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郭守敬(1231…1316),字若思,邢台人。他家中世代都擅长天文水利,因此,从小耳濡目染,又加上勤奋聪明,年轻时就已学识渊博了。张文谦领着二十九岁的郭守敬晋见元世祖,世祖让这位年轻人畅所欲言。郭守敬说他近年来考察过北方水系,同时研究过它们的历史,有六件事需要兴办:第一,从大都到通州开凿一条运河,使中都(今北京)直接与大运河相通。第二,可以考虑把顺德地区的达泉通过支渠引入大都,以解决农田的灌溉问题。第三,疏浚旧沣河河道,将沣河引入滹沱河进而并入大运河,可通船运。第四,从磁州东北引入沣,流经滏阳、邯郸等地,既可灌溉,又可分洪。第五,引怀河、孟沁河余水和丹河余水汇合,可浇灌武陟县两千多顷土地。第六,将黄河从孟州西南引出一渠,至温县南再流入大河,可浇灌二千多顷土地。郭守敬的这些计划,都是他经过实地考证细心计算出来,因此无一不是真知灼见。世祖听后连连点头,高兴地说道:〃任事者如此,人不为素餐矣〃。立即任命郭守敬为统管河渠事务的提举。第二年,又加封为副河渠使。后又加封多种头衔。
郭守敬在任职期间,除了主持完成了上述六项工程之外,还修整了宁夏一带沿黄的八十多条古渠,勘察了黄淮平原的地势与通航水路,最早以海平面为测定陆地高度的标尺,即最早运用了〃海拔〃一这科学概念。
郭守敬一生都致力于兴修水利与科学研究,取得了令后人赞叹不已的成就。七十岁时已到致仕(即退休)的年龄,但是,由于他所处位置的重要,元成宗不批他致仕,开翰林太史司天官不致仕的先例,并由此形成定制。足见元统治者对科学技术工作者的特殊政策。郭守敬八十六岁去世,为后人留下了十分丰厚的科学遗产,留下了科技人才发挥才干的一段佳话。
汉武帝善用人才,不论其出身,任人惟才是标准。通过不计微贱,重用卫青、霍去病,三败匈奴,安定北部边疆,充分体现一代明主之雄才大略。因此,谋略大事的领导人,应从中领悟其中奥秘。
曹『操』广招贤能,惟才是举的用人方针,收到了显著的效果,增强了魏国力量。
吕蒙正作为北宋名臣,其智识谋略是很杰出的,而其知人善任,尤其是用人不偏私的见识,胸襟,堪称一代典范。
元世祖忽必烈重用郭守教制定历法,兴修水利,历来为人所称道。这说明忽必烈不仅善于〃马上打天下〃,也善于〃下马治天下〃,注重国计民生,重用人才致力于经济建设。这是很可贵的。
□ 纵横捭阖的统帅能力
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也,曹『操』的这番话,正是说的成大事者的统帅能力。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统帅全局的战略头脑
古今中外杰出领导者大凡都是战略家,都是成大事者,他们具有战略头脑,即具有开阔的视野,统筹全局的能力,成大事者,只有具有统帅全局的战略头脑,才能从客观上把握事物发展的姿势和规律,作出正确的决策。
从历史上来看,凡是成大事者,都非常重视战略问题。
三国时期,刘备三顾茅庐,请诸亮出山为相,与他共图大业,诸葛亮帮助刘备分析天下形势,说:〃今『操』已拥有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候,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地,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也,将军岂有意乎?〃
随后,诸葛亮帮助刘备制定了夺取荆州地盘,巩固势力,再联吴攻魏的战略计划,这是诸葛亮根据天下的形势作出正确判断和制定的正确计划,充分显示诸葛亮统帅全局的战略头脑。正是由于他的战略头脑,才使他能从客观上掌握和驾驭全局的发展规律,作出正确的决策,从而最终帮助刘备确立了三分天下的局面。
