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胡雪岩的启示-第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于老板这种提前给胡雪岩“转正”的做法,我们应该怎么看?在西方人看来,这是比较不赞成的事情,认为是违反制度。但在中国人眼里,制度是制度,执行起来却会因人而异,会有一些弹性。我们对表现特别好的人有一种办法,叫做破格提拔,破格任用。这没有什么不好。既然胡雪岩已经具备了出任跑街的能力,又何必一定要固守死规矩?那分明就是有人不用,分明就是浪费人才。所以到了第五年,于老板对胡雪岩说:“你可以当跑街了,可以到外面去走走了。”
  胡雪岩到了外面,真是如鱼得水,因为他的长处就是与人往来。我们会发现,凡是拒人于千里之外的,大概都是那些不太了解人世间状况,对别人的心理变化也很难揣摩清楚的人。人一旦擅长了解别人的心思,就很容易跟别人打交道。胡雪岩不但对人有兴趣,而且善于用心了解他人的想法,所以什么事情到了他的手上,都会处理得很好。
  从跑街到出店
  由于胡雪岩在还没有担任跑街之前,自己就已经把跑街的各种任务和相关技巧掌握得差不多了,所以一旦出任,很快就进入状态,表现得非常出色。只做了半年,便升为正式的“出店”,也就是现在的业务主管,有了一定经营上的权利。出店不但可以接洽业务,而且要经手银钱。店里的伙计看到胡雪岩还未满师就担任出店,心里都很羡慕。
                  第20节:随机应变(5)
  胡雪岩担任出店后,最特别的表现是什么?就是他对收死账比谁都有办法。死账用现代的话讲叫做呆账。钱庄放钱出去,就有一定风险。遇到一些客户情况突变,钱会收不回来,这些便叫死账。死账原因很多,有的官员离任调走,有的生意亏本破产,也有的故意赖账不还。钱庄最怕遇到死账,因为死账一多,钱庄周转不灵,就有倒闭的危险。胡雪岩担任出店后把原有的死账一一弄清,采取不同的方式“讨债”,别人收不到的钱他却收得到。为什么?因为他很灵活,很会说话。说实际一点,就是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
  一个人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这样好还是不好?我们常常想到负面,认为这样不好。其实这有什么不好?你碰到人不讲人话,难道讲鬼话吗?你鬼话连篇,人家根本听不进去;如果哪天真的碰到鬼,你不讲鬼话讲人话,鬼又怎么听得懂呢?很多事情,我们没有必要老往坏处去想。一个人本来就应该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这才是合理的做法。一般人因为太过要标榜自己,还没有资格称为君子,就想变成圣人,这是我们读儒家的书所应该注意的。我们是普通人,就先做个普通人,其余的慢慢来,不要操之过急。
  出店再往上便是“掌盘”了,就是“掌握全盘”的意思,相当于现在的总经理,地位仅次于老板。胡雪岩一步步升职,在从业务助理到业务主管的过程中,他不断根据岗位的不同,调整自己的表现,样样都做得很出色。而钱庄的管理者——掌盘,无疑应该是他在钱庄工作的最高奋斗目标。于老板想到现在的掌盘年纪已大,自己身体又不太好,便有意提拔胡雪岩接任阜康钱庄的掌盘。于是就把他找来商量,说由你来做阜康钱庄的掌盘如何?胡雪岩怎么回答?他说不要。
  于老板觉得很诧异,这么好的机会,别人求之不得,你为什么不要?胡雪岩回答说,钱庄的生意全靠出店交际招揽,掌盘看家固然重要,但不如让我当出店,外面人头熟了,这样对店中生意的发展更为有利,等老掌盘出缺时再说也不迟。换句话说,胡雪岩的意思是不能因为自己的升迁连累了钱庄的发展,为了钱庄的发展他宁可不升。
