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云:“《景纪》取班书(《汉 书》)补之,《武纪》专取《封禅书》,《礼书》取荀卿《礼论》,《乐》取《礼?乐记》,《兵书》 亡,不补。”由此可见,此表是自成书以后便亡佚、补入也较晚的文字。而且《史记》成书于汉武帝 时代,此表却包含了直至西汉末年的内容,显然是后人根据《史记》、《汉书》等有关记载补写而成 的。
关于此表的作者余嘉锡《太史公书亡篇考》一文中曾提出是西汉末年的冯商。也有人认为作者 不是司马迁、冯商及褚少孙等人,而是另有其人,姓名已佚失。孰是孰非,现在还没有确切的证据予 以判断。
清人吴见思《史记论文》中,曾就此表没有小序,与其他诸篇不同这一点,猜测说这是由于司 马迁在序中讲了“过甚”的文辞,抨击汉朝廷对大臣刻薄寡恩,所以被后人删去。实际上这只是一种 推测。《史记》佚篇的原因,现在尚不明了。但可以确定,司马迁对汉代帝王的讥讽之辞与他独特的 史识,在当时是不容于世的。当时社会条件不利于《史记》的流传,使之亡佚的原因是很多的。
本表中有一种绝无仅有的书写方式—— 倒文,即将大臣的死亡、罢免、设太尉等一些大事写成 颠倒的文字。历代学者曾多方探讨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我们详细归纳分析了有关研究成果,在注文 中予以说明。
高皇帝元年 二
大事记 春,沛公为汉王,'1'之南郑。'2'
秋,还定雍。'3' 春,定塞、翟、魏、河南、韩、殷国。
'6'夏,代项籍,'7'至彭城。'8'立太子。 还据荥阳。
相位 一
丞相萧何守汉中。'4' 二
守关中。'9'
将位 一
太尉长安侯卢绾。'10'
御史大夫位 御史大夫周苛守荥阳。'5'
三 四 五
魏豹反。'11' 使韩信别定 魏,'12' 伐赵。'13'楚围我 荥阳。'14' 使韩信别定齐及燕,'15'太公自 楚归,'15'与楚界洪渠。'17' 冬,破楚垓下,'20'杀项籍。
春,王践皇帝位定陶。'21'
入都关中。
三 四 五 罢太尉官。
二 三
周苛守荥阳,死。'18' 四 后九月,绾为燕王。
御史大夫汾阴侯周昌。'19'
六 七 八
尊太公为太上皇。刘仲为代
王。'22'立大市。'23'更命咸 阳曰长安。'24' 长乐宫成,'27'自栎阳徙长 安。'28'伐匈奴,'29'匈奴围 我平城。'30' 击韩信反虏于赵城。'31'贯高
作乱,'32'明年觉,诛之。匈 奴攻代王,代王弃国亡,废 为命阳侯。'33'
六
封为酂侯。'25'张苍为计相。
'26' 七 八
九 十
未央宫成,'34'置酒前殿,太上皇辇上坐,帝 奉玉卮上寿,'35'曰:“始常以臣不如仲力, 今臣功孰与仲多?”太上皇笑,殿上称万岁。 徙齐田,楚昭、屈、景于关中。'37' 太上皇崩。陈豨反代地。'39'
九
迁为相国。'38' 十
御史大夫昌为赵丞相。 御史大夫江邑侯赵尧。'40'
十一 十二 孝惠元年 二
诛淮阴、彭越。'41'
黥布反。'42' 冬,击布。'44'还过沛。 夏,上崩,葬长陵。
'45' 赵隐王如意死。 '46' 始作长安城西北方。 除诸侯丞相为相。'47' 楚元王,齐悼惠王 来朝。'48'
七月辛未,何薨。
十一 十二 十三 十四 七月癸巳,齐相平 阳侯曹参为相国。
'49'
周勃为太尉。攻代。 后官省。'43'
三 四 五 六
初作长安城。蜀湔氐
反,'50'击之。 三月甲子,赦,无所 复作。 为高祖立庙于沛城 成,置歌儿一百二十
人。'51'
八月乙丑,参卒。'52' 七月,齐悼惠王薨。
立太仓、西市。'53'
二 三 四 一 十月乙巳,安国侯
王陵为右丞相。'54' 曲逆侯陈平为左丞 相。'55'
尧抵罪。
广阿侯任敖为御史 大夫。'26'
七 高后元年 二 三
上崩。大臣用张辟
疆计。'57'吕氏权重, 以吕台为吕王。立 少帝。'58'九月辛巳,
葬安陵。'59' 王孝惠诸子。'60' 置 孝悌力田。'61' 十二月,吕王台薨,'63'子嘉代立为 吕王。行八铢王。'64'
