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让别人无法取代-第1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我在很早以前就从报纸上看到这个卖思维的案例,可是由于我对这种“雕虫小技”不屑一顾,因而一直没有使用。最近我看到这个案例后,我决定试试,结果不做不知道,一做吓一跳!它太棒了!!    
    首先,它可以让你每天过得很充实,不会无所事事。你想想看,每天你要达成6个目标,如果不动脑子仔细想想,还真想不出来。等你花费一番心思想出来了,写在纸上,你还得给这些目标排次序。你得考虑哪件事情重要,哪件事情不那么重要;哪件事情要先做,哪件事情后做。等你把这项工作完成后,你心中就绷紧了一根弦,你时刻就得为完成目标而忙碌,你是不是过得很充实?    
    其次,目标清单能够给你一些明确的任务,不会让你干一些无聊的事情而浪费时间;而且它还能够让你分清轻重缓急,做事情有计划,不会像无头苍蝇一样到处乱撞,从而极大地提高你的工作效率。    
    如果你能够坚持这样做一个月,我相信你一定能够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你也会越来越有成就感。只要你坚持做下去,你一定会离成功越来越近!    
    人生就是一张单程车票,应该让它奔驰得最快最远。我们必须有效地利用时间,因为我们不能保证自己在地球上还有多少时间。


第六章 自制:世界上最强大的力量和财富第48节 培养良好的习惯(1)

    自制就是培养良好的习惯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说过这么一句话:“教育就是培养良好的习惯。”我把这句话借用过来就是:自制就是培养良好的习惯。    
    什么是习惯?所谓习惯,《辞海》上解释为:在长时期逐渐形成的行为方式。我把人生比喻为飞驰的列车,惯性使人无法停步而冲向前方。前方有可能是天堂,有可能是深谷,习惯就是你的方向盘。习惯是潜意识的活动,就像人体各种软件的编程,一旦启动就按既定的程序演绎。    
    习惯的力量是一种巨大而顽固的力量。习惯一旦形成之后,没有十倍百倍力量,很难加以改变。许多人的习惯,终其一生也无法改变。    
    正常的习惯,大都由自制和自我练习养成;而坏习惯呢,则如野草一般,每当我们疏忽时,就蓬勃地蔓延起来。一个人的后半辈子均由习惯组成,而他的习惯却是在前半辈子养成的。    
    人们常讲“性格决定命运”。谁不想拥有能攀上辉煌巅峰的性格呢?怎样才能拥有?印度谚语说:“播种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种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种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行为变成了习惯,习惯养成了性格,性格决定了命运。原来命运的基石就是养成习惯的行为。    
    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自然无为的人生哲学对中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但同时也被许多人严重歪曲。很多人以歪曲的“顺其自然,随心所欲”为生活哲学,任自己的恶习成为自然,放任自流。实际上,老子是最重反省悟道、修身体悟的,一生苦苦探索道的真谛。老子之人生之道,应该做“习惯”解,自然之道是自然界的习惯,人生之道是人的习惯。习惯成自然,道法之。    
    良好的习惯常常助人成功。    
    40多年前,苏联宇航员加加林乘坐“东方1号”宇宙飞船进入太空遨游,成为世界上第一位进入太空的宇航员。他在20多名宇航员中之所以能够脱颖而出,起决定作用的是一个偶然事件。原来,在确定人选前一个星期,主设计师罗廖夫发现,在进入飞船前,只有加加林一个人脱下鞋子,只穿袜子进入座舱。就是这个细节一下子赢得了罗廖夫的好感,他感到这个27岁的青年如此懂得规矩,又如此珍爱他为之倾注心血的飞船,于是决定让加加林执行人类首次太空飞行的神圣使命。    
    周士渊是中国研究习惯问题的专家,著名的激励专家、行为学家、中国习惯培养权威教练。作为“习惯改变命运”的倡导者,周士渊先生的忠告便是:想到习惯,人们要么把它与小节联系在一起而不加重视,要么就是害怕付出、漫长和痛苦,这些都是因为人们没有看到习惯的价值,其实你一旦养成好习惯,意味着你将终身享用它带来的好处。    
