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虽说他已经十一岁;可姊弟情深;委屈愤怒之下;眼泪都出来了。
这熊孩子。
沈瑞被迁怒了;哭笑不得;想着何泰之这一年来对自己的亲近;便也不忍瞒他;低声道:“老师已经病愈……只是之前在官场上得罪了人;如今在避祸;不敢让人晓得;才露了一面就又回房休息的……”
何泰之闻言;不由惊愕。
他瞪了沈瑞半响;方醒过神来;小声道:“真的?”
沈瑞白了他一眼:“骗你作甚?”
“怪不得我爹我娘同意冲喜;;大哥也没有反对”何泰之后知后觉道:“好啊;只瞒了我一个;难道我就是信不过的么……”
他越说越气;望向不远处坐着的何泉之;恨不得要上前理论的模样;到底知晓分寸;晓得不能闹出来;就气呼呼地看着沈瑞埋怨道:“我向来与瑞表哥好;瑞表哥却不提前知会我一声;害我担心了这许久……”
沈瑞低声道:“是我错了;改rì摆酒给表弟请罪。”
何泰之见他老实认错;倒是不好再迁怒;有些怏怏:“旁人家的喜事办的恁地热闹;姐姐的亲事却这样;受了这些委屈……”
沈瑞小声安慰道:“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别的我不敢说什么;老师不仅学问好;人品也是顶好的……”说到这里;忍不住附耳小声道:“老师德行堪为君子;不二sè……”
这句话要是说给旁人听;是极有诱惑力的。毕竟如今这个世道;仕宦人家;除了公主下降之外;有几个女子能不与人分丈夫的。
何泰之只有十一岁;即便读书读的好;可在男女之事上还是懵懵懂懂。
加上何学士当年是“高娶”;夫妻感情又好;并未置妾室;沈大老爷与徐氏早年虽因求子置过妾室;后来子嗣没求成;也都散了妾。
至于乡下何家那边的亲戚;倒是有置妾的;不过同灶上婢似的;花钱买人使唤;抬脚就能卖了的。
因此何泰之对于内宅争斗;便也没有直观认识;只道:“这有什么可说的?不会是有病?”
沈瑞翻了个白眼道:“反正是难得的人品;你回去说与姨母、表姐说;看她们欢喜不喜欢……”
能名正言顺地置妾室通房的世代;像王守仁这样的cāo守;堪为“圣人”。更不要说王守仁原配已经去世三年半;他又是壮年。
何泰之觉得被小瞧了;可也没有与沈瑞再就此事拌嘴。
不过等到回家后;何泰之就悄悄与小徐氏说了。
“若真是如此;那就是你姐姐的福气……”小徐氏听了这个消息;果然很高兴。
不过待何泰之再去告诉何颍之;何颍之却没有什么反应。
何泰之见姐姐人前带笑;人后怅然若失;心里只觉得酸酸的。
虽晓得姐姐心里未必能忘得了青梅竹马的沈珞;可何泰之也晓得“逝者已矣”;便将沈瑞平素里赞王守仁的那些话;说了一遍又一遍……
第二百四十四章 青云路始(一)
等到王家与何家的喜事办完;除夕降至。
同去年相比;今年沈宅添了不少生气。加上族人、姻亲在京的也多;各种宴请不断。祝允明与沈玥虽之前醉心备考;可到底是大年下;也出来应酬。
沈家三个小辈;四哥还在襁褓中;就只有沈瑞与玉姐跟在徐氏身后;料理年节事物。
玉姐话不多;可耳濡目染之下;行事有徐氏之风;是个很心中有丘壑的小姑娘。徐氏颇为欣慰;沈瑞对这个妹妹也多几分真心疼爱。
之前买的金项圈与银锞子;沈瑞就在除夕前做了年礼;送了玉姐。
玉姐这里;也早备了一套新衣服给堂兄做年礼。
他们堂兄妹亲近;家中几位长辈都看在眼中;各有思量。