国外许多著名的资产阶级政治家、军事家也很有战略眼光。英国著名的资产阶级政治家温斯顿·邱吉尔就是一位。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面对法西斯德国的严峻的军事威胁,首相张伯伦相信希特勒的政治谎言,采用绥靖政策,步步退让,终使德国一再得逞其侵略英国的野心,而邱吉尔却以其对政治的敏感。以及无与伦比的大局观,首先发现了德国纳粹的狼子野心,大声疾呼,对德积极作战,并且从宏观的角度上充分分析了整个世界局势从而做出了惊人的决定。一向以反共著称的他,主张联合苏联化敌为盟友,他说:〃在过去二十五年中,没有哪一个人象我这样始终如一的反对『共产』主义,凡是我过去说过的话,我一个字也不想收回,但是,在此刻正在展开的景象面前,所有这一切都变得黯然失『色』了……〃,〃我们要给予俄国和俄国人以一切可能的援助。〃
在当时,全世界资本主义大肆反共反苏的情况下,邱吉尔从反法西斯的全局战略出发,主张同苏联化敌为友,是极具战略眼光的。正是由于他的这种战略眼光,最终结成了世界法西斯同盟,为赢得世界反法西斯的胜利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法国著名政治家,法兰西第五共和国总统戴高乐也是一位伟大的战略家。1959年初,戴高乐当选为法兰西第五共和国总统后,在对外政策方面所表现出来的远见卓识和战略头脑,今天仍熠熠生辉。他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反对作美国的附庸。1963年初,戴高乐提出〃欧洲人的欧洲〃的口号,反对美国对欧洲的控制,正式拒绝了美国提出的〃多边核力量计划〃。不参加1963年限制核武器的莫斯科谈判,也不在苏美控制的〃部分禁止核武器条约上签字,在当时,欧洲国家严重依赖美国,在帝国主义集团里跟着美国跑的情况下,戴高乐能够提出这样的主张,充分说明其战略头脑,比之欧共体九十年代才提出的〃欧洲人的欧洲〃早了三十年。戴高乐的战略头脑还表现在他1964年便率先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他认为,亚洲没有中国,不能办任何大事。〃
戴高乐反对美苏争霸,反对任何大国的控制。他于1965年提出,要在世界上建立一种〃新的均势〃,这种〃新的均势〃要以每个国家的民族独立和责任为基础。1965年9月9日,公开提出法国〃最迟在1969年'不再接受联盟'一体化〃的约束。他认为,法国〃必须抛弃这种在美国主持和领导下的宠大北大西洋集团〃。1966年3月9日,法国终于宣布退出北大西洋公约组织,这些都是戴高乐战略『性』的决策。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成大事者需要站得高,望得远,要善于掌握事物的发展规律,按照事物的连续『性』,因果『性』的联系,预见它的发展趋势,而且事物是多变的,要要根据其时间,地点不同以及整体利益与局部各利益的差异来作出战略决策。这就需要有统帅全局的战略头脑。诸葛亮、萧何、邱吉尔、戴高乐正是由于拥有这样的战略头脑而成为杰出的成大事者。
2多谋善断的决策能力
一个成功者决策水平的高低取决于自身的修养,为了提高决策水平,他要树立不断创新的思想,克服因循守旧、墨守成规的思想;要有渊博的知识,不仅要有哲学、经济学、政治学、法律和管理学知识,还要努力掌握现代科学的方法论,如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等。当然,一个成功者多谋善断,必须具有分析、判断能力
分析、判断能力,主要在于是否能深刻认识事物间的内在联系及事物的本质属『性』及发展规律,成功者掌握这种能力,有助于在纷繁复杂的各种事物中,透过现象看本质从而抓住主要矛盾、运用创造『性』思维方法,进行科学的归纳、概括、判断和分析,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找出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是否能在一大堆急于要办的工作中,分清孰重孰轻,哪些需要自己去办,哪些需交给下属去办;就能够有助于在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中,准确地判断各个层次,各个类别的人员个体和群体的德才情况、思想态度和相互关系,然后区别情况,分别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分析、判断能力还有助于使领导者遵循事物的发展规律,预测到未来事物的发展变化,据此分析判断自己所在单位,自己所做的工作,在整个宏观布局上的位置,以及与社会『潮』流的关系,从而作出相应的正确决策。
