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那就好!"姬丹继续问道:"不知骆先生要到哪里去播种?"
骆博想了想,说道:"听说辽东现在战乱不断,自然不能在那里播种。渔阳郡素来富饶,以臣看还是在渔阳郡播种为好。"
"嗯,渔阳郡内河流纵横,土地肥饶,确实是个好地方!"姬丹赞同道。
再说赵国使臣随鲁仲连到秦国,拜见秦相吕不韦,亲眼见到吕不韦答应赵国伐燕期间决不出兵伐赵,急忙回来报告赵王。赵王一听大喜,厉兵秣马,准备伐燕。
后来鲁仲连回来的时候,又经过了邯郸,与赵王约定,齐国渡河北伐,赵国攻居庸东征。破灭燕国之日,两国平分燕国土地。
赵国有两名将领可用,一位是老将廉颇,另一位是李牧。李牧长期驻守代地,而代地正好靠近居庸关,伐燕的任务自然而然就落到了李牧身上。
赵国北部多山,靠近燕国之地原来属于另一个国家中山国。赵国先王赵武灵王用计攻占了中山国,在这里置立了代郡,从此实行胡服骑射,国力更加强大了。
代地往北是匈奴,到了这个时代,匈奴国势日渐强盛,时常入侵赵国,成了赵国北部边境最大的威胁。
代郡的首府代邑城内有一个面积颇大而陈饰简陋的院落,每天早晚,都有习武之声从这里传出,这一日也不例外。
第一百五十三章 赵太子嘉
习武的是一名少年,虎背熊腰,极其雄壮。少年手中使一柄长矛,使将起来,犹如蛟龙出海,猛虎下山,一招一式,气势不凡。
庭院角落有一名五十开外的老汉,长得方脸浓眉,极有容仪。老汉一直看着少年,不时的含笑点头。一个时辰之后,少年练完,收功来到老汉身边。
这名老汉正是代郡守将李牧,而少年便是李宽。李宽年仅十五,却已是威震代地的猛将,但是还是每日习武,对于自己的武艺,却从来没有懈怠过。
"父亲,你看我的功夫练得怎么样?"少年问道。
"嗯,不错。"老汉点点头,说道:"宽儿在的武艺一道悟性颇高,如今的造诣已经超过为父当年许多,便是为父也没有什么可以再教你了。宽儿,你今年多大了?"
父爱博大,却往往记不得自己孩子的年龄。少年并不奇怪,说道:"父亲,孩儿今年十五岁整。"
"哦,"李牧点点头,说道:"宽儿五岁开始随父习武,到如今已有整整十年。真是光阴如梭啊!"老汉感叹一声,继续说道:"以宽儿现在的造诣,相信天下少有人能敌了。"
李牧为人严谨,便是对亲生儿子也很少称赞。少年一听,不禁洋洋得意起来,说道:"父亲何时任我为大将?孩儿也好随父亲荡平匈奴?"
老汉呵呵一笑,说道:"呵呵,要想做大将,还早着呢。"
"啊???"少年听父亲这么说,心中不免有点失望,问道:"那什么时候才能做大将?"
老汉不答反问:"宽儿,你可知为将之道当以何种品格为先?"
少年胸有成竹,答道:"未将之道自然是以勇字为先!"
"没错,为将者当勇猛进取,方能杀敌立功!"老汉继续问道:"你可知这勇字有小勇和大勇之分?"
"不知。"李宽疑惑地问道:"父亲,何为小勇,何为大勇?"
"小勇者,冲冠一怒,伏尸十步,流血百人。临阵杀敌,与万军之中,披荆斩棘,来去自如。"
李宽沉思片刻,又问道:"那如何才算大勇?"
李牧答道:"小勇乃是匹夫之勇,军中勇猛之精卒比比皆是,不足恃耳!大勇则不同,胸存韬略,腹有良策。运筹帷幄,临机应变。若是用以统兵,则百战百胜,无敌于天下!"
"啊,这么说,孩儿练武十年不过只炼成了小勇!"李宽急切地问道:"父亲,孩儿如何才能成就大勇?"
李牧从怀中取出一本书籍,交给李宽,说道:"从今天起,你就学这万人敌。只要能领悟其中奥妙,便可成就大勇。到时候统领千军万马,横扫天下,莫能挡也!"
李宽接过一看,见封面上写着四个字"李氏兵法",李宽略一思索,便急切地打开来看。
"宽儿,不急!"李牧在一旁继续说道:"此书颇为晦涩难懂,需细细体会,时时咏读,才能领悟其中奥妙。为父自从十五岁时你祖父传授此书于我,至今已有近四十年,为父勤奋研读,不过领会其中一半。"
"啊?"李宽听了大惊,问道:"那孩儿什么时候才能全部领会?"
