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似乎我还应该对那些原本专业就对口的学生说几句:别担心,你们的优势显而易见地还是存在着的。毕竟在面试中被问到相关商业和经济知识的时候,你们的知识准备要好过那些其他专业的学生。但是当其他专业的学生利用课余时间看了看会计和公司财务课本后就能回答出的问题,而你却不幸没有答出,那么你的处境在这种情况下当然会变得更加艰难。同时,即便你是天底下做这份工作专业最对口的唯一一个人,也不要忘记继续展示和证明你的学习能力和对工作的热情。要知道,许多半路出家的人——比方说数学系的去做文字编辑,医
学院的去做作曲家——最终都做得比科班出身的还要好,不信你可以去看看王小波的小说,听听罗大佑的音乐。
Intelligent和逻辑
如果说knowledgeable指的是有知识含量的聪明,smart指的是有操作力的聪明,那么intelligent指的就应该是有逻辑的聪明了。一个人头脑是否清晰,说话、做事情、解决问题是否有逻辑,直接决定着这个人日后的沟通能力、分析能力和领导能力。
咨询公司案例面试的许多问题,有时候答案本身并不重要,而更重要的是找出一个可能的答案的过程。比方说一道问题问的是中国一年会消耗多少洗衣粉,做这道题目你必须要有清楚的逻辑:
中国一共有13亿人口,假设4亿人口住在城市,9亿人口住在农村。住在城市的人口中,假设平均一个家庭为4个人;而住在农村的人口中,假设平均一个家庭为6个人,那么城市的家庭数量为1亿个,农村的家庭数量为1。5亿个。假设城市的家庭一星期洗两次衣服,那么一年会洗96次衣服;农村的家庭一星期洗一次衣服,那么一年会洗48次衣服。每个家庭每次洗衣物会消耗洗衣粉15克。那么中国一年消耗的洗衣粉的总数就是:(1亿×96次+1。5亿×48次)×0。015千克=2。52亿千克。
通过这个例子,相信你也看到了逻辑的力量。只要逻辑清晰,再难的问题,通过分布化解、层层架设的方法,都可以迎刃而解。
Smart和常识
Smart在英语中更多的带有头脑灵活,会办事,机灵等,是一种带有“实践色彩”的聪明。光一个smart不过瘾,老外又喜欢用street smart这个词组来形容某些特别聪明的人。这些人在生活中、大街上培养起一种和普通人不一样的聪明劲,这种street smart里又包含着洞察世事、精明、反应灵敏、善于和敢于抓住机会的意思。
这种street smart据说在天性拘谨、善于服从规则和纪律的中国孩子身上看到的不多。其实我觉得也不尽然。循规蹈矩、从小在真空里长大的学生身上当然没有,但是要说头脑灵活,学校里许多看上去老实,其实蔫儿坏蔫儿坏的机灵鬼还是很多的。但问题是,中国的学生们平时在大学的象牙塔里,关注的事情太有限,也缺乏热情和意识去扩大自己的活动半径,结果许多学生看上去很聪明,和他说几句话就觉得这个人缺乏社会经验,头脑简单,或者,用我觉得更贴切的一句话,就是缺乏mon sense, 缺乏常识。常识外延太广,我们只说说面试中的常识。面试中的常识包括这么几种:察言观色的常识,和面试官言语沟通中的常识,以及在回答问题中所需要的常识性背景知识。
前两种常识在这本书的前后都已经和将要讲到很多,不妨让我们主要来看看回答问
题中所需要的常识性问题。
在咨询公司的面试中,最重要的面试方式是案例面试。面试官给你一些简单的事实,或者一些基本的材料,提出一个问题,这就构成了一个案例。你的任务则是:通过和面试官沟
通,找到更多的信息,同时运用你的背景知识和常识,有逻辑地找到案例的解决方法或者答案。
案例面试中有一大类的问题是估计某一个数值,比如说中国一年会消耗掉多少个灯泡?一架波音747飞机有多重?长城由多少块砖构成?北京的四环路有多长?等等。这种题目能够对被试者的逻辑性、计算能力、常识等等进行考核,因此受到咨询公司的喜爱。
