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科希马转危为安、初战告捷的消息,使蒙巴顿非常欣喜。5月15日,他致电斯托普福德,对胜利表示祝贺,同时告诫他:“日本第31师团并未被完全击溃,虽然他们的士气已开始崩溃,但仍在那一带坚持着,我们的部队不可有丝毫的懈怠。”
的确,在科希马外围制高山脊上,还有相当一部分阵地在日军手里;有些地段虽已被英军围住,但对方仍在几乎是难以攻破的山间暗堡里负隅顽抗。对攻击者来说,在绵绵阴雨的冲刷下,那些一般高达3000多英尺、四周险峻的群山变得泥泞溜滑,几乎无法攀爬,这正是使英军各级指挥官感到有点束手无策的事情。
然而,此时那个长着“傻瓜头脑”的佐藤中将沉不住气了。他见英军取得了初步进展,天气又越来越恶劣,尤其是部队的补给供应不上,便向军司令官提出了放弃科希马阵地、向能得到补给的地点后撤的报告。牟田口接到报告大为震惊,立即电告佐藤,指出:“当今正值‘乌’号作战成败的关头,实属全军危急存亡之秋,坚决要求无论如何必须固守科希马战线。因为第31师团一旦后撤,开放了科希马至英帕尔的道路,必将造成全军崩溃。”可佐藤并没有按照牟田口的要求去做,在士兵们半饥半饱的一片怨声中,他将电报扔在一边,下令全师团作放弃阵地撤退的准备。
6月初,佐藤亲自率领师团主力,带着1500名伤病员开始退却,只留下宫崎少将带一支小部队执行截断英帕尔至科希马道路的任务,这无非是应付一下牟田口而已。而且,佐藤撤出科希马战线的行动,对于一直在英帕尔以北至科希马以南地区,同第31师团背靠背进行作战的第15师团一点也未通报,使第15师团一下子陷入被英军南北合围的境地。
牟田口得知第31师团擅自撤出科希马战线的消息后,急派军参谋长久野村赶去制止。久野村在伏米内迎面碰上了退却途中的佐藤,指责他擅自撤退违犯军令,同时向他传达军部的新指令:“和第15师团的南翼接上,转而加入进攻英帕尔的战线。”谁知佐藤脖子一梗:“我师团在毫无希望得到补给的目前情况下,难以执行军部的指令。”说罢,甩开久野村,率领他的人马继续后撤。牟田口听到久野村的报告后,怒不可遏,当即决定撤销佐藤的职务,由河内槌太郎接任师团长。
蒙巴顿接到科希马战线日军有撤退迹象的报告后,立即将目光盯住了乌科鲁尔。这里是日第31师团撤回缅甸的必经之地,拿下了乌科鲁尔,就会卡住日军的退路,进而全歼他们。
乌科鲁尔与科希马和英帕尔的距离几乎相等,原是这次日军发动整个战役的一个兵力集结地。蒙巴顿一声令下,由科希马蜂拥而下的英军部队,与从英帕尔向前突进的部队同时进发,并在预定时刻会师。直接指挥战斗的第7英印师主力第33旅的旅长皮尤上校回忆当时的情形:此时敌军已不存有任何希望,他们得不到补给,衰弱不堪,嘴里塞满了野草,想以此来维持其奄奄一息的生命……由于对后勤供应需要的估计不足和对英军部队战斗素质的估价过低,这就导致了他们的毁灭。
乌科鲁尔被英军占领和第31师团遭截击,终于使牟田口下了决心:停止“乌”号作战。经东京大本营几次磋商后,于7月2日发布了全线撤退的命令。
日第15军各师团由于长期苦战和补给断绝,早已疲惫不堪,就是退却也相当艰难。众多的伤病员即使用全部兵力也不能抬着护送,而且时值雨季顶峰,道路泥泞崩坍,车辆完全不能行动。有些部队令伤病员徒步先行,行动困难的大部分选择了『自杀』,徒步的病人在沿途的密林中力尽而倒下的、被浊流吞没的不计其数,凄惨万状。
蒙巴顿获悉日军全线撤退的命令后,立即指示第14集团军的各个师进行全面追击作战。不过,虽然斯利姆中将的各主力师跟踪追击打到了亲敦江西岸,却也没有能渡到对岸去全歼日本第15军。英国战史专家认为:“与其说是受到日军的顽强抵抗(日军只剩下一支疲乏、饥饿的残部),还不如说是由于雨季洪水的缘故”。因为英军的车辆多、装备重,不管怎么说,他们也不如日本士兵能吃苦耐劳。
