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史记全注全译本txt全集-第2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纾资谏稀
〔9〕“瞽”,音 g(,盲人,古以盲人为乐官。“曲”,乐曲。〔10〕“史”,史官, 古以史官掌文书。“书”,指档案文书。〔11〕“师”,掌教育,“箴”,规诫。〔12〕 “瞍”,音 s%u,无眼珠的盲人。“赋”,铺叙其事。〔13〕“矇”,音 m6ng,有眼珠 的盲人。“诵”,朗诵。〔14〕“庶人”,地位低于士而高于奴隶。“传语”,指街谈 巷议。〔15〕“规”,规劝。〔16〕“补察”,补察其过失。〔17〕“耆艾”,耆,古 称六十岁为“耆”,五十岁为“艾”,皆长者之称。“耆”,音 q0。〔18〕“财用于是 乎出”,古代王室日用消费及奢侈品的供给多来源于山林川泽的收入。〔19〕“原”, 广平之地。“隰”,音 x0,低下潮湿之地。“衍”,低平之地。“沃”,肥美之地。〔20〕 “所以产财用衣食者也”,《周语上》作“其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产”与“阜” 义近。〔21〕“其与能几何”,“与”,助词,无义。此句的意思是又怎么能长久呢?
〔22〕“彘”,音 zh@,邑名。在今山西霍县东北。按以上是据《国语?周语上》,但 略有不同。《周语上》无“其谤鲜矣,诸侯不朝。三十四年,王益严”诸句,“成而行 之”下有“胡可壅也”一句,“三年”以下作“乃流王于彘”。
 
厉王太子静匿召公之家,〔1〕国人闻之,乃围之。召公曰:“昔吾骤谏 王,〔2〕王不从,以及此难也。今杀王太子,王其以我为雠而怼怒乎?〔3〕 夫事君者,险而不雠怼,〔4〕怨而不怒,况事王乎!”乃以其子代王太子, 太子竟得脱。〔5〕

【注释】〔1〕“厉王太子静匿召公之家”,《国语?周语上》作“彘之乱,宣王 在邵公之宫”。〔2〕“骤”,屡次。〔3〕“王其以我为雠而怼怒乎”,《周语上》作 “王其以我为怼而怒乎”。“雠”,同“仇”。“怼”,音 du@,怨恨。〔4〕“险而不 雠怼”,《周语上》无“雠”字。此句意谓处于危险中不当仇恨作对。〔5〕“太子竟 得脱”,《周语上》作“宣王长而立之”。以上是据《国语?周语上》。


召公、周公二相行政,〔1〕号曰“共和”。〔2〕共和十四年,厉王死于 彘。太子静长于召公家,二相乃共立之为王,是为宣王。〔3〕宣王即位,二 相辅之,修政,法文、武、成、康之遗风,诸侯复宗周。十二年,鲁武公来 朝。〔4〕


【注释】〔1〕“召公”,即上文召公(召穆公虎)。“周公”,今本《竹书纪年》 作“周定公”。《左传》昭公二十六年说厉王奔彘后“诸侯释位,以间王政,宣王有志, 而后效官”,此释位之诸侯,或以为即周、召二公,或以为共伯和,说详下文。〔2〕 “共和”,《国语?周语上》韦昭注以为是“公卿相与和而修政事”之义,但《索隐》 引《纪年》及《正义》引《鲁连子》则以为是共伯和摄王之号。后书并以共伯和为卫武 公和。共伯和又见《吕氏春秋?开春》。现在研究者多主“共和”即共伯和摄王之号, 但共伯和是否即卫武公和则还存在争论。因为按本书《卫世家》,卫武公和在共和元年 年龄只有十二岁(《国语?楚语上》谓武公年数九十有五),要想合二人为一人,必须 将武公年世提前。共和元年为我国历史上有明确纪年的开始。共伯和,公元前八四一—
—前八二八年在位。〔3〕“宣王”,厉王子,公元前八二七——前七八二年在位。〔4〕 “鲁武公”,鲁真公弟,公元前八二五——前八一六年在位。宣王十二年是其在位的最 后一年。