  面对如此诱惑,胡雪岩断然拒绝,这是非常了不起的一种定力。如果你是老板,你会怎么样?当然是觉得这个小孩子真不得了,年纪轻轻想得这么长远,当然就更信任他了。所以,于老板最后干脆把整个钱庄都送给了他。
                  第21节:随机应变(6)
  一个人会做什么样的事情,一定有他的前因后果。这句话很重要,因果关系是永远存在的,只不过它不是直线的,不是物理的,不是像常人所想的一个因一个果。人世间的因果是有变化的,通常一个因可以产生好几个不同的果,所以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会有很多变化,这才是我们大家要小心的。
  胡雪岩一生认为结果并不重要,原因才重要,动机才重要。此时的胡雪岩并没有想到以后老板会把财产交给他,当然老板也不会提前告诉他。因为提前说出来,有的人就可能会做假,装成值得信赖的样子。于老板什么也没有说,就是要看胡雪岩怎么表现。其实胡雪岩不接任掌盘是有抱负的,他也是在为自己的前途着想。因为一旦当上掌盘,虽然薪水高,红利厚,但长坐店中便不能和外面接触,业务关系很容易疏远。胡雪岩是要趁自己还年轻,利用出店的机会,运用自己的交际本领,为今后自己能在钱庄行业中立足打下基础,因为他不想一辈子给人做伙计,也想有朝一日自己开钱庄当老板,这才是他心中真正的打算。
  结果不重要,动机原因才重要。
  于老板的嘱托
  于老板后来突然得病,而且一天天严重起来,他自知将不久于人世,便把老掌盘和胡雪岩叫到床前,详细问起钱庄里的大小事情。由于几年来阜康钱庄业务规模有所扩大,在金华、宁波、湖州、温州等大商埠均有商铺和客户往来,尤其是各种投资汇兑,客户借贷很多,但说起这些胡雪岩脑中犹如有本账册一般,甚至有些连老板和老掌盘都忘掉了的重要事情,他都是了如指掌,如数家珍。
  经过再三考验,于老板终于下定决心,要将阜康钱庄的全部财产赠与胡雪岩。在于老板临终的最后一刻,他将亲友和店员唤到床前,将遗嘱公开,正式宣布把阜康钱庄交予胡雪岩经营。最后,老板给胡雪岩留下一句话:“你命中有好也有坏,愿你今后多做好事,多积阴德。希望你能学我,勤奋积财,不要像石崇,因财贾祸。”这一年胡雪岩二十七岁。
  石崇是谁?他是晋朝的一个富官,非常能敛财,但是因为太过奢侈,结果皇帝越看越不顺眼,就把他杀了。有的人说,钱是我自己赚的,我爱怎么花就怎么花,与别人有何相干?其实不是这样。钱虽然是自己赚的,但过于奢侈就会败坏社会风气。用赚得的钱多做好事,帮助更多的人,这才是正道。
                  第22节:随机应变(7)
  中国有一部宝典叫做《易经》,整部《易经》其实就是一句话而已,叫做“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只要相信这句话,很快便能懂得《易经》的道理。它的意思是说,一个人多做好事,多积阴德,就算有些不顺利的事情,也会逢凶化吉,慢慢变得好起来。于老板临终赠言,就是提醒胡雪岩要勤奋节俭,这样慢慢才能把财富累积起来,才可以做更好的事情。他同时告诫胡雪岩千万不能像石崇那样,因为奢侈挥霍而惹得祸端。没有钱只是穷困而已,有了钱却招来祸,那是划不来的。
  胡雪岩第一桶金有多少钱?有五千两银子。五千两银子不是个小数目,于老板一口气就把五千两的资产交给了胡雪岩。胡雪岩得到这笔难能可贵而又出乎意料的第一桶金,这对他来讲是祸还是福?我们中国人的事情只有一个答案,就是很难讲。胡雪岩好好运用,就是好的;运用不好,本来没有钱还不会惹祸,一有钱马上就惹祸了。所以当我们得到钱财的时候,应该格外谨慎,而不能只是惊喜,然后就开始为所欲为,更不能胡作非为。
  讲到这里,我们其实有点遗憾,胡雪岩并没有好好去想一想老板临终前所说的话,虽然他很想做好,但还是出了错,所以他最后会破产也是自作自受。有时候别人经意不经意所讲的话,我们其实应该反复地思考一下:他为什么跟我讲这种话?对我有什么启发?我要不要好好来调整一下自己?这是每个人都应该做的事情。老板临终前所说的话,胡雪岩有没有听懂,有没有听进去,我们以后慢慢再检验,他现在才刚刚开始而已。