"全部?"李牧笑着摇摇头,说道:"若是你能领悟其中十之一二,为父便命你为大将。若是你能领悟十之三四,便可为上将。若是能超过一半,为父将奏明赵王,由你接替为父之职。从此赵国傲视天下,再无边患之忧矣!"
李宽脸上现出震惊之色,正色说道:"父亲,孩儿一定努力研读,以报父亲养育之恩。”
此时,突然门口有侍卫前来报奏。
"将军,府门外有人求见,说是太子嘉派来的人。"
"哦,太子嘉?"李牧略一思索,问道:"来人何在?"
"来人正在大厅中等候。"
"快带我去见他!"
太子嘉便是赵王的长子,赵国的太子,名叫赵嘉,不过赵国人都习惯叫他太子嘉。李牧不敢怠慢,急忙去大厅见来人。李牧一直驻守代地,与赵国王室公子素无交情,对于太子赵嘉,李牧也只是听说,没有见过其本人。
虽然太子嘉在赵国口碑颇佳,但是李牧心中还是疑惑,不知为何赵嘉派人到这里来。来到大厅,才发现原来是一名太子嘉的贴身侍卫。
"小人参见李将军!"侍卫见李牧前来,急忙跪下行礼。
"免礼!不知太子差你前来,所为何事?"李牧是武将,不善于客套,直接问道。
"小人不知详情,好像是东伐燕国的事情。太子已经亲自到了代邑城外,离此大约十里处。"来人说道。
"哦,太子亲自来了!"李牧毫不迟疑,说道:"来人,快通知城内文武官员,出城迎接!"
"是!"侍卫答应一声转身便要离开。
"慢!"李牧叫住侍卫,说道:"把将渠将军也叫上吧!"
"是!"
自从投奔了李牧,将渠一般不参加这些与赵国朝廷有关的事情。不过这次来人说是为了伐燕,李牧想起与将渠的约定,想想还是叫将渠也参加的好。李牧是真汉子,为人光明磊落,不喜欢藏着掖着。
不久,李牧等人穿上官服,出城来到离城门二里处,迎接来人。等了约莫半个时辰,远远见到一队约莫数百人的队伍往这边赶来,李牧等人急忙赶了过去。
来人中共有三名官员,走在最前面的是一名宦官。此人李牧认识,记得上次传令也是他,是李牧的本家李公公。中间那位玉面白冠,模样俊秀,约莫十八、九岁年纪,想必是太子赵嘉了。
而最后面一位,李牧见到此人忍不住瞳孔一缩。此人不是别人,正是赵王的宠臣郭开。关于此人的品性,李牧虽然远在代地,也略有耳闻。听说其贪婪成性,被大将廉颇等正直之人所不齿,偏偏赵王又特别宠幸于他。
李牧虽然不是阿谀之人,但对于此人也不敢得罪,见到他也格外小心起来。宁可得罪君子,也不得罪小人。自古至今,有多少贤臣能将人是死在这些小人之手?
"臣李牧叩见太子!"
"臣等拜见太子!"
"李牧见到赵嘉,跪了下去,李牧身后众将也都跪了下去。赵嘉急忙下了马,上前很亲切地扶起李牧,说道:"将军快快请起!"
李牧站起身来,说道:"太子与各位大人前来边鄙之地,怎么也不来事先通知一声?臣也好先准备准备,好孝敬各位大人!"
"哎,将军此言差矣!"赵嘉握着李牧的手,说道:"将军驻守边关,为国御敌,辛苦异常。理应我等犒劳将军,岂有让将军孝敬我等的道理?"
李牧听了一怔,没想到太子嘉如此通情达理,心中不禁对赵嘉更加亲近三分。旁边的郭开一直不说话,但是看得出神情倨傲,相比之下,太子嘉真是礼贤下士之人。李牧急忙将众人往城内让去。众人入了城,赵公公便宣读了赵王的诏书。
等宣读了诏书,李牧这才得知,原来是要李牧领兵攻打燕国。郭开是赵王派来做监军的,而李公公只是来读诏书。至于太子嘉,诏书中并没有说明具体职责,不知道为何也来到此地。
李牧皱皱眉头,不动声色,下令设酒席招待。
酒过三巡,李牧开口问道:"太子,郭大人,李公公,上次燕国侵犯我疆土,所以我军才进攻燕国。如今赵燕两国并无争端,不知何故要兴师伐燕?"
