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唐明皇-第12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殿内听此传奏,不仅皇帝双目注视着殿门,连伴驾宫娥,内侍,也都暗暗注视着殿前:他们急于想一睹这位久传诗名于禁中的谪仙风采。

在众目睽睽之下,太白捧着木笏,疾步步上了御阶。高力士在殿阶檐下,看到李白不凡的气度,不禁颔首暗赞:“好个谪仙人!果然神气轩然!”

“臣李白,奉敕见驾!”这时,李白已到殿门,却不知仪度地于正殿门前撩袍下跪奉报!御座上的皇帝,见李白气度非凡,神采袭人。竟忘记了自己是万乘之尊,从御座上立起身来笑道:“卿,上殿吧!”

李白脱去双履,回过身去,捧着木笏,由天子方可出入的大殿中门昂然而入,在御座前的丹池上,拜伏在地:“臣李白恭祝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李卿!”皇帝敕他平身侍立之后,便急切地唤呼李白道,“今有回纥无状,呈朕以蛮文表章,据左相举荐,道卿能辨识,卿可当殿辨来!”

“臣领敕!”

高力士迅即于御案右首,将用龙头镇纸压住的回纥表文,双手递与李白。同时,从袖内取出银剔,将李白身后的凤首擎月形九枝烛灯一一拨明,李白展开羊皮表章,就灯一览而过,脸上显出轻蔑的笑容。

这一切,全被皇帝看在眼底。而李白那迅速浏览的举动,嘴角泛出的微笑,似一阵晚风拂入皇帝心脾,使玄宗感到骤然舒杨,从回纥使臣呈表起便亘于心中的块垒,一时尽消。他拈须而笑,并不相问。李白将表文一卷,躬身奏道:“启奏陛下,此文确系乌罗浑文体写成,俚俗至极,臣不敢诵于圣人近前!”

知道这表曾在中书省众通师中空传一遍,阖朝文武也皆不认识的宫侍们,听李白这一说,这位平日使他们无限神秘的特赐翰林院学士,此时更如临风玉树一般,显得神采飘逸,气宇轩昂。

“朕正欲知其所奏,卿可对朕念来!”皇帝控制住满心高兴,以一种猎奇的口吻,敕道。

“臣领敕!”李白躬身领敕后,复立于烛灯旁,展表朗声转译道:

回纥大可汗怀仁书达唐朝天子:自你据占饶乐、松漠、逼赶奚与契丹二邦之后,复向孤部逼近。然而孤闻:“如有智谋,就敢把手放在狮子头上;若有胆量,就可将老虎的腰子拿到手里。”我回纥《:文:》兵多将广,足智《:人:》多谋,岂似奚《:书:》与契丹,甘受《:屋:》你之驱逼!今遣使递表,要你以金山、碛口为界,将关内、河北二道割让孤邦!从今而后:“是乌鸦是鹊雀要分清楚,是山羊是绵羊各走各路!”若还不肯,孤一如吐蕃,常搅你北疆不宁!

“哈哈哈哈!”在御座上聚精会神听李白朗朗诵读的皇帝,虽被回纥表文中的大不恭之辞,激得异常恼怒,但同时却又被表中的俚语,逗得忍俊不禁,仰首大笑起来。

李白恨恨说道:“这怀仁狂悖甚矣!”

“哈哈哈哈!”皇帝听了,笑得更加开心了。“这怀仁老酋,竟欲效吐蕃!他不知陇右节度使皇甫惟明,已奏请破灭吐蕃大岭等军!不出今岁,那吐蕃叛部,尽将成为无头之鬼!对这怀仁老酋,平卢节度使安禄山,亦已愤然请缨!这老酋死到临头,竟还痴人说梦,欲与朕分庭抗礼!哈哈哈哈!”

听说安禄山又在请缨,李白想起晋京途中、晋京之后从百姓和李适之等朝官那里得知安禄山为邀宠而大逞开边之心、致使边帅竞相仿效,而导致诸疆不宁的事来。他默默地将手中表文又看了一遍,躬身奏道:“启奏陛下!回纥此表虽大肆狂吠,然怀仁不过色厉而内荏罢了!”

“唔?”

“陛下,以臣观之,怀仁是以此表文,前来窥探我朝虚实的!”

“窥探我朝虚实?”李白的奏告大出皇帝意外,他侧身相询。

“启奏陛下:臣幼时随父贩马碛口,也曾听说回纥虽废止这乌罗浑文体近百年,但每当祭神,巫者仍用此文卜占本部吉凶。”李白简捷地讲出渊源后,紧接着转回正题,“今怀仁竟以此文书表上献,从文中之意看,是试探陛下,是否任边帅如破奚与契丹二部一样,破灭彼邦;而以此文书表上献,也可卜占朝中文武,是否精萃毕集!”

