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普通人的成功-第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以上,生产试验设备满足电力工业部 gb2317 … 85 的有关要求。

    公司质量管理体系健全,行之有效。1989年获得了电力工业部生产许可证,1996年经电力部考核查列入电力部归口企业,1996年又开始贯彻is09000国际质量体系标准,1998年通过了iso9002 质量保证体系认证。

    公司管理走上了一个新台阶,产品质量有了更为可靠的保证,为公司尽快迈进现代化管理的一流企业,与国际经济接轨打下坚实的基础。公司连续10年被评为先进企业、优秀企业和星级企业。1993…1998年连续被评为重合同守信用单位,1993年铜铝接线端子获得中国科技之光成果金奖,1996年固牌电力金具及热缩附件被评为〃中国名牌产品〃,1997年电力金具被国家技术监督部门推荐为〃1997年浙江首选品牌〃,企业还在1996年被国家农业部评为〃国家中型乡镇企业〃,并被列为电力部归口管理企业。

    尽管技术术语不少,但也正通过这些术语,反映出了郑晓超能主管的企业能取得的辉煌成绩,令我们不由肃然起敬,钦佩他的魄力和胆识。

    然而,这份资料还有许多东西没有提供,那就是,关于浙江永固金具厂在行业中的位置。早在90年代初期,一些生产铜铝类电力金具的大厂家的推销员就发现,他们的用户名单正在悄悄地减少。开始,他们并不在意,他们当然知道,在温州,有一家金具厂家,势头不错。但他们觉得这只是一家民营小厂,和国有企业形成不了竞争。

    国有企业,家大业大,失掉几个客户算不了什么。然而,有一天,当他们发现客户的名单正在迅速减少的时候,就有点挺不住了,但也已经来不及了。有些工厂大意失荆州,出现产品滞销和开工率严重不足。浙江永固金具股份有限公司已经羽翼丰满,优势越来越强,市场占有率也越来越大。终于有一天,专业人士吃惊地发现并不得不承认,竞争局面已经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优势神不知鬼不觉地倾向了郑晓超一边。

    根据初步统计,日前〃固牌〃铜铝类电力金具市场份额在浙江省占80%,而在全国各大省市地区也达到25%以上。在电力金具行业(铜铝类)昔日的国企老大哥们,已落在永固金具股份有限公司的后头了。

    在温州,象郑晓超这样的功成名就者比比皆是,郑晓超只是大海中的浪花一朵。但,每个人的创业成功之道却是不尽相同,各施绝技。

    不少人想问问这个不显山、不『露』水的郑晓超。恐怕他也没有细想,但有一点,他是非常明确的,那就是,从他创业一开始,就至始至终追求产品质量。在当推销员的那个岁月里,他吃尽了假冒伪劣产品的苦头。所以,当他自己创造事业的时候,便紧紧地抓住质量不放松。

    我们无需大肆渲染,大吹大擂郑晓超的艰苦创业,过多描写他如何摆脱困境塑造响当当的品牌。我们不如从他的『性』极特征去略知一二他事业的飞黄腾达。

    我们也知道,他虽然不是传奇人物,但他的事业发展又是这样迅速如有神助。除了坚持质量意识以外,关键还在于他选择项目的到位、准确和远见。如果说,前者是所有成功企业家的共识的话,那么后者则是郑晓超『性』格独特的素质所决定的。他选择的项目,和我国电力发的总趋势始终保持一致,好比一条小船,把绳索拴在一条大船上,跟着大船往前走。十几年来,他的企业紧跟时代前进的步伐,不断开拓自己的产品,为社会做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这种具有历史『性』的选择,在当时的产品推销员中,是很少有人能够做出的。但郑晓超做出了,所以,郑晓超抓住了时代的机遇。

    他的绝招,也许就是这个……抓住机遇不放松!

