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作为世界茶叶最重要的原产地,云南是茶叶最为古老的故乡。尽管在漫长的时光中,关于云南茶叶最初的记载,已经散失殆尽,但深藏在云南群山中数千年的古茶树群落,还是以自身顽强的生命,诉说着远古时代云南高原的那一片繁茂与葱茏。 在云南,大地至今还为我们保存着茶叶原初生长弥足珍贵的物证:西双版纳州勐海县巴达大黑山原始森林中的1700多年的野生“世界茶树王”,勐海南糯山上栽培型800多年的古茶树,思茅市镇沅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县千家寨野生型2700多年古茶树、澜沧拉祜族自治县邦崴村过渡型千年古茶树以及景迈栽培型千年万亩古茶林,都是茶树原产地的活化石,它们在形象地纪录着茶叶生长演变历史的同时,还无可辩驳地证实了世界三大饮料之一的茶,其最原始的故乡就在云南。 对于世界茶树原产地在何方?多年来中外学者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众说纷纭。有的学者根据一些不完全的资料,认为原产地在印度,而越来越多的中外学者,根据多学科的综合考察研究,则认为茶树的原产地在中国云南。对此,王懿之先生在《云南普洱茶的历史探源》一文中作了有力的论述。 首先,从野生茶树的重要发现来分析。世界上多数学者认为茶树原产于中国,瑞士著名植物分类学家林奈最先所定的茶树学名Theasinensis,意即“中国茶树”。在我国史书上,有关野生大茶树早有记载,最可贵的是,1949年以来在云南境内发现了许多野生大茶树,是我国迄今发现野生大茶树最多的省份。特别值得重视的是,在云南西双版纳勐海县先后发现的两株古老的野生大茶树,是论证茶树原产于云南最直接、最重要的证据。 1962年,茶叶科研工作者张顺高与刘献荣在勐海县巴达区贺松乡的大黑山原始森林里考察野生大茶树群时,发现其中最大的一株主干直径为1米,株高32。12米,取老叶作化学分析,含咖啡碱1。14%,水浸出物21。27%,水溶性茶多酚6。09%。1980年云南省茶科所王海思等人,又在该地附近发现一株更大的野生茶树,主干围粗3。8米,高34米,年代久远,估计在千年以上,据植物分类学家张洪达先生鉴定,为大理茶种。云南省茶叶科学研究所通过1980、1981、1982连续三年在滇南的茶树资源考察,共发现了十八个茶树新种,它们都分布在西双版纳及其周围。这说明了西双版纳及其周围是云南大叶种茶的发源地,也是古老的普洱茶的故乡。 茶树,在植物学上属茶科,共约23属380余种,其中有260余种分布在云南,号称“云南山茶甲天下”。云南大叶种茶由于生长在特别适宜的自然条件下,保存了茶树的原始类型。云南各族人民很早就从事野生茶树的驯化,在驯化的过程中,茶树由乔木变成灌木,由大丛灌木变成小丛灌木,叶由大变小,叶色由浅而深,分枝由稀而密,发芽由早而迟,新梢增长加快,直到演变为现在栽培的茶林。 其次,从茶树生长的自然环境和自然条件来分析。众所周知,包括野生茶树在内的所有植物乃至所有生物的生长,都受到一定自然条件的限制和影响,即具有良好条件和环境的便能生长、繁衍,不具备自然环境和自然条件的就无法生长,即使暂时生长了也会逐步消亡。这不是人们的意志所能改变的自然规律和生长法则。云南,尤其是终年温暖,阳光充足,湿润多雨的西双版纳和思茅,为野生茶树生长和大量栽培茶林提供了优越的自然环境和自然条件,使得上帝的骄子得以在大地的怀抱中滋生、繁衍。
第一部分:云南:世界茶叶的原产地古老的天然茶乡(图)