在大老爷夫妇看来;沈瑞并不因二老爷、二太太与孙氏早年恩怨就疏远二房骨肉;是个心怀广阔的。
说起来;玉姐只是庶女;又是堂妹;没两年就要出门子。以后只要沈瑞照拂的;没有什么能帮到沈瑞的地方。
沈瑞能不考虑恩怨;不计较得失;真心对玉姐;尤为可贵。
三老爷并不知晓沈瑞晓得三十年前的往事;只觉得沈瑞能善待堂妹;以后对四哥也错不了。毕竟他与三房长辈的关系;比二房要更亲近的多。
三太太是女人;想的仔细些;对丈夫感概道:“送玉姐东西不算什么;瑞哥做哥哥的;与堂妹礼尚往来是应有的;难得是这份贴心……大伯与大嫂好眼光;瑞哥确实当得了长子……”
沈瑞一口气散了五十两金子出去;也是心疼。原本除了给玉姐定个分量十足的项圈之外;剩下打算给冬喜、柳芽一人一本做嫁妆本。
大明朝虽在服制上有要求;金玉饰品非诰命不得佩戴;可从成化帝宠爱万贵妃;宫中崇尚奢靡开始;上行下效;民间奢华之风也渐始。
别说是仕宦人家女眷;金玉上头佩戴不再严遵律法;就是庶民商贾之家;披金戴银也是常事。
不过沈瑞让冬喜、柳芽置办金饰;更多的是看重的金子的保值。
没想到冬喜做主买了那么送礼的饰品;她与柳芽两个每人就挑了二两重的东西。
一两金兑十三两银子;这算下来每人是二十六两银子;加上每人一套五、六两重的银首饰;每人也不过是三十两银子的东西。
冬喜jīng心服侍了他一年多;嫁的又是长寿;两人都是孤儿;连个亲人都没有;沈瑞如此会小气?柳芽又坡脚;以后说亲时如何能不被嫌弃?
只是冬喜晓得规矩;不贪心;沈瑞便也不再让她自己张罗。只是心里打定主意;等到冬喜成亲时;再私下贴补她与长寿两个。
冬喜与长寿两个不管是之前;还是以后;都是他得用心腹。
除夕一过;就是正月。
除了沈家的姻亲族人之外;官场上的人情往来;比去年更盛一筹。
沈瑞作为大老爷嗣子;沈家名正言顺的公子;也是片刻不得闲。或是在家招待亲友;或是随大老爷出门应酬;偶尔还要奉徐氏出行。
又长了一岁;沈瑞已经十四岁;身量已经五尺三寸;俨然翩翩少年。
不少人打听沈瑞的亲事;待晓得他年前订了杨大学士家的长女;都是叹惋不已。
谁不知晓沈家早年千里良田一根米啊;去年沈珞落马夭折的消息;也不是秘密。如今沈家则了嗣子;沈大老爷高升;沈族子弟成才者众;一番繁华景象
有心与沈家结亲的人家;就不是一家两家。
四哥才过百rì;当然不会有人问询;打听的就是小二房嗣子沈珏与庶女玉姐。
沈珏入嗣二房后;虽在京待了大半年;不过因随着三老爷读书;鲜少出去应酬;见过沈珏的并不多。
倒是玉姐;年前年后跟在徐氏身边;经常出门。
加上她虽是庶出;可到底是四品官之女;尚书的亲侄女;就也有不少太太为自家庶子小辈打听玉姐。
徐氏也透过话去;给侄女择人家;不挑门第;要对方不挑嫡庶的;还需是读书人家的子弟。
这也是心疼玉姐;要是只为门当户对;选个二品、三品大员家的庶子、庶孙;极为容易;可是庶媳妇难做;上面两重婆婆;也难得家族助力;反而需做牛做马为嫡出兄弟做臂助。
那种家中庶能压嫡的人家;即便来提亲;徐氏也不敢将侄女嫁进去。
至于读书人家子弟;那也是为了沈家以后能多一门姻亲;沈瑞、沈珏兄弟以后多份助力。
那些太太也知趣;将闭口不再提庶子;只提侄儿外甥之类。
只是除了商户人家;又有几个不重嫡庶的?提出的几个人选;多是旁枝或是依附亲戚的落魄户;想要迎娶玉姐;为的还是尚书府的权势与玉姐的嫁妆。
这样的人选;徐氏如何会考虑?
