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远大理想的实现,需要坚定的意志
歌德曾说过:意志坚强的人能把世纪放在手中像泥块一样任意『揉』捏。理想是此岸,成功是彼岸。人的意志力的强弱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一个人的命运。理想的实现就如一段漫长的征途,越往前走人就越少。不只是精力、胆识的问题,它还需要坚定的意志。成功的大门永远只为那些意志坚定的人而开。
意志力不是单纯的一种品质,它是由各种单一的“元素”相互融合形成的。意志品质主要靠后天的教育培养。一个小孩子、幼儿和小学低年级会表现出意志品质的初步状态。小学三四年级开始,意志品质的各个因素发展很快。因此,父母必须从小抓紧意志品质的培养,一点也不能放松。
一般,『性』格懦弱的孩子,意志品质大都较为脆弱,做父母的就更应放手让他自己活动,积极鼓励他,有意识地培养孩子克服困难的能力。而对于天『性』活泼、好表现自己的孩子,也要多指点,多约束,给他创造“逆境”,多设障碍,以磨炼孩子勇于克服困难的品质。
但需要注意的是父母不要为孩子制造太多的挫折和困难,否则就是法西斯。要知道快乐和能为的事情也可以反映出坚强的意志品质。
第七章 崇高理想,引领孩子更精彩 第九节 崇高理想——李苦禅教子故事
李苦禅(1899~1983),原名李英,号励公,我国当代杰出的画家、书法家、美术教育家。1899年1月11日(戊戌年十一月三十日)出生于山东省高唐县李奇庄的一个贫农家庭。少年时,在民间艺人的影响下,走上了艰苦的艺术征途。
李苦禅一生从事美术创作和美术教育工作60余年。他的作品继承了中国画的优良传统,吸取石涛、八大山人、扬州画派、吴昌硕、齐白石等前辈的技法,并融中西技法于一炉,渗透古法又能独辟蹊径,在花鸟大写意绘画方面发展出了自己独到的特『色』。他用自己独到的审美观点与丰富的表现手法,创造出许多形神兼备、千姿百态的艺术形象。他笔下的花鸟,既有一定写实的成分,但又不是对自然物象纯客观的描摹,而是高度凝练之后的再创造。他的作品尤其到了晚年,愈加返璞归真,雄健苍劲,笔墨挥洒中已经达到了“笔简意繁”的艺术境界。
他也用同样的要求教育儿子——要有冒险和创新精神。
李苦禅教育儿子,要有冒险、创新的精神才能成功。
李燕继承父业,也『迷』上了绘画,李苦禅便经常对儿子说:“人,必先有人格,尔后才有画格;人无品格,下笔无方。秦桧并非无才,他书法相当不错,只因人格恶劣,遂令百代世人切齿痛恨,见其手迹无不撕碎如厕或立时焚之。据说留其书不祥,会招祸殃,实则是憎恶其人,自不会美其作品了。”
对李燕用的速写工具,李苦禅要求越简便越好。李燕理解父亲的用心,用铁窗纱钉在木框上,边上系一个塑料小墨盒,再钉上一叠『毛』边线,随画随翻。父亲看了后感到很满意,说“又轻便,又实用,而且便宜。”李苦禅对工作、生活条件要求不高,但对艺术却精益求精,一丝不苟。
李苦禅教育儿子从艺,不是就事论事,而是“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他对儿子说:“干艺术是苦事,喜欢养尊处优不行。古来多少有成就的文化人都是穷出身,怕苦,是不出来的。”接着,他结合自己从艺过程,说:“我有个好条件──出身苦,又不怕苦。当年,我每每出去画画,一画就是整天,带块干粮,再向老农要根大葱,就算一顿饭啦!”在父亲的教导下,李燕不怕风吹日晒,不畏爬山涉水,长期坚持野外写生。
最重要的是李苦禅要求儿子“画自己的东西,创自己的笔墨”,自成风格。还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从前,有两个道士看见一个瞎眼老头从南边走来,路中间有块大石头挡着。一个道士说:“老头,从左边绕过来!”另一个道士则说:“老头,从右边绕过来!”你猜,老头怎么着?他一下子从石头上蹦过来了。说完故事,李苦禅说:“作画就要这样,‘画思当如天岸马,画家常似人中龙’。画画不可人云亦云,落入前人窠臼。”
教子感悟——
理想的实现,需要冒险、创新的精神
雨果曾说过:“理想是具有冒险『性』的。”比尔·盖茨也曾说:“所谓机会,就是去尝试新的、没做过的事。可惜在微软神话下,许多人要做的,仅仅是去重复微软的一切。这些不敢创新、不敢冒险的人,要不了多久就会丧失竞争力,又哪来成功的机会呢?”
