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所以要得个好成绩很难。内地去的学生大概要到二年级之后才能慢慢适应,他们的成绩大都是从二年级到三年级之后,才开始从B以下慢慢提升到B以上的,而真正学得特好的学生大多是香港学生。这一点上,内地学生比不上香港学生,主要原因是学习环境不同。
那么在香港学习跟在内地学习的不同之处在哪里?我常常开玩笑说,只要你是在内地的大学念完本科,就充分证明你是一个没有创造力的人。你知道内地的教育制度培养的是什么样的人吗?培养解题高手,如无聊的奥林匹克数学竞赛。这种竞赛依我看来就是浪费生命和扼杀创造力的源泉,学生根本就不该参加这种考试,那题有什么好解的?但是这却是很多学校的入学标准。我们都知道,国家搞的少年班最后都失败了,为什么?因为中学选出来的尖子生都不具有创造力,只是解题高手。所以中科大少年班培养的是中国一群最优秀的解题高手,而不是真正的天才。
在内地的教育制度下,如果你是一个富有创造力的天才,那么你很可能就是第一批被淘汰的,因为这个系统特别不喜欢有创造力的人。小学老师会喜欢调皮捣蛋的学生吗?不会,他们喜欢什么样的人?喜欢手背在后面上课,努力学习,不讲话的乖学生,但这样的学生普遍缺乏创造力。在香港,老师对学生创造力的要求,虽然不如美国,但和内地的大学相比,要强得多。比如很多教授要求学生分析某一家公司,但至于如何分析,找哪一家公司,找什么资料,我们基本上都不说,由学生自己思考、自己定题目、独立完成。这和内地的教育模式完全不同。虽然我们相对而言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但是还做得不够,很多时候香港学生也是在解题。不过这没有办法,不是我们可以改变的。总而言之,香港和内地学生的不同学习态度是值得大家反思的。
经过在香港一两年的学习,由于跟不上进度,内地来的学生通常会产生很大的挫折感,但是,如果他们高中毕业后就来香港念书,那他们的英文与广东话都可以讲得很流利。如果是在内地念完大学后再来香港念书,那他们基本上是学不会广东话的,同时英文也讲得不流利,这是我个人的感触。虽然在香港当了多年的教授,但是在香港教书时,我还是感到很痛苦。
痛苦在哪里呢?第一,我不会讲广东话,无法很流畅地和香港学生沟通。我开的课很复杂,不像数学、英文课很样简单,课堂上涉及公司治理、兼并收购、意识形态、剥削、宗教革命等许多专有名词,如果我用英文授课的话,很多时候学生听不懂。比如我用英文授课时,香港本地学生听懂的比例是70%;如果讲普通话呢?那就更糟糕了,听懂的比例不到30%。所以当我要讲一节很复杂的课时,我既不用英语,也不用国语,而是找一个会说国语和广东话的学生,叫他站到我旁边,把我讲的国语翻译成广东话。如果内地来的学生和香港的学生同时听课,那是最麻烦的事,我简直不知道该选择哪种语言讲课才好。
我相信各位有很多的问题,接下来我们来一个互动。不管你是对香港教育制度本身,还是对香港的研究生教育、本科生教育或者你的子女的教育等有问题的话,都可以向我提问。
五、香港大学在内地的招生政策和学习费用
观众:郎教授您好。您能给介绍一下香港中文大学在内地招收研究生的政策吗?
郎咸平:香港中文大学在内地招收本科生和招收研究生的政策是完全不同的。按照最新规定,报考香港大学的学生是第一批被录取的,等到这次录取结束之后,内地大学再开始录取。就是说如果第一批你报考了香港的大学,并且被录取了,你就可以人学了;要是没有被录取,那么等第二批录取工作开始时,你还可以去报内地的学校,这是针对本科生的招生政策。如果是报考研究生的话,你就必须要直接向各系申请,而不是通过内地的研究生入学考试。各系的要求不一样,而GRE或者GMAT成绩是统一审核的。很多学生给我写信,问我可不可以到香港念研究生,我的回答是不可以,因为教授不能够自己招收研究生,而一定要通过学校的受理,然后由教授审核。不过申请香港的研究生要比申请美国的难,因为香港政府的全额奖学金录取名额非常少,包括博士生,一个系也只招收三四个。但如果你念EMBA这种特殊的课程,申请也许会相对容易些。
观众:刚才您说香港培养的学生比内地培养的学生要更有创造力,但是香港现在却采用内地的高考作为选拔机制,对于这种现象你怎么解释?
郎咸平:非常好。如果你是香港的决策者,你在内地招收学生有别的办法吗?