宣王不修籍于千亩,〔1〕虢文公谏曰不可,〔2〕王弗听。三十九年,战 于千亩,〔3〕王师败绩于姜氏之戎。〔4〕

【注释】〔1〕“修籍”,修籍礼。古代由王和诸侯举行的春耕仪式叫籍礼。“千 亩”,古代为举行籍礼而设置的田叫籍田,天子的籍田为千亩。〔2〕“虢文公”,宣 王时的王室大臣。〔3〕“千亩”,地名,在今山西介休县南。〔4〕“败绩”,大溃败,
《左传》庄公十一年:“大崩曰败绩。”“姜氏之戎”,姜姓的戎族。以上是据《国语?周 语上》,但省去虢文公的劝谏之辞。


宣王既亡南国之师,〔1〕乃料民于太原。〔2〕仲山甫谏曰:〔3〕“民不 可料也。”〔4〕宣王不听,卒料民。〔5〕

【注释】〔1〕“南国之师”,征服南方的军队。西周晚期周人往往对南淮夷用兵, 铜器铭文屡见,这里可能指征伐南淮夷之师。〔2〕“料民”,统计民户数量。“太原”,
 
顾炎武《日知录》认为应在今宁夏固原县一带。〔3〕“仲山甫”,食采于樊,亦称樊 仲山父、樊穆仲、樊仲(见《国语?周语上》、《晋语四》)。〔4〕“民不可料也”, 据《国语?周语上》,仲山甫反对料民的理由主要是,古代民户数量是由各有关部门根 据籍田、大蒐等活动随时掌握,不由王直接进行统计,直接进行统计不但会暴露周的实 力削弱,也会暴露周的行政设施涣散无能。〔5〕“卒料民”,以上是据《国语?周语 上》,但省去仲山甫的劝谏之辞。

四十六年,宣王崩,〔1〕子幽王宫湦立。〔2〕幽王二年,西周三川皆震。
〔3〕伯阳甫曰:〔4〕“周将亡矣。夫天地之气,不失其序;若过其序,民乱 之也。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蒸,〔5〕于是有地震。今三川实震,是阳 失其所而填阴也。〔6〕阳失而在阴,〔7〕原必塞;〔8〕原塞,国必亡。夫水 土演而民用也。〔9〕土无所演,〔10〕民乏财用,不亡何待!昔伊、洛竭而夏 亡,〔11〕河竭而商亡。〔12〕今周德若二代之季矣,〔13〕其川原又塞,塞必
竭。夫国必依山川,山崩川竭,亡国之征也。川竭必山崩。若国亡不过十年,
数之纪也。〔14〕天之所弃,不过其纪。”是岁也,三川竭,岐山崩。〔15〕


【注释】〔1〕“宣王崩”,《正义》引《周春秋》、《国语?周语上》、《墨子?明 鬼下》皆云周宣王冤杀杜伯,后三年被杜伯的鬼魂射死。〔2〕“幽王宫湦”,宣王子, 公元前七八一——前七七一年在位。《集解》徐广引“湦”作“生”,《汉书?古今人 表》、《国语》作“涅”,《吕氏春秋?当染》作“皇”。梁玉绳《史记志疑》谓字本 作“湦”。〔3〕“西周”,指镐京,有别于东方的成周。“三川”,泾、渭、洛三条 河水。“震”,地震。〔4〕“伯阳甫”,亦作“伯阳父”,周大夫。〔5〕“蒸”,《国 语?周语上》作“烝”,是上升的意思。〔6〕“填”,“镇”的通假字,《周语上》 作“镇”。“填阴”,为阴气所镇压。〔7〕“阳失而在阴”,与上句同义。〔8〕“原 必塞”,《周语上》作“川源必塞”。“原”,“源”的通假字,下“原”字同。〔9〕 “演”,通“濥”,水脉通畅。〔10〕“土无所演”,此句上《周语上》有“水”字。
〔11〕“昔伊、洛竭而夏亡”,夏禹都阳城,在伊水、洛水流域。〔12〕“河竭而商亡”, 商都殷,与河水相近。〔13〕“二代之季”,夏、商末年。〔14〕“数之纪也”,数始 一终十叫“纪”。〔15〕“岐山崩”,三川、岐山都是周所依的山川,即所谓“望”, 亦犹夏依伊、洛,商依河。三川竭,岐山崩,在伯阳甫看来乃是周的亡国之征。以上是 据《国语?周语上》。