冒险是表现在人身上的一种勇气和魅力。从经验中得知:冒险与收获常常是结伴而行的。人生本身就是一场冒险。那些希望一生宁静、平安的人不敢冒险,也不会冒险,更没有创新,这样的人永远也不会到达理想的彼岸。
因此,父母不光要给孩子种一棵“理想的种子”,还要从小就培养孩子敢为人先的精神,走前人没走过的路,做前人未做过的事,不断进行创造『性』的实践。而敢为人先,至少有三方面的内涵:一是勇于创新,拥有创新的精神,积极的实现理想。二是敢于冒险,为自己的理想而冒险,敢于把冒险精神投入到生活中去,敢于以冒险来换取成功的机遇,从而到达理想的彼岸;三是善于变通,要灵活多变。
第七章 崇高理想,引领孩子更精彩 第十节 崇高理想——宋庆龄有一个敢为天下先的父亲
宋嘉树(1864~1918):字耀如,教名查理·琼斯,生于海南岛文昌县韩姓人家,原名韩乔孙,1875年随宋姓堂舅赴美洲古巴,遂改姓宋。宋霭龄、宋庆龄、宋美龄之父。一生多彩多姿,他的身世背景、他的远渡重洋、他在上海十里洋场的发迹,都充满了传奇『色』彩。他创办了华美印书馆,协办了中国基督教青年会,参加了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
1887年与倪桂珍结婚。1890年2月在上海英租界山东路开设华美印书馆。1892年辞去教会职务经营工商业,成为上海第一个进口外国机械的代理商。1894年结识孙中山,支持孙的革命事业,被孙誉为革命的“隐君子”。
宋嘉树不但事业有成,他的教育事业也非常成功,养育了宋霭龄、宋庆龄、宋美龄这样优秀的女儿而深受中国人民的敬仰。
宋嘉树“敢为天下先”培养了女儿们敢为自己理想而拼搏奋斗的精神。
以宋嘉树为首的宋氏家族,对半个多世纪的中国政治和中美关系,有着极其复杂的深刻的影响。在教育和培养子女上,宋嘉树坚持了三个最基本的思想:一是“不计毁誉,务必古先”;二是男女都一样,“身为女人,不应妨碍自己成为祖国有成就、有作为的公民”;三是和孩子们做朋友。
宋氏三姐妹的童年、少年时期,正是中国人民奋起反封建、反帝制的时期,也是封建主义笼罩中国大地的时期。宋嘉树追随孙中山先生革命,首先在自己的家庭开辟了一块没有封建主义樊篱的乐园,使三个女儿有幸在民主、平等、先进的生活环境中健康成长。
宋家的孩子还在爬行和学步阶段,宋父就鼓励他们:“一步二步,好!跌倒了不要哭,自己爬起来再走,好!一二一,一二一……”孩子们果然不哭,跌倒了爬起来再走。朋友们说他是“开孩子们玩笑”,宋嘉树却回答:“老兄错了,这不是开玩笑,这是人生之路的第一步,将来在社会上闯世界,全靠这第一步呀!”
孩子们渐渐长大。有一次,姐妹兄弟玩“拉黄包车”的游戏,霭龄装作黄包车夫,庆龄扮成乘客,小妹小弟跟在身后又蹦又跳。正玩得开心时,不料“车夫”拉车用力过猛,双手失去控制,一下把“乘客”甩了出去。“车夫”知道自己闯了祸,愣在那里傻了眼;“乘客”又疼痛又委屈,满脸的不高兴。这件事被父亲知道了,他慈爱地对霭龄说:“做游戏也要有分寸,‘车夫’可不光是使力气呀!伤了乘客还怎么拉生意呢?”小霭龄不好意思地笑了。父亲又笑着对庆龄说:“我们的‘乘客’这样宽宏大量,这样勇敢坚强,真是了不起!”小庆龄受到父亲的夸赞和鼓励,一脸的阴云散去了。长大以后,宋庆龄真的成为一位既富有爱心和宽容,又意志坚强、面对邪恶势力敢于斗争的伟大女『性』!