牟田口的损失是惨重的。日方自己承认:“当时军部已无法掌握各师团、各部队战斗力的情况。大致的估计是,最初越过亲敦江参加英帕尔战役的约10万人中,约损失了3万名,另有2万伤病员任其自流地撤到更远的后方,剩下的兵员还有约5万名,而且这5万人当中有一半以上是病人。”无怪蒙巴顿后来洋洋得意地对妻子说:“这是迄今为止日本人在东南亚遭受的一次最大的军事失利,因为被消灭的人数比太平洋岛屿的任何一次作战都多。”
东京不会饶恕战败的将军。整个英帕尔战役后不久,1944年9月到10月之间,大本营撤掉了牟田口的第15军司令官职务,并更换了该军参谋长和全部主要幕僚。那位两次不听命令擅自撤退的佐藤中将,则被军事法庭判处死刑。
日本第15军虽然未遭到全军覆灭的下场,但它的战斗力几乎完全丧失,这就造成了日军在缅甸已陷入整体上的防御阶段,无力再发动大规模的主动进攻『性』军事行动。然而,蒙巴顿明白,要彻底击败他的对手——整个日本驻缅方面军绝非指顾之际所能完成,必须有完整的计划和充足的部队和资源。
世界历史名人丛书:蒙巴顿 第六章反攻大捷
舍两栖转陆路
在英帕尔——科希马战役取得胜利后,1994年下半年盟军由防御转入反攻。蒙巴顿下一步的目标是攻克缅甸,歼灭日军的东南亚主力部队。他曾于7月份提出过两份缅甸作战计划。一个叫“卡皮特尔”计划:命令第14集团军渡过亲敦江向曼德勒推进,然后再向南进攻仰光,这是个陆路进攻方案;另一个是“德拉卡拉”计划,即在1945年初对仰光直接发动两栖登陆进攻。
蒙巴顿真正愿意干的,是后面这个两栖联合作战计划,他从来没忘记自己是以海军将领的身份担任战区总司令的,总要给海军找点儿事干。但斯利姆不甘心被抛在一边,对此提供反对意见,因为按这一计划他的第14集团军暂时按兵不动。最后达成协议,不管怎样陆地进攻都要进行,至少推进到缅甸中部地区的曼德勒。
为了争取参谋长委员会同意“德拉卡拉”计划,蒙巴顿亲自飞往伦敦游说。在伦敦,布鲁克不大情愿地同意,可以在缅甸采取某些行动,并且认为在各种不同的可能『性』当中,“德拉卡拉”计划似乎是最可取的。但布鲁克又提出,夺取仰光这一行动是基于以下这一前提的,即英军从10月1日起可以把第6师从欧洲战场上撤下来。布鲁克能有这样的表态,蒙巴顿已感到很满足了。
但美国人阻挠这个计划,华盛顿警告说反对所有的在南缅海岸作战的计划,除非它们能够为打开通往中国的缅北通路作出“及时的贡献”。随后,蒙巴顿确实感到在如何采取下一步进攻计划问题上,总部的英籍和美籍参谋人员中出现了分裂迹象。在9月份英美领导人的会谈中,美国则表示,如果在缅甸北部和中部的进攻不会使人力物力消耗殆尽,他们可以接受“德拉卡拉”计划;还认为实施该计划,尚需要再增加兵力,其中部分可从印度调遣,部分可来自从意大利战场撤下的部队。这实际又是一个比布鲁克更大的前提。
由于欧洲发生了阿纳姆盟军失利和德军发动阿登攻势这两件事,且日军在中国大陆发起的“1号作战”又频频取得进展,使蒙巴顿不仅未得到各种允诺的部队,反而被抽走了一二个师和三个美国运输机中队。1944年10月中旬,蒙巴顿抱着使“德拉卡拉”计划复活的一丝希望飞往开罗参加高级会议。丘吉尔回忆说:“真有意思,在去年11月开会的相同地点再次会晤,用和去年相同的话要求对我们的战场提供帮助和援助。”他不无苦涩地告诉蒙巴顿,目前情况下不要指望从其他地方调部队去参加大规模的仰光登陆计划,而应当选择继续从陆路向前推进。