比方说北京的四环路有多长这道题。当然,题目不是很难,但只应该考那些在北京住过一段时间的人才有意义。测算的方法有很多种,一种方法可以从北京的城区面积入手,城区面积大概是三环以内的面积,然后通过估算三环和四环之间的垂直距离,得出四环之内的北京面积,然后根据四环基本上是一个正方形的形状,开平方得出它一边的长度,继而得出周长。
另一种算法更加简单明了,但是要求有更多的生活常识:从北大打车到国贸走四环,不堵车的情况下大概需要40元钱,这段距离大概是四环的1/3强,而北京的出租车前10公里是10元钱,而后每一公里12元,因此你可以简单地算出从北大到国贸的距离,从而得出四环路的长度了。
所以说,很多时候是否具备某些生活的“常识”,就成了能否解答出问题的关键了。
关于street smart的最好的例解,我最近在网上看到了这样一个故事,尽管它是从老板的角度来写的,但是含义深长,值得好好玩味:
一个软件公司的老板面试一个有后台的大学生,给了他一个魔方,要这个大学生在周五之前把魔方转成六面都一样的拿回来。老板的朋友觉得老板用这样的题目来面试大学生不可思议。老板解释道:“咳!这个人有后台,我不好意思不要他,所以给他出个题考考他,以便到时候给他安排合适的职务。”
老板的朋友提醒说:“可能这个大学生会把魔方拆开,再一个个安上去。”
老板说:“如果他这样做就好了。这就说明他敢作敢为,可以从事开拓市场方面的工作。”
“那其他的做法呢?”
“现在的孩子都不玩魔方了,所以我不相信他能马上转好。如果他拿漆把六面刷出来,就说明他很有创意,可以从事软件开发部的工作;如果他今天下午就把魔方拿回来,就说明他非常聪明,领悟能力强,做我的助理最合适了;如果他星期三之前把魔方拿回来,说明他请教了人,也就是说他很有人缘,可以让他去客户服务部工作;如果他在我走之前拿回来,说明他勤劳肯干,从事低级程序员的工作没问题;如果他最终拿回来说他还是不会,那说明他人很老实,可以从事保管和财务的工作。可是如果他不拿回来,那我就爱莫能助了。”
原来如此!
第二天,老板高兴地告诉他的朋友:“那个大学生我要定了。他今天早上把魔方还给了我。
你猜怎么的?他新买了一个魔方给我!他说:‘你的魔方我转来转去都无法还原,所以
我新
买了一个,它比你的那个更大、更灵活!’”
“这说明什么?”朋友问。
老板压低了声音:“他绝对是做盗版的好材料!”
一见钟情
“我们生活在一个残酷的社会,一切都取决于第一印象。”这是一位新加坡女大学生的话,她向采访她的记者解释为什么自己要选择在毕业之前去做整容手术。
想想多少有些令人不寒而栗,人类之间的竞争难道已经激烈到必须通过改变自己天然的相貌才能够生存下去的地步了吗?当然,也许整容在今天或者不远的未来,已经或者即将不是一件真的有什么大不了的事情了,就和我们偶尔有时候心血来潮,去美发店把头发染成黄
色或者红色一样。
还好,第一印象并不仅仅是相貌决定的,而面试也当然不仅仅是第一印象决定的——这是从乐观的角度说。如果我们从悲观的角度说呢,也许第一印象能决定至少50%你的面试结果,而相貌也许能决定50%你的第一印象。
你看,我在这个问题上是比较悲观的,因此,聪明的你也许已经看出我并不是那种在第一印象上能够占到便宜的应聘者。不过不怕,咱们哀兵必胜。
也许你会怀疑:第一印象真的有这么重要吗?
让我来告诉你一个真实的小故事:在美国,曾经有人做过这样一个试验,首先,找到两位面试官,给他们进行了为期6周的招聘技巧的培训,然后,让这两位面试官对98个有着不同背景的应聘者进行了面试,每场面试的时间都为15分钟到20分钟,并且全过程被录了像。面试后,面试官给出对所有应聘者的评估。然后,实验者把每个应聘者的面试录像剪辑成只有15秒长的片段,每个片段只包括应聘者走进房间、与主考官握手以及落座的镜头,其他的镜头都被剪掉了。接下来由另两个面试官根据这些录像片段对应聘者进行评估,结果,他们的评估结果与前两位对应聘者做了全场面试的主考官的评估结果竟相差无几!
