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阴阳碑-第1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面对亲家的怒火,权国思笑而不语。“你不用笑,你我都是当爷爷的人了,不是二十来岁生花心的年纪,这次听我一句话,不请这奶妈。” 
  权国思只平静地说了句:“你是当外公的,我才是当爷爷的。”说完,扔下万吉祥登上了“樊鞭亭”的台阶。 
  “你……”,万老板被噎得说不出一句话来。万老板在权老板请奶妈崐 
  的问题上让了步,但万老板没想到,在这大庭广众之下,让一个奶妈子如此张扬得意,也太伤风化了。 
  万老板是个爱面子顾大局之人,权国思有再多的不是,在这么多的外人面前,家丑不可外扬。几根青筋在两边的太阳穴鼓动了几下后,万老板推开酒杯,一声不吭地走了。 
  权老板看着亲家离去,他没有心思去阻挡他,有的只是一意孤行。 

 
 




第八章
 
  权国思将“樊鞭”金牌用红绸布穿上,挂在了权府大厅里最显眼的地方。权国思时常有意无意的总要站在这块金牌前驻足沉思。 
  小六子刚吃上三岁的奶,权国思决定为孙子请一位教书先生。教小六子识字背书挥毫作墨。辛亥革命后,襄阳城办学堂之风盛行,请先生进家门的人家已经不多了。可权国思不放心小六子进学堂,再说,小六子还小。 
  权府要请先生,按说,小巷里的王鉴先生应该是最佳人选。王鉴在襄阳城内的一些大户人家里当过先生,尽管是半路出家,但教书有道,他先后教出了三个秀才,令襄阳城里的人刮目相看。革命军进襄阳城后,废科举,兴学校,除了少数极其守旧的人家还请先生外,都已经把孩子送进了学堂。王先生也就闲在了家里。这时,三十多岁的王先生刚成婚配不久,讨了个病恹恹的外地老婆。多了口人吃饭不说,还要时常抓药,手头挺紧的。听说权府要请先生,尽管王鉴先生有些看不起充满铜臭味的权国思,想到眼下的困境,再说与权府同住一条小巷,也算是一种缘份,有意受聘于权府。 
  然而,王鉴先生失望了。 
  权国思没有找到王鉴的门下,而是从古渡口的码头上请来了一位外来的落魄文人。权国思为小六子请来的先生姓戈,是下游汉口人士。戈先生年过四十,人长得精瘦精瘦的,穿着一身粗布长衫。 
  权国思见到戈先生完全是一种巧合。这天早晨,权国思到码头上去送一位来打货的汉口客人。清晨时下了一场大雨,码头行人稀少,江面上飘荡着浓浓的白雾。权老板将客人送上船后,少不了一番客套。当权老板拱手告别,刚返身,发现了一双混沌的眼睛。此人穿着一破长衫,孤零零地站在岸边的沙滩上,绝望地望着滚滚江水,一脸沮丧。他与权国思对视了一眼后,仰天长啸:“老天呀,你对我戈某咋如此不公乎?”说着,一步步向江水中淌去。 
  权国思好奇地看着眼前的这个迂夫子,他惊呆了。他竟然没想到要制止这位寻死者。戈某一步三回头地朝深水中迈进,眼看水就要淹到胸部,其身子开始在水中晃荡起来。突然,他忘命地大声叫了起来:“救命……”一个浪头淹没了他。 
  正巧一只渡船靠岸,两位后生发现了这位落水者,不顾一切跳下水将其救上了岸。这时,权国思才猛然清醒过来。见死不救,还为人乎?权国思感到无地自容。权国思正是以这种强烈的自责和内疚心理,将这位求死者请进了权府。 
  这就是戈先生。 
  戈先生进了权府,刚安顿下来,就双手捧起了一本书,摇头晃脑,一直念到两颊绯红,双眼出火,口沫横飞,声嘶气竭。傍晚时,他从随身的裢褡里拖着一支大斗笔,龙飞凤舞一阵。权国思一看就喜上眉头:“哦,他还写得一手好字呢。” 