自己最有兴趣的计划又一次被抛弃了,蒙巴顿闷闷不乐地回到了锡兰的康提。那时他的司令部已由德里迁到了康提,这也许表明了蒙巴顿对海洋战略的重视。从开罗返回后,有一段时间蒙巴顿仍不死心地认为“德拉卡拉”计划是可以挽救的。他在康提给罗斯福总统打电报说:“我正在尽一切努力积蓄足够的力量以进行两栖作战。”罗斯福回电称:“我希望你能够进行这些两栖作战,但美国现在还帮不上你什么忙,我的麦克阿瑟将军在太平洋战场上,已经把多余的登陆艇和其他登陆器材都快拿光了。”美国盟友的这番回答,在康提引起的只是苦笑。
就在蒙巴顿苦闷的时候,夫人埃德维娜和女儿来到了他身边。埃德维娜虽早就答应来跟他团聚,但圣约翰救护队的工作使她实在脱不开身。这个救护队几个月前随盟军参加了诺曼底登陆战役,做为这个救护队的领导者之一,埃德维娜的工作得到了艾森豪威尔将军的高度赞扬。
妻子和女儿的到来,给蒙巴顿带来了欢乐,使他的心情多少愉快了一些。不过,埃德维娜是个要强的、事业型的女人,她要求丈夫允许自己去访问前线部队,蒙巴顿答应了。于是,埃德维娜首先飞抵印缅边境一带访问了斯利姆将军的第14集团军。如果说由于蒙巴顿坚持海上登陆的作战计划,而引起过斯利姆将军及其部属不高兴的话,那么,埃德维娜对前线地面部队的访问,则帮助丈夫融洽了与斯利姆等陆军将领们的关系,使他们又和好如初了。看来,埃德维娜在这个时候来到东南亚可谓正是时机。
实施自己最欣赏的两栖登陆作战计划已毫无希望后,蒙巴顿将精力转向“卡皮特尔”计划。这是一个纯粹的陆上进攻计划,作战的主力将是第14集团军的8、9个师。计划要求英印部队首先强渡亲敦江,并在那里建立桥头堡,然后在曼德勒—塔泽—稍埠—敏建地区与日军进行决战,得手后再南下进攻仰光。显然,这不如“德拉卡拉”计划中,要求直接对仰光发动两栖登陆作战来得迅速,但蒙巴顿现在已经没有选择的余地了。
再说英帕尔战役日军惨败后,驻缅日军首脑也十分清楚,英军早晚有一天要反击缅甸。新上任的日本驻缅甸方面军司令官木村兵太郎中将,于1944年9月底拟出守卫缅甸的作战设想,并为各地段作战确定了代号:继续切断及妨害印中地面交通的作战称为“断作战”;对向曼德勒附近及该地以南伊洛瓦底江畔正面来攻之敌的作战称为“盘作战”;对向印度洋沿岸正面来攻之敌的作战称为“完作战”。其中“断作战”是对付北缅中国远征军的,而“盘作战”和“完作战”便是针对蒙巴顿的英印军队的。
10月下旬,日军情报机关已侦知盟军将放弃蒙巴顿的“德拉卡拉”计划,基本上确立了由陆路进攻缅甸的战略。于是,木村中将立即召集第15军、第28军、第33军各参谋长及作战主任到仰光,就方面军后一阶段作战构想,特别是“盘作战”指导要领,进行了研究。
这时双方的实力对比是这样:整个缅甸的日本部队尚有10个师团、2个独立旅、1个坦克联队和约10万人的后勤部队,另有1个飞行师,但能作战的飞机只有50架左右。因在缅北、若开和英帕尔战役中受到重创,日军这些师团的兵员和战斗力都远非过去可比。滇西缅北的第18、56师团在中美英印联军的打击下,正在向南溃退;在缅北南地区的第54、55两个已很弱的师团受到了英第15军的钳制;片村四八中将接任的第15军4个主力师团及一些配署部队,经英帕尔——科希马之战后,元气尚未恢复,全军兵员仅3万人左右。而盟军方面,斯利姆集团军此时下辖的第4军和第33军,总共有6个陆军师、3个独立旅和2个坦克旅,即相当于8至9个满员师的实力;而且盟军还有更强大的装甲部队的支援以及绝对的制空权。因此,英军在数量和质量上,都远远超过当前日军师团。
所以,日军将领集体讨论和研究的结论是采取坚守防御与机动防御相结合的战略,而并未强调反击作战。然而,没过几天,方面军参谋长田中新一中将却将它改变了。他提出方面军虽采取战略持久,但在“战术方面则采取积极地反复地反击”,并适时与英印军在伊洛瓦底江进行决战。他在请求木村批准这一方案时也承认:“本作战指导,万一失败,可能遭到全军覆灭的恶运,但除此之外别无良策。”木村经过一番沉思权衡之后,还是批准了田中的方案。
