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心灵写诗-我的班主任日记_001-第5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会场里我一直像在做怪梦。开完会回家,见到萧珊我感到格外亲切,仿佛重回人间,可是她不舒服,不想讲话,偶尔讲一句半句。我还记得她讲了两次:〃我看不到了。〃我连声问她看不到什么?她后来才说:〃看不到你解放了。〃我还能再讲什么呢? 
  我儿子在旁边,垂头丧气,精神不好,晚饭只吃了半碗,像是患感冒。她忽然指着他小声说:〃他怎么办呢?〃他当时在安徽山区已经待了三年半,政治上没有人管,生活上不能养活自己,而且因为是我的儿子,给剥夺了好些公民权利。他先学会沉默,后来又学会抽烟。我怀着内疚的心情看看他,我后悔当初不该写小说,更不该生儿育女。我还记得前两年在痛苦难熬的时候她对我说:〃孩子们说爸爸做了坏事,害了我们大家。〃这好像用刀子在割我身上的肉。我没有出声,我把泪水全吞在肚里。她睡了一觉醒过来忽然问我:〃你明天不去了?〃我说:〃不去了。〃 就是那个〃工宣队〃头头今天通知我不用再去干校就留在市区。他还问我:〃你知道萧珊是什么病?〃我答说:〃知道。〃其实家里瞒住我,不给我知道真相,我还是从他这句问话里猜到的。 








