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正说清朝十二后妃:接近权力巅峰的女人-第3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有了隆裕的这句话,小德张的胆子越来越大了。    
    他看到隆裕寂寞空虚,就趁机劝隆裕在北海建“水晶宫”。    
    所谓“水晶宫”,就是将外墙做成玻璃幕墙,使墙体透明的宫殿,而且宫殿打破过去传统建筑依水而建的模式,准备让“水晶宫”四面环水,这样景色更宜人。    
    这在当时是非常新奇的建筑,隆裕本来长年深居内宫,不谙国事,现在好不容易熬到太后,也有了享受之心。    
    自己现在也是太后,新建一座宫殿也不算什么。    
    于是她不顾国库空虚,下诏预备拨出巨款兴修“水晶宫”。    
    诏令一出,满朝哗然,摄政王载沣最终以革命军风起云涌,军费严重缺乏为由,总算阻止了这场闹剧。    
    而且隆裕也明显感到不管是摄政王,还是文武大臣,都对自己的执政能力表现出隐隐约约的不满和担心。    
    此事之后,隆裕再也没有提出过修园的事情。    
    政治上的波谲云诡让缺乏文韬武略的隆裕经常感到力不从心。    
    光绪死后,隆裕立志要为丈夫报仇。    
    民间传说的原因很多,一种说法是隆裕曾发现了一张光绪所书的“必杀袁世凯”,另一说法是光绪在死前,曾在隆裕手中写下“杀袁”二字。    
    一日夫妻百日恩,虽然隆裕在光绪生前与他的关系并不好,但是丈夫的遗愿不能不完成。    
    隆裕悄悄将此事交予载沣处理。    
    载沣同样也是个优柔寡断之人,他思前想后,不敢杀袁世凯。    
    当时袁世凯正好患上足疾,载沣就强迫他退休回家了事。    
    隆裕虽有为夫报仇之心,却缺乏一个政治家的胆略,她也许万万没有想到,她的心慈手软,为自己留下无穷后患。    
    最后,逼宣统退位的正是袁世凯。    
    隆裕太后虽有垂帘听政之名,却无垂帘听政之实。    
    她手握着权力,却不知道该如何治理国家,每遇难题,就推到了她信任的小德张、载沣身上。    
    前者贪得无厌,只会为自己的利益打算;后者胆小怯懦,不堪担此重任。    
    大清帝国到了此时,竟找不到治国安邦之人了。    
    而此时中国的时局早已是四面楚歌了:南边的民主党人声势也越来越大;列强对中国觊觎已久;袁世凯此时虽然返乡,随时准备东山再起。    
    在隆裕治理下的清王朝,一步一步走向灭亡。


光绪皇后叶赫那拉氏被迫退位(1)

    隆裕当上太后以后,处处效仿慈禧,但继续“预备立宪”已经安抚不了天下。    
    于是,她和载沣一起炮制出了一个的“皇族内阁”的怪胎:不仅最终解释权属清王朝,而且最后确定13名内阁成员中皇族倒占了5名(一说7名),满族有9人。    
    这样不伦不类的“立宪”,让全社会为之哗然,“皇族内阁”成了隆裕制造的一个政治笑话。    
    隆裕虽然希望能够像慈禧一样垂帘听政,但她没有驾驭局势的能力,也控制不了日益高涨的革命舆论,更控制不了地方军事势力的发展。    
    宣统三年(1911年),辛亥革命随着武昌起义的枪声终于揭开了序幕。    
    随之而来的,是南方各省纷纷宣布独立,不再受清政府统治。    
    隆裕身边已找不到一人可以帮她镇压“暴乱”了。    
    以内阁总理大臣奕、协理大臣那桐为首的大臣不顾摄政王载沣的反对,趁此机会也纷纷向隆裕进言,要求将袁世凯召回。    
    而此时,西方列强也担心中国境内再一次爆发类似“义和团”的运动,这将使他们在中国的贸易额骤减,在他们看来也只有起用袁世凯才能稳定局面。    
    在内外的压力下,隆裕已经完全没有主意,情急之下,她又将问题抛给了载沣。    
    载沣最后顶不住压力,万般无奈地对奕、那桐等人说:“你们既然这样主张,姑且照你们的办”,“但是你们不能卸责”。    
    那桐回答他说:“不用袁,指日可亡;如用袁,覆亡尚希稍迟,或可不亡”。    
    隆裕听到这一番辩解,顿时心都凉透了,连高级大臣都如此悲观,自己皇太后的位置还能坐多久?袁世凯回京后,开始在革命党人和隆裕面前玩弄他的权术。    