    他不仅这样说,而且也这样去做。他每天都坚持早上5点钟左右起床,然后散步5千米左右;坚持每天吃10个枣、10个枸杞子、10颗花生、3个核桃以锻炼自己的毅力;坚持每天记第二天要做的6件事;坚持每天散步时背一些精彩的诗歌、散文以及幽默小段。由于他每天坚持有意识地培养良好的习惯,这样经过多年的磨炼,最终成就了他辉煌的人生。    
    前不久,我看过一本书叫《习惯的力量》,这本书是美国作家杰克·霍吉写的。书中有这样的一则小故事:作者幼年在叔叔的农场发现了一道没有电的电篱笆,叔叔告诉他,电篱笆的设置仅仅是为了给牲畜以警告,它发挥了一两次作用后就可以不再供电,而动物们也不会再次以身犯险,继续过它们平安无事的圈养生活。    
    细细想来,这个道理又何尝不适用于我们人类自身呢?只不过那道无形的电篱笆并非确有实物,而是深深地套在标刻在我们头脑之中的无形枷锁。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约束人的不是外界恶劣的环境,而是人类自己用奴性建筑的牢狱,用惯性打造的枷锁。    
    一根小小的柱子,一截细细的链子,拴得住一头几千斤重的大象,这不荒谬吗?可这荒谬的场景在印度和泰国随处可见。那些驯象人,在大象还小的时候,就用一条铁链将它绑在水泥柱或钢柱上,无论小象怎么挣扎都无法挣脱。小象渐渐地不再挣扎了,直到长成了大象。这时的它本来可以轻而易举地挣脱链子,但它放弃了挣扎。    
    小象是被链子绑住,而大象则是被习惯绑住。而我们也常常被习惯的锁链束缚着,却从来不知道钥匙就在自己手中。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负面的经验就像一条大铁链,把我们捆缚着。因此,我们要想有所成就,就必须忘记过去,努力向前,冲破自我设限。    
    我们每天高达90%的行为是出于习惯。这就是说,倘若我们能看清并且改掉坏习惯,看清并且坚持好习惯,我们至少能在人生道路上得90分。关键在于看清自己,关键在于经常地自我评估。    
    习惯要不是最好的仆人就是最坏的主人。习惯是所有伟人的奴仆,也是所有失败者的帮凶。你可以利用习惯获取财富,也可能由于习惯而遭到毁灭。人应当支配习惯,而决不是让习惯支配人。    
    怎样培养良好的习惯?    
    1。好习惯要从小培养,坏习惯要趁早根除。    
    一个人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应该从小就加以训练和培养。外国有句话说:“开始做得好,一半做到了。”中国的先哲也有“慎始”的教训。一种习惯的养成,莫不由“渐”而来。做人是顶难的,一定要从小就加以训练,养成种种优良的习惯和态度。在幼儿时期已经受了良好的教育,到青年的时候,自然可以减少许多问题。“慎始则善终”,这是必然的结果。    
    幼儿时期是习惯养成的关键期。人类的动作十有八九是习惯,而这种习惯又大部分是在幼年养成的,所以在幼儿时期,应当特别注意习惯的养成。习惯培养得好,终身受其福;习惯培养得不好,则终身受其累。    
    教育专家告诉我们,凡人生所需之重要习惯、倾向、态度多半可以在6岁以前培养成功。换句话说,6岁以前是人格陶冶最重要的时期。这个时期如果培养得好,以后只要顺其自然,他就可以成为社会的优良分子;倘使这个时期没有教育好,那么,以后不管你怎么矫正也弄不好,因为:习惯成了不易改,倾向定了不易移,态度决了不易变。    
    习惯最初是细小的蜘蛛网,但最终将变成牢不可破的大网。为什么这样说呢?请看下面这个故事。


第六章 自制:世界上最强大的力量和财富第49节 培养良好的习惯(2)

    一天,一位睿智的教师与他的年轻的学生一起在树林里散步。教师突然停了下来,并仔细看着身边的四株植物。第一株植物是一棵刚刚冒出土的幼苗;第二株植物已经算得上挺拔的小树苗了,它的根牢牢地盘踞到了肥沃的土壤中;第三株植物已经枝叶茂盛,差不多与年轻学生一样高大了;第四株植物是一棵巨大的橡树,年轻学生几乎看不到它的树冠。    
    老师指着第一株植物对年轻学生说:“把它拔起来。”年轻学生用手轻松地拔出了幼苗。“现在,拔出第二株植物。”年轻学生听从老师的吩咐,略加用力,便将树苗连根拔起。“好了,现在,拔出第三株植物。”年轻学生先用一只手尝试,然后改用双手全力以赴。最后,树木终于倒在了筋疲力尽的年轻学生的脚下。“好的,”老师接着说,“去试一试那棵橡树吧。”年轻学生抬头看了看眼前巨大的橡树,想了想自己刚才拔第三棵树时已经筋疲力尽,于是他拒绝了老师的提议,甚至没有去做任何尝试。“我的孩子,”老师叹了口气说道,“你的举动恰恰告诉你,习惯对生活的影响是多么巨大啊!”    