还有一次,宋耀如特意选择了一个风雨交加的日子,带着他的孩子们去龙华。但他并不是让孩子们参观龙华古刹,而是他们丢开手中的雨伞,站在古塔下淋雨。
宋嘉树指着高高耸立的龙华塔对孩子们说:“你们看这座塔,千余年来不怕风雨,为什么?因为它基础牢固,骨架紧密。你们将来投身革命,就要从小打基础,练骨架。现在让我们一起开始比赛,围绕宝塔跑六圈,六六大顺!”宋嘉树带头跑了起来,孩子们紧紧跟着父亲,有的孩子不小心在泥泞中跌倒了,却迅速地爬起来再跑,无一肯落后……
宋嘉树夫『妇』都很爱孩子,认为爱孩子就要为孩子的将来着想,而绝不可以把他们当作珍珠玛瑙那样地去爱。玉器是细琢出来的,才干是苦练出来的。他们主张培养孩子的自立自强精神。
宋庆龄生『性』稳重、腼腆,和姐妹兄弟们在一起时,她总是最文静的一个。不过宋嘉树为孩子们营造的生活环境和气氛,也使小庆龄于天『性』之外受到补益。在假期里,三姐妹和小兄弟们在院子里玩耍,爬过院墙到别人的田地里嬉戏;他们到田野里奔跑,采集花草,捕捉虫鸟,无拘无束地尽情欢笑。
宋嘉树不仅使自己的三个女儿丝毫没有受到“女子无才便是德”封建樊篱的束缚,而且宋嘉树使这三姐妹在早期教育上占了先,在接受本文教育上占了先,在女子接受高等教育上占了先。
教子感悟——
到达理想的彼岸需要拼搏奋斗的精神
在宋嘉树那个年代,家庭教育意识空前淡薄,整个社会把家庭教育孩子的功能淡化到不能再淡化的程度,以致根本谈不上“培养”而到了“饲养”的地步。
宋嘉树为20世纪的中国历史留下了写不完的故事,因为他养育了宋庆龄这样优秀的女儿而深受中国人民的敬仰。宋耀如在教育子女时表现出“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受到当今父母的称道。正是父亲那种“敢为天下先”的魄力影响、鼓舞了宋霭龄、宋庆龄、宋美龄有了那种敢为自己理想而拼搏奋斗的精神。
理想不是空想,它需要行动才能完成。人们从不同的角度对理想的概念有不同的解释。从哲学认识论角度,理想是人生的奋斗目标,是合乎规律的、有根据的设想。从心理学角度,理想是同奋斗目标相联系的、有实现可能的信念。从政治学角度,理想是人们政治立场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总之,理想需要行动。而从行动到成功的过程中,需要拼搏、奋斗的精神,而这种精神不是孩子们生来就有的,它需要父母有利的影响,需要父母从小培养、需要得到父母鼓励、激励和正确的引导。
第八章 愉快沟通,让孩子快乐成长 第一节 愉快沟通——母亲为金波开启了一颗通往文学艺术殿堂的心灵
金波1935年生于北京,祖籍河北冀县。1957年考入北京师范学院中文系。历任北京师范学院教授,中国作家协会儿童文学委员会委员,北京市作家协会理事,儿童文学创作委员会主任。1957年开始发表作品。197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作品有:《会飞的花朵》、《我的雪人》、《窗外飘进一朵云》、《金海螺小屋》、《金波诗词歌曲集》散文集《妈妈的爱》。
金波作为一个大作家,他总是很感谢母亲小时候对自己的教育。金波的母亲虽然没有多少文化,但她却有着自己的一套教育孩子的方针。她从来不讲什么大道理,也不训斥孩子,而是往往用一句不经意的话,给孩子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让孩子在愉快的沟通中接受知识。
父母与孩子愉快相处,顺畅沟通。
金波的母亲是一个非常乐观的人,无论什么时候她都要保持人生快乐原则。只要她有空,她就喜欢用浓郁的河北乡音给金波唱童谣。金波每次都听得如痴如醉,跟着摇头晃脑,还和母亲对唱,或联唱,常常是娘儿俩乐作一团。随着母亲那优美的嗓音和那童谣优美旋律,金波进入了一个充满韵律的世界,这个韵律的世界充满了无限的爱,充满了无限的美……