    财 富 点 拔

    郑晓超自己有一句人生格言:〃没有超越,就没有发展。〃为使企业迈上新的台阶,为了祖国电力事业的发展,郑晓超正在用他全部的智慧和力量来抓住机遇,创造人生的辉煌。

    郑晓超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和不懈拼搏从默默无闻的推销员摇身变为大名鼎鼎的企业家。在羡慕他的骄人业绩时,我们更应从他艰苦卓绝的奋半史中借鉴有利因素,以促进和提高自身的素质。〃大碗茶〃故事

    〃先易后难〃不是无能为力之举,而是白手起家创业者的明智之择。

    一曲《前门情思大碗茶》,也许会唤起许多人的情思和回忆,北京人恐怕更不会忘记,80年代初,前门楼子底下,有一个20多名待业青年组成的卖茶棚子。

    1979年,领导决定让尹盛喜带领20多名待业青年出去自谋生路。 ,一无资金,二无技术,三无门路,怎么办?前门楼子下,南来北往络绎不绝的商旅,每每经由此地,善于没有茶馆。只能委身喝那不干净卫生的自来水,尹盛喜计上心来:何不摆个茶摊,满足众多行人的需求。于是,他筹借了一笔钱,实施和张罗起来,同时还卖些烟酒小件。

    大碗茶是一个本小利薄的买卖。大栅栏贸易公司的总经理尹盛喜正是看中了茶摊小的优点:资金需要不多,国家和私人都不需投资太多,而且茶摊也特别活,了解的信息多。所以,尹盛喜从小处着手,他不怕企业小,资金少,认为只要眼光远,魄力大,什么行业到手中都能赚大钱。大栅栏贸易公司正是依靠那一碗碗沁人心脾,清香爽口的大碗茶,日积月累,聚少成多,积攒的公司资本。

    大碗茶的摊子小,但它却特别灵活,有利于利用开放的商品市场,打〃麻雀战〃。它的特点是机动灵活,薄利多销,聚少成多。大栅栏贸易公司从前门到八达岭,从北京到深圳,哪里有买卖,就到哪里设点;顾客需要什么,他们就卖什么。

    这样,既受顾客欢迎,资金周转又快。他们在官商统得过死,尾大不掉的国有企业的缝隙间,不但生存下来了,而且〃游刃有余〃,把〃弱小〃的弱势,变成〃灵活〃的优势。几年的功夫,在国家和私人都没有投资的情况下,这个小茶摊就发展成为一个中等规模的商业企业。

    如今,企业更是如日中天,气势『逼』人,职业二千多人,营业点遍布大街小巷,经营几千种商品,百货、服装、特种工、饮食、家电等,一应俱全。并且固定资产以达五百万,年营业额高达数千万元。众人瞩目,一些生意场上的高手也赞叹不已,自愧弗如。

    财 富 点 拔

    〃先易后难〃讲究的是〃先易〃。什么样的事情算是〃易〃的呢?卖大碗茶无疑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它不需要太多的资金、很高的技术。但是,光是事情本身容易做,也不算得上〃易〃。因为一件容易做的事情,如果有很多人都做的话,竞争会非常激烈,那么想做好它、想挣到钱,就是一件极不容易的事。因此,除了事情本身容易做之外,〃易〃的另一窍门就是对这个事情最好是搞冷门,最大的好处就是竞争者少,对于一个企业经营者来说,这是最优越的条件。〃大碗茶〃的成功说明,经营〃冷门〃产品的确是白手创业者迅速起家的捷径。

    〃大碗茶〃的成功还说明:在商场上,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了一半。另外,认准了〃易(容易做又冷门)〃后,就应大胆地去做。以信为本吴志剑

    吴志剑,一个个人财富估计达18亿元,拥有下属公司数十家,总资产28亿政华集团公司的老板,一个获得江泽民、李鹏等中国领导人亲切接见的杰出青年企业家,可以说是常人难及,很是成功,然而,很少有人知道,这位老总1985年闯深圳时所做的第一件事却是……同7个伙伴一起,整整捡了一个月的易拉罐。

    吴志剑出生于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喜好读书,写作颇佳,然而运气却似乎不太好。1985年海后尝试了各种工作却无一成功:办过文化俱乐部,被流氓给砸了;养过鸡场,全病死了;水尼预制板厂因质量低卖不出去而关了门;电子管厂、食品加工厂等也相继跨台。

    于是,1985年她过完25岁生日后,吴志剑怀惴800元同7个伙伴踏上了南下的火车,当时他只想出来闯『荡』一番,长长见识。

    然而,深圳这个吴志剑眼中能把士兵变成将军的战场,一下子就无情地把他给打蒙了,800元人民币没几天就花完,吴志剑和伙伴们只好开始捡易拉罐,一捡就是一个月。还好吴志剑并未气馁,他坚信:这仅仅是在磨炼自己的意志,机遇一定会来的。

