对此作详细的观察。

  比如从我个人而言,一方面我自孩提时代起就依止了善知识行持佛法,从这个角度来讲我是比较有善根和有福报的,但从另一个方面来看,从小至今,我的身体就很孱弱,经常遭受各种病魔的危害。此外,我在这一生中也曾遇到过无吃无穿等各种困境。有时候我认为自己的修行不错,也作了不少难忍的苦行,但有时我在思维死后会到什么地方去呢?这一点连我自己也无法确定。对如今的我来说,吃穿都已不成问题,名闻利养等都相应地得到了许多,所有的弟子对我也特别恭敬,由此一方面我感到很安乐,但从另一方面来看,我又是一个非常可怜的老人,因为即使到大经堂下面,我也是无法独立走下来,即便在一天当中,我身体状况也几乎完全没有健康的时候。一二年前我也曾这样想过,麦彭仁波切是在五十岁时患上了重病,然后圆寂于六十七岁,而我也发愿六十七岁时往生,但后来以多种因缘,我的寿命也稍为延长了。这时,我们应该深入观察,自己感受了怎样的快乐与痛苦,若想以后得到快乐而不情愿忍受痛苦,那我们该怎么办?我们以前在这些问题上曾经运用了多少的精力和智慧呢?望大家对此深思!

  听闻到佛的教言并修持善法具有不同凡响的意义。经典有各种不可思议的功德,而释迦牟尼佛圆寂以后的所有高僧大德和圣者的论典,虽然不是佛亲口宣说的语言,但若与佛的密意相吻合,那我们也应该尊敬论典如同佛说,《宝性论》也有此教证。

  当然若自己并不通达佛教经论,却故意宣讲佛法、著作论典,这便成了徒劳无益的事情。在佛教内道中,造论者必须具足三种条件之一,上等的条件为造论者必须是登地以上的菩萨,中等造论者是面见本尊,下等者则精通五明。

  对这种得地菩萨所造的论典有没有辩论呢?当然还是存在不少辩论,比如宗喀巴大师、米拉日巴尊者以及还有觉囊派、萨迦派等许多初地以上的高僧大德所著的论典都存在辩论,这在末法时代的今天还是有辩论的,但我认为作为一个普通凡夫人对圣者菩萨是没有对其进行辩论的资格,就象乌鸦想伪装大鹏鸟一样。如果想去与米拉日巴尊者等圣者教言作辩论,自己也是不可能得到胜利,这简直就是痴心妄想。

  若自己决定造论,不要存有追求名闻利养的私欲心,无论传法、辩论或是闻思修行都应该如此,否则外表上伪装行持善法也并无太大的意义。如果并非为了一己私利,而经常闻思佛法或为别人传法,那它的功德就象天人的甘露一样,能够遣除一切违缘。

  麦彭仁波切在此宣说,六道轮回中暂短的安乐就象是闪电一样,丝毫也不稳固可靠,有正知正念的人都应对此问题作认真地观察与缜密地思维。

  现在我们已经得到这个宝贵的人身,并依止了恩重无比的善知识,又遇到了即身成就的无上密法,这样最下等也应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对于这一点我们自己也应该有一定的把握,所以我们应该精进修持,就象华智仁波切所说:“舍弃天灵盖!”意思是从今以后,我们再也不执著名闻利养等世间八法,应该象把自己的天灵盖永远舍弃了一样地精进。

  但非常可怜的是,在我们之中还有些人好象是认为自己恒常不会死亡,对死亡一点也不害怕,经常谋求的是今生当中的各种名闻利养。有些人不但不闻  思修行,而且整天都是吃喝玩乐,如经常听录音机、打球、摆龙门阵,丝毫也不把解脱和因果放在心上。

  经常放逸散乱的这种人在临终时,会有各种恐怖的死神把他的身心全部摧毁。就象打猎一样,当死魔阎罗君无情地夺走我们生命的时候,根本无法预计,它是突然性的。可怕的阎魔王于何时何地将会在自己面前出现,谁也没有这个把握�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