虽说玉姐才十三岁;还有两年及笄;亲事并不急;可这试探之下;徐氏心中还是有些懊恼。
她也是知天命的年纪;年前年后又cāo劳颇多;又在玉姐的亲事上受了憋闷;情绪就有些怏怏。
大老爷见状;便道:“实是不行就给二弟去信;将玉姐记在乔氏名下……沈家这一代就这一个女孩儿;又是个孝顺懂事的;亲事上总不能含糊……”
徐氏叹气道:“我之前也想过如此;可那不过是自欺欺人罢了……等到结亲的时候;能糊弄得了谁去?真要挑嫡庶的人家;记名也无用。”
大老爷想了想;道:“实在不行;就从寒门举人中择婿;当年太爷为三妹就是这样择女婿……”
徐氏摇头道:“这世上像杨姑父这样念旧情的人有几个?再说;杨家当年只是家道中落;并非全无根基……”
玉姐落地十三年;嫡母过问的时候少;反而是徐氏这个大伯娘过问的时候多。加上人上了年岁;就怕孤单冷清;大老爷每rì往衙门去;沈瑞每rì要上学;陪在徐氏身边就是玉姐;娘俩的感情倒是越来越深厚。
等到看到玉姐真心敬爱沈瑞这个堂兄;沈瑞也能对堂妹看爱有加;徐氏就生出个念头来。沈家即便过了嗣子;小三房也生了四哥;可只有堂兄弟三人;还是单薄。
沈珏读书资质不错;可上面还个不省心的嗣母;嗣父也不是明白人;能担当起二房的那一滩;不拖累沈瑞就是好的。三房那里;四哥才几个月;又是病弱的父亲所出;以后如何还都不好说;起码二十年之内;都要靠着长房过活。
沈瑞身为长房嗣子;连个臂膀也考不上;以后太辛苦。
要是玉姐成了长房的女儿;说一门妥当的亲事;沈瑞这里也能多个妹婿。而对玉姐来说;离了乔氏那样的嫡母;将长房当成依靠;也是好事。
只因二老爷这有玉姐这一个亲女儿;徐氏即便因私心起了念头;也都压了下去。
不过等到看到来打探亲事的“歪瓜裂枣”;徐氏压着去的念头又起来。
她想了想;便道:“老爷;即便记嫡;正式结亲时难免论起嫡庶;要是过继过来;本生亲那边却是无需提及的……即便是说起来;也没人会去计较……
大老爷闻言;不由迟疑。
玉姐是他的亲侄女;为了说门好亲事;过继长房也不是大事;他也舍得为侄女预备一份嫁妆。可是对二房来说;沈珏是嗣子;玉姐却是亲女;二老爷未必舍得过继。
徐氏也明白大老爷顾忌;并不想勉强;便道:“要不就给二叔去信问一句;听一听二叔的意见?小一辈只有玉姐姊妹一个;真要嫁给小门小户还真叫人舍不得……”
即便有私心在内;可徐氏也不想勉强成事。
毕竟玉姐过继长房;以后婚嫁聘娶就归了长房;说起来也费事。要是给她选的人是出息的;能做上沈瑞臂助;要是个平庸的;说不得以后还给沈瑞增加负担。
还是两厢情愿的好。
大老爷久在官场;晓得族人姻亲的重要。
沈家二房庶女;与沈家长房嗣女;绝对不是一个分量。
真那要按照徐氏建议;不管对玉姐还是对沈家都是好事。玉姐的亲事也不会再高不成低不就;叫人为难;就可以在名门仕宦人家择优秀子弟。
大老爷点头道:“好;我与二弟去信。他即便再糊涂;也晓得怎么对玉姐才是好的……”
徐氏闻言;心中的浊气终于散了不少。
沈瑞这里;并不知晓徐氏与大老爷的打算;只晓得徐氏出门会带了玉姐;有相看人家的意思。
虽说他心里觉得玉姐还是小姑娘;可也晓得这个时候姑娘十三、四议亲;十五、六出阁是常例;便也不去啰嗦。
过了正月十五;衙门里开印;大兴县衙贴出了告示;今年的县试开始报名了。
京城是顺天府;顺天府倚郭宛平县、大兴县。
京城从正中间分开;左半拉隶属宛平县;右半拉隶属大兴县。
沈家二房在京入籍大兴县;因此沈瑞就要应大兴县的县试。
县试是二月里举行;由县令主考;主考地在县衙大堂。
待县衙贴出告示后;学子就可以去县衙礼房报名了……
第二百四十五章 青云路始(二)
从读书识字起;一个儒童经过十年寒窗苦读;到十六、七岁下场应童子试;有望成为秀才。资质好的可要提前几年;资质差些的考到三十岁还过不了院试的大有人在。
不过即便过不了院式;只要能过了县试、府试;就是文童;可称“童生”;就区别与“民”、“民人”;见官可要有座。不仅面上体面;屁股也变得金贵;即便是犯了事;公堂之上也多给几分颜面;轻易不会打板子。
京城首善之地;勋贵官员多;百姓也比地方上殷实;报名县城的儒童多。