  权国思有了心思,他决计将戈先生养起来。他没有向戈先生说明,只是说道:“我这一辈子就爱与读书人交朋友,有我吃的,就饿不着你。”戈先生自然是一番感恩戴德。戈先生背书背到了兴头上,就会情不自禁地走出权府,走到小巷里,脚踏着青石板,让众人听他背八股文稿。这时,他破旧的粗布长衫已换成了新细布长衫,破鞋换上了藏青色的方口布鞋,一边走,一边背。随着文气的起承转合,步履忽快忽慢;词名抑扬顿挫,声音时高时低。背到曾经业师浓圈密点的得意之处,他更是摇头晃脑,昂首向天,双眼紧闭,面带微笑,如醉如痴,仿佛街上没有一个人,天地间只有他的字字珠玑的好文章。 
  很好,马背巷的人都知道权国思将一书呆子请进了府。 
  别人看不起戈先生,权国思却不以为然。他说:“凡成事者,大都痴心也。我看得中戈先生。”三天后,戈先生当上了小六子的先生。 
  小六子似乎与戈先生很有些缘份。小六子对这个闭目摇头的书呆子一点也不害怕。戈先生捧着八股文稿,摇头晃脑时,小六子就将双眼瞪得大大的,一字不差地跟着哼。戈先生教小六子读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幼学琼林》、《龙文鞭影》。 
  戈先生念着:“人之初,性本善……” 
  小六子跟着念:“人之初,性本善……” 
  戈先生教书很得法,他让小六子读一阵书,再写一阵子毛笔字。他手把手地教小六子握笔:“横平竖直,蚕头雁尾……”小六子乐此不疲。 
  小六子跟着戈先生读书时,女贞就在一旁陪着。小六子离开了女贞的奶头,不时地要趴在女贞胸前吸几口奶。开始女贞要在戈先生面前褪起衣襟,露出奶头,还有些害羞。可戈先生对这些视而不见,一门心思地摇头晃脑地读着自己的文章。女贞的胆子才大了起来。有几次闲了,女贞想与戈先生拉拉家常,问问他的来历,戈先生仍是口不离文,手不离笔,女贞只好作罢。 
  在以后好长一段时间里,权老板才弄清楚戈先生的身世。戈先生两岁就进了汉阳一家私塾,读书过目不忘,聪明好学,三岁时就会背白居易的《长恨歌》,五岁时就熟背了唐诗三百首。他自幼聪明,可是应考时总是屡考屡败,不知应考了多少次,到头来还是白丁一个。平常就有点迂迂磨磨,颠颠倒倒。说起话满嘴之乎者也。他老婆骂他:“晚饭米都没有得一颗,还你妈的之乎者也!”戈先生全然不顾,朗吟道:“之乎者也矣焉哉,七字安排好秀才!”老婆一气之下,将他赶出了家门。 
  小六子在戈先生的教导下,十分长进。因此,戈先生在权府里的日子过得挺殷实。 
  到了公元1915年,在马背巷的权府里又发生了一件值得重重地记上一笔的事儿。 
  这年岁末,袁世凯在京城称帝,当起了洪宪皇帝,闹得举国上下不得安宁。孙中山坐镇京城派党员赴各地起兵声讨袁世凯的复辟行为。三天后,蔡锷将军在云南宣布独立,紧接着贵州、广西等省纷纷响应。袁世凯心情烦躁,只得四处调兵遣将,企图一举镇压起义军。一时,全国战火硝烟四起。 
  作为云集四方来客的襄阳马背巷古渡口,传消息是京城下雨,这里也能感到湿气。在这古渡口码头上上下下的人流中,谁也说不清谁是起义军,谁是袁世凯的追兵。只是马背巷的人听多了耳朵就不那么灵敏了。也就是说,马背巷的人对一日几变的国事不是那么感兴趣。这些日子,小巷人的兴趣都在权府的“樊鞭”那儿,正在自作多情地分享“樊鞭”夺得香港博览会金牌对马背巷带来的喜悦和荣耀。 
  话说袁世凯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时,在他所领导的北洋新军中,有一名忠心耿耿的得力干将叫王占元。袁世凯当道后,正在武汉以襄武将军身份督理湖北军务的王占元,致电袁世凯劝进,深受袁的重赏,被封为一等侯。就在袁世凯称帝的次年,湖北宜昌山洞里发现了龙骨化石,王占元借机编造了袁世凯当皇帝有上天“感应”的神话,由此登上了湖北督军兼省长的宝座。王占元是货真价实的土匪出身,胸前喜爱挂着一枚袁世凯亲手戴上的黄锃锃的勋章。无论是操练阅兵,骑马乘车,都右手握着指挥刀,左手护着前胸,一双眼睛巡视着左右,四名马弁追随其后。 