    他一方面宣称坚决保皇,既然“深荷国恩”,就决不会“欺负孤儿寡妇”;另一方面,袁世凯打着护卫清廷的幌子,要求隆裕立即下令,让摄政王载沣下野,永远不准干预政事。    
    隆裕本来就是头脑简单之人,根本不是袁世凯的对手,她在混乱的政局面前已经完全慌了手脚,将兵权在握的袁世凯当成了惟一的救命稻草,于是立刻照办,赶走了摄政王载沣。    
    接下来,袁世凯还要在这个衰落的帝国身上再捞最后一把,他宣称军饷不足,不能对革命军开战。    
    上奏隆裕说:“库空如洗,军饷无着”,隆裕百般无奈,要求王公大臣购买短期国债,“毁家纾难”以筹得军饷,但多方筹措,得款有限。    
    袁世凯还不甘心,以军饷不足,恐军心不稳为由再一次警告隆裕:若一边催促抗敌,一边又吝啬军饷,“是置我于死地”。    
    在袁世凯的步步紧逼之下,隆裕只好动用国库内存,将八万两黄金交予袁世凯。    
    隆裕原本以为,自此袁世凯能够安心替大清帝国效力了,根本没有想到袁世凯此时不过是在座收渔人之利。    
    在玩弄权术方面,袁世凯绝不比慈禧逊色。    
    对革命军他也使用了同样的手段:一方面他利用革命党的势力向隆裕施加压力,另一方面又利用手中掌握的清朝军队迫使革命党人妥协,并最终同革命党人秘密达成协议:一旦他成功使清帝退位,孙中山就要拥戴他当民国总统。    
    1912年1月16日,袁世凯同早已串通好的内阁大臣上奏隆裕,冠冕堂皇地鼓吹起革命来:“环球各国,不外君主、民主两端,民主如尧舜禅让,乃察民心之所归,迥非历代亡国可比,”接下来又对隆裕引经据典,以大义晓之,暗示隆裕如果不同意宣统退位,恐怕性命都将不保:“……读法兰西革命之史,如能早顺舆情,何至路易之子孙,靡有孑遗也……我皇太后、皇上何忍九庙之震惊,何忍乘舆之出狩,必能俯鉴大势,以顺民心。    
    ”袁世凯在出宫时正好遇到了革命党的袭击,袁世凯趁机在家养病,再也不上朝,由他在朝中的亲信继续“逼宫”。    
    局势愈演愈烈,隆裕每天都食不甘味,左右为难。    
    载沣已不在身边,她只有请教最信任的小德张。    
    不料此时小德张已被袁世凯用三百万两白银的重金收买,他此时不仅不再为大清国效命,还暗地里与后来的许多民国大官称兄道弟,为自己留好了退路。    
    小德张一边故意向隆裕夸大革命军的势力,一边又细数袁世凯开出的退位优待条件,暗示太后应该退位。    
    孤儿寡母,无依无靠,连亲信都劝自己接受退位……退位后的隆裕太后(光绪孝定皇后)与太监照片王朝都有灭亡的那一天,她想到王莽逼汉朝太后交出传国玉玺;想到隋文帝逼自己的女儿,北周的太后和小皇帝退位;她想到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如今也轮到了自己……正当隆裕五内俱焦之时,宗社党首领良弼遇刺去世了。    
    所谓“宗社党”,是由满族贵族组成的保皇党,他们在多次与袁世凯的爪牙激烈争辩后自发组织而成,良弼是宗社党中最强硬的一位,他在袁世凯表明希望隆裕共和之后,曾公开宣称要与袁世凯同归于尽。    
    良弼遇刺是被革命党的炸弹炸断一条腿,在送进医院后又被袁世凯派去的爪牙用药酒给毒死了……良弼的死,更让隆裕失去了抵抗的信心,她一筹莫展,除了哭泣,没有任何办法。    
    她当然听说良弼的死和袁世凯有关,此时她已经顾不上皇太后的尊严,对袁世凯手下干将梁士诒、赵秉钧哭着说:“你们回去好好对袁世凯说,务必保全我们母子两人的性命。”现在,她除了拉拢袁世凯,已经没有别的办法了。    
    为了让袁世凯不背叛清朝廷,她立刻宣布封袁世凯为一等侯爵,袁世凯马上就要当民国总统,清朝的任何封赏对他来说都已经是包袱,他坚决不接受,一连四次上奏请辞。


光绪皇后叶赫那拉氏被迫退位(2)

    但是,隆裕对袁世凯依旧抱着一丝希望,无论袁世凯如何请辞,她坚决不允。    
    袁世凯早已不把这个太后放在眼里了,他的目标是当民国总统……一个即将灭亡的王朝侯爵对他来说已没有任何吸引力。    
    大势已去的隆裕再如何拉拢,也不能留住袁世凯的心了。    
    在清朝王公的建议下,隆裕向袁世凯提出保留君主政体,也就是允许君主存在,但君主不干预政治。    
    结果这个折中的办法都没有得到革命党和袁世凯的同意。    
    走投无路的隆裕只好做出了皇帝退位的选择。    