  第二天早晨她动身去医院,一个朋友和我女儿、女婿陪她去。她穿好衣服等候车来。她显得急躁,又有些留恋,东张张西望望,她也许在想是不是能再看到这里的一切。我送走她,心上反而加了一块大石头。 
  将近二十天里,我每天去医院陪伴她大半天。我照料她,我坐在病床前守着她,同她短短地谈几句话。她的病情恶化,一天天衰弱下去,肚子却一天天大起来,行动越来越不方便。  当时病房里没有人照料,生活方面除饭食外一切都必须自理。后来听同病房的人称赞她〃坚强〃,说她每天早晚都默默地挣扎着下了床,走到厕所。医生对我们谈起,病人的身体经不住手术,最怕的是她肠子堵塞,要是不堵塞,还可以拖延一个时期。她住院后的半个月是一九六六年八月以来我既感痛苦又感到幸福的一段时间,是我和她在一起渡过的最后的平静的时刻,我今天还不能将它忘记。但是半个月以后,她的病情有了发展,一天吃中饭的时候,医生通知我儿子找我去谈话。他告诉我:病人的肠子给堵住了,必须开刀。开刀不一定有把握,也许中途出毛病。但是不开刀,后果更不堪设想。他要我决定,并且要我劝她同意。我做了决定,就去病房对她解释。我讲完话,她只说了一句:〃看来,我们要分别了。〃她望着我,眼睛里全是泪水。我说:〃不会的……〃我的声音哑了。接着护士长来安慰她,对她说:〃我陪你,不要紧的。〃她回答:〃你陪我就好。〃时间很紧迫,医生、护士们很快作好准备,她给送进手术室去了,是她表侄把她推到手术室门口的,我们就在外面走廊上等了好几个小时,等到她平安地给送出来,由儿子把她推回到病房去。儿子还在她身边守过一个夜晚。过两天他也病倒了,查出来他患肝炎,是从安徽农村带回来的。本来我们想瞒住他的母亲,可是无意间让他母亲知道了。她不断地问:〃儿子怎么样?〃我自己也不知道儿子怎么样,我怎么能使她放心呢?晚上回到家,走进空空的、静静的房间,我几乎要叫出声来:〃一切都朝我的头打下来吧,让所有的灾祸都来吧。我受得住!〃 
  我应当感谢那位热心而又善良的护士长,她同情我的处境,要我把儿子的事情完全交给她办。她作好安排,陪他看病、检查,让他很快住进别处的隔离病房,得到及时的治疗和护理。他在隔离房里苦苦地等候母亲病情的好转。母亲躺在病床上,只能有气无力地说几句短短的话,她经常问:〃棠棠怎么样?〃从她那双含泪的眼睛里我明白她多么想看见她最爱的儿子。但是她已经没有精力多想了。 
  她每天给输血,打盐水针。她看见我去就断断续续地问我:〃输多少西西的血?该怎么办?〃我安慰她:〃你只管放心。没有问题,治病要紧。〃她不止一次地说:〃你辛苦了。〃我有什么苦呢?我能够为我最亲爱的人做事情,哪怕做一件小事,我也高兴!后来她的身体更不行了。医生给她输氧气,鼻子里整天插着管子。她几次要求拿开,这说明她感到难受,但是听了我们的劝告,她终于忍受下去了。开刀以后她只活了五天。谁也想不到她会去得这么快!五天中间我整天守在病床前,默默地望着她在受苦(我是设身处地感觉到这样的),可是她除了两、三次要求搬开床前巨大的氧气筒,三、四次表示担心输血较多付不出医药费之外,并没有抱怨过什么。见到熟人她常有这样一种表情:请原谅我麻烦了你们。她非常安静,但并未昏睡,始终睁大两只眼睛。眼睛很大,很美,很亮。我望着。望着,好像在望快要燃尽的烛火。我多么想让这对眼睛永远亮下去!我多么害怕她离开我!我甚至愿意为我那十四卷〃邪书〃受到千刀万剐,只求她能安静地活下去。 
  不久前我重读梅林写的《马克思传》,书中引用了马克思给女儿的信里一段话,讲到马克思夫人的死。信上说:〃她很快就咽了气。……这个病具有一种逐渐虚脱的性质,就像由于衰老所致一样。甚至在最后几小时也没有临终的挣扎,而是慢慢地沉入睡乡。她的眼睛比任何时候都更大、更美、更亮!〃这段话我记得很清楚。马克思夫人也死于癌症。我默默地望着萧珊那对很大、很美、很亮的眼睛,我想起这段话,稍微得到一点安慰。听说她的确也〃没有临终的挣扎〃,也是〃慢慢地沉入睡乡〃。我这样说,因为她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我不在她的身边。那天是星期天,卫生防疫站因为我们家发现了肝炎病人,派人上午来做消毒工作。她的表妹有空愿意到医院去照料她,讲好我们吃过中饭就去接替。没有想到我们刚刚端起饭碗,就得到传呼电话,通知我女儿去医院,说是她妈妈〃不行〃了。真是晴天霹雳!我和我女儿、女婿赶到医院。她那张病床上连床垫也给拿走了。别人告诉我她在太平间。我们又下了楼赶到那里,在门口遇见表妹。还是她找人帮忙把〃咽了气〃的病人抬进来的。死者还不曾给放进铁匣子里送进冷库,她躺在担架上,但已经白布床单包得紧紧的,看不到面容了。我只看到她的名字。我弯下身子,把地上那个还有点人形的白布包拍了好几下,一面哭唤着她的名字。不过几分钟的时间,这算是什么告别呢? 
  据表妹说,她逝世的时刻,表妹也不知道。她曾经对表妹说:〃找医生来。〃 医生来过,并没有什么。后来她就渐渐地〃沉入睡乡〃。表妹还以为她在睡眠。一个护士来打针,才发觉她的心脏已经停止跳动了。我没有能同她诀别,我有许多话没有能向她倾吐,她不能没有留下一句遗言就离开我!我后来常常想,她对表妹说: 〃找医生来〃。很可能不是〃找医生〃。是〃找李先生〃(她平日这样称呼我)。为什么那天上午偏偏我不在病房呢?家里人都不在她身边,她死得这样凄凉! 
  我女婿马上打电话给我们仅有的几个亲戚。她的弟媳赶到医院,马上晕了过去。三天以后在龙华火葬场举行告别仪式。她的朋友一个也没有来,因为一则我们没有通知,二则我是一个审查了将近七年的对象。没有悼词没有吊客,只有一片伤心的哭声。我衷心感谢前来参加仪式的少数亲友和特地来帮忙的我女儿的两三个同学,最后,我跟她的遗体告别,女儿望着遗容哀哭,儿子在隔离房还不知道把他当作命根子的妈妈已经死亡。值得提说的是她当作自己儿子照顾了好些年的一位亡友的男孩从北京赶来,只为了见她最后一面。这个整天同钢铁打交道的技术员,他的心倒不像钢铁那样。他得到电报以后,他爱人对他说:〃你去吧,你不去一趟,你的心永远安定不了。〃我在变了形的她的遗体旁边站了一会。别人给我和她照了像。我痛苦地想:这是最后一次了,即使给我们留下来很难看的形象,我也要珍视这个镜头。 
  一切都结束了。过了几天我和女儿、女婿到火葬场,领到了她的骨灰盒。在存放室寄存了三年之后,我按期把骨灰盒接回家里。有人劝我把她的骨灰安葬,我宁愿让骨灰盒放在我的寝室里,我感到她仍然和我在一起。 