皇帝听了,又回忆着回纥表文上递的时辰、情景,不觉深感李白剖析得当,缓缓颔首赞同。

“彼选于改元、千秋大典,也知即或触怒天颜,陛下也会思开一面,善加谕训,不至招来灭邦之灾!”

“哼!”

“陛下!”李白赶紧继续奏道,“彼既请大酺完毕,遣使返归赐还国书,不如允其所请,赐其同文敕文,再察其情而定剿抚!”李白稍稍一顿,继续奏道,“如此,则也示我主圣度汪洋,更使万邦心悦诚服!恳请陛下圣裁!”

李白所请,与左相午间之谏,不谋而合。皇帝想一睹李白书写乌浑罗文体,同时也欲当殿一试这位诗人的文思才干,于是颔首允准。命高力士:“令近侍,设案、榻于殿侧。李卿代朕草敕!”

李白听皇帝这声敕下,感到一股暖流,贯通全身!“游说万乘,代圣人立言,乃白素志,不意今日得以身体而力行!从今而后,白当辅佐圣君,续开元之盛,使海县清一,激昂青云!”激情,将他推倒在御案前,两行热泪,夺眶而出!

望着拜伏案前的李白一片报效君王的热忱,皇帝忘情地走出御案,来到李白跟前,心情极不平静地道:“卿,且起!……”

李白听到皇帝的声音竟从自己头上传来,他心中又是一震!他抑制不住地仰面觑看时,确见万乘圣君,就在面前!一时间,他觉得自己是垂钓磻溪的姜子牙,面对着寻访贤能的周文王;又象是高卧隆中的诸葛亮,迎来了三顾其庐的刘先帝。他猛地拭去热泪,朝皇帝又是一拜,这才起身撩袍,迈开大步,走向已经由宫侍安顿好了的七宝玲珑书案前,提起笔来,饱蘸砚中之墨,向五花起草笺上,挥洒起来。

立于殿侧的高力士,目睹着案前君臣的情景,一股欣慰的热流传遍全身。此情此景,使这位经历了大唐沧桑的老宦官,回忆起许多难忘的场面……

东宫翠薇园中,尚是储君的李隆基和姚崇、宋璟、张说弹泪相议;渭川雪野上,雄心勃勃的年轻君王,聆听着新从同州召还的姚崇雪原十请;含元殿里,皇帝怒敕杖毕不崇师道、大打朝官的皇后妹夫长孙昕……

圣人离座扶李白平身的举动,令他又想到玄宗许多思贤如渴、敬惜人才的往事。……他轻声地说道:“但愿当年圣举再现!”皇帝重新归座,才使这个宦官从回忆中惊醒过来。他见今上正在沉思,暗自揣测,“今上,大约正在斟酌安置李白入阁之事吧!”他耳畔又响起当年皇帝在渭川雪野上,用激动、果断的语气对姚崇宣敕的话语:“卿,可宰相行!”

皇帝在沉思。

由于李白的出现,回纥表文的转译已迎刃而解。皇帝如释重负。慢慢儿的,眼前又显出早上出宫时,太真娘子牵着袍带,似嗔似喜,似艾似怨的身影。

“三郎,难道太真就以女冠之身,潜纳南内,永伴于你么?”乍然间,那身影却变成蛾眉淡扫、裙裾曳地的太真三姊杨玉瑶,用她那火辣辣的、野马似的目光注视着自己,又一次询问对太真的安置。

记得他当时故意低眉垂目,苦笑不答。

“三郎!”

“陛下!”

果然,太真和玉瑶,一前一后,一恼一急的,向他呼唤起来!

他差点要仰天长笑起来了,但他仍不愿把李林甫献的正名之计立即告诉太真和玉瑶。他只许诺:“待大朝贺后,朕再告诉卿吧!”

实际上,为太真正名册封一事,很长一段时间,使他不知所措。

父纳子媳,子纳父妾,就宫闱之中、帝王之家来说,玄宗并非倡始者。远有卫宣公纳子急子媳齐姜,近有高宗纳父太宗之才人武氏。但前者,是父王见子妇美而不待其完婚即纳之,后者,是父亲死后而纳之。故卫宣公高宗对齐姜、武则天的册封,并无多少顾忌。不象太真,定为寿王妇后,曾遣力士赴蜀,大张旗鼓地迎侍;册为寿王妃,又阖朝庆贺,致人人皆知。现在,让玉环自请注籍太真观,出家为女道士,也快五年了。对这位六宫皆称为“娘子”的女道士,其服舆仪典,皆比照皇后。皇帝专宠的程度,也远甚当年武惠妃,但要正名册封,却因上述缘故,大为不易。虽说册封寿王妃一事,业已八年,太真自请为女道士,也近五年,当年因宠惠妃、爱及寿王、故在寿王迎娶上大事铺张一事,或许世人也已淡漠,但作为皇帝本人,却总感到别扭。