沈瑞所在的chūn山书院;先生们是提倡早下场的;因此戊班京籍的考生;在弘治十五年chūn就纷纷报名应童子试。
因考生籍贯在京府各县;应试地方不同;告假离书院的学生也多了起来。chūn山书院平rì里请假不容易;可每逢考期却是很宽松。
沈瑞籍贯在倚郭的大兴县;县衙就在京城东南;并不需要出城;可沈三老爷还是建议他请假;在家接受三老爷的“小灶”。
沈瑞从谏如流;自然无异议;因此便也随大流在书院里告了长假。
因今年是会试之年;京城士子云集;考试气氛很是浓烈。
同会试相比;县试就显得不起眼。
不过这是科举的第一步;沈瑞又是沈家的希望;长辈们对于此事依旧很关注。
至于为什么是三老爷盯着沈瑞应试之事;而不是王守仁这个老师;那是因为过了二月二;王守仁就携了继妻何颍之回乡“养病”去了。
沈瑞之前的课业;王守仁始终盯着;对于学生的水平心中有数;县试、府试都是无碍的;院试不出意外也能过;并不担心什么。
倒是沈瑞自己;因身边人起点太高;不敢再像过去那样想着过线即可;对自己倒是越来越严厉。
三老爷这些rì子陪着沈瑞读书;看出他的要强;便也有心帮侄儿一二。
只是沈瑞的功课尚可;县试又不是学政主考;都有县衙礼房出题;不好押题。至于使手段从县衙买题;又不至于也不屑如此。
他思前想后;不担心侄儿的作文水平;倒是担心他不适应考试节奏。
因此;他便根据县试水准;自己出了一套考题;打算设了个小考场;让沈瑞假装考一次。
沈瑞听了;莫名惆怅;这不就是模拟考试么?上辈子高考时;每月考一次;大家都熟啊。
因县试天不亮就点名;考生提篮子进场;三老爷便也知会徐氏;给沈瑞准备了提篮;里面出了文房用品;还有食物与水。
二月初四这rì;沈瑞丑时起床;穿戴整齐;用了早饭;而后就提了提篮去了东院模拟考。
三老爷这里;完全按照县试的程序;天未亮点名进场。
县试一共考五场;每天一场;关键是第一场“正场”;其他四场都是打酱油的。
正场考卷内容除了四书五经里的填空题之外;就是时文两篇。县试的名次;取决于正场的发挥。
偏生不管是死记硬背的经书题;还是时文;都是沈瑞的长项;倒是无需担
沈瑞又是快手;从晨初(早上七点)开始答题;用了不到两个时辰;就答完题;做完两篇花团锦簇的时文。
只是县试考场;即便答完题;也不能直接出考生;要等交卷的考生满十人才放一次。
三老爷就收了考卷去判卷;让沈瑞继续在“考场”里适应;一直让他坚持到申初(下午三点)。
这期间;沈瑞可也吃自带吃食;也可以在考场“买水”;就是不能出去方便。
沈瑞为了这个;早上就没有吃流食;倒是并不觉得难熬。
等到了申时;三老爷才拿着看完的卷子;笑眯眯道:“如此文章;院试也无妨了……”
沈瑞来大明朝已经四年半;除了读书就是读书;为的就是科举。
听了三老爷的话;他也松了一口气;道:“三叔;那案首……”
院试惯例;县试案首与府试案首都会取中;为的是顾全知县与知府颜面;也是儒林惯例。
沈三老爷想了想;道:“要说瑞哥这火候是差不多;不过京县到底不同地方;书香门第多;知喜好不同;这名次倒是不好说;不过应在前十之列……”
有科举以来几百年;连中六首的也就只有一人。至于那些中了小三元;乡试屡试不第的大有人在。
沈瑞只是希望名次好看些;倒是并不苛求案首;之所以在“案首”这里问一句;也是对院试有些担心;盼着取巧罢了。根据三老爷所说;县试考题最简单;到了院试就与乡试差不多。
如此一来;要是县试得了“案首”;就不担心院试了;也是好事。
从初四考到初八;五场模拟县试下来;三老爷面上都带了乏sè;沈瑞依旧jīng神头十足。这是沾了他每rì练拳与练习吐纳功夫的好处;体力充沛。
三老爷见状;只有羡慕的。
三老爷不爱动;是个地道宅人;沈瑞劝了他两回;想要拉着他一起练拳;都让三老爷给推了。
如今三老爷既有心继续科考;最担心的就是自己身体。如今他有了儿子;不敢拿自己的身体冒险。
这回见沈瑞锻炼身体的好处;三老爷就主动提及与沈瑞一起练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