郭开呵呵一笑,说道:"李将军有所不知。此次伐燕乃是由齐国大夫鲁仲连倡议,齐赵两国联合行动。如今之燕国,祸起萧墙,兄弟相争,国内大乱。齐赵两国正好趁此良机联合灭燕,一雪去年燕伐赵之耻。"
郭开说起来眉开色舞,大有谈笑间燕军灰飞烟灭的气概。李牧却没有这等豪气,沉默半晌,说道:"郭大人,以李某之见,燕国未可轻伐也!"
"哦!"赵嘉一听,放下手中酒杯,问道:"将军有何高见?"
李牧答道:"燕国之地,东边靠着朝鲜,北边靠着东胡,这两国国力微弱,算不上大国,对燕国构不成威胁。南边靠着齐国,除了大河并无险阻。齐国若要伐燕,则可长驱直入。而西边却有天下第一关居庸关,易守难攻。即使顺利攻入,燕国东西两千里,战略纵深之地极难深入。到时候齐国攻下燕国最富饶的督亢之地,而赵国只能在燕国的北部山林之间谋取土地,出力多而得益少,实非上策!"
李牧顿了顿继续道:"以李某之见,不如遣一员大将,从南面与齐国一同进攻,方为上策。"
赵嘉想了想,说道:〃将军所言有理。既然如此,我当奏明父王,另行???"
赵嘉话未说完,一旁的监军郭开冷哼一声,说道:"李将军难道想抗旨?"
〃不敢!"李牧一怔,对郭开拱拱手说道:"李某只是陈述事实而已。"
〃哼,谅你也不敢!"郭开朝赵嘉拱手一礼,对李牧说道:"太子亲自至此,是想看将军杀敌立功,而不是推委。还请将军遵从赵王所命,为国建功,为太子效力。"
"郭监军请放心,李某食禄多年,自当为国效力,为君分忧!"李牧顿了顿说道:"李某明日便发兵进攻居庸关!"
宴会过后,将渠来到李牧府上。
将渠问道:"李将军,将某来代之前,你我约法三章,答应不从代地进攻燕国,此话可还作数?"
"大丈夫一言九鼎,当然算数!"李牧干脆地答道。
"那今日席间???"
"今日席间,老夫也是不得不答应下来,应付一下而已。"李牧沉吟片刻,问道:"不知将军离开居庸关之后,现在何人为将?"
"不知。不如让末将前去打探?"将渠问道。
"嗯!"李牧点点头说道:"明日将军可假装进攻居庸关,顺便探查燕军情况。"
……
两人正在商议明天的事情,突然门口侍卫来报,说太子赵嘉孤身便服前来,现在已入府门。李牧急忙令将渠去屏风后面躲起来,自己一人出迎。
不久,李牧将赵嘉迎入一间内堂,屏退左右,问道:"太子为何孤身一人至此?"
赵嘉神情暗淡,问道:"将军可知社稷之危否?"
"不知!"李牧微微一怔,问道:"我赵国文有虞卿、毛遂,武有廉颇、李某,何危之有?"
"哎!"赵嘉叹了口气,说道:"都怪那奸臣郭开弄权。不日,我赵国将有萧墙之祸矣!"
"哦?"李牧大惊,问道:"此话怎讲?"
"我乃是长子,父王立我为太子已有多年。我因看不惯郭开奸佞,得罪于他,如今他竟然勾结四王子赵艾,欲立赵艾为太子!"赵嘉悲愤不已,含泪哭诉:"我为太子多年,并无过错!一旦废除,必为奸臣所不容也!"
话说到这里,李牧哪里还会不明白?今天李牧一直奇怪赵嘉前来却没有任命,不知为何,如今看来,是来寻求支持的。
萧墙之祸非同儿戏,现在的燕国便是因为兄弟争夺王位,才导致国内大乱,让邻国有机可趁。身为大臣,李牧自然知道厉害,思索片刻说道:"太子名份早已定下,岂能轻易更改?自古废长立幼,取乱之道也。赵王难道不知武灵王沙丘宫之祸?"李牧向赵嘉拱拱手,继续说道:"太子请放心,臣将修书一封,冒死进谏。"
赵嘉一听大喜,顿首拜道:"将军真乃是社稷之臣!若能如此,将军使赵国危而复安,大恩大德,嘉绝不敢忘!"
"太子何须如此?快快请起!"
两人商议一阵,李牧问道:"太子,郭开乃是大夫,不懂军务,为何来此做监军?文官做监军,不通军务岂不要坏了大事?"
"将军有所不知。"赵嘉解释道:"郭开说是来做监军,实则是来监视我的。"
"哦?此人如此可恶!"李牧一听,对郭开此人更加反感,目露杀机,说道:"太子,不如找个机会将他杀了!"