二 三 十一月甲子,徙平为 右丞相。辟阳侯审食
其为左丞相。'62' 四 平。
食其。 二 五
三
平阳侯曹窋为御史大夫。'65'
四 五 六 七
废少帝,更立常山
王弘为帝。'66' 八月,淮阳王薨, 以其弟壶关侯武为
淮阳王。'68'令戍卒 岁更。'69' 以吕产为吕王。'70'四 月丁酉,赦天下。昼 昏。 赵王幽死,'71'以吕禄 为赵王 。 '72' 梁王徙
赵,自杀。'73'
六
四 置太尉官。 七
五 八
六 九
七
一 绛侯周勃为太尉。
'67' 二 三 四
八 孝文元年 二
七月,高后崩。九月,诛诸
吕。后九月,代王至,'74'
践皇帝位。
后九月,食其免相。 除收孥相坐律。'77'立太子。 赐民爵。'78' 除诽谛谤律。'80' 皇子武为 代王,参为太原王,揖为梁 王。'81'
十月,丞相平薨。
十
七月辛巳,为帝太傅。'75'
九月壬戌,复为丞相。 十一 十一月辛巳,平徙为左丞相。 太尉绛侯周勃为右丞相。 一 十一月乙亥,绛侯勃复为丞 相。
五 降虑侯灶为将军,击南越。
'76' 六 勃为相,颍阴侯灌婴为太尉。
'79' 一
御史大夫苍。
177 176 175 174
173 172 171 170 169
七 八 九 十 十一
四月丙子,初 置南陵。'89'
太仆汝阴侯滕公 卒。'90' 温室钟自鸣。'91' 以芷阳乡为霸 陵。'92' 诸侯王皆至长 安。'94' 上幸代。地动。
'95'
四 五 六 七 八
御史大夫敬。'93'
168 167 166 165
164 163 162 161
十六 后元年 二 三
上始郊见渭阳五 帝。'102' 新垣平诈言方士,
'103'觉,诛之。 匈奴和亲。地动。 置谷口邑。'106'
十三 十四 十五 八月庚午,御史大夫 申屠嘉为丞相,封故
安侯。'104' 二
御史大夫青。'105'
160 159 158
157 156 155
154 153 152 151
150 149 148 147 146
五 六 后元年 二 三
皇子舜为 常山王。 梁孝王武薨。分梁为五 国,王诸子:子买为梁王, 明为济川王,彭离为济东 王,定为山阳王,不识为
济阴王。'131' 五月,地动。七月 乙巳,日蚀。 正月甲子,孝 景皇帝崩。二 月丙子,太子
立。'134'
三 四 五 八月壬辰,御史大 夫建陵侯卫绾为丞
相。'132' 二 三
六月丁丑, 御史大夫 岑迈卒。
御史大夫不疑。
'133'
140 139 138 137
136 135 134 133
132 131 130 129
三 四 五 六
五月丙子,河决于 瓠子。'145' 十二月丁亥,地动。 十月,族灌夫家,弃 魏其侯市。'148' 南夷始置邮亭。'149'
四 五 平棘侯薛泽为丞
相。'146' 二 三
太中大夫卫青为车骑将 军,出上谷;卫尉李广 为骁骑将军,出雁门; 大中大夫公孙敖为骑将 军,出代;公仆公孙贺 为轻车将军,出云中,
皆击匈奴。'150'
御史大夫欧。'147'
128 127 126
125 124 123
四 五 六
匈奴入定襄、代、上郡
'155' 匈奴杀代都尉朱英。
泽免相。
七 八 十一月乙丑,御史大夫公孙弘 为丞相,封为津侯。 二
春,长平侯卫青为大将军,击 右贤。卫尉苏建为游击将军, 属青。左内史李沮为强弩将军, 太仆贺为车骑将军,代相李蔡 为轻车将军,岸头侯张次公为 将军,大行息为将军,皆属大
将军,击匈奴。'156' 大将军青再出定襄击胡。合骑 侯公孙敖为中将军,太仆贺为 左将军,郎中令李广为后将 军。翕侯赵信为将军,败降匈
奴。'157'卫尉苏建为右将军, 败身脱。左内史沮为强弩将 军。皆属青。
122 121
120 119 118 117
116 115 114 113 112
元鼎元年 二 三 四 五
青翟有罪,自杀。 立常山宪王子平为 真定王,商为泗水 王。六月中,河东
汾阴得宝鼎。'168' 三月中,南越相嘉 反,杀其王及汉使
者。'169'
三 四 太子太傅高陵侯赵