    故事中的植物就好像我们的习惯一样,根基越雄厚,就越难以根除。的确,故事中的橡树是如此巨大,就像根深蒂固的习惯那样令人生畏,让人甚至惮于去改变它。正如美国著名教育家曼恩说的:“习惯仿佛像一根缆绳,我们每天给它缠上一股新索,要不了多久,它就会变得牢不可破。”    
    在习惯由幼苗长成参天大树的过程中,习惯被重复的次数越来越多,存在的时间也越来越长,它们也越来越像一个自动装置,越来越难以改变。因此,我们要在坏习惯还没有长成参天大树之前,就把它连根拔除。    
    常言道,三岁定八十。孩子小的时候,就像一摊铁水,它可以浇铸成各式各样的形状。但等孩子长大了,这摊铁水冷却了,变成了一块铁砣子,再改变可就困难了。孩子年龄小的时候具有很强的可塑性,比较听话、好训练,因而培养各种良好习惯最容易见效,因此,养成教育中极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抓住习惯养成的“关键期”,对孩子各种良好习惯进行培养,以便为孩子日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家长、老师应该从小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学习习惯、劳动习惯、卫生习惯、语言习惯、思维习惯等。    
    英国著名思想家培根认为,习惯支配着人的绝大多数行为。他说:“人们的思想大半取决于他们的倾向,他们的言谈话语取决于他们的学识和所吸收的见解,但是他们的行动却遵循平日的习惯。”    
    因此,在培根看来,习惯是人生的主宰。他写道:“既然习惯是人生的主宰,但愿人们能尽可能培养起良好的习惯。”这样,培养良好习惯就应该是教育的内在要求。培根说:“毫无疑问,幼年时期开始的习惯是最完善的,我们称之为教育。教育其实是一种早期的习惯。”培根的这些经典论述,为后来的人们所广泛引用。    
    2。约法三章。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家长要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制定出严格的家规以约束孩子的行为。中央电视台曾报道,一名五岁的儿童生活很有条理,自己的玩具柜、小书架、抽屉都是自己主动整理,小小的年纪已初步养成了爱整洁、爱劳动和有条理的良好习惯,令人称赞。原来,孩子从两岁开始,他的母亲就给他立下规矩,要求他必须将玩过的玩具收回原处,若不收拾好就将玩具没收。正是由于这位母亲注意立规矩并严格要求,孩子才逐渐养成了自己的东西自己整理和爱整洁、有条理的好习惯。    
    人都有一定的惰性,不要说孩子就是大人也需要纪律制约,没有家规,孩子想怎样就怎样,就很难成才。有了家规,孩子才知道该怎样做,家长也知道该照着什么标准教育孩子,家庭教育才能顺利进行。    
    几年前,我曾经在报纸上看到一则报道,讲的是瑞士人的文明礼貌习惯。瑞士人从小就注意培养孩子以下两个好习惯。    
    一是不乱丢东西。    
    瑞士人的规则意识非常强。有个中国人在联合国任职,他的孩子从小在瑞士长大。有一次他们在日内瓦湖上划船,同行的一个游客喝完可乐以后,顺手就把瓶扔到湖里了。这个在瑞士长大的中国小孩当时脸色都白了,告诉他的母亲,好像扔可乐瓶的人犯了很大的错似的。他的这种规则意识因为从小受环境的影响已经是根深蒂固了。    
    二是从小有责任感。    
    规则意识来自责任感,这实际上也是一个人道德水平的表现。有一次有个在瑞士工作的中国人在一个公园散步,上厕所的时候,发现里面有一个七八岁的男孩丁零当啷不知在干什么。这个中国人出来后,发现他妈妈在外面等着。她说:“我的小孩进去后很久没有出来,能麻烦你去看看吗?”中国人进去一看,原来厕所的抽水马桶坏了,冲不出水来,小孩非常着急,一定要把水冲出来。他认为,上了厕所,必须用水冲洗,否则对后面的人无法交代。这种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的人往往是很自觉履行规则的,他们很容易与别人建立起相互的信任感。    