三年,〔1〕幽王嬖爱褒姒。〔2〕褒姒生子伯服,〔3〕幽王欲废太子。太 子母申侯女,〔4〕而为后。后幽王得褒姒,爱之,欲废申后,并去太子宜臼,
〔5〕以褒姒为后,以伯服为太子。周太史伯阳读史记曰:〔6〕“周亡矣。昔
自夏后氏之衰也,有二神龙止于夏帝庭而言曰:〔7〕‘余,褒之二君。’夏 帝卜杀之与去之与止之,莫吉。卜请其漦而藏之,〔8〕乃吉。于是布币而策 告之,〔9〕龙亡而漦在,椟而去之。〔10〕夏亡,传此器殷。殷亡,又传此器 周。比三代,〔11〕莫敢发之。至厉王之末,发而观之。漦流于庭,不可除。 厉王使妇人裸而噪之。〔12〕漦化为玄鼋,〔13〕以入王后宫。后宫之童妾既龀 而遭之,〔14〕既笄而孕,〔15〕无夫而生子,惧而弃之。宣王之时童女谣曰:
‘檿弧箕服,〔16〕实亡周国。’于是宣王闻之,有夫妇卖是器者,宣王使执
 
而戮之。逃于道,而见乡者后宫童妾所弃妖子出于路者,〔17〕闻其夜啼,哀 而收之。夫妇遂亡,儆于褒。褒人有罪,〔18〕请入童妾所弃女子者于王以赎 罪。弃女子出于褒,是为褒姒。〔19〕当幽王三年,王之后宫见而爱之,〔20〕 生子伯服,竟废申后及太子,以褒姒为后,伯服为太子。太史伯阳曰:“祸 成矣,无可奈何!”〔21〕


