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智力和才能。从八十年代以来,各级学校都很重视口才学,让学生开展各种
形式的辩论会、演讲会、讨论会,这些对学生的智能提高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三)实现自我价值的功用
口语交际,既然是人的才能的重要表现,很自然的,它也就成了实现自
我价值的重要条件之一。古人说:“一言兴邦”,又说:“一人之辩,重于
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这虽然有些夸张,但也说明了口才
的重要。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一些西方人把舌头和原子弹、金钱并提,称为
“世界三大威力”。现在,有人又把口才和美元、电脑并提,称为“三大战
略武器”。而口才的发挥,归根到底要靠个人的勤奋、努力。
为了实现自己的抱负,为了体现自我价值,很多人都愿意花大力气练习
口语交际技能,有的人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例如:曾经活跃在英国议会中的
第一条“铁舌头”威廉·皮特,以他卓越的口才和演说赢得过一个个胜利,
并成为英国的首相。当今社会,口语交际成了“自我推销”的艺术,尼论是
自我介绍,还是面试应答,部需要运用口语的真本领。有些“内秀”的人,
由于口才较差,在实现自我价值的路上等于多了一道障碍。但是,一个人的
才能是全面的,口才好,并不等于这个人的能力有多大。光会说漂亮话,光
说不做的人,在现实生活中也是要碰钉子的。
第二节口语的听解艺术
第二节口语的听解艺术
一、听解在口语交际中的意义
(一)听和说共同构成口语交际的两个因素
口语交际的本意和口语交际的技能,是包括了说和听在内的。光会说无
法交际,必须同时也会听,才能完成交际任务。
从生理上说,有所谓“先聋后哑”,小孩子如果先天失聪,他就无法在
“听”中学会大人盼发音吐字,长大后就必然是哑巴(尽管口腔系统并无毛
病)。
从对话过程说,交谈也好,论辩也好,商讨也好,说话与听话是紧密地
交替进行的,如果对方的后你听不懂,或者没有听清楚,交流的链条就会断
了,整个口语交际就无法进行下去。
从交际者充当的角色说,无论交际双方都充当信息发出者还是接受者,
也无论是交际的一方只是充当被动的接受者,如听报告等,或者交际过程中
的位置、角色的互换,先是甲方听,乙方说;后来倒过来为乙方听,甲方说,
这几种情况中的角色都离不开“听”。可见“听”在口语交际中与“说”占
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听话能力强,就有时间组织“答话”,答的活也就中肯
而有力量;说话能力强,当然相应的听话力也就强。现在外语口试中,受试
者感到较为困难的一点,就是听力差,听的能力跟不上,这样,整个口语水
平也就比较低。
(二)听解是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
人非生而知之。人的知识是后天获得的。获取知识的渠道很多,通过社
会实践,可以获得信息;通过识字读书,也可以获得知识。但通过听解则是
日常获得信息、增长知识的重要途径与方式。人们常说要“耳聪目明”,耳
聪就是指听觉发达;听觉发达,获得知识就便利而且迅速。古人说:“听君
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又说“耳听八方”。学生在十几年的求学过程中,
每天都在课堂上“听”课,“听”教师传授知识。其次才是看课本,复习讲
课的内容,可见,听解是获得信息和知识的重要渠道。鉴于有些信息非常重