  这天,王占元受令来到襄阳巡视清扫管内起义军的活动。王占元因拥护袁世凯复辟帝制有功,刚被封为“壮威将军”,好不得意。王占元从汉口乘船,逆汉水而上,气势汹汹赴襄阳而来。傍晚时,王督军的官船泊岸襄阳古渡口码头,早已守候在码头上的襄阳城里的头面人物,一涌而上,纷纷向王督军表示效忠。王督军的马弁见势不妙,拔出刀就挥开了,吓得一帮贵人屁滚尿流,急忙闪出一条道来。 
  “把刀放下!”这时,官船的船帘被掀开了,官船内的王督军突然朝着岸上大吼一声,“你,你们简直是瞎胡闹,对父老乡亲休得无理!”马弁们即刻停住了手。 
  身着笔挺将军服的王占元出现在船头。王督军习惯地理了理勋章绶带,又把斜挎着的指挥军刀朝上捋了捋,前呼后拥地走下了船。 
  襄阳城的设置自辛亥革命废府后,先是改为安襄郧荆道,半年后改鄂北道,后又改为襄阳道尹公署。四年后,北洋政府在襄阳设立襄郧镇守使署,管辖襄阳、郧阳两府及属县。同时委任黎天才为镇守使,率兵驻扎襄阳、郧阳两地。黎天才军人出身。他先后曾任北洋陆军中将、第十一师师长驻防襄阳的中央军陆军第九师师长。王督军亲临襄阳,黎天才本来是应亲自到古渡口迎接的,遗憾的是,王占元来得突然,此时,黎天才正受令带兵赴郧阳一带抗击起义军活动。 
  几年间,襄阳城又换了几朝。陶季雨老朽老爷先是从鄂北道道长官改为襄阳道尹公署道尹老爷。襄郧镇守使及襄阳道尹公署道尹先后易人,朱佑保老爷接任了陶老爷。陶老爷就闲置起来。新任襄郧镇守使黎天才见这陶老爷弱不经风,老朽之物翻不起大浪,顿起同情之心,便与朱道尹商定,没有将陶老爷驱出府外,而是闲养在了道尹公署里。这日黎天才不在襄阳城,朱佑保道尹又突然患重病下不了床,陶老爷为报黎天才、朱佑保之恩,自以为应该尽老爷之职责,于是,便代替黎镇守使、朱道尹行起公务来。 
  老朽老爷体力不支,脑子却挺灵的,城内的大事小事好事坏事,他不仅知之,且能安抚之。陶老爷再次坐镇襄阳,多的是几分得意。陶老爷原定在城里的镇守使府内为王督军举行盛大的欢迎会,可惜由于老朽,王督军上岸后好一会儿他都没能挤上前,误了时机。 
  王督军见这古渡口如此众多的欢迎自己的人群,显得精神特别好,他根本没有想到认识谁是陶老爷,或是听主人的安排,大踏步一连蹬了十几级台阶。他选择了一个台阶,转过身来:“各位先生,兄弟此番专程前来襄阳,以示兄弟对贵地的一片敬重之情。想我中华,地大物博,人口众多,战火不息,水深火热……” 
  王督军东拉西扯,好一番救国宏论,陶老爷情不自禁地站在后面鼓起掌来,陶老爷带头鼓掌,古渡口挤着看热闹的人也就跟着鼓掌。有人赞叹,更有人热泪盈眶。这时,陶老爷已挤到了王督军面前,他向督军大人鞠了一大躬,以示致意。 
  大约是一个时辰后,王督军才一脸的得意被陶老爷请进了道尹公署里快乐去了。 
  既然陶老爷是个清末秀才,当然懂得利用本城的特色接待王督军。这种特色既要出奇制胜,又要显得热情欢乐。于是,陶老爷就想到了马背巷权府的“樊鞭”。“樊鞭一响,黄金百两。”这句话是陶老爷送给权府的一句恭维话,如若用在今时接待王督军,也是再恰当不过了。王占元集省府军政要职于一身,可为一方枭雄,金口玉言,如能求得他欢心,不说黄金百两,千两百两的还不是看他高兴不高兴? 
  当夜,在王督军酒足饭饱之后,陶老爷给王督军安排的节目是“月下宫女”,即找来襄阳城的美女,在月夜下为督军取乐助兴。与以往不同的是,就在宫女正要翩翩起舞之时,在王督军眼前的一块空地上,突然鞭炮齐鸣,一片星光闪烁,紧接着一只冲天炮拔地而起,上窜几十米高后,展出一行字来,开始徐徐下降。王督军凝神一看,只见空中的字是:王督军战无不胜! 