    这一天,吴志剑背着一麻袋易拉罐拐过春风路时,看见墙上新贴了一红榜。原来是一家商场要承包,他想也没想。就走上前去把榜揭了下来。

    走进办公室,副总问:〃包商场要8000元的押金,你带了没?〃

    他答:〃我没钱。〃

    〃那你揭什么榜?〃

    〃就凭我捡了一个月的易拉罐。〃

    副老总看着这个自信的年青年,沉思片刻后就将这商场给了他。

    说是商场,其实就是间铁皮屋,而且很不起眼。为了推销商品,他们主动送货上门……一回给客户送电冰箱,因为电梯坏了,吴志剑二话没说,硬着背上冰箱爬上二十多层楼,送到客户家里。

    于是,仅仅三个月的时间,吴志剑就如数交上了8000元的押金,半年后,他就买下了这间商场,8个月后发展成4家;到10个月时就成立了政华贸易公司。

    就这样,这群初到深圳时白天以拣易拉罐为生,晚上睡在公厕里的汉子,凭着他们超人的毅力和过人的胆识,一步一个脚印,以小铁皮屋,承包小商店。贸易公司,到今天发展成了拥有数十亿元资产、近百家企业的大型集团公司。

    财 富 点 拔

    创富的道路千差万别,但其中必不可缺乏的是〃奋斗〃二字,透过成功的背后,可以看到血泪交织、荣辱共存的拼搏历程,亦可窥见屈辱、窘迫、自信、自尊及自励之路。

    只有在个人的奋斗过程中,个人的坚毅、容忍、勤劳和机敏才能发挥到极致,从中亦可得知,在环境的『逼』仄、自我意志激励下,一个人可以拥有怎样惊人的能量!

    吴志剑们便是始终以高昂的战斗姿态,用一般人三倍的脑力、体力和耐力,这才开辟了市场,把握了最初的机会啊!信念无敌

    花城书版社用特快专递寄给我的《女人网三部曲》,当我手捧着它时,内心无比激动……手捧着书,我没有着急地去翻开扉页,而是将〃她〃捂在了胸口,如同捂住自己的孩子。不过,这〃孩子〃孕育、出世得太不容易了。

    那是1995年的十月初,北方的阳光最灿烂的月份。可当我以一个〃下岗职工〃的身份走出六层的办公大楼时的心情却没有像阳光那样灿烂。虽说是我自己为了一个〃计划〃而将自己〃精简〃了;虽说我比别人早一步看到了国有企业科室机构其庞大臃肿肯定是不会长此下去的。但是,真的交了在宣传科的那张办公桌和钥匙时,心里真有点舍不得。

    我16岁进制丝厂做缫丝女工,辛苦了11年后被调到了幼儿园做音乐教师,9年后又被厂领导委以重任来到了宣传科干新闻宣传工作。也许工厂里的女职工会明白,一个女人靠自己的工作能力坐到我那把工作椅上是极少的,可我,却把〃香馍馍〃丢了!

    尽管我的〃下岗〃与别人稍微有些不同,但还是感觉到莫名的惆怅和伤感。下岗第一天,早上醒来恰巧是6点钟,我在一种下意识中忙不迭地穿衣服、洗脸、刷牙……当我看到摞在桌上的一大摞子书……我从办公室抽屉里带回来的平时我自己的书时,才忽然顿悟,我不上班了……实际上,下了岗的一个星期之内,我一个字也没有写出来,天天对着我那用了几年时间构思出的〃三部曲〃大纲出神……这时我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因为,从这个月开始我就没有分文工资了。

    于是,我坐立不安地拿出一盘钢琴曲放进收录机内……听任《命运》的旋律在我的小书房内回旋,我突然思路大开……我不能关起门来任自己瞎写,我要到北京去考察文化市场,只有了解了国内的文化市场,我才能达到自己的两个目的……第一个是了却自己的心愿,将酝酿几年的《女人网三部曲》写出来;第二是我这个不拿工资的业余作家要靠手中的笔养活自己。我不是太看重钱,而是首先要明白文化市场的状况。

    从北京考察文化市场回来,我马上坐到了书桌旁开始了创作。我换了岗位……那便是创作。而且,这个〃岗位〃是我自己喜爱的、钟情了半生的,应该努力去做好。速度很快,一个半月我便拿出了十万字,创作状态也很好。我每天与小说稿中的人物对话,忘记了吃饭是经常的事儿。