金波的母亲除了教他童谣,母亲还教他和小伙伴们一起边唱童谣边玩游戏。游戏常常是在母亲那温和的声音和幽默的语言,以及孩子们开怀大笑中进行,这不仅培养了金波幽默、乐观的气质,还让金波知道了童谣的节奏和韵律可以协调动作,让他越玩越高兴,越玩越上瘾。她认为“游戏是儿童最大的精神享受,玩具是儿童最忠实的伙伴”,所以当金波和小伙伴们一起玩游戏,或者自己动手制作一些玩具时,她总是以鼓励的眼神,微笑的目光看着他们,尽管那些游戏让他们忘记了吃饭,忘记了睡觉,尽管那些泥塑的、木雕的、纸折的玩具都非常简陋。对此,金波的母亲并没有表示什么。在童谣、游戏的影响下,金波开始对韵律节奏敏感起来,这为他后来的诗歌创作、歌词创作奠定了丰厚的基础。
金波母亲教育孩子从来不讲什么大道理,也不训斥孩子,往往用一句不经意的话,给孩子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小时候的金波穿衣服从不在意,刚穿上身,转眼工夫弄得又脏又皱,母亲见了既不打他也不骂他,只是说了一句:“看,这衣服像是从眼『药』瓶里掏出来的!”形容衣服皱皱巴巴,用了这么一句生动的话,让金波大笑了很久。从此,金波记住了这句话,同时也记住了穿衣服要注意整洁、要爱惜。
还有一次,老师布置作业是背诵课文,让家长听。开始金波没用心背,等母亲来检查时,他只能背下开头的一段,下面的就结结巴巴地背不出了。对此,母亲还是以宽容的态度来面对他,——只见母亲拿起课本,很平静地说:“你学的都是白话文,念起来就像说话,不难背啊!我小时候学的是古文,还不懂意思就让背。”说完,她特别得意地背起来:“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看母亲连那么难懂的古文都能背下来,金波很受鼓舞,以后遇到难背的课文,他就用母亲的话激励自己。
教子感悟——
愉快沟通使孩子健康成长
有一个聪明健康的孩子是每个父母的梦想。然而培养一个全面发展的孩子只是提供给他必要的生活用品是不够的。我们的父母还必须知道如何与孩子心理沟通。
其实,许多父母也都想象金波母亲一样,能够和孩子愉快的沟通,因为能和孩子愉快沟通,是一种幸福。只要父母要改变用强迫、指责等消极方式对待子女,要肯花时间、有耐『性』,做个有修养的听众,“用心”倾听孩子的心声,用心走进孩子的世界,积极发现孩子的优点,然后对孩子的优点进行发自内心的赞扬。鼓励孩子,尝试着不去批评孩子,只要父母耐心去做,了解关怀接纳孩子,孩子就会很乐意和父母在一起,如此,拥有一个心理健康的孩子并非梦想,孩子也能顺利迈进向成功之路。
要知道,孩子都有非常强烈的自我意识,父母若能以正确、中庸的态度和孩子沟通,可培养他们的荣誉感及责任心,否则任由他自我放纵,会发展成倔强自私的个『性』。
第八章 愉快沟通,让孩子快乐成长 第二节 愉快沟通——隋文帝依法惩子
隋文帝(541…604),即杨坚,隋代建立者。大定元年(公元581年)废静帝自立,建立隋朝。在他的精心治理下,隋朝迅速强大繁荣起来。他不仅完成统一中国的大业,还使隋朝成为政权稳固,社会安定,户口锐长,垦田速增,积蓄充盈,文化发展,甲兵强锐,威动殊俗的强盛国家。后人一般将隋文帝的大治誉为“开皇之治”。
隋文帝虽然治国有方,但他在教育孩子方面却让人很失望。
由于儿子作恶多端,隋文帝以法惩子。
隋文帝有五个儿子,长子杨勇为人率意任『性』,无所矫饰,又好『色』奢华,无所节制,隋文帝以节俭著称,对他的庸碌无为且好奢华深为不满,加上二子杨广的推波助澜最终被废为庶民。
隋文帝的第三个儿子杨俊,立过几次战功,被封为秦孝王。他仗着是皇子,又有功劳,便目无法纪,胡作非为,不仅放高利贷盘剥老百姓,甚至派部下直接抢掠,他管辖下的百姓真是苦不堪言。
隋文帝听到一些反映,便派人去调查处理。派去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