【注释】〔1〕“三年”,《国语?郑语》记史伯之言,谓自幽王爱褒姒,欲杀太 子立伯服,“凡周存亡,不三稔矣”,似其事应在幽王在位的倒数第四年,即幽王八年。
〔2〕“褒姒”,褒国女子,姒姓。褒国在今陕西勉县东南,为夏的同姓,所以下面的 传说与夏有关。〔3〕“伯服”,《纪年》(《御览》卷八五、《左传》昭公二十六年
《正义》引),作“伯盘”,“盘”古作“般”,与“服”字形相近。〔4〕“申侯”, 西周时期申分为两支,一支为西申,在今陕、甘境内;一支为南申,在今河南南阳。周 宣王、幽王之后皆为申侯女。〔5〕“太子宜臼”,《国语?晋语一》“臼”作“咎”, 二字音近相假(与狐偃字臼犯,亦作咎犯同)。〔6〕“周太史伯阳读史记”,《郑语》 “周太史伯阳”作“史伯”,“读史记”是指史伯所述“《训语》有之”。《训语》, 韦昭注以为即《周书》。〔7〕“有二神龙止于夏帝庭而言曰”,《郑语》作“褒人之 神化为二龙,以同于王庭而言曰”,韦昭注:“共处曰同”。〔8〕“漦”,音 l0,涎 沫。〔9〕“策告”,以简册书而告。〔10〕“椟而去之”,《郑语》作“椟而藏之, 传郊之”。“椟”,音 d*,匣,指以木匣藏之,传祭之郊。这里“去”同“弆”,是藏 的意思。“弆”音 j(。〔11〕“比三代”,《郑语》作“及殷、周”。此谓前后相接的 夏、商、周三代。〔12〕“厉王使妇人裸而噪之”,《郑语》作“王使妇人不帏而噪之”。 “帏”通“祎”,音 hu9,即蔽膝(围裙),“不祎”即不遮蔽其前,故曰“裸”。“噪”, 群呼。〔13〕“玄”,黑色。“鼋”,音 yu2n,同“蚖”,蜥蜴。〔14〕“后宫之童妾 既龀而遭之”,《郑语》作“府之童妾未既龀而遭之”。“龀”,音 ch8n,女子七岁换 牙叫“龀”。“既龀”是已过七岁,“未既龀”是未满七岁,此遗“未”字。〔15〕“笄”, 音 j9,插头发的簪子。“既笄”,女子成年施笄礼。既笄为十五岁。〔16〕“檿”,音 y3n,山桑。“弧”,弓。“箕”,《郑语》韦昭注以为木名,《汉书?五行志》“箕” 作“萁”,颜注以为萁草。“服”,同“箙”,箭囊。〔17〕“乡者”,以前。“妖子”, 不祥之子。《集解》徐广引作“夭”,释为幼子。〔18〕“褒人有罪”,《郑语》作“褒 人褒姁有狱”。〔19〕“是为褒姒”,此上二句《郑语》作“王遂置之,而嬖是女也, 使至于为后而生伯服”。按以上自“周太史伯阳读史记曰”至此是据《国语?郑语》, 但《郑语》无“周亡矣”、“夏亡”至“又传此器周”等语,且“宣王之时童女谣曰” 至“宣王使执而戮之”在上文。〔20〕“之”,前往。〔21〕“无可奈何”,“太史伯 阳曰”至此即《郑语》“凡周存亡,不三稔矣”之义。


褒姒不好笑,幽王欲其笑万方,故不笑。幽王为■■大鼓,〔1〕有寇至 则举■火。诸侯悉至,至而无寇,褒姒乃大笑。幽王说之,为数举■火。其 后不信,诸侯益亦不至。〔2〕


【注释】〔1〕“■■”,音 f5ng su@,古代用于边塞报警的一种通讯工具,亦 称“■火”。“■”是白天燃放的烟,以薪柴置桔槔头兜零(笼)中,有寇至则燃而举 之;“■”是夜间施放的火,燔烧积薪或举火炬为之。参看陈梦家《汉代■燧制度》(载
《汉简缀述》一书中)。“大鼓”,也是古代用于边塞报警的通讯工具,传其声以远,
 
使人知之。〔2〕“诸侯益亦不至”,以上所述见《吕氏春秋?疑似》而文字不同。


幽王以虢石父为卿,〔1〕用事,国人皆怨。石父为人佞巧,〔2〕善谀好 利,王用之。〔3〕又废申后,去太子也。申侯怒,与缯、西夷犬戎攻幽王。
〔4〕幽王举■火征兵,兵莫至。遂杀幽王骊山下,〔5〕虏褒姒,尽取周赂而 去。〔6〕于是诸侯乃即申侯而共立故幽王太子宜臼,〔7〕是为平王,〔8〕以
奉周祀。