下面我们先以王殊为例。王殊是我国首位驻前联邦德国大使,他的准确分析、判断能力就时常为人所称道。
70年代初期,为了贯彻『毛』『主席』制定的外交路线,我国采取多种巧妙的外交行动、相继和许多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当时,周恩来总理敏锐地感觉到,联邦德国很可能是我国〃下一个〃争取建交的国家。但是,由于两国之间缺少必要的接触,我方对联邦德国核心领导的真实意图还缺乏足够的了解,为了『摸』清情况,我国有关部门指定新华社驻联邦德国记者王殊同志,尽快写一份关于德国核心领导层对华态度的《内参》。王殊同志接到这一任务后,仅根据手头搜集到的有限资料(联邦德国某领导人的几篇讲话),加上平时自己积累的一些零星情报和信息,便赶写出一份观点明确,推理严密,令人信服的《内参》,周恩来总理等参阅后大为赞赏。后来,联邦德国和我国建立了外交关系,王殊同志成为第一位中国驻联邦德国大使。
一位领导人才的分析、判断能力的高低,直接决定他的能力素质。邱吉尔以其不凡的分析、判断能力,力主对德作战,其功绩永载史册;王殊同志以其超群的分析、判断能力完成了极为重要又十分困难的使命。而在当今社会,面对瞬息万变的信息,捉『摸』不定的局势,领导者在分析、判断能力上应该有更高的要求。
领导者的日常活动中,有一项便是要经常做决策,因此领导者往往需要较强的决策能力,即领导者决定采取哪一种最有效方式的决断能力。
一是需要有选择最佳方案的决策能力,决策就是方案选优。不过,这个选择不是简单地在是非之间挑选,而往往是在一种方案不一定全优于其他种方案的情况下进行。科学决策必须建立在对多种方案对比选优的基础上,这就是要求领导者具有方案对比选优的能力。如我国著名的引滦入津工程,在实施期间,曾经提出北线方案和南线方案。这两个方案各有优缺点,究竟选用哪一方案,在开工前,有两种不同的意见,争论不休,1981年,天津市主要领导经过对比选优,权衡利弊,采纳了北线方案。实践证明,这个方案的选择是成功的。
二是需要有风险决策的精神。客观情况,往往是纷繁复杂的,有一些情况是不可能让人事先作出百分之百正确判断的。
现实生活中,领导者常常遇到的是一些不确定型、风险型的决策,这就要求领导者有敢想敢干、敢冒风险的精神,不能追求四平八稳,因循守旧,在改革开放、实行社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邓小平同志早在九一年视察上海时就指出:〃胆子再更大一些,步子要更快一些。〃在九二年小平同志在深圳南巡时他更是果敢大胆的指出:〃改革开放的胆子更大一些,敢于试验,不能象小脚女人一样。看准了,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深圳的重要经验就是敢闯,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没有一股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不冒点风险,办什么事情都有百分之百的把握,万无一失,谁敢说这样的话?一开始就自以为是,以为百分之百的正确,没有那么回事,我就从来没有那么认为。〃(《邓小平文选》第3卷327页)〃
三是要有当机立断的决策魄力。〃当断不断,反受其『乱』〃。决策是不能一拖再拖的,他需要在有效的时间地点内完成。否则,正确的决策一旦过了时间就会成为错误的方案。列宁在十月革命中表现出了卓越的当机立断的魄力。
在十月革命的前夕,苏共党内关于起义的时间问题达不成一致,有一部分同志,不同意在24日当晚起义,在这千均一发的时刻,列宁在24日晚写了《给中央委员的信》,信中他大声疾呼当机立断举行起义,他说〃写这几行字是在24日晚上,情况已经万分危急,非常清楚,现在拖延起义真的等于死亡。〃〃科尔尼洛夫分子展开的资产阶级进攻,维尔霍夫期基的撤职,都说明了不能等待了。无论如何必须在今天晚上,今天夜里逮捕『政府』人员,解除士官生等等的武器(如果他们抵抗,就消灭他们。)〃〃不能等待了!!等待就会丧失一切!!〃〃历史不会饶恕那些拖延时刻的革命者,他们本来在今天可以获得胜利(而且一定能在今天胜利);却要拖到明天去,冒着丧失许多,丧失一切的危险。(《列宁选集》第3卷350…351页)。