这真是让人哭笑不得的应聘结果。因此,那些对传统面试持抨击态度的人得出结论:面试只不过是一场假戏,而应聘者和面试官都是不知情的受骗者。在面试中,应聘者一落座的时候,面试官就已经拿定了主意到底要不要他。面试结果可能取决于应聘者的面貌、身体语言甚至是衣着打扮,却单单与其头脑和思想无关。面试中所提出的问题都只不过是一些表象的东西,其唯一的作用就是为了让双方都相信面试是建立在合理基础上的,实际上,面试结果在提问之前就已经确定了。这样的面试实在是太浅薄了。
当然,这是一个有些过于愤世嫉俗的观点,我并不完全相信这种所谓的“落座之后,一切水落石出”的理论,但是在实践中,倒也真的听到一些面试官们描述过类似的情况。无论如何,我想,我们每个人都已经明白,面试的前3分钟,也许是整个面试中最重要的3分钟。你必须在这3分钟中奠定你的胜局,否则,或许你会从此陷入巨大的被动——想想看,据说90%的空难都发生在飞机起飞后的3分钟里……
让我们看一看前3分钟都可能发生些什么,一项一项地来讨论你的举动和你的策略。
从进入到落座
如果你不会魔法的话,你不能像哈利·波特那样突然一把揭掉隐身斗篷,出现在面试官的面前。因此,也许你得敲门,也许你会被前台的接待员或者秘书引见到面试室去,也许你
的面试官会直接走到你的面前,把你带到面试室去。
在这个过程中,别忘记从一开始就保持微笑和礼貌,不论你在和公司的前台人员、秘书还是给你倒水的勤杂人员说话,都不要摆架子或者居高临下,不要以为真正的面试只是在你到面试官面前才开始,怎样和普通人相处,其实也可能是面试官非常想了解和看重的方面。
当你在面试室门外时,别忘记敲门再进去。也许你觉得这简直是一个过于幼稚的提醒,可是
我亲眼见过在面试室门口紧张的应聘者,如何手握着门把手,大口大口地深呼吸,然后猛地
一推门就走了进去。另外还有其他的应聘者,怯生生地小心翼翼地敲门,敲门声几乎细不可
闻——从敲门声中就已经不知不觉地显露出这个应聘者的个性——对于那些可能潜意识里也正在前3分钟里寻找对应聘者的判断依据的面试官而言,从这些细枝末节中来作出结论是完全有可能的事情。
当你迈过了门槛,眼前就是一条通向你的座位的道路。你一定能想像到那个关于这个阶段最糟糕的笑话,就是你在这条短短的路上绊倒,其实,这还不是最糟的,最糟的真实的笑话是一个应聘者开始在面试官的巨大的办公室里“顺拐”:伸左手,迈左脚;伸右手,迈右脚。所以,你该怎么办呢?你难道不应该小心翼翼地看着路,防止不知道从哪里出现的电线还是桌子腿绊你一跤吗?不,你千万不能这么做,要知道,从现在开始,有一双眼睛在一直看着你。你要做的是,挺胸抬头,拿出你最好的走姿,同时注视着你的面试官的双眼,走到他的面前和你的椅子边上,当然,也别摔跤。
现在我们可以开始来谈谈手上的动作了。知道维纳斯塑像为什么没有胳膊吗?因为在被人注视之下你会发现手放在什么位置是个最头疼的问题。所以,许多应聘者在进入面试室的时候,喜欢手里拿着一个本子和笔,聪明地解决了这个问题。但是我要提醒的是,要把本子和笔放在你的左手,空出你的右手来,因为那是用来握手的。
握手永远是两个人见面时一个挺尴尬的仪式,在和你的面试官之间更是如此。如果你和你的面试官是同性,而你想展示自己在和人交往中主动、积极的一面,你也许可以一进面试室就开始把手伸了出去:记住,要么不要主动,要么就要大大方方让你的面试官注意到你的意图,否则,当你的手落在半空中,而你的面试官没有察觉而只是让你坐下的时候,你可能会觉得相当的尴尬。