观众:郎教授,您好。我想问一下,一个高中生去香港读一个本科专业,他4年的费用大概是多少?
郎咸平:4年下来大概40万元,而在内地读的话大概是4万元。虽然费用差别巨大,但是你在香港所学到的东西才是最关键的。我们对学生的要求非常严格,而且毕业生在找工作和留学方面,与内地大学相比都有较大优势。
六、内地的教育方向值得我们深思
观众:您刚才说香港的教育是通才教育。对于国内的教育,我用一个不太贴切的说法,就是为了将来的就业。我想请您就此和美国的教育比较一下。还有,对于内地的在读大学生和毕业生而言,他们应该怎样更好地提高自己的水平和修养?
郎咸平:你的问题涉及面很宽,我很愿意回答。我们对教育的本质理解有多少?举个例子,美国的MBA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我可以这么告诉你,全美几乎所有大学的MBA教育用的教科书、做的练习题和考试的题目基本上是一样的。你们可能会觉得很奇怪,如果教育都是一样的,那怎么评判好与不好呢?在这种情况下,毕业生的出身就显得很重要了。像哈佛大学、沃顿商学院或者芝加哥大学,他们招收学生的要求特别严格,你要是能够被录取,一旦毕业之后,别人会对你刮目相看。虽然你学的知识和别的学校一模一样,但是既然这些学校能录取你,那你肯定是非常优秀的。
美国各个大学毕业的MBA是不同的。名校的毕业生,薪水高,就业机会好;一般学校的毕业生,薪水低,就业机会差。但是你肯定会奇怪,既然学的东西都是一样,岂不是各校都没有了特色?这正是美国MBA教育的伟大之处。企业员工如果想获得晋升,要进入管理层,就必须要有MBA学位。美国的MBA教育的基本目的就是提供一个相同的对话平台,以大幅减低沟通成本。在美国公司里,从首席执行官一直到新来的员工,由于所学的都一样,因此顶层跟最底层的沟通是没有问题的。美国的MBA教育是通过各个大学的优劣选拔人才,但其灵魂是造就一个相同的对话空间。因此美国企业运行时,其交易成本和沟通成本非常低,而中国企业却非常高。
各位还记得吗?美国通用电气公司的首席执行官做演讲时,我们很多企业家问的问题他都听不懂。比如,如何沟通关系?怎么激励员工的家庭环境和工作态度?他都听不懂。为什么他听不懂?美国通用的首席执行官韦尔奇说,一心一意做自己该做的事。做什么事?公司的战略规划。而我们的企业家,却要花70%的时间做那些不该做的事——与下属沟通。沟通不是一个简单的讲话,而是包含各个层面的,如战略、理念等,因此,我们的企业家不但要跟下属沟通,还要跟政府沟通,所花费的时间起码占了他70%以上的精力。我们的企业家既要做企业家,又要做政治家,他们太难了。美国的MBA教育使管理者把这70%的时间节省下来了,让他们全心全意地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比如,首席执行官把企业战略规划好就行了。这是美国MBA教育的成功之处。
我们内地很多学校最近搞的MBA教育、EMBA教育情况怎么样?那是各吹各的号,各拉各的调。甚至还有金融学院这种不可思议的本科院校。对于金融学,我们能够开出来的独立课程最多就五门。可金融学院居然分了三四个系,授课内容就是把五门课进行排列组合,这是什么?荒谬!集天下英才而毁之,浪费时间。香港中文大学还不是那么规范,还有本科生。而在美国,很多学校的商学院根本就没有本科,只有MBA,为什么?因为本科生根本就不该念这个,他们需要学习心理学、数学等基础学科和人文学科。
所以美国的法学院、商学院和医学院都是只招收研究生。我们没有听说过美国本科有念法学、商学和医学的,只有中国才有。对于这三个专业,美国都是研究生才去念。本科生念的是人文学科、自然学科、历史和心理学,这是美国的教育制度。更有趣的是,在美国,本科所学的知识和就业是无关的,和就业有关的专业都在研究生阶段。像普林斯顿大学,它根本没有商学院,但其毕业生都找得到工作,为什么?因为美国是一个以服务业为主的国家。要是你拿这个制度和我们中国相比,就会发现中国的本科教育存在严重的问题。中国很多一流的高中生进了大学后念商科,四年下来,学得不伦不类。我现在收研究生,原则上只收数学系、物理系和工程系的学生,商科的毕业生我基本上一个不收,因为他们的水平和高中生没有什么太大的差别。
今天,我想通过香港来看整个世界的教育制度,来思考中国教育的发展方向。我认为目前中国的商学教育和教育的方向都有很大的偏差,值得我们深思。
七、不建议年轻人去念研究生
观众:郎教授,您好。我想问您两个问题。一个问题是,内地学生比香港学生有什么优势?还有一个问题,您对研究生学习有一些什么建议?