但是,十九岁伴君的杨太真,现在已经二十三岁了;皇帝本人,也五十有七,年近花甲,再拖延下去,太真不乐之状可知。太真不乐,皇帝心境亦不宁。从去年起,为册封太真所做的另一件事——为寿王另觅王妃,经花鸟总使牛贵奔波寻找,近日总算有了着落。据牛贵儿奏报:左卫郎将韦昭训之女,美貌贤淑,可作寿王新妃之选。皇帝当即允准,并敕有司安排吉日为寿王迎娶。只要寿王一纳新妃,太真身上的“寿王妃”记印,就会更为淡忘。

但是,册封太真一事,皇帝仍感棘手。

虽然太真早就“自请”出家为女道士,与寿王“无关”了;虽然寿王妃已姓“韦”,与杨氏“无关”了。但朝野间谁又不知本朝圣君,作了一件“父纳子媳”的大累圣政的事情呢?万乘之君,或许能一唾则天倾地陷,但断绝人言又谈何容易?!

如何才能将册封太真之事,变为天经地义,不成圣政之累的事呢?

皇帝的隐忧,早为右相所悉。终于,就在右相率领百官,大贺天降灵符,奏请改元为“天宝”不久,复于便殿谒君时,向皇帝密献一计:请“陛下钦注《孝经》!”

当时,皇帝对右相之请,尚不觉得有何特殊处,也根本未把这事和册封太真之事联系起来思虑。只把右相之请,作为太平之世的一件崇先贤、倡礼仪的常事来看待罢了。由于天下承平,这类事做得不少。比如开元二十七年,中书省奏请追谥孔子为“文宣王”,下制:“自今孔子南向坐,被王者之服,释奠用宫悬。”并追赠其弟子皆为公、侯、伯。如孔子首席大弟子颜渊,为兖公;闵子骞,为费侯;曾参,成伯等,就属于这一类奏请。同时,皇帝闻奏之初,心里还隐隐不悦:“何以要朕钦注《孝经》呢?”

就在林甫奏毕、并呈上亲自恭抄的《孝经》离去之后,皇帝随手翻开此经,览过数行,忽然心中一动,顿时明白右相此请的用意何在了。

《孝经》,为儒家经典之一,共十八章,相传为儒教始祖孔子所作。全经论述孝道,阐述宗法奥义,早在汉代,便列为七经之一。本朝也是举子必研之书。

在经书之首页夹缝处,有林甫用娟秀的小楷所录的一张小纸,上录《论语、为政》:“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

“好啊,‘无违’!”皇帝不觉赞叹出声。子行孝道,至关重要的就是这么简洁而不容置疑的两个字:“无违!”父之所欲也,无论其所欲者何,都应“无违”!

“寿王,朕子也。朕所欲,彼当‘无违’,方称‘孝’!圣贤立言,实实圣明呵!……是呵,朕当让天下臣民,尽知此理才是!”

一阵不可抑制的兴奋,使他伸出双手,将《孝经》拿起,只见该经首句便是:

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

“好!好!好!”皇帝在便殿上,独自连声呼好,“圣人斯言,讲明凡为人子,当以事亲为孝行之始。事君为中,待忠孝道著,乃能扬名祭亲,故曰终于立身。行孝,为人子之始,复为人人立身之终道。为人之行者,莫大于孝焉,而孝,则重‘无违’!依此,朕之所欲,为父之欲,寿王之从,为孝子之道!朕,应当钦注,应当钦注!”说着,皇帝一下从湖色玉笔架上,抽出御笔,展开蜀麻花笺,急急注道:

言行孝以事亲为始事君为中忠孝道著乃能扬名祭亲故曰终于立身

“不仅钦注,”皇帝写到这里,凝目思索,“朕还要亲为此经撰写序文一篇,付交天下生徒研读!朕还要亲书全经,铭之于石,以期广彰圣教之义!”

那样一来,自己册封太真一事,绝不会成为圣政之累了!

“林甫,真知朕者!”想到令他苦恼甚久的册封太真之事,竟由林甫此计而得以施行,皇帝对立下如此大功,却脸无得色,反而悄然离去的右相,大为称赞。

本来,如无回纥上表之事,散朝赐宴之后,他便可以将此事告诉太真。太真定要表露出喜悦之情、柔媚之态……

“哎,总算天降谪仙,为朕分忧!”皇帝回眸之间,见李白似已草成,正在握管思裁,不觉拈须微笑。

“大家,学士已草成敕书,请大家御览。”从李白手中接过敕书草稿的高力士,跪于御座前,将那五花笺递上。

皇帝好奇地接过五花笺,又将回纥原表展开,只见羊皮纸和五花笺上的文字,似一人书写一般,尽是钩圈曲线,牵连不断。他不禁又笑了。即敕道:“李卿与朕诵之!”