周为丞相。'166' 二 三 四 九月辛巳,御史大 夫石庆为丞相,封
牧丘侯。'171'
汤有罪,自杀。 卫尉路博德为伏波 将军,出桂阳;主 爵扬仆为楼船将 军,出豫章:皆破
南越。'172'
御史大夫庆。'167'
111 110 109 108 107 106
六 元封元年 二
十二月,东越反。'173'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故龙頟侯韩说为横海将 军,出会稽;楼船将军 杨仆出豫章;中尉王温 舒出会稽,皆破东越。
'174' 秋,楼船将军杨仆、 左将军荀彘出辽东,
击朝鲜。'177'
御史大夫式。'175' 御 史 大 夫 宽。'176'
105 104 103 102 101 100
六 太初元年 二 三 四 天汉元年
改历,以正 月岁首。'178'
正月戊寅,庆卒。
八 九 十 三月丁卯,太仆公孙贺
为丞相,封葛绎侯。'179' 二 三 四
御史大夫延 广。'180' 御史大夫卿。'181'
99 98 97 96 95 94 93
92 91 90 89 88
征和元年 二 三 四 后元元年
冬,贺坐为蛊 死。'185' 七月壬午,太 子发兵,杀游 击将军说、使
者江充。'186'
六月,刘屈氂因蛊斩。
十二 三月丁巳,涿 郡太守刘屈氂 为丞相,封彭
城侯。'187' 二 六月乙巳,大 鸿胪田千秋为 丞相,封富民
侯。'189' 二
春,貳师将军李广利出 朔方,以兵降胡。重合 侯莽通出酒泉,御史大 夫商丘成出河西,击匈
奴。'188'
御史大夫成。
//
87 86 85 84 83 82
二 孝昭始元元年 二 三 四 五
三 四
九月,日■卒。 五 六 七 八
二月乙巳,光禄大夫霍光为大 将军,博陆侯;都尉金日■为 车骑将军,秺侯;太仆安阳侯
上官桀为大将军。'190' 三月癸酉,卫尉 王莽为左将军, 骑都尉上官安为
车骑将军。'191'
81 80 79 78 77
76 75 74 73
72 71 70 69 68
67 66 65 64 63 62
61 60 59 58 57
56 55 54 53 52
51 50 49 48 47 46
45 44 43 42 41
40 39 38 37 36 35 34
四 五 建昭元年 二 三 四 五
六月甲辰,玄成薨。
三 四 五 六 七月癸亥,御史大夫 匡衡为丞相,封乐安 侯。 二 三
弘免。
光禄勋匡衡为御史 大夫。'227' 卫尉繁延寿为御史大 夫。'228'
33 32 31 30 29
28 27 26 25 24
23 22 21 20
二 三 四 鸿嘉元年
三月,禹卒。
三
七月乙丑,右将军光 禄勋平安侯王章卒。 四月庚辰,薛宣为 丞相。'237'
张忠卒。 九月甲子,御史大夫 王音为车骑将军。
闰月壬戌,永卒。
六月,太仆王音为 御史大夫。'235' 十月乙卯,光禄勋于
永为御史大夫。'236'
【注释】〔1〕“沛公”,即汉高祖刘邦。据本书《高祖本纪》记载,刘邦为沛县
丰邑中阳里人。秦末起义占据沛城后,被众人推为沛公。《汉书音义》称:楚国旧制称 县宰为公。刘邦沿用楚制。沛,为秦代县名,在今江苏沛县。“汉王”,本书《高祖本 纪》记载:义军灭秦后,项羽立刘邦为汉王,领有巴、蜀、汉中地区(即今四川、陕西 南部等地)。汉王,因汉水得名。〔2〕“南郑”,秦代城邑名,为秦汉中郡治所,在 今陕西汉中市。〔3〕“雍”,秦代县名。地处今陕西宝鸡市东。此处所言“雍”,是 指项羽封立的雍国,章邯为王,占有关中(今陕西)的西部地区。〔4〕“丞相萧何”, 丞相为秦汉官职名,是中央政权的最高行政长官,协助皇帝掌管国家政务。萧何,沛县 丰人,曾为秦代沛县主吏掾,与刘邦交好,起义后一直辅弼刘邦,立功最高,被封为先 酂侯。详见本书《萧相国世家》。“汉中”,秦代郡名,汉代沿袭之。辖有今陕西汉中、 安康地区及湖北十堰市、房县等地。秦郡治所在南郑(今汉中市),西汉郡治移至西城