从古代气候的考察中,更能说明问题。据古地质学家考证,在距今1。8亿年至1。3亿年前,裸子植物发展迅速,真蕨、苏铁、银杏、松柏生长繁茂。第三纪出现了山茶等被子植物,但在第四纪的几次大冰川期中,地球上的许多植物种类被毁灭。据研究,云南南部很多地方未受到冰川的袭击,西双版纳和思茅均是承蒙上苍的眷顾而未受袭击和影响的重要地区,因而保存下许多古老的植物种,如木莲、望天树、黄缅桂、龙脑香、苏铁、树蕨等。山茶种植物分布广,种类繁多,它们是第四纪冰川劫后的幸存者。 印度的情况怎样呢?古地质学研究告诉我们,印度的产茶区系喜马拉雅山南坡,当时还是大海,不可能有古老的山茶植物,也就不存在被冰川毁灭与否的问题,自然就不可能是茶树的起源地。据史书记载,印度茶是公元1780年由我国广州运去茶籽后才开始种植的。迄今不过两百多年的历史。欧洲的茶也是从中国传过去的。三百多年前,当茶叶第一次运到英国时,人们还不知其用途,竟被作为时髦的冷盘菜吃了。 另外,从古地质史与古植物学来分析,更能看出云南是茶树原产地。大家知道,地球上的植物分布有一定的区系,与地质史、古植物学密切相关。根据世界地质学界公认的大陆漂移论,大约2。5亿年前,地球上分为两个大陆,即冈瓦纳和劳亚,中间为海水相隔,亦即地中海经过西南亚直达泰提斯海,当时中国和印度不在一个大陆板块。植物学家把在地球上发现的植物化石,根据当时植物群落归为两类,即劳亚北古大陆热带植物区系和冈瓦纳古大陆寒带植物区系,中国属前者的热带植物区系,而我国的西南原处于劳亚北古大陆的南沿,临近泰提斯海,在第四纪更新世、全新世喜马拉雅构造运动发生以前,地势平坦,水热条件好,是第三纪出现山茶等被子植物的大温床,是高等植物理想的发源地,也是茶属植物的故乡。因而,野生茶树发源于云南,是历史的必然,是大自然的选择。而当时的印度,处于寒带植物区系,没有产茶的自然条件。而现在产茶的喜马拉雅山南坡,在出现高等植物的当时还是大海,没有陆地植物。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这是不讲自明的道理。此外,有的农学专家还从自然条件对茶树形成和发展的关系、茶树近缘植物、茶树的原种、茶叶生产化和茶树的分布等方面论证了云南是茶树的原产地。” 从地图上看,云南西南的澜沧江沿岸地区大体包括了今天的思茅、西双版纳和临沧。顺着澜沧江的流向就能发现,在中国茶叶史上一些声名显赫的地名:凤庆、顺宁、景东、镇沅、澜沧、普洱、勐海以及古代普洱贡茶的生长地六大茶山,就分布在北回归线以南的澜沧江两侧,这显然不是一种偶然,而是大自然造化的结果,它表明云南、尤其是云南西南澜沧江两岸,是中国也是世界最为古老的天然茶乡。
第二部分:六大茶山考最为优质的茶叶(图)
提到云南茶叶,人们想到的是普洱茶。提起普洱茶,人们想到的则是“六大茶山”。这是因为六大茶山是孕育普洱茶的最初襁褓,并且在此后源源不断提供最为优质的茶叶,帮助普洱茶以特殊的秉赋奠定了“名重于天下”的地位。其实,六大茶山与普洱茶那种难以分割的血肉关系,清人阮福的《普洱茶记》中就有记载。 《普洱茶记》 普洱茶名遍天下。味最酽,京师尤重之。福来滇,稽之《云南通志》,亦未得其详,但云产攸乐、革登、倚邦、莽枝、蛮砖、曼撒六茶山,而倚邦、蛮砖者味最胜。福考普洱府古为西南夷极边地,历代未经内附。檀萃《滇海虞衡志》云:尝疑普洱茶不知显自何时。宋范成大言,南渡后于桂林之静江以茶易西蕃之马,是谓滇南无茶也。李石《续博物志》称:茶出银生诸山,采无时,杂椒姜烹而饮之。普洱古属银生府,西蕃之用普茶,已自唐时,宋人不知,尤于桂林以茶易马,宜滇马之不出也。李石亦南宋人。本朝顺治十六年平云南,那酋归附,旋判伏诛,遍历元江通判。以所属普洱等处六大茶山,纳地设普洱府,并设分防。思茅同知驻思茅,思茅离府治一百二十里。 所谓普洱茶者,非普洱府界内所产,盖产于府属之思茅厅界也。厅素有茶山六处,曰倚邦、曰架布、曰、曰蛮砖、曰革登、曰易武,与《通志》所载之名互异。福又捡贡茶案册,知每年进贡之茶,立于布政司库铜息项下,动支银一千两,由思茅厅领去转发采办,并置办收茶锡瓶缎匣木箱等费。其茶在思茅。本地收取新茶时,须以三四斤鲜茶,方能折成一斤干茶。每年备贡者,五斤重团茶、三斤重团茶、一斤重团茶、四两重团茶、一两五钱重团茶,又瓶装芽茶、蕊茶、匣盛茶膏,共八色,思茅同知领银承办。 