"不妥,不妥!"赵嘉急忙摇头,说道:"郭开乃是父王宠臣,在朝着还有四王子、以及大夫赵郝、楼昌等一帮党羽。将军若是在代地动手,父王必定降罪于你!"
李牧想了想,道:"即如此,太子还是速回馆驿,免得被郭开发现。"
"好!"赵嘉一听也急了,起身告辞。
李牧将赵嘉送到后门,又命侍卫偷偷跟在身后,护送赵嘉回去。临分别之前,李牧特意叮嘱赵嘉,万一邯郸有变,赵嘉可以到代地来,李牧父子将力保太子。
第一百五十四章 红颜为国
李牧回到内室,将渠急忙从屏风后出来。
“将军!”将渠对李牧拱拱手,说道:"自古宫闱之事凶险无比,你现在插手其中,恐怕日后给自己招来大祸啊!"
刚才发生的一切,将渠都听得一清二楚。联想到自己在燕国的经历,将渠不得不对李牧提出忠告。
“将军所言极是!”李牧沉默片刻,说道:"只是李某身处庙堂,不得不如此。当年将军在燕国没有置身事外,想必也有不得已的苦衷吧?"
将渠听了沉默不语。李牧说得没错,官场这个名利场就像是一个巨大的漩涡,一旦进去了,便休想再洁身自好。既然无法改变,将渠只能支持李牧的决定。
将渠能理解李牧的苦衷,沉默片刻,将渠问道:"李将军,你果真要对废立之事向赵王上书直谏?"
"怎么?"李牧一听将渠口气,问道:"将军有何高见?"
"将某以为此事不妥!"将渠顿了顿说道:"将军远在边鄙,朝中之事岂能尽料尽知?将军贸然上书,恐怕帮不了太子,反而给自己招来不测之祸。"
见李牧陷入沉思之中,将渠继续说道:"将军若是真想帮太子,不如好好经营代地。日后若邯郸事发,太子也好有个依靠。"
李牧思索片刻,对将渠顿首说道:"多谢将军指点,若不是将军提醒,李某险些铸成大错。"
将渠与李牧两人虽然都领兵打仗,却有所不同。李牧一生为将,没有在朝堂上为官,所以不知朝堂凶险。而将渠虽然也能领兵打仗,却被燕王喜拜为大夫,一直在朝中为官,只是在有战事的时候才出征,所以对朝堂之事更加了解。
第二天,居庸关守将盘麟正在训练士卒,突然有军士来报关外鼓角声大起,盘麟吃了一惊,急忙带兵到了居庸关城楼。盘麟凝目往关外看去,只闻鼓角之声,却不见一兵一卒。
盘麟心中疑惑,派了几名士兵下关去查探。不久,士兵回报,说有大队赵国兵马正在山坳处击鼓呐喊,却不出击。
盘麟听到军士回报,虽然不知赵军到底捣的什么鬼,但既然没有前来攻关,自然也不好前去招惹。
居庸关地形利于守,不利于攻,盘麟是不会主动出击的。不过盘麟也没有放松,下令增加警备,谨守城池,以防不测。
过了两天,代邑中太子赵嘉和李公公告辞回邯郸去了,只有郭开身为监军,不得不留下来。
既然是监军,李牧便把他当作监军来对待,每天都主动向他汇报军情。这些军情当然是虚假的,今天伤了多少多少人,明天杀敌多少多少,听得郭开心烦意燥。其实郭开对这里的战事并不关心,过了几天,便找了个借口回邯郸去了。
郭开一走,居庸关这边也就彻底消停下来了。不过此事传到蓟城外统领大军的姬丹耳中,让姬丹感到一阵紧迫感。
从新年到现在整整半年时间,姬丹一直处于内外交迫之中。燕国内部与姬贤多次血战自然不必说了,而辽东更是与朝鲜和东胡都交上火,现在姬丹甚至不知道到底局势如何。
眼看快要大功告成,结果现在来了一个齐国,大战一场才勉强遏止住齐兵攻势。如果现在再来个赵国,那姬丹就只能全线收缩,退守右北平一带了。
此时蓟城内还是秩序井然,除了城门紧闭了一月有余之外,跟平时没有任何区别,连著名的醉乡楼也还是天天开张,生意一点不见减少。
这一日,醉乡楼的头牌柳絮还是如往常一样上台献唱。虽然柳絮的琵琶声还是那么轻灵动听,歌声还是那么悦耳,但柳絮心中一直牵挂着燕国的战况,牵挂着城外的一举一动。
此处客人很多,而且多半是有一定身份地位的,柳絮轻易就能打听到现在的局势。听说城外攻城每天不息,却一直攻不下来。城内的王宫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