此时,蒙巴顿已毫不迟疑地全力以赴投入陆路进攻准备工作。他认为,要使进攻缅甸奏效,从根本上说,主要的问题还不在战术而是后勤。虽然第14集团军陆上运输和内陆水上运输都得到了改善,但向缅甸内地纵深发展还要依靠空中补给。为此,蒙巴顿专门从美国那里借来货运飞机,组建了一支“战斗货运特遣部队”。他又将分散的情报机构统一协调起来,使战区总部加强了对它们的领导。盟军大规模进攻缅甸的行动马上就要开始了。
穿『插』敏铁拉
1944年11月上旬,盟军做好了强渡印缅边境东侧亲敦江的部署,这是蒙巴顿要南下进军夺取缅甸战事胜利的第一步。
11月10日黄昏时分,斯托普福德将军指挥的第33军首先向江对岸的莫莱发起冲锋。阿萨姆团的突击营在炮火的掩护下,乘坐橡皮舟勇敢地向对岸挺进,在付出伤亡一半的代价后,终于登上了东岸;接着该军的第20师主力也陆续渡过江去,并占领了莫莱。与此同时,第11东非师在皇家空军准确无误的空袭支持下,沿着亲敦江西岸幽暗的加包山谷向加里瓦打去。加里瓦位于莫莱以南约50多公里,东非部队的进攻遭到对方防御阵地的激烈抵抗,直到12月2日才拿下加里瓦。至此,进攻部队完全控制了莫莱至加里瓦这段50多公里长的江面。
12月10日,印度工兵在亲敦江上迅速架起了桥梁,使第14集团军的各主力师得以开赴对岸。在大部队过江时,蒙巴顿来到桥头巡视,“看到一番令人鼓舞的景象”,步兵、卡车、装甲车正在源源不断地奔涌向前。
蒙巴顿和斯利姆之所以在漫长的亲敦江上选择这一地段渡江,是企图与日军在瑞波平原上决战。瑞波平原位于加里瓦西南面,它是缅甸中部平原的一部分,是夹在亲敦江与伊洛瓦底江之间的一片开阔地区。相对于山岳丛林地区,多沙土的瑞波平原,显然更能发挥英军的装甲优势和空中优势。他们安排的“捕杀手”是梅塞维的第4军,梅塞维本人由于在若开战役中立功,不久前刚刚被提升为第4军军长。梅塞维的第4军,包括训练有素的第7、第17、第19英印师和第25坦克旅,还有集团军直辖的第5英印师也归他指挥。
梅塞维部队渡过亲敦江后,遵命向东冲击。他的第19英印师已获得惊人的进展:到12月12日,已推进了80多公里;4天之后,他们又占领了英多西北部的班『毛』,并同从北部挥戈南下的英第36师会合,向瑞波平原『逼』近。
第19英印师推进得这么远而竟未激起日军主力的反应,这情况不得不令人深思。英帕尔战役后接任的木村中将,是日军一位出『色』的军事谋略家。他既然让第19英印师如此轻易地推进到瑞波平原的边缘,可见他并不想在这块空旷的平原上较量。蒙巴顿和斯利姆看出了对手的意图:木村准备暂且“丢脸”,却把部队撤到伊洛瓦底江这道巨大的天堑后面,趁盟军准备渡越这条大江之际,发起攻击将其击溃,接着他那支恢复了元气的队伍就可在英印军设法逃过亲敦江时一举收拾。
为此,蒙巴顿会同斯利姆迅速研究制定了一个新方案:斯托普福德的第33军从北面向缅中重镇曼德勒施加压力,去占领伊洛瓦底江上的渡口,以吸引更多的日军;与此同时,梅塞维的第4军将发动一次缅甸之战中最神速、最有魄力的穿『插』进击:他们要尽可能秘密地穿过丛林密布的甘高山谷,并在帕科库出其不意地强渡伊洛瓦底江,然后运用装甲部队和空降部队风驰电掣般地向东南面挺进,攻克日军重要基地敏铁拉。这一行动的目的是越过日军守卫曼德勒部队的后方,在敏铁拉附近建立一个战略『性』屏障,从而截断日军主力部队的后勤补给,并封锁住他们经南向仰光的退路。
这是一个大胆而有远识的方案。因为敏铁拉连同它东面的塔泽,是日本第15军和第33军的后勤中心和军需屯集地,这一地区还有六个重要机场。一旦敏铁拉失守,日军不但失去补给,而且整个弧形防线面临背部受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