《思茅志稿》云:其治革登山有茶王树,较众茶树高大,土人当采茶时,先具酒醴礼祭于此;又云茶产六山,气味随土性而异,生于赤土或土中杂石者最佳,消食散寒解毒。于二月间采蕊极细而白,谓之毛尖,以作贡,贡后方许民间贩卖。采而蒸之,揉为团饼。其叶之少放而犹嫩者,名芽茶;采于三四月者,名小满茶;采于六七月者,名谷花茶;大而圆者,名紧团茶;小而圆者,名女儿茶,女儿茶为妇女所采,于雨前得之,即四两重团茶也;其入商贩之手,而外细内粗者,名改造茶;将揉时预择其内之劲黄而不卷者,名金玉天;其固结而不改者,名疙瘩茶。味极厚难得,种茶之家,芟锄备至,旁生草木,则味劣难售,或与他物同器,则染其气而不堪饮矣。 阮福的《普洱茶记》,数百字的短文,四次提及“六大茶山”。细心的读者也许已经发现,《普洱茶记》中,六大茶山的地名在不同的史志中,是不一样的。清代学者赵学敏《本草纲目拾遗》以及《滇海虞衡志》和《云南通志》中的六大茶山是一致的,分别为攸乐、革登、倚邦、莽枝、蛮砖、曼撒,这也是相当长的一个时期比较流行的说法;而在思茅厅采访笔录中,六大茶山成了倚邦、架布、、蛮砖、革登、易武;1962年出现在《云南日报》上的六大茶山,却是易武、景迈、勐海、南糯、布朗及攸乐。《普洱府形势》中说六大茶山中的攸乐、莽枝、革登、蛮砖、倚邦等五山归倚邦土司管辖,曼撒茶山归易武土司管辖;而《思茅厅界图》认为古“六大茶山全在澜沧江东岸”。
第二部分:六大茶山考茶叶优秀的本质(图)
如果说正宗的普洱茶产于六大茶山,已成为普洱茶人的一种常识,那为什么六大茶山的地名,这本容易确定下来的东西,却在不同的历史典籍中互有出入呢?究竟是因为斗转星移,淹没了历史的真相,还是世事的变迁,模糊了人们的认识? 多少年来,对六大茶山的确切地址,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人们的纷争为“六大茶山”披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也让六大茶山的确切地名,在普洱茶的发展史上,一度成为一宗谜案。 也许有几个原因影响了人们对六大茶山确切的判断。一个原因是我们今天的六大茶山名,是当地世居民族对六大茶山称谓的音译,比如说攸乐,在一些典籍中,就被称之为基诺;蛮砖在一些书中,则成为了蛮端;而曼撒在《云南通志》中却为曼洒,这就让六大茶山虽然都有明确的指向,然而却因它不停变换外套,从而给人们的判断带来了困难;一个原因是当年的茶商在采购或贩运茶叶时,为了获利的需要,都把自己的茶叶说成是出自名山的名茶,时间一长,不免混淆视听;另外的原因是随着时光的流逝,同一个地方,地名的称谓也许会随着自身或环境的变化而改变,就像思茅厅采访笔录中提到的一大茶山“架布”,只是倚邦乡的一个小村子。1957年,当云南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蒋铨所长对六大茶山实地考察时,架布所产之茶竟然只有400公斤,而相临的产量更少,再由于架布和,都归在倚邦乡,因此把它们说成是倚邦茶山也没有什么错。 对于古“六大茶山”究竟为哪六处,历来说法不一,甚至还有人用史志和传说来加以证明。有人说,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走遍了六大茶山,留下很多遗器作纪念,六大茶山因此而得名。清朝道光年间编撰的《普洱府志·古迹》中就这样记载:“六茶山遗器俱在城南境,旧传武侯遍历六山,留铜锣于悠乐,置铜(莽)于莽枝,埋铁砖于蛮砖,遗木梆于倚邦,埋马蹬于革登,置撒袋于曼撒,因以名其山。又莽枝有茶树王,较五山茶树独大,相传为武侯遗种,今夷民犹祀之。”在六大茶山,的确有世居民族祭祀茶树王的习俗,但仔细研读历史典籍,又会发现祭祀茶树王的习俗,阮福的《普洱茶记》中也有记载,只是茶树王的所在地是革登山而非莽枝山。 