郎咸平:你是在香港学习的研究生吗?
观众:我是在内地的研究生。您认为他们的学习有哪些缺陷?
郎咸平:我觉得有一点香港学生是比不上内地学生的,那就是内地学生对未来的期望非常高,而香港学生则比较随遇而安。内地学生希望创业,香港学生希望就业。香港学生都希望能找到一份好的工作,也包括特首曾荫权。如果别人问特首的施政方针是什么?要是内地学生,他肯定说是要报效国家;而曾荫权不是,他说他只是希望打好这份工。
内地学生听了觉得不可想象,你是领导人,怎么不为香港老百姓的前途来思考呢?这就是香港人的思维,他只想一步一个脚印地把工作做好。内地学生非常具有积极性,找工作的态度也不一般。我发现内地很多学生直接到深圳找工作,为什么?因为他们希望创业。这反映的是一种浮躁的就业心理,可是浮躁的背后又是一种积极的心态,所以积极跟浮躁是一块铜板的两面,这也是内地学生的标志。而香港学生比较务实,更愿意踏踏实实地工作。
至于你问的第二个问题,对于内地的研究生我有什么建议?我认为,现在找工作难,念研究生对很多内地学生而言是一种逃避。我告诉两个儿子,你们千万不要在任何地方念研究生,你们千万不要走上我这条路。原因是我希望他们在本科或者是专科毕业之后,能够先进入社会,了解自己想干的事。我认为年轻人最可贵的资产是有一个不用兑现的选择权。对于年轻人而言,你们不要急于选择,而要给自己更多的选择空间。
对一个本科生而言,如果你到社会上参加工作,你不但没有放弃念研究生的选择,而且同时也抓住了另外一个就业的选择。在这期间,说不定你会碰到喜欢的职业,也说不定你会遇到一个提拔你的领导。因此,你的选择空间打开了。如果你一旦决定念研究生——念博士那是最糟糕的选择,你的路将变得非常窄。所以我建议各位,即使你本科毕业之后很难找到工作,也不要念研究生,因为,年轻的时候多受点磨难,多看点别人的脸色,多吃点苦,对你来说只有好处没有害处。你还年轻,还有失败的本钱,也有再成功的机会,千万不要在年轻的时候,因为怕挑战而选择了读书这条路。你应该怎么样?勇敢地面对挑战,不怕失败。再说谁没有经历过失败?像我这一生失败太多了,而且年轻时候的失败对你的正面影响是非常大的,但是,到了40岁~50岁,在我这个年纪,你再失败就无可挽回了。我建议你们勇敢地面对你所面临的一切,把自己的工作做好。我希望在座的各位来宾,要勇敢地面对社会所带给你们的种种磨难。在年轻时候多受点磨难,多一些有益的积累,能保障你们未来的成功。
总之,我不建议各位去念研究生。在你们年轻的时候,你们要为自己创造更多的机会。等到10年后,你们积累了丰富的人际关系,那时如果真需要读研的话,你们可以聘请别人来做事,然后自己去某个学校念个EMBA就可以了。
八、对清华大学和香港中文大学的比较
观众:我有一个朋友今年参加高考,他面临两种选择,清华大学跟香港中文大学。我想请您比较一下这两所大学,然后告诉他应该怎么选择。
郎咸平:清华大学最近给我们香港中文大学施加了极大的压力,什么压力呢?它财大气粗地挖我们的教授。前年清华大学用60万元~80万元的年薪,从香港技大学和香港大学挖走两个论文写得很不错的教授,一个姓白,一个姓李。而去年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挖走了一个我们最年轻的教授。他叫李宏彬,是斯坦福大学的经济学博士,论文写得非常好,在香港呆了四五年的时间就升为了教授。我们香港给他的薪水大概是70万元~80万元,而清华大学给的薪水高达104万元,而且还有30万元~40万元的住房补贴,此外还配有一套三室两厅的房子。在这种激烈竞争之下,对于教授的要求,内地大学奋起直追。虽然清华大学来势凶猛,堪比香港中文大学,但是有一个问题,那就是它与国际接轨才刚开始,在教学的份量和质量方面,讲句公道话,它还比不上中文大学。对于你的同学,我的建议是,如果他念理科,最好去清华大学;如果他念商学,就去香港中文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