【注释】〔1〕“虢石父”,即虢公鼓(见《吕氏春秋?当染》),为虢公长父(厉 王时)、虢文公(宣王时)之后。〔2〕“佞”,音 n@ng,用花言巧语谄媚人。〔3〕“王 用之”,以上《国语?郑语》作“夫虢石父谗谄巧从之人也,而立以为卿士,与■同也”。
〔4〕“缯”,音 z5ng,国名。在今河南方城县一带,与南申相近。“西夷犬戎”,《郑 语》作“西戎”。〔5〕“骊山”,在今陕西临潼东南,传说幽王举熢火戏诸侯处。〔6〕 “赂”,音 l),财物。〔7〕“于是诸侯乃即申侯而共立故幽王太子宜臼”,《左传》 昭公二十六年:“携王奸命,诸侯替之,而建王嗣,用迁郏鄏。”疏引《纪年》云:“先 是,申侯、鲁侯、许文公立平王于申,以本太子,故称天王。幽王既死,而虢公翰又立 王子余臣于携。周二王并立。二十一年(指晋文侯二十一年),携王为晋文公(当作文 侯)所杀。以本非適,故称携王。”据此,幽王死后曾有二王争政,一方是申侯等拥立 的太子宜臼,即平王,一方是虢公拥立的王子余臣,即携王(非伯服)。晋文侯二十一 年为公元前七六○年,当平王十一年,是年携王始被杀。〔8〕“平王”,幽王子,公 元前七七○——前七二○年在位。


平王立,东迁于雒邑,辟戎寇。平王之时,〔1〕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 齐、楚、秦、晋始大,〔2〕政由方伯。〔3〕

【注释】〔1〕“平王之时”,《国语?郑语》作“及平王之末”。〔2〕“齐、 楚、秦、晋始大”,《郑语》作“而秦、晋、齐、楚代兴,秦景、襄于是乎取周土,晋 文侯于是乎定天子,齐庄、僖于是乎小伯,楚蚠冒于是乎始启濮”(“秦景”是“秦庄” 之误,秦庄公当周宣、幽二王,不及平王之世)。〔3〕“方伯”,卜辞称商王畿以外 的诸方国为“多方”,称其君长为“方伯”,并有东、南、西、北“四方”之称。据周 原甲骨,周是殷的“西方伯”,实际上也就是西方诸侯之长。春秋战国以来,人们往往 把一方盟主(由盟会加以确立并往往得到天子的承认)称为“方伯”、“伯”或“霸”
(“伯”与“霸”通)。

四十九年,鲁隐公即位。〔1〕


【注释】〔1〕“鲁隐公即位”,《春秋》始于此年,故特书之。鲁隐公,鲁惠公 子,公元前七二二——前七一二年在位。


五十一年,平王崩,太子洩父蚤死,〔1〕立其子林,是为桓王。〔2〕桓 王,平王孙也。

【注释】〔1〕“蚤”,同“早”。〔2〕“桓王”,周平王孙,公元前七一九—
 
—前六九七年在位。


桓王三年,郑庄公朝,〔1〕桓王不礼。〔2〕五年,郑怨,〔3〕与鲁易许 田。〔4〕许田,天子之用事太山田也。〔5〕八年,鲁杀隐公,立桓公。〔6〕 十三年,伐郑,郑射伤桓王,桓王去归。〔7〕

【注释】〔1〕“郑庄公”,郑武公子,公元前七四三——前七○一年在位。〔2〕 “桓王不礼”,平王时,郑武公、庄公先后任王朝卿士,怨王偏爱虢公,曾与周易子为 质。平王死后,郑庄公又派人掠取温之麦和成周之禾,由此结怨于周(见《左传》隐公 三年)。此时郑始来朝周,桓王恶之,故不予礼遇。“桓王三年”至此,见《左传》隐 公六年。〔3〕“郑怨”,《春秋》经传隐公八年“郑伯使宛来归祊”(《公羊传》、
《谷梁传》“祊”作“邴”),即郑、鲁易田事。这里“郑怨”当是“郑使宛”之误。 “宛”,郑大夫名。〔4〕 “与鲁易许田”,郑以祊(在今山东费县东)易鲁之许田(在 今河南许昌南)。按祊是郑助周王祭祀泰山之邑,近鲁;而许田是鲁朝见周王之邑,近 郑,故两国进行交换。但此时祊虽归鲁,而许田归郑尚在四年后。〔5〕“用事太山”, 祭祀泰山。“五年”至此,见《左传》隐公八年。〔6〕“桓公”,鲁隐公子,公元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4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