1957年,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政府组织专业茶叶普查工作队,对六大茶山进行了认真的实地普查,他们历时一个月,行程一千多里,走遍了六大茶山的山峦沟箐和山村寨落,访问了茶庄主、茶商、当地老人,查看了许多碑石、纪录,他们认为,历史资料及口头传说中的莽枝茶山即是莽芝,位于倚邦区第四乡,又名勐芝大寨,与三乡革登只距15里,而且周围地区不大,茶园面积也不多,应属革登茶山范围。而《普洱茶记》中所说的架布、位于蛮砖、倚邦之间的架布河旁和河旁,均在倚邦乡第一乡内,范围比勐芝还要小,因此这两茶山应该包括在倚邦茶山之内。而易武、攸乐、曼撒三地区范围广,茶产量大,因此被列为大茶山也在情理之中。根据他们的普查报告中谈到的茶山范围、茶园面积、茶叶产量,普洱六大茶山依次应为易武、倚邦、攸乐、曼撒、蛮砖和革登。 尽管在岁月的长河中,“六大茶山”的地理名称曾一度发生过变化,史籍的记载也不尽相同,但对广袤的大地来说,这种改变实在太过于微观。因为无论哪一种史志所说的“六大茶山”,都在今天的勐腊县及毗邻的景洪市。清光绪年间绘制的《思茅厅界图》所标注的古“六大茶山”,都在澜沧江沿岸。攸乐茶山现属景洪市,其余五大茶山均在勐腊县。其中,曼撒在今天的易武乡,革登、莽枝、蛮砖、倚邦在象明乡。这六大茶山,直线距离都不远,相近的环境、气候、物种,使它们都成为了云南大叶茶最优质的产地,因此,对于位于世界茶叶原产地中心地带的六大茶山来说,任何地名的变更,都“万变不离其宗”,而不可能改变茶叶优秀的本质。
第三部分:江北六大茶山倚邦茶山(图)
宋朝时开始闻名天下的古六大茶山攸乐、革登、倚邦、莽枝、蛮砖、曼撒,可以说就是人类种植茶叶的典范。檀萃在《滇海虞衡志》中提到六大茶山的面积时,用了“周八百里”来形容,这表明这六座古茶山是连成一片的。《滇系》一书在谈到六大茶山的位置时就曾说:“普洱府宁洱县六茶山,曰攸乐,即今同知治所。其东北二百二十里曰莽枝,二百六十里曰革登,三百四十里曰蛮砖,三百六十五里曰倚邦,五百二十里曰曼撒。山势连属,复岭层峦,皆多茶树……”古代典籍中所提及的这六座古茶山,是传统“普洱茶”的主产地,由于它们全处于西双版纳澜沧江北,因此史称之为江北古六大茶山。事实上,随着人工种植茶树的大面积铺开,特殊的地理环境,使西双版纳澜沧江沿岸一带,均成为优质大叶茶的生产地。除了澜沧江北岸的六大茶山外,江南也有六大茶山,即勐宋、南糯、勐海、巴达、南峤、景迈。只是由于一江之隔,古时的交通又不发达,一条江就成为一道难以逾越的天堑,从而让江南的六大茶山鲜为外人所知。 一、倚邦茶山 澜沧江北的六大茶山,除攸乐茶山现属景洪市外,其余的五大茶山都在勐腊县。在历史上,曾有五大茶山,倚邦三山半一说。所谓的三山半指的是曼松山、曼拱山、曼砖山,再加上牛滚塘半山。在易武茶山“一览众山”之前,倚邦是江北六茶山的“盟主”。那是明末清初时期,倚邦茶山红极一时,大批的四川茶农慕名前来,他们怀揣着小叶茶籽,并将它种在了这块茶叶最初的生长地上。当时从外面蜂拥而至的茶人,也有石屏和楚雄等地的,这也是历史上的倚邦大街上,为什么会出现四川会馆、楚雄会馆及石屏会馆的原因。 倚邦与易武,在清代前后谱写过普洱茶辉煌的两个乐章。鼎盛时期的倚邦茶山,曾有八九万人,茶产量达万担之多。人员的流动与茶交易量的迅速扩大,形成了倚邦街、曼拱街、蛮砖街、牛滚塘街四大集镇,而在镇与镇之间,运茶马帮往来,盛况空前。倚邦兴盛时期,街道的建筑规模与思茅旧街相近,而且由于各地茶人的到来,各种文化也纷纷在此交融。当时,倚邦拔地而起的建筑群中,就有五省会馆、孔明庙、川祝庙、城隍庙、土地庙、观音庙、药王庙等,当然,倚邦茶山的这种繁荣,很大程度与四川人带来的小叶茶籽有关。那些远道而来的种茶人在将第一批小叶茶种栽种下地的时候,都没有料到在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