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注,但是事实上冯小刚电影很好看,大家看得很高兴,是和他的整个影片找到了一种在这样的资金投入的情况下,非常精良的制作方式。我们看冯小刚的影片他的每一幅画面,他的影片的色调,他的整个的每一个场景的氛围的营造,实际上是相当精心和投入的。好像冯小刚曾经开过一个玩笑说批评我什么都可以,如果批评我粗制滥造,那我就比窦娥还冤。那么就是很专注地去制作一个影片,那么他同时打破了另外一个想像,一个偏见,就是我们以为只有艺术电影,才要全力以赴地去制作,才要全力以赴地去营作,而商业电影就意味着一种相当模式化的套路的而且粗制滥造的,这样的一种,得到绝大多数观众的喜爱,并不意味着恶俗更不意味着粗糙。所以在90年代后期冯小刚对于中国电影有一个示范作用,我说他成了这样一个示范作用。所以,坦率地说冯小刚电影的艺术趣味并不吻合我的艺术趣味,我自己是一个艺术电影的观众,是一个更热爱艺术电影的人,但是我曾经无保留地支持冯小刚电影,因为我觉得我们中国电影需要更多的这样的导演,才能够使我们中国电影工业保持下去,使我们中国电影在好莱坞的冲击面前保持它的市场份额。所以大家不要以为说,电影有一种叫做电影艺术,有一种东西叫做讲故事,其实自己都知道,一个说法叫做在任何一个艺术作品当中,一个小说一个电影一个电视剧,我们不能分开内容与形式,因为没有赤裸裸的内容,也没有纯粹的形式。你说这个故事真感人,并不是故事自身感动了你,是声光画电,画面的色彩影调光效,然后摄影机的运动,摄影机的机位当然包括演员的服装、演员的表演、演员的形象、演员的对白,这些共同构成了一个打动你的、感动你的、愉悦你的、娱乐你的东西。所以这是我说冯小刚这样的一种温情的抒写小人物的故事,和他用低成本去制作一个精良的相对精良的电影影像的东西,是共同构成了当时冯小刚成功的这样的一个要素。冯小刚当时成功的要素,当时构成了一种对于中国电影业的,我说示范作用,或者叫启发作用,启示作用,说明我们是可以这样地去完成的。
那么同时这个时期贺岁片时期的冯小刚,他还有一个很有趣的东西,就是从《甲方乙方》到《没完没了》,到后来的《一声叹息》,到今天《天下无贼》,我认为在他这样的作品当中,他又有一个应该说相当成功的地方,那么这个相当成功的地方表现在哪儿呢?就是他开始摸索一种中国的喜剧片,或者市民喜剧的形式。其实中国电影素有喜剧片和市民喜剧的传统,但是,怎么能够在今天的故事当中,让观众笑,让观众笑中带泪,泪中带笑,让你笑过了心里暖洋洋地离开,我至少在影院当中享有了一个半小时的温暖的快乐的愉悦的时段,怎么能做到这一点?在他的贺岁片时期和包括我认为延续到《天下无贼》当中,他找到了这样的一种形式,那么他又同样是打破了一个一般性的想像。那么这个一般性的想像就是我们以为喜剧就是另一种相声,或者另一种小品,他的电影我说《甲方乙方》当中还颇有一点小品特色,而逐渐地在他电影当中叙事性越来越强,然后温情的喜剧感,喜剧的温情感越来越强。使得我们发现原来一种笑,一种喜剧效果不一定是小品式的,不一定是以主人公的某种程度的自我丑化,或者某种程度丑角式的形象。那么在我看来《天下无贼》当中反而是有一点小品感的是葛优所出演黎叔的形象,反而带来一点小品感或者说一种冯小刚电影的台柱子,葛优这次退居二线,演一个配角,那么有一点喜剧感。而相反他选择这种港台影星刘德华和刘若英,来扮演的这对男女主角几乎完全不走通常我们以为的喜剧或者小品路线,而是走这种情节剧的温情的这样的一种脉络。那么实际上这个脉络是在冯小刚电影当中逐渐发展出来的,就是并非丑角化的小人物,并非通过对小人物的丑角化的身体表演,或者语词表演,其实说白了就是一种丑化自己。我们知道有一种相声就是不是打趣别人而是打趣自己,不断地把自己说得很不堪,然后引发观众的笑声。而不是通过这样的一种形式,来讲述他的这个电影故事,所以我觉得这是他的这样的一种冯小刚的发轫期和他的全盛期这样的电影特征。