    止当我创作进入状态的时候,一件不幸的事情发生了。一天晚上,我正沉浸在我的《风网》中与主人公〃四儿〃同悲同泣,我妈妈来了,她说我父亲病了。我当时不信,他前几天还提着剑去公园练身呢!可是,第二天去医院,他竟然自己不能行走了。经大夫检查,他患了脑血栓,并被告知这种病可能在近期内加重。果然如大夫所说,住院几天后他竟然无法自己吃饭了,给他一块馒头他都拿不住……我顾不得写作了,天天去医院陪他,可心里却焦急万分。因为,大夫告知,父亲这种病可能会三五年乃至十年八年地躺下去……我从小就体弱,又有先天『性』心脏病,加上月余连续辛苦,便发起烧来……记得那天是1995年的阴历腊月二十八,我一个人躲在医院走廊尽头的窗户底下偷偷地哭……窗外,鞭炮声一会儿稀一会儿密,与我的心情形成了对比。

    我是独生女儿,没有兄弟姐妹与我分担责任和痛苦……而且,由于爸爸单位效益不好,一分钱的『药』费也不负担,我只要看到大夫送到我手上的催交费用的通知单就从心里打颤。试想,一个工薪阶层的家庭能有多少收入可供这么成万元地往里〃填〃?何况我还有个上高中的女儿需供养……永远无法忘却,1996年的大年初一,我和爸爸床挨床地打吊针,因为就在年三十晚上,发烧一个月余无暇治疗的我,晕倒在了水泥地上……

    终于,六天六夜的吊针之后,我的烧退下来之后,当我回家为爸做饭时,无意中的回来,使我看到了桌上我那还未完成的小说稿。我的心震颤了……我是为了这个才舍弃了工资和工作的,可我现在却一个多月没写一个字了。这样不行!我在心里对自己说。于是,我便四处打听找人去照看我父亲。当然,我的举动全家反对,他们认为我已经不拿工资了,再花钱去雇人太不现实,谁知道将来写出的东西会不会成了一堆废纸?可是,我骨子里的〃韧〃劲儿上来了,我要拼一拼,试一试,谁的本事是从娘胎里带出来的?大作家也是从无名起步的。

    〃冲破了全家的阻力〃,我雇了一个钢厂的下岗男职工来照看我父亲,因为我父亲这时已经大小便不能自理,男同志方便些。当我将300元钱递到那人手里时,他哪里知道我也是一名下岗工人,那300元钱是我从朋友那儿借的。

    对于我用〃下岗〃来实现自己的文学梦想的举动,最反对的是我的妈妈,可是,我已经40岁了,〃妈妈,我求求您理解我一次,让我用后半生不太健康的身体为我最钟爱的文学活一回吧!〃

    爸爸毕竟是过来人,看问题的眼光毕竟要远一引进。但很理解我,也很支持我。每次我去医院看他,他都拉着我的手说:〃行了,我看见你就放心了,回家去写你的小说吧!〃可当我转身时,他又用一双期待的眼睛看着我:〃孩子,你明天可再来看我呀?〃我点点头,让泪水一滴滴流回心里,走出病房,快跑了几步来到大门口,扑在冰凉的水泥柱子上失声痛哭……我知道我这个独生女儿在爸爸的心目中是谁都无法取代的,我忘不了在三年自然灾害期间,他为了让我这个几岁的娃娃吃饱,硬是从本来就稀少的口粮里省出几个粗面馒头在星期天带回家,可他干的是钢厂抬铁水的活儿,有几次竟然饿晕了……可我又不能十年八年地等下去,我自己的那个〃计划〃已经等不起了。如果我真的什么也不干了来伺候他,全家将来又怎么生活?

    〃好事多磨〃,也许上帝有意识地在考验我的意志,在第一部小说有了15万字,在我的构思〃渐入佳境〃时,我的腰坏了。我的腰病是陈年老病了,经常犯。开始还能坚持一两个小时,后来15分钟都不行了,而且每次起坐都需手扶桌子,忍着撕心裂肺的疼痛,最后,干脆起不了床了……〃起不了床我也要写!〃我的〃韧〃劲儿上来了。

    在治疗腰的两三个月间,我趴在一张大木板床上,双手撑着上肢完成了《风网》的后5万字和《雨网》的前15万字。趴着写字,只消十几分钟,双臂便痛得撑不住了,情急之中我想了一个办法,拿几个枕着叠起来,半身趴在上面,果然,轻松多了。说实在的,在家人和朋友面前我从来不哭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