  王占元开怀大笑。 
  权老板接到了镇守使府的文告,是在王督军离开襄阳后的第三天。文告写道:&127;民国五年元旦,&127;为洪宪帝登基之良辰,届时,普天之下同乐,“樊鞭”乃鞭炮菁华,理应供朝廷庆典鸣放,云云…… 
  “樊鞭”为朝廷庆典之物,这无疑是对权府的极大抬举,权国思大有受宠若惊之感。 
  次日一大早,镇守使府上又派人来权府告知,说是王督军有旨,为保京城庆典万无一失,对送京的樊鞭种类,三日后试放。届时,王督军将再返襄阳城目睹“樊鞭”辉煌。 
  待公差一走,权老板连忙赶赴城内请同业会好友议事。一路上,权老板就琢磨着:“樊鞭”的试放地点就设在权府内,督军来观看就等于进权府赏脸,到时请来报馆,塞上几两碎银,那可谓锦上添花。权国思首先来到亲家万吉祥家,如实说出了自己的打算。不料,万吉祥连连推说自己的作坊人手紧,实在无力去凑这份热闹。权老板明白万老板还在生那天的气,忍着性子,再三对亲家晓之以理,讲明这是关系到“樊鞭”兴旺发达的大事,切不可感情用事。 
  “好吧,既然如此,这焰火的架台就搭在城内。你那马背巷场地有限,在府上折腾起来也是挺费神的,再说家里还躺着一个病人。”万老板终于亮出了心话。 
  权老板一听,明知亲家是厌恶自己的权府,也不便将其点破,事到临头了,也只好如此罢了。他一脸愠怒,沉默片刻,说道:“你我乃为同行,我们又儿女亲家一场,难得你有这片好心,不过,王督军点名要到我的府上观焰火,若要把地点变到城外,你看这……” 
  “这个请放心好了,我这就托人去办。”权老板本想设置一个难题,让万老板俯首就擒,没想到万老板却如此爽快。 
  话说到了这一步,权国思只好如此了。“这样吧,我再去同其他几家核计一下,就依你的,把架台搭在城内,我看就搭在城北的邓国城遗址的那块空场地上行不?”万老板点了点头。 
  权老板是强装笑脸离开万府的。这是他第一次在同行与亲家的万吉祥面前低头,他想,只要把眼前这件大事办妥,算帐的事来日方长。 
  送走了权老板,万老板心情又沉重起来。他后悔自己不该同亲家为一个奶妈子而过意不去。只是马背巷对权老板的风风雨雨说得难听了一些,他不得不恼怒。静下来一想,万老板的心就软了。 
  万吉祥跟着来襄阳的基督教美籍牧师马德胜学过英文,又依仗懂英文与意大利神甫襄阳教堂的大司铎格里来往密切,还卖力地帮助格里建起了襄阳城内的天主大教堂,并帮助格里在襄阳城外四乡八镇购买了大量的田产土地,作为开设各地教会分堂的财产。格里调走时,便把接任的主教任远尼神甫介绍给万吉祥。任远尼神甫与镇守使黎天才等襄阳军政要人都有密切的交往,万老板想托任远尼神甫去到黎府上说情。 
  介绍只是认识而已,万吉祥与任远尼神甫没有像格里那样的感情。万老板硬着头皮找到任远尼,将自己眼下的难处说了出来。老板没说出要把架台搭在城里的真正原因,只是说了一通方便王督军与民同乐的大道理,他不想让一个外国人看笑话。 
  任远尼似笑非笑地说:“嗯,你们中国的事难办呢,我去试试看吧。” 
  任远尼神甫没有爽快地答应万老板,其实是在卖关子。他不愿意让一个中国人随便使唤自己,他要万老板欠他的人情帐。 
  任远尼找到黎天才府上时,镇守使正沉浸在抗击起义军凯旋而归的喜悦之中。黎天才一见任远尼就吹起这次打了几个大胜仗,打得起义军怎样屁滚尿流的。黎天才吹够了,任远尼很自然地提到王督军来襄阳之事,黎天才一脸得意:“王督军要嘉奖我呢。” 
  任远尼问道:“听说,王督军还要再度亲临襄阳观看‘樊鞭’焰火?” 
  黎天才连连说:“那当然,那当然,王督军是在为洪宪帝登基准备厚礼呢,这也是我襄阳之荣光。”显然,陶老爷已一一秉报过了。 
  任远尼又说:“听说,要将放焰火的架台搭在权府里,那也太小气了。” 
  “不,不,就搭在城北的邓国城遗址的那块空场子上,让王督军抖抖威风,也全城民众乐一乐。” 
  任远尼一听,差一点笑出了声,没想到黎天才自己早已解开了这道难题,便连连咐和道:“这就好,与民同乐,这就好嘛。” 
  任远尼神甫马到成功,给了万吉祥一个面子。在以后的日子里,万吉祥与任远尼神甫的友谊与日俱增。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4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