  胡雪岩要感谢谁
  我们假设一下,胡雪岩如果没有得到阜康钱庄的资产,他以后会不会有这么大的成就?答案是会的。因为他已经有了良好的个人条件,已经有坚定的意志,他迟早会闯出来的,于老板给他的只是帮助而已。
  胡雪岩当然会很感谢他的老板,但以他实际的个性,他会觉得老板把钱庄交给我,我不会辜负老板,但我不是为老板负责,我还是要为父母负责,为自己负责。因为一来钱庄不是他向老板要的,二来这样是害他还是帮他,也很难料定。我们觉得这才是事实。
  我们看事情要看得深入一点,否则的话永远做不到终点。当别人无缘无故给你钱的时候,你如果一味感激,很可能就中了圈套,然后就会为人左右,变成人家收买的工具,那自己还有何价值可言呢?老板要不要给,是老板的事,不给也罢,我自己走我自己的路,这样才是对的。所以很多人说胡雪岩应该感谢这个感谢那个,其实胡雪岩从来没有讲过,他不亏心于任何人,也不必感谢任何人。但是有几个人的恩情,是胡雪岩一生一世要感谢的,我们每一个人也应当如此。
                  第23节:随机应变(8)
  第一个,人要感谢自己的父母。胡雪岩的父亲很用心地教他,虽然时间不长,但最起码尽力了。胡雪岩的母亲一辈子跟着他,不断地提醒他,陪他走到了人生的尽头。这样的父母当然要感谢。现在好多妈妈爸爸常常教小孩说“谢谢妈妈”、“谢谢爸爸”,这其实是很可笑的。大恩是不言谢的,孩子从小遇到任何事情都谢谢妈妈、谢谢爸爸,这样他就觉得所有的人情都还完了,将来长大以后就不会懂得什么是恩重如山。邻居阿姨帮你忙,你谢谢阿姨当然是应该,但父母的恩情是一辈子报答不完的,怎么谢得了呢?大恩不言谢,要永远放在心里头,而且报恩要趁早,子欲养而亲不待,那是很遗憾的事情。
  第二个,人要感谢自己的老师。人一生当中碰到几个好老师,那就够了。到现在我对高中和大学时候的老师都是念念不忘,甚至于小学的老师有一两个也印象很深刻。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但是最起码老师将我们领进门,所以我们要感谢他们。
  第三个,人要感谢自己的上司。胡雪岩的运气很好,他经历的老板心胸都很宽广,有了更好的去处,都是放手让他去,这才使得他不断有更好的机会和前程。有些老板认为好不容易碰到这么一个人才,费心栽培了一番,最好能用他一辈子,有好机会也死把着不放,这样的老板未免有些狭隘。往大了说,都是在为社会做贡献,为什么一定要为你一个人呢?胡雪岩遇到的每一个老板都是尽心尽力地教导他,有了更好的机会也都放手让他前往,这样胡雪岩才能够由大阜到了金华,最后有机会进入成就他一辈子事业的钱庄领域。
  人一生一世要感谢三种恩情:父母之恩,老师之恩,上司之恩。
  一个人如果不是每一个阶段都很扎实的话,突然委以重任或有了更大的机会,就会手足无措,不知道如何去做。但胡雪岩是学徒出身,又做过跑街、出店等工作,对钱庄一切事务极为了解,所以接管钱庄之后,处理起来自然得心应手。我们从这里得到一个很好的启示,人最要紧的是时时刻刻充实自己,常常问问自己准备好了没有。自己准备好了,没有机会无所谓,那不是个人能控制的;有了机会又有充足的准备,这样才会干出一番事业来。否则,没有机会还好一点,有了机会反而把自己搞得乱七八糟,那才可怜。
  胡雪岩一生中最大的转折点,就是认识了王有龄。王有龄和胡雪岩年龄相仿,虽是官宦子弟,但家道中落,自己也屡试不中。为了让王有龄走上仕途,父亲卖掉了全部家产,为他捐得一个虚官名之后,就再也没有能力去补实缺了,最后在无奈中客死杭州。王有龄前途渺茫,整日发愁。胡雪岩与王有龄虽是萍水相逢,但对王有龄的处境深表同情,他决心要帮助王有龄。但胡雪岩当时只是一个钱庄的小伙计,为了帮助王有龄,他竟私自动用了钱庄的银子。胡雪岩为什么要冒这么大的风险去帮助王有龄?胡雪岩和王有龄又是怎么相识的?