冯小刚实际上在今天的中国电影导演当中相当突出,在他同代的导演当中也相当突出,突出在哪里?不是他的影片拍得更好,也不是他的影片更成功,而是冯小刚是在他同代的中国电影导演当中,很少有的一个不是科班出身的导演,不是接受专业电影教育,而最后成为一个知名导演的导演。那么这个有什么意思吗?是不是说明接受专业电影教育,是没有意义,或者说专业电影教育会害人。当然不是要得出这样的结论。而只是说冯小刚影片的特点,或者包括他的制作的特点,包括他影片的特点,包括他影像的特点,是和他这样的一种个人的生命经验联系在一起的。因为我们说艺术作品永远是人的,是关于人的,同时是人来制作,摄影机很重要,更重要的是在后面执掌摄影机的人。那么冯小刚的这样的一种从不是科班出身,也几乎没有接受什么高度专业化的教育这样的一个艺术家,那么用一个电影行当当中的说法,就是说他是在这个行内滚出来的,这不是滚蛋的滚,是摸爬滚打的滚。就是一路摸爬滚打做过各种各样的行当,而且也似乎能够胜任各种各样的行当,最后成为一个导演的这样一个导演。而这样的一种导演的成长经验,很像是此前中国电影史当中大部分导演的成长经验。那么这样的一种生命经验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冯小刚发轫期和他全盛期电影的这样的对普通人,对小人物的这种关注。不仅仅是关注,因为关注可以是这样,我站在这儿关注你,我俯瞰你,而是我是你们中间的一个,我体认着你们的生命间,体认着你们的生活经历。那么他这样的一种从做过很多行当,也经历过很多坎坷,最后成为一个导演的,最后成了一个明星导演的,这样的一个人物,这样的一个生命经验,可能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解释,他的影片这样一个基本特征,就是他对于这样的小人物的真实生存的可能自身的体认,这是我觉得一个很有趣的这样的一个事实。
另外一个,再把它稍微扯远一点,我认为这不仅仅在于说你在一个行当当中,从最低做起,然后慢慢地获得自己的经验,然后获得自己的机会,我不是要讲述这样一个故事。我是要讲述我认为今天一部分中国电影的问题,不在于它比如说太艺术了,或者它太粗糙了,它是表现了大人物,而没有表现小人物。而是在于这些电影总是有一点我想找一个通俗的说法,找不到,那就用我直接想到的一个说法,就是它有一点悬置感,说白了就是有一点上不着天下不着地的感觉。那么当我们观看这个电影的时候,我们不知道怎么找我们的位置,就是一个普通观众也罢,一个像我这样的多少受过一些专业训练的,或者说从事专业的电影研究的观众来说,我不知道导演在什么位置上?影片的讲述者在什么位置上?他为什么要讲述这个故事?他想讲述什么故事?我不想用那样的一个很有力的但是很不讲理的说法叫看不懂。我们有这样一种影评说法,就是我看不懂,这就很有力地否决了这部电影。我觉得这个话真是很不好意思,你看不懂是你的事,你不能拿来指责电影。所以我不想用这个不讲理的这个说法,所以我并不是看不懂这个电影,而是我找不到我怎么进入电影的认同的点。我也没办法从我自己推己及人地去猜想说导演到底要讲述什么,导演站在哪里讲述这个故事?那么我觉得这个不是在于说,艺术家过得都太好了,艺术家也应该跟《甲方乙方》当中的大款一样,到村里去体验体验劳动人民的生活,不是这样的。而是在于它一个非常特别的事实是我认为在这个转变之中的中国,就是在巨变之中的中国,今天的中国艺术家他确实处在一个悬空状态。就是他既不是那种所谓成功者,一个新的社会的顶层,比如说是灯红酒绿,花天酒地,衣香鬓影,不是,他不属于那样的世界。在对于那样的世界来说,他是一个普通人,但从另外一个意义上说,他们又不是社会当中的小人物和普通人,艺术家们自己构成了一个群落,艺术家和艺术家们生活在一起。
那么曾经有过一部并不很成功的电影,他讲述那样一种人,在农村买了块地,自己盖了个别墅,然后结果他就也不是城里人了,但他也不是村里人,他对周围的人他完全没有交往。他每天开着一辆车,从他的别墅出来,到他的公司,然后再开一辆车回去,回到他的别墅。因为它是在这个村里如此孤立的一栋建筑,所以他必须有保安、警卫、狗,什么铁栅栏。结果最后他的家,他的住所就像一个监狱,他把自己囚禁起来。那么前期的发轫期的和全盛期的冯小刚,他的影片其实说得夸张一点,也是说得直白一点,他就是有一番人间气象,而不是人文气象或者哲学气象,他有人间气象,或者人间气息。因为可能在相当一段时间之内,冯小刚还没有进入到那样的一个悬空状态之中。至于今天冯小刚是不是进入了,我无从判断我们只能通过他的影片去判断。好那么我说对前期的冯小刚现象或者说冯小刚电影的启发,我就做这样的一个描述。
(来源:cctv…10《百家讲坛》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