更加安全的做法是判断你的面试官的意图,当你发现他有握手的意图时,立刻赶在他的前面把手伸过去;当你发现他并没有握手的意图时,也许你应该考虑换另一种姿势来和他打招呼,也许是点头,也许是鞠躬。这一点尤其当你面对的是异性面试官时更是如此,不要主动地伸手给异性面试官,而是等她或他先表达握手的意图。
握手的时候不要软弱无力,但是也不要故意把你的面试官的手握痛。打招呼的时候不要
回避面试官的眼神,也不要给人一种盯着对方的感觉。一切都在于“度”,生活之中其实总有练习面试的好机会,关键看你平时是不是有心人。
好了,好了,安全地走到椅子边了,招呼也打了,手也握了,终于可以安全地坐在面试的椅子上了。看上去这把真皮的办公椅坐上去一定很舒服,那么你是否真的可以深深地坐下去呢?当然不能。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彻底、深度地坐在椅子上代表着的是心理的放松或者优势,而对于正在面试的你来说,你应该挺直腰,坐在椅子的1/3处,身体略微前倾,这才是个积极的聆听姿态。通过这个姿势,你告诉你的面试官,面试,可以正式开始了。
自我介绍
看看表,现在时间仅仅过去了最多1分钟,危险的前3分钟还远远没有结束。假如你到现在为止都还无懈可击的话,那么,小心,前3分钟中最危险也可能是最关键的考验来了——你的面试官要你做一个自我介绍。
他可以用各种各样的说法表达出这个意思:“用两分钟做一个自我介绍”、“告诉我多一点关于你自己的事情”、“谈谈你自己”或者“你觉得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别以为有的问
法听上去很随便,而你就可以随随便便地回答,要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关系着你第一印
象的最后形成。其实大多数人听到这个问题后,也许都会轻轻地出一口气,心中窃喜:就知道你会问这个!然后开始回想自己在面试前准备好的稿子,于是很流利地开始背诵起准备好的那一段话:“我是某某大学某某学院研究生二年级的学生,现任某某协会的副主席。我在大学期间学习成绩一直保持优异,曾经获得某某奖学金。我同时参加和组织了很多丰富多彩的校园社会活动,比方说某某活动和某某活动。在大三的时候,我还曾经作为交换学生去过美国,在那里学习和生活过一段时间,这对我的英语能力有很大的提高。我明年7月份就要毕业了,我非常想去咨询行业工作,贵公司是我的第一选择和努力的方向……”
你们觉得这个自我介绍怎么样?中规中矩?条理清楚?有一点沉闷?给你留下深刻印象了吗?
站在面试官的角度来想一想,一天之内他要听到可能不少于10个人的自我介绍,其中8个人的介绍形式会大概差不多,那么,当他听到又一个自我介绍的时候,他的情绪是否能够被你感染、点燃,从而开始建立起一个对你良好的第一印象呢?
我认识的一个师兄,在几年前找工作的时候,就把目标放在投资银行业。要知道那个时候,几乎还没有任何大牌的投资银行来到学校招聘,这个行业里几乎全部是“海归”和博士
,而他仅仅是一名本科毕业生。通过努力和自身的实力,他获得了一次宝贵的面试机会。同样,考验来了,介绍你自己。这位师兄沉思了两三秒钟,抬起头说:“我是一个喜欢挑战的人。在大学里我总是主动去寻找挑战、面对挑战、战胜挑战。今天我坐在您的面前,因为我知道您能给我一份充满挑战的工作,而我有信心一定能做得好。”听上去怎么样?如果你是面试官,你会不会立刻有了一个鲜明的印象:这个小伙子的关键词就是“挑战”。尽管这么说的风险可能是在下来的面试中,面试官或许真的会给你一些挑战,看看你的表现。可是冒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