                  第24节:患难见真情(1)
  四患难见真情
  胡雪岩认识王有龄的时候二十五岁,他在钱庄还只是个出店,并没有成为阜康钱庄的老板。我们都知道,杭州的茶是很有名的,茶文化也是历史悠久,人们有事无事都会去喝茶聊天,所以茶馆很多。胡雪岩有空的时候,也会到茶馆里面去坐一下。茶馆里面三教九流各路人物都有,所以各种消息都会汇集于此。一般人到茶馆,要么同人吹牛聊天,要么闲暇无事,只为打发时间。胡雪岩却不是,即便喝茶,他也会竖起耳朵听人家都在讲些什么。一个人眼睛要会看,耳朵要会听。眼光锐利,用心观察,才能看透对方隐藏的想法,才能听出别人讲话的重点。胡雪岩能有这套本事,正是他自己平日不断磨炼得来的。
  初遇王有龄
  胡雪岩在茶馆,经常看到一个与自己年龄相仿的年轻人,此人相貌堂堂,但是衣衫褴褛,气色很差,好像家里很困难的样子,就觉得很奇怪。如果一个人的气质,跟他的神色不能相配,这其中必有缘由。一天,胡雪岩主动坐了过去,与那个年轻人攀谈起来。
  年轻人告诉胡雪岩,他叫王有龄,是福建福州人。胡雪岩问他为何会来到杭州。因为胡雪岩经常出入茶馆,王有龄以前也见过他,又看胡雪岩态度诚恳和善,便一五一十地讲起自己的身世来。
  王有龄身世
  原来王有龄本是出身于官宦之家,曾祖父和祖父都当过不小的官,可是到了他父亲这代却官运不济,屡试不中。在封建社会,对于读书人来说,做官是唯一的出路。做了官就能光耀门庭,光宗耀祖。可如果做不上官,那就永无出头之日了。科举制度虽然有很多不好的地方,但最起码它比较公正,所以他的父亲虽然一心求取功名,但考不取就是考不取,一点办法都没有。
  中国人跟外国人有个很不一样的地方,就是我们一生一世心里都有两件事情始终不能释怀,一件是想我对得起我的祖先吗?一件是想我对得起我的子孙吗?这是外国人没有的观念。王有龄的父亲心想,祖先那样富贵荣耀,而自己却如此落魄凄惨,这怎么行呢?既然自己这辈子难有功名,那一定要让儿子有个出头之日。可是偏偏王有龄也不争气,同样是科举无名。
  我们中国人是阴阳文化,所有的事情有明一定有暗,有正道一定有负道。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金榜题名当然是一条好路子,但如果实在考不取怎么办呢?还有另外一条路——拿钱出来买一个官,美其名曰捐官。所以王有龄的父亲就把仅有的一点家产统统变卖,然后凑钱给王有龄捐了个官,叫做盐大使。
                  第25节:患难见真情(2)
  大家会想,有钱就能当官那还得了啊?其实不然。捐的官只是虚衔,没有实职,就是一个头衔,可以穿官服,跟官场的人见面比较体面,如此而已。但是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如果愿意花更多钱的话,虚衔也可以补成实缺,那样就能真正地就任官职了。可是,王有龄的父亲已经是倾其所有,哪里还有钱再给儿子去补实缺呢?无奈之下,父子二人从福建一路北上,希望能够找个机会,利用关系替王有龄补个实缺。可是天不遂人愿,他们走到杭州,口袋里钱已经所剩无几,再也无力继续北上了。
  可以想象,人在这种情况之下,心情怎么会好?心情不好就会影响身体的健康。所以王有龄的父亲积郁成疾,再加上水土不服,最后客死杭州。王有龄举目无亲,又几乎是身无分文,连父亲下葬的钱都没有。实在没有办法,他只好穿上孝服,到福建人在杭州的同乡会去,一番磕头跪求,这才凑了点钱将父亲草草下葬。父亲过世之后,王有龄心情苦闷,无处可去,一筹莫展的他常常在茶馆里长吁短叹。因为手头拮据,一壶茶水泡到没有颜色了也舍不得换掉,中午两个烧饼就算打发一顿,而这些正是胡雪岩眼前看到的光景。
  听罢王有龄一番讲述,胡雪岩说:“你要想办法补个实缺才是,这样岂不可惜了。”
  王有龄苦笑着说:“话虽如此,但补实缺需要一大笔投供的钱,我现在穷困潦倒,哪里还敢去想这些事情。”
  钱虽说不是绝对有用,但却是有一定用处,没有钱怎么办事?胡雪岩听了王有龄的话也不敢言语了,因为这个时候他还只是一个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