要,于是在日常中就有“窃听”信息的专门手段和专业技术。
在信息时代里,“信息就是战略资源,就是生产力,就是竞争力,就是
经济成就的关键性因素。”因此,现代社会组织和个人必须把信息的收集放
在工作首位。同样一段话,“会听”的人就能获得有价值的信息,将这信息
变为生财之源。例如:1992年春天,在北京等大城市掀起了一股“呼拉圈热”,
许多城市竟相传开,一时呼拉圈非常抢手,供不应求。北京有一位个体户,
在火车上听山西的两位旅客闲聊,一个说“呼拉圈”发展真快,从北京迅速
传到了太原。另一个说我们那儿街上还没有卖的。这位个体户听后,立即在
北京以
9毛钱一个的批发价购进一卡车呼拉圈,很快运到山西那个县城,到
当地正赶上“呼拉圈热”,以
6元一个买出,赚了七、八万元。这就是他会
“听”得来的效益。如果他耳朵不“聪”,不在“听”中得到信息,他就不
可能赚那么多钱。
(三)听解是调适人际关系的有效方式
美国现代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获得“尊重”的需要是人的七种基本需
要的一种心理需要,而在口语交际中认真虚心听对方的讲话就是对对方这种
心理需要的一种满足。所以强调要倾听各种意见——不管你同意的还是不同
意的,愿听还是不愿听,想听下去还是急于走开,在表现上都要好好听,不
让对方扫兴。找你说话的人,或者是有事要让你知道,要同你商量,或者是
让你听后发表看法,或者是找你宣泄,要你用听来帮他排解;或者是让你分
享他的成功和喜悦,总之,都是“有所为”的。如果你冷淡他,拒绝他,不
礼貌地走开;或者听一两句就贸然打断,对对方就是心理上的挫伤。如果你
懂得对方的来意和“说话之意”,又懂得听的意义和使用,你就会认真地听,
这样就会使对方感到极大的满足,安抚对方的心灵,调适彼此之间的关系。
例如:
美国现代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获得“尊重”的需要是人的七种基本需
要的一种心理需要,而在口语交际中认真虚心听对方的讲话就是对对方这种
心理需要的一种满足。所以强调要倾听各种意见——不管你同意的还是不同
意的,愿听还是不愿听,想听下去还是急于走开,在表现上都要好好听,不
让对方扫兴。找你说话的人,或者是有事要让你知道,要同你商量,或者是
让你听后发表看法,或者是找你宣泄,要你用听来帮他排解;或者是让你分
享他的成功和喜悦,总之,都是“有所为”的。如果你冷淡他,拒绝他,不
礼貌地走开;或者听一两句就贸然打断,对对方就是心理上的挫伤。如果你
懂得对方的来意和“说话之意”,又懂得听的意义和使用,你就会认真地听,
这样就会使对方感到极大的满足,安抚对方的心灵,调适彼此之间的关系。
例如:
一瓶茅台酒,气冲冲他说:“你们这么坑害顾客呀,这事你管不
管?”经理马上放下电话,满脸陪笑,请来人坐下来慢慢说,自
己聚精会神地倾听顾客把经过讲完:两天前他在这家商店买了一
瓶茅台酒,今天打开一喝,才发现是假酒。经理静静地听完,答
应说:“您把酒和住址留下,我查清后一定登门把真茅台送去。”
顾客见经理这么耐心、诚恳地听他讲话,又表示上门换酒,立即
转怒为喜,临走说:“您的服务态度使我感动。”
设想一下,如果经理不放下工作,礼貌地听对方讲话,那么即使换了酒,也
会弄个不愉快。
可见,听解在口语交际中有多么重要的意义。
二、听解的特点
(一)机敏性
所谓机敏性,就是听解人对周围的话语和声音保持极强的灵活性、机智
性和敏捷性。当一个医生静听他的病人在昏迷中说吃语时,当指挥员在电话
机旁听下面报来的战况时,当年轻的母亲在摇篮边听孩子的哭声时,当一个
走夜路的人在倾听周围有什么危险动静时,当做股票生意的人在谛听股票行
情时,当一个犯人在法院听法官对他宣读判决书时,当情报员在收听敌人的
密谈内容时,他们的精力都会高度集中,全神贯注,努力捕捉有关的哪怕是
极为细小的每一个信息。为什么人们在此时会使自己的听解保持高度的机敏