    借鉴瑞士人的做法,我们对小孩子要“约法三章”,用规则去约束孩子的言行,让孩子从小养成好习惯。    
    3。言传身教。    
    中国有句俗话:“有其父必有其子,有其母必有其女。”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也是孩子最重要的行为楷模。父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父母在孩子良好习惯的养成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孩子在没有进学校之前,一天到晚最亲近的人当然是父母。父母的言语动作,对孩子有很大影响。就是进入学校之后,孩子放学回家,还是和父母在一起。如果父母的习惯好,孩子早已受到好的家庭教育,再加上学校教育,自然就相得益彰。父母的习惯不好,那么孩子在未进学校之前,无形中早已养成不良的习惯,学校教育就算再好,收效也甚微。    
    需要强调的是,母亲的素质对于孩子养成良好习惯更为重要。孩子在没出生前10个月,早已受到母亲的体质和性情脾气的影响。出世以后的一两年中,无时不在母亲的怀抱中。母亲的一举一动,都可以优先影印入孩子的脑海,成为极深刻的印象。美国教育家贝诺德说:“孩子学母亲的声音、说话的语调、做的手势、立的姿态,甚至母亲的度量和宽宏与否、态度诚实与否以及说谎骗人的方法,孩子都在领会。其他如起居饮食的方式习惯,无一不受母亲的影响。”母亲如果受过良好的教育,她的习惯、行动自然也就良好,在日常生活中,她的孩子就会随时随地受到一种无形的良好教育。    
    4。替换而不是抹去,用好习惯去克服坏习惯。    
    人们通常说,习惯很难根除。其实,这种说法并不准确。习惯不可能根除,只能够被替换。换句话说,你只能够替换,而不是抹去一个坏习惯。


第六章 自制:世界上最强大的力量和财富第50节 培养良好的习惯(3)

        
    一位哲学家带着他的一群学生周游世界。十年间,他们游历了所有的国家,拜访了所有有学问的人,现在他们回来了,个个都满腹经纶。在进城之前,哲学家在郊外的一片草地上坐了下来,弟子们也围着哲学家坐下来。    
    哲学家问:“现在我们坐在什么地方?”弟子们回答:“现在我们坐在旷野上。”哲学家又问:“旷野上长着什么?”弟子们说:“旷野上长着杂草!”    
    哲学家说:“现在我想知道如何除掉这些杂草。”弟子们非常惊愕,他们都没有想到,一直在探讨人生奥妙的哲学家,竟然问这么简单的问题。    
    一个弟子首先开口说:“只要用铲子就够了。”哲学家点了点头。    
    另一个弟子接着说:“用火烧也可以。”哲学家微笑了一下,示意下一位。    
    第三个弟子说:“撒上石灰就会除掉所有的杂草。”    
    接着讲的是第四个弟子,他说:“斩草除根,只要把根挖出来就行了。”    
    等弟子们都讲完了,哲学家站了起来,说:“课就上到这里,你们回去后,按照各自的方法去除一片杂草。没除掉的,一年后,再来一聚!”    
    一年后,他们都来了,不过原来相聚的地方已不再是杂草丛生,它变成了一片长满谷子的庄稼地。弟子们围着谷地坐下,等待哲学家的到来,可是哲学家始终也没有来。十几年后,哲学家去世,弟子们在整理他的言论时,发现哲学家在最后一章上写着:要想除掉杂草,方法只有一种,那就是在上面种庄稼。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