  梦魇一般的日子终于过去了。六年仿佛一瞬间似的远远地落在后面了。其实哪里是一瞬间!这段时间里有多少流着血和泪的日子啊。不仅是六年,从我开始写这篇短文到现在又过去了半年,半年中我经常在火葬场的大厅里默哀,行礼,为了纪念给〃四人帮〃迫害致死的朋友。想到他们不能把个人的智慧和才华献给社会主义祖国,我万分惋惜。每次戴上黑纱插上纸花的同时,我也想起我自己最亲爱的朋友,一个普通的文艺爱好者,一个成绩不大的翻译工作者,一个心地善良的人。她是我生命的一部分,她的骨灰里有我的泪和血。 
  她是我的一个读者。一九三六年我在上海第一次同她见面。一九三八年和一九四一年我们两次在桂林像朋友似的住在一起。一九四四年我们在贵阳结婚。我认识她的时候,她还不到二十,对她的成长我应当负很大的责任。她读了我的小说,给我写信,后来见到了我,对我发生了感情。她在中学念书,看见我以前,因为参加学生运动被学校开除,回到家乡住了一个短时期,又出来进另一所学校。倘使不是为了我,她三七、三八年一定去了延安。她同我谈了八年的恋爱,后来到贵阳旅行结婚,只印发了一个通知,没有摆过一桌酒席。从贵阳我和她先后到了重庆,住在民国路文化生活出版社门市部楼梯下七八个平方米的小屋里。她托人买了四只玻璃杯开始组织我们的小家庭。她陪着我经历了各种艰苦生活。 
  在抗日战争紧张的时期,我们一起在日军进城以前十多个小时逃离广州,我们从广东到广西,从昆明到桂林,从金华到温州,我们分散了,又重见,相见后又别离。在我那两册《旅途通讯》中就有一部分这种生活的记录。四十年前有一位朋友批评我:〃这算什么文章!〃我的《文集》出版后,另一位朋友认为我不应当把它们也收进去。他们都有道理。两年来我对朋友、对读者讲过不止一次,我决定不让《文集》重版。但是为我自己,我要经常翻看那两小册《通讯》。在那些年代,每当我落在困苦的境地里、朋友们各奔前程的时候,她总是亲切地在我耳边说:〃不要难过,我不会离开你,我在你的身边。〃的确,只有她最后一次进手术室之前她才说过这样一句:〃我们要分别了。〃 
  我同她一起生活了三十多年。但是我并没有好好地帮助过她。她比我有才华,却缺乏刻苦钻研的精神。我很喜欢她翻译的普希金和屠格涅夫的小说。虽然译文并不恰当,也不是普希金和屠格涅夫的风格,它们却是有创造性的文学作品,阅读它们对我是一种享受。她想改变自己的生活,不愿作家庭妇女,却又缺少吃苦耐劳的勇气。她听一个朋友的劝告,得到后来也是给〃四人帮〃迫害致死的叶以群同志的同意,到《上海文学》〃义务劳动〃,也做了一点点工作,然而在运动中却受到批判,说她专门向老作家组稿,又说她是我派去的〃坐探〃。她为了改造思想,想走捷径,要求参加〃四清〃运动,找人推荐到某铜厂的工作组工作,工作相当忙碌、紧张,她却精神愉快。但是到我快要靠边的时候,她也被叫回〃作协分会〃参加运动。她第一次参加这种急风暴雨般的斗争,而且是以反动权威家属的身份参加,她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她张皇失措,坐立不安,替我担心,又为儿女们的前途忧虑。她盼望什么人向她伸出援助的手,可是朋友们离开了她,〃同事们〃拿她当作箭靶,还有人想通过整她来整我。她不是〃作协分会〃或者刊物的正式工作人员,可是仍然被〃勒令〃靠边劳动、站队挂牌,放回家以后,又给揪到机关。她怕人看见,每天大清早起来,拿着扫帚出门,扫得精疲力尽,才回到家里,关上大门,吐了一口气。但有时她还碰到上学去的小孩,对她叫骂〃巴金的臭婆娘〃。我偶尔看见她拿着扫帚回来,不敢正眼看她,我感到负罪的心情,这是对她的一个致命的打击。不到两个月,她病倒了,以后就没有再出去扫街(我妹妹继续扫了一个时期),但是也没有完全恢复健康。尽管她还继续拖了四年,但一直到死她并不曾看到我恢复自由。 
  这就是她的最后,然而绝不是她的结局。她的结局将和我的结局连在一起。 
  我绝不悲观。我要争取多活。我要为我们社会主义祖国工作到生命的最后一息。在我丧失工作能力的时候,我希望病榻上有萧珊翻译的那几本小说。等到我永远闭上眼睛,就让我的骨灰同她的搀和在一起。