性呢?因为他将通过“听”来获取对他、对家庭、对单位、对国家有着极为
重要意义的信息。
(二)选择性
选择性与机敏性有一定的关系。如果说机敏性是对某项口语信息保持高
度的接收灵敏度的话,那么,选择性就是在众多的口语信息中保持任意舍取
的自由度。美国学者蒙德·鲍尔曾经指出:“在可以获得的大量(传播)内
容中,受传中的每个成员特别注意选择那些同他的兴趣有关,同他的立场一
致,同他的信仰吻合,并且支持他的价值观念的信息。他对这些信息的反应
受到他的心理构成的制约。。现在可以看到,传播媒介的效果在广大受传者
中远不是一样的,而是千差万别的。”(《传播学》,人民日报出版社
1983
年
9月版第
19页。)
比如说,当你在一个声音嘈杂的场所,听许多人高谈阔论,或者在贸易
市场听各种人讨价还价,你的耳朵既不可能同时都听得到听得清,又没有必
要遇话必听、必录,这时选择性就显得非常重要了。
市场听各种人讨价还价,你的耳朵既不可能同时都听得到听得清,又没有必
要遇话必听、必录,这时选择性就显得非常重要了。
选择性表现在两方面:
一方面是听对方的一大段或一长篇话,只对其中最重要的信息加以特别
的注意。如听一堂课,你对教师讲的,有的听进去了,有的没有听进去。听
进去了的可能是你觉得陌生而重要的,或者是很有趣、你乐意听的。有时听
别人一长段话,他要强调和重点告诉你的,你倒没好好听,而对与你有密切
关系的,你会一直保持高度注意或警觉,在对方虽然是轻描淡写,无意提到,
你却十分注意,听得一清二楚。例如:
赵明晚上十点才回家,妻子还在卧室等他。“你怎么这么晚
才回来?”妻子问。
“不是告诉过你了吗?大学的几个老同学聚了聚。”赵明回
答。
“都有谁?”妻子又问。
“李晓、张红、吴长春、旭阳两口子,还有王丽萍、婷婷,
大概八九个人吧。”
“你买什么礼物了?”妻子再问。
“买了一盒酒心巧克力。”
“你为什么不买别的呢?”妻子追问。
“这不是花钱少,又合适吗?”
“好哇,难怪下午就起劲地梳妆打扮,原来就是为了去会你
的旧情人婷婷,送给她最爱吃的酒心巧克力呀!”妻子激怒了。
“唉呀,你这人真是。。”
这位妻子的听话选择性就极强,这是受她的防范、妒忌心理支配的。她在听
之前就有了一种心理定势,因此,听话保持了极强的选择意识。
另一方面是在许多口语信息传递的场合,“听解”者往往只选取对自己
有用的或感兴趣的信息。这正如《红楼梦》中引古人的话说的:“任凭弱水
三千,我只取一瓢饮。”这种选择性的“听解”,对一个主持会议的人尤其
重要。比如,当讨论到某一个问题时,会场人声嘈杂,各执己见,各说各理,
要全部听清,既无必要,又不可能。主持者就要捕捉自己所需要的声音:或
者是独立的新见解,或者是值得讨论的另一种主张,或者是支持自己和对自
己有利的看法,或者是需要引出来加以批驳的错误论点,等等。这时如果不
具备很强的选择性,主持会议的人就会被动,就会使会议不能获得预期的成
功。
2.选择的要点:
①选择信息的来源。如告诉你那边同时举行三场报告会,你一定会选择
你需要听的那一场,力争获得更多有用的信息。
②选择信息内容。如演讲的人一连讲了十个问题,你可能着重听其中的
一个或少数几个问题,只对这些问题感兴趣。
③选择对信息的处理方法。口语交际中,听者所选取的内容也不“一视
同仁”,会根据不同情况分别加以对待。或者是听完后只做大致的了解,或
者是着重对某个信息加强思索理解,或者对其中几个信息进行选择性记忆。
即有的要记,有的听完就完,并不记取。
(三)被动性
听解在某些方面虽有很强的主动性,即“爱听不听”,“姑妄言之,姑
忌听之”等,但总的说,它是被动的,是受制的:受制于说话人的口语表达
水平。讲话者有的口齿伶俐,语言顺畅,明白好懂;有的发音结巴,语病很
多,吐字不清,方言明显,你都不能选择,都得听下去。受制于说话人的文
化教养,有的人语言讲究,措词精美;有的人说话粗俗,口出狂言,你都得