(今安康市)。〔5〕“御史大夫周苛”,御史大夫为奏汉官职名,为三公之一,职掌 副丞相,负责弹劾、纠察和掌管图籍、秘密文书等。周苛,沛(今江苏沛县)人,秦代 曾为泗水卒史。刘邦攻占沛城。周苛投刘邦,作帐下宾客,随从刘邦入关。刘邦被立为 汉王后,任命周苛作御史大夫。刘邦被项羽围在荥阳时,周苛留守荥阳,使刘邦逃走。 项羽攻破荥阳。周苛不降,被烹死。详见本书《张丞相列传》。“荥阳”,秦、汉县名。
在今河南荥阳县。〔6〕“塞、翟、魏、河南、韩、殷国”,均为义军灭秦后项羽分封 的诸侯国名。秦军降将司马欣为塞王,辖有关中东部。秦降将董翳为翟王,辖有今陕西 北部。楚将瑕丘申阳为河南王,辖有今河南西部。赵将司马卬为殷王,辖有今河南北部。 前吴县令郑昌为韩王,辖有今河南中部及山西东南部。〔7〕“项籍”,即项羽。下相
(今江苏宿迁县)人,字羽。秦末起义军首领,自立为西楚霸王。详见本书《项羽本纪》。
〔8〕“彭城”,秦汉城市名,汉代设县,为楚国治所。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以彭城 为都。地在今江苏徐州市。〔9〕“关中”,地名,大致相当于今陕西。也有一种说法 认为自函谷关至陇关之间的地区称作关中,大约为今陕西中部及北部地区。〔10〕“太 尉长安侯卢绾”,太尉,秦汉官职名,为三公之一,掌管军事。卢绾,沛县丰人,刘邦 同里人,与刘邦相亲近,随刘邦起义,为将军、太尉,后被封为燕王。刘邦认为卢绾有 反意,派樊哙攻打燕国。卢绾逃入匈奴,死在胡地。详见本书《韩信卢绾列传》。〔11〕 “魏豹”,战国时魏国的王族公子。秦末起义,得楚怀王所给的数千士兵,攻下魏地二 十余城,被立为魏王。项羽改封魏豹为西魏王。后被汉韩信俘虏,被周苛所杀。详见本 书《魏豹彭越列传》。〔12〕“韩信”,淮阴(今江苏清江市)人。投奔项梁军中,后 又投汉王。刘邦拜为大将。协助刘邦取得天下,被封为齐王、楚王,后降为淮阴侯。因 与陈豨合谋造反被吕后杀死。详见本书《淮阴侯列传》。〔13〕“赵”,诸侯国名,地 在今河北中部、南部及山西东部。秦国灭赵。项羽把赵国的地域封给张耳,称为常山王。 陈余赶走张耳,迎立赵国的旧王歇作赵王。后陈余反汉。汉立张耳为赵王。〔14〕“楚”, 诸侯国名。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辖有楚地九郡。〔15〕“齐”、“燕”,均为诸侯国 名。齐地在今山东北部地区,燕地在今河北北部及辽宁西南部地区。项羽分封齐将田都 为齐王。燕将臧荼为燕王。〔16〕“太公”,刘邦的父亲,名煓,一说名执嘉。〔17〕 “洪渠”,即鸿沟,古代运河名。从荥阳以北引黄河水东向,经大梁(今开封)折向南, 经淮阳入颍水。〔18〕“周苛守荥阳死”,在本《表》中倒着书写,俗称倒文。本书中 仅本《表》有此写法。这是在史籍中十分罕见的写法。前人对此做过多种解释,但都不 能准确地说明产生倒文的原因。本《表》中出现的倒文,一般是在正书叙述的人物事件 所属栏格的上一栏出现,例如“相位”栏中记载的丞相被免职,便错位上移,在“大事 记”一栏中写成倒文。“将位”栏中将军、太尉去职,则在“相位”栏中写成倒文。“御 史大夫”栏中御史大夫去职,则在“将位”栏中倒书。可能因为移上一栏,又要与上一 栏文字相区分,就采用了倒文的形式。有人认为,倒文除了与上一栏文字区分外,还有 与本栏内容衔接的作用。本《表》内在“相位”“将位”栏中加注丞相、太尉等的在位 年数,这些数字与倒文的相互联系十分密切。如高皇帝元年萧何为丞相,《表》中注“一”, 是为丞相第一年。以下至孝惠二年注“十四”,是萧何在位的第十四年,上一栏中倒文 记载“何薨”,“相位”栏中记载“曹参为相国”。孝惠三年“相位”栏中出现的数字 就是“二”,表明是曹参在相位的第二年了。出现倒文的原因,《人民日报》一九八三 年十一月三日第八版《为何出现颠倒印的文字》一文中介绍了三种不同的看法。第一种 是:“凡是将相死、罢免等,在大事记中改换字的写法,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