    在正式退位之前,隆裕还授权袁世凯与革命党进行谈判,希望革命党能网开一面,优待清朝的遗老遗少。    
    谈判的最后结果包括两份文件:第一份文件列举满蒙回藏各族待遇条件,第二份文件列举了清帝退位后的优待条件和此后清皇族的优待条件。    
    隆裕流着泪读完退位文件,提出了三点要求,第一,保留“大清皇帝尊号相承不替”十字;第二,不提“逊位”两字;第三,宫禁和颐和园可以随时居住。    
    隆裕的这三点要求,其实是想为将来满族东山再起留下后路。    
    只可惜,尊号“相承不替”,不等于清朝皇帝真的就可以永远保留;不提逊位,也不意味着还能够继续统治中国。    
    清王朝的衰落并非一朝一夕,隆裕最后的要求也挽救不了清王朝的命运了。    
    1912年2月12日,隆裕召开了她一生中最后一次御前会议,宣读了宣统皇帝退位诏书。    
    退位诏书以宣统皇帝的名义拟出:“朕钦奉隆裕太后懿旨,前因民军起事,各省响应,九夏沸腾,生灵涂炭,特命袁世凯遣员与民军代表讨论大局,议开国会,公决政体。    
    两月以来,尚无确当办法……徒以国体一日不决,故民生一日不安。    
    今全国人民心理多倾向共和,南中各省既倡议于前;北方诸将亦主张于后,人心所向,天命可知,予亦何忍因一姓之尊荣,拂兆民之好恶。    
    用是外观大势,内审舆情,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公之全国,定为共和立宪国体……袁世凯前经资政院选举为总理大臣,当兹新旧代谢之际,宣布南北统一之方,即由袁世凯以全权组织共和政府,与民军协商统一办法……仍合汉满蒙回藏五族完全领土为一大‘中华民国’,予与皇帝得以退处宽闲,优游岁月,长受国民之优礼,亲见郅治之告成,岂不懿欤!钦此。”退位诏书写得虽然冠冕堂皇,而隆裕又哪里是心甘情愿地“退处宽闲,优游岁月”呢?诏书读至一半,隆裕终于忍不住泪流满面,百感交集,万剑穿心,王公大臣亦呜咽不已。    
    清王朝200余年的统治宣告结束。    
    只是隆裕万万没有想到,清王朝竟然亡在自己的手里,两面三刀的袁世凯竟然成为‘中华民国’的大总统……共和之后,隆裕深居宫中,很少与外人接触。    
    不久,孙中山为了牵制袁世凯,要求袁南下任职。    
    袁世凯的亲信都在北京,他又怎会愿意?于是,在袁世凯的一手策划下,1912年2月29日,趁自己在招待各国大使之际,袁世凯唆使亲信曹琨发动“北京兵变”。    
    事后,遭散兵抢劫的居民和商家共有四千余户,损失白银九百多万两,外国大使馆亦被洗劫。    
    外国使节纷纷提出抗议,希望整顿北京治安。    
    袁世凯趁机向南方革命党提出,新旧政府交替,社会动荡,不便离开,最终他得以在北京任职。    
    隆裕当日在宫中也听到炮响,事后更听说自己的娘家遭到洗劫。    
    逊位条例签署还不到一月,袁世凯就开始不切实执行,当初逊位条款中保护满人利益的内容到哪里去了?抑郁的隆裕转而将注意力转向逊位的宣统,全心抚养溥仪。    
    但溥仪和她的关系并不好,常常和她对着干,这也让隆裕非常灰心,自此冷落溥仪,不再亲自管教,而是将他交予太监抚养。    
    逊位的压力使隆裕起居无常、饮食无节起来,她经常不按时睡觉,也没有食欲,在后宫内到处漫无目的走来走去,太监只好提着个水果袋子跟着她,想吃东西了就让她吃一点……隆裕在民国二年(1913年)就病倒了,而且一病不起。    
    临死之前,她要太监将逊位的宣统皇帝溥仪抱到身边,对周围的人说:“你们不要难为他。”隆裕作为退位太后,与其他朝代的亡国太后相比,既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    
    晚清社会,无论在政治上、经济上还是思想上都发生重大变迁,因而隆裕退位不仅是清王朝的灭亡,也是2000多年封建帝制的结束。    
    此后,虽然袁世凯和张勋都企图复辟,但都以失败告终。    
    尽管退位的决定对隆裕,这位清代末代太后来说充满了太多的苦涩和无奈,但她毕竟未逆历史潮流而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回到顶部 2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