听。受制于说话人的身份地位。有些领导者讲话,爱教训人,自以为是居高
临下;有的下级说话绕弯子,恭维词多,这些你也都得听。还受制于年龄、
性别、性格、秉赋,这些就不一一列举被动性还表现在受制于传递方式。如
大声说还是小声说,有扩音器和没有扩音器,让不让你提问等。也还受制于
说话人的文化程度,如果对方是一名专家、学者,或爱好夹带外语词,或爱
好引经据典,你即使感到听不大懂,很吃力,也得听下去。
听解在某些方面虽有很强的主动性,即“爱听不听”,“姑妄言之,姑
忌听之”等,但总的说,它是被动的,是受制的:受制于说话人的口语表达
水平。讲话者有的口齿伶俐,语言顺畅,明白好懂;有的发音结巴,语病很
多,吐字不清,方言明显,你都不能选择,都得听下去。受制于说话人的文
化教养,有的人语言讲究,措词精美;有的人说话粗俗,口出狂言,你都得
听。受制于说话人的身份地位。有些领导者讲话,爱教训人,自以为是居高
临下;有的下级说话绕弯子,恭维词多,这些你也都得听。还受制于年龄、
性别、性格、秉赋,这些就不一一列举被动性还表现在受制于传递方式。如
大声说还是小声说,有扩音器和没有扩音器,让不让你提问等。也还受制于
说话人的文化程度,如果对方是一名专家、学者,或爱好夹带外语词,或爱
好引经据典,你即使感到听不大懂,很吃力,也得听下去。
为了克服听解的困难,减少听解的被动性,听解口语也可以采用一些辅
助手段。这就是它有明显的借助性。
借助口语来帮助听。比如听不清时就问:“您刚才说的什么,请再说一
遍。”“请您讲慢些”。“请您把这个词儿解释一下”等等。
借助手势语来帮助听。当说话人按着准备好的稿子讲话时,你可以用手
指计要点,让耳朵集中注意听下面的内容,当听到某一段落时,手指的计数
会告诉你听了几点意思。
借助笔记来帮助听。因为耳听手记,不仅能集中听的注意力,使自己不
分神,还能通过记来解决听的困难。比方说话人最后说“我今天就讲以上几
个问题”。这到底是几个问题呢?即使当时听清了,过一阵子也不能再记住,
这时,查查笔记就知道了,这个“几个”原来是“八个”。这不是有利于听
解吗?
借助现代化的交际工具帮助听。现在有的学员听课,有的记者采访,就
常常采用录音机,为什么当场在听还要录下来呢?就是为了以后有机会“重
听”,弥补听觉“一次过”的缺陷。
总之,为了强化听解能力,借助其他手段和方法是常有的。
三、听解口语的要求
具体地说,听解,有时是为了获取信息,有时是为了应答对方,有时是
为了表示友好。听的动机不同,听的重视程度和听的要求也就不同。比如领
导派你去听会,可能要求是客观全面地听,回来如实地汇报;也可能是让你
有选择地听,将与本单位有关系的事项记下来;也可能是领导认为听不听都
行,只不过是派你去敷衍一下,因此也就没有什么具体明确的要求。所以,
谈口语听解的要求,要根据情况而定,不可能有一律的要求。
虽然如此,但就总体而言,听解还是有这些共同的要求:
(一)全神贯注,捕捉信息
口语交际,接受的一方全凭耳朵,而说话者的语流又是连续不断相当快
速的,这时听解者稍一走神,就会间断听觉神经的活力,严重影响听的效率。
所以听解的头一个要求就是要精力集中,全神贯注,准确无误地捕捉对方用
口语发出的信息。听力的强弱直接表现在获取信息的量和质的两方面:量的
方面,单位时间内接收信息量多的为听力强;质的方面,指接收的信息准确
无误,不走样,不变形。这就要求听力高度集中。
(二)忠于原话,准确听解
不管你对对方的话如何理解,也不管说话者本人事后如何辩解,但“一
言既出,驷马难追”。说者、听者交流的信息,唯一载体就是语言。他说同
意,就是同意的意思;说不同意,就是不同意的意思。当然,根据索绪尔的
理论,语言分音响形象和概念两部分。音响形象是语言的“能指”部分,概
念是语言的“所指”部分,前者是指示层次,后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