 


读了这篇散文,我对同学们说:〃什么叫'文革'?巴金这篇文章就给我们形象地展示了'文革'!现在有些年轻人,特别是网上一些年轻人居然还讴歌'文革'。这是愚昧!〃


我又说:〃现在的巴金已经101岁,生活已经不能自理,不能说话,但思维是很清晰。现在,他仍静静地躺在上海华东医院的病房里。我在想,他如果知道,此刻,在他的家乡成都,有一群十几岁的孩子还在听他的散文,和他一起怀念萧珊,他一定会很欣慰的!〃

二零零四年十一月二十七日 星期六 晴



 



星期六只上半天课,没有早读。因此,学生往往最容易迟到。但今天早晨来到教室,却看到绝大多数同学都准时到了。只有路遥和唐强迟到了。



语文课时评讲作文。这次半期考试的作文,题目是《独爱 》。OOO写的是《独爱散步》,写他奶奶喜欢散步,因而身体健康。整个作文语言通顺,感情真挚。我特意请OOO上台念他这篇作文。



OOO有些不好意思,但还是走上了讲台,认真读他的作文--


 


 独爱步行


奶奶今年七十好几了。满头的银丝,矮矮的个头。她是一个很有精神的老人,这与她开朗的性格紧密相关,同时也因为她的一个特殊嗜好,独爱步行。


奶奶出生在四川省一个偏远的山区,从小就要扛起养家的重担。日复一日的辛勤劳动,不仅让她身体比同龄的人好,而且脚步也要快得多


记得小时候,父母因为忙于工作,就让奶奶来照顾我。那时我家住在六楼,淘气的我总是讨厌那走 完的六楼,淘气的我总是要奶奶背我。奶奶就左手提着刚买的菜,右手把我支撑住不让我从她背上滑下来。双脚沉重地而又略带频率地一步一步爬上六楼。现在我回想起来,真觉得自己当初太不懂事。


现在奶奶在贵阳和我小姨一起住。小姨至今还是单身,奶奶喜欢上了贵阳温和的天气而不想再回四川了。但小姨家住七楼,奶奶每天上楼下楼都要好几趟,真让人担心她哪天不小心摔一跤。让我一口气冲上七楼我都会气喘吁吁,而奶奶却养成了每天下楼散步的习惯。不仅如此,她还常常走到城郊的公园里去。


曾经有一位老婆婆见奶奶精神如此饱满,不由得上前询问奶奶的年龄。在得知奶奶已经七十好几之后,笑着自叹不如


现在的科技日益发达,生活在城市水泥丛林里的人们早已习惯于汽车,电梯之中。他们忽视了一个重要的问题……健康。奶奶却用现实的行动向那些迷失在机械海洋里的人们默默地讲述着健康的奥秘。也许那些人到了奶奶的年龄,才会意识到自己当初如果多走一段路,多爬一段楼梯,多在公元里散散步的话,现在也不会只能靠着轮椅拐杖前行。


大雾的清晨,一眼望向路灯朦胧的大街,看那人行道上,总会有像奶奶一样,背着双手,微驼着背,一步一步走老人。路灯光把他们的影子拉得越来越长,他们将走向健康,走向永不衰老的明天。

同学们给他以热烈的掌声。这是他欺负同学那件事以后,第一次在班上正面亮相。我就是要给他一个机会,让他感到自己仍然被尊重。



我评论道:〃从OOO这篇作文中,我感到他特别孝顺,很爱他奶奶。哎,你奶奶叫你什么?〃我问。



他不好意思地说:〃叫我'OO'。〃



〃呵呵!如果你奶奶知道你写这篇作文,一定会说'OO真懂事'!〃我笑着说,〃我想,你奶奶一定盼着她的OO能够早日成长为有用的人才。我想,你一定不会让你的奶奶失望的。希望你见了你奶奶,代我问候她老人家,祝她身体健康!〃



班会课,我给学生读了几篇杂文,这些杂文对社会的黑暗现象予以了无情的抨击。课后,文跃海走到讲台问我:〃李老师,我发现你好像对社会上许多现象都不满,是吗?〃



我说:〃是的。我们对社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