正是由于列宁同志的当机立断的魄力,于当晚举行了起义,并获得了胜利。试想,如果当时列宁同志还在思前想后,犹豫不决而迟迟不引不发,那么这最佳的时机就会转瞬即逝,起义也就可能只会走向失败。
当机立断的决策魄力是领导必备的能力。领导者善于当机立断,敏捷的思维,才能在复杂多变的情况下,应付自如。列宁、艾森豪威尔就是在紧急关头善于当机立断,取得成功的典范。现代社会是信息社会,信息瞬息万变,机会稍纵即逝,尤其是在实行市场经济的今天,市场形势变化多端,就更需要现代领导善于抓住机遇,当机立断,取得成功。但是当机立断不等于盲目冲动地喊打喊杀。正确的分析、判断才是当机立断的首要条件。
知人善任,知人善任,就是不仅要善于发现人才,还要善于用人。要用其所长,避其所短。汉高祖刘邦说过一句名言: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张良;统百万之众,战必克,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抚百姓,筹军饷,不绝粮道者,吾不如萧何,吾能用之,所以能得天下。由此可见知人善任是何等重要。
3善于慧眼识英才
在商品经济盛行的今天,〃知识就是金钱〃的观念已深入人心,而拥有知识的人才自然也就成了无价之宝,因此成大事者一定要有爱才如命,求贤若渴的思想,要有尊重人才的习惯。同时,各级领导者能够慧眼识英才,才能使自己得到精兵强将,对自己的工作大有益处。中国有句俗语,一个篱笆三根桩,一个好汉三个帮。大凡成就事业的人,都需要一大批优秀人才的配合与帮助,一起努力,光靠一人的力量毕竟是有限的。
王安石,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和改革家,他就十分重视人才,认为人才是国家的栋梁。他说〃夫材之用,国之栋梁也。得之则安以荣,失之则亡以辱。〃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作为现代领导者需要有慧眼识英才的能力,这样才能汇聚人才来成就自己的事业。
我们中华民族历来就有重视人才的经验和习惯。鲍叔牙荐管仲,使齐桓公成就霸业;萧何月下追韩信,其〃战必克,攻必取〃,使刘邦终得天下;刘备三顾茅庐拜诸葛亮,诸葛亮作〃隆中对〃,并出山相助,终使三国鼎立;宗泽荐岳飞曾一度扭转抗金的局势……这些事例,都能体现出人才的重要作用。
发现和培养人才,还要注意不能求全责备,不因小缺点而忽视了其他的才华智慧。因为〃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美国南北战争时的总统林肯任命格兰特将军为总司令,只看他有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能力,并不计较他那嗜酒贪杯的『毛』病。〃有大略者不问其短,有厚德者不非小疵〃是识别人才的重要原则,而做到这一点需要有大公无私的精神,始终恪守任人惟贤的标准。
王安石说:〃唯圣人能轻重在,不能铢两为平均。〃领导在发现人才时,还要善于用人,要用其所长,避其所短。一个人是学术上的权威,善于搞研究,分配到科研单位才能发挥作用。而如果让他去当什么长,也许发挥不了他的作用;而如果一个人擅长管理,有过人的协调能力,那就应该派他去担任具体工作,而不能让他去干什么是研究文艺创作。学非所用,用非所学,都会造成人才的浪费。领导者做到善任,才能使人才的聪明才智充分发挥出来。
由此可见,一位成功的领导者,不仅要具有慧眼识英才的能力,而且还要能因材施用。如果不能因材施用,便是对人才的浪费。
4心胸坦『荡』,海量纳人才
人们常说:〃宰相肚里好撑船。〃成大事者必须要会宽容,要有博大的心胸与气度。我国元末农民起义领袖朱元璋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