“臣领敕!”

李白从高力士手中接过所拟敕书,展笺诵道:

大唐开元天宝圣文神武皇帝,敕谕回纥怀仁可汗:本朝应运开天,抚有四海。创开元之盛世,致万邦之拱服。比者,新罗奏织锦之颂,林邑贡夜光之珠。波斯献捕鼠之蛇,拂菻进曳马之狗。骨利干有名马之纳,尼婆罗有良酢之献!无非深感隆恩,欲求睦和。今尔不自揣卑微,悖逞螳怒,鹅骄不逊,当知“不放牛奶的茶是黑的,不透光的毡包是黑的,昧良心人的心是黑的”之谚,一旦黑心昧叛天恩,天兵一下,追悔何及!方今圣度汪洋、恕尔狂悖无知,急宜悔祸,勤修岁事,毋自取诛僇,为四夷笑!尔其三思哉!钦此。

殿上众人,听李白在转瞬之间拟成的敕书,不仅文畅理达,而且也象回纥所用文体那样,引出民谚,使这敕书充满着一股异常活泼新鲜之气。众人都眼露叹服之情。

暗自叹服的高力士,却发现皇帝听后,久久沉吟不语,忖道:“看来,大家对敕中语气,似感不刚?”

果然,皇帝在敕李白又诵一遍之后,沉着脸道:“彼大肆狂吠,并为吐蕃、奚、契丹等叛部张目。卿在敕中,当示彼以威,以戒余者之效!”

“糟了!”力士听皇帝谕后,立即看见李白展袍上叩,作出辩说之态,他心里一沉,呼了一声。

“启奏陛下,臣应召晋京途中,也曾听百姓说,奚与契丹,实因边帅贪开边邀宠之功,将其逼反,臣还听人言凿凿……”

“嗯?”

“静乐宜芳公主并非奚与契丹二王所杀,乃安……”

“学士住口!”高力士见李白要点出皇帝宠信的边帅安禄山之名,怕引起龙颜震怒,李白入阁辅君之志难遂。只得闪出丹池,朝李白一挥麈尾,喝道,“君命不可违。且遵敕改写吧!”

“你?”李白被力士这一喝,被迫将满腹谏君之语,强咽喉下,但到底忍不住,猛地回过头去,朝力士投去轻蔑、恼怒的目光。之后,才怏怏地朝皇帝一拜,回到殿侧案前……

皇帝不再饶有兴趣地注视着挥洒自如的李白,而是阴沉着脸,直视殿门。一句评语骤然涌上心头:“此子,固穷相!”

第十八章

昨夜街鼓声声,在大街小巷响起,象倾盆大雨骤然而降,扑灭了荒山野火,狂欢了三日的西京,重新恢复了平昔的肃穆气氛。今天一早,皇帝敕中书门下三品及以下的正员外郎长官、诸司侍郎、御史中丞与礼部、鸿胪寺全部官员,于鸿胪亭子祖饯,送各部、各邦、友邻国使节离京。其中,只有回纥来使骨力裴罗,捧着昨日下午在含元殿上皇帝怒容满面地降下的乌浑罗体文字书写的国书,由金吾大将军陈玄礼、新授左羽林大将军安禄山率着金吾、羽林军,面含惶恐地被押遣出京师。

饯行一事,在巳时前便已完毕。依照右相李林甫于开元二十六年所奏:“因天下无事,朝官应于巳时散衙还第”一条所定,文武百官在离开鸿胪亭后,便纷纷四散返第。而右相李林甫今日却在骑从护卫下,返回东内大明宫含元殿朝堂南面的中书省衙署。在那玉屏横陈、文书山积、气氛森严的大唐朝行政中枢政事堂内,他奉敕为新任左羽林大将军、员外置同正员兼抑城郡太守、持节充平卢军摄御史大夫、管内采访处置等使安禄山单独饯行。

与他一道为安禄山送行的,还有御史中丞吉温,吏部尚书崔隐甫。崔隐甫此时在通化门等候押送回纥来使归国的安禄山归来,然后陪同他同去中书省;而吉温离开鸿胪亭后,便乘轿先去中书省安顿。

在鸿胪亭阶恭谨地向右相回明要先去中书省安排饯送事宜的吉温,一坐入他那绯毡篷罩大轿后,脸色就变得凶恶而狰狞。如果谁这时摘帘看他一眼,胆小的,准会吓得半死。他独自缩在轿里,差点怒骂出声!而被骂者,却正是他刚才在鸿胪亭阶前毕恭毕敬的奉迎者——右相李林甫!

“那胡儿,为你立了什么汗马功劳?担过什么风险?你却一再举荐!哼,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