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土石结构重建“中国宫”,1769 年建成,一度曾作为皇家夏日别墅。这座具有中国风格的建筑于1959~1967 年又进行了翻修,宫里还有一处具有回音特色的建筑,今天仍以其东方魅力和奇妙回音吸引着各国游客。
“中国宫”是一个中国与西欧建筑艺术的综合体。18 世纪,瑞典也像其他欧洲国家一样,出现过“中国热”,当时瑞典同中国已经开始直接贸易。
与此同时,瑞典人开始在建筑和艺术领域内模仿中国,“中国化”一时成为一种文化模式,它是上层阶级地位的象征,也是中产阶级追求的目标。斯德哥尔摩“中国宫”就是这个时期的产物。这座不大的建筑物中间是两层高的主殿,每层分前殿与后殿,各有5、6 个房间。主殿两侧为回廊,各连接一座侧殿,从总体上看,整个建筑呈弓形。宫顶有雕龙和其他中国宫廷装饰,但却没有琉璃瓦。墙壁门窗两侧多是中国图案组成的边框,适于写贴中国对联。
室内陈设几乎完全是中国式的,不同的房间里分别摆设着中国花瓶、茶具、漆器、象牙宝塔、泥人、宫灯、文房四宝以及中国的算盘和秤,墙上挂满了中国山水和花鸟画以及书法。走进“中国宫”,使人有进入北京故宫的一些房间之感,这些精美的工艺品充分显示了瑞典王室对中国文化艺术的喜爱。
距“中国宫”一里之遥,有一片由十几座木房组成的村庄,叫作“广州村”,它是与“中国宫”同时建成的,是国王和王后的“工业村”。当时那里除了有一些铁器作坊外,还开辟了桑园,在国王和王后的亲自领导下,从事养蚕和缫丝,前后达10 年之久。后来因成本太高,加之气候寒冷,桑树逐渐死亡,这些活动才停止。如今“广州村”原有的房舍还在,但是已经过翻修,变成了居民的住宅。
斯德哥尔摩“中国宫”以其独有的中国建筑艺术风格,成为斯德哥尔摩的名胜之一。
斯德哥尔摩市政厅
斯德哥尔摩是瑞典的首都,北欧第二大城市,位于梅拉伦湖与波罗的海的交汇处,由14 个岛屿组成,它象一把晶莹璀璨的珍珠,散落在湖海之间,素有“北方威尼斯”之称。登上市内最高建筑物、高155 米的电视塔顶鸟瞰全市,只见横跨海面别具心裁的大桥宛如一条条玉带将城市诸岛相连;苍翠的山岗、蔚蓝的海水和迂回起伏的街道融为一体;中世纪雄伟的建筑物,鳞次栉比的现代化大厦与碧树红花丛中一座座油漆精致的别墅相应成趣。濒临梅拉伦湖的斯德哥尔摩市政厅,是斯德哥尔摩市政委员会的办公处,它是斯德哥尔摩的象征,由著名的建筑师拉格纳尔。厄斯特堡设计。1911 年开始动工,1923 年建成投入使用。
斯德哥尔摩市政厅是一座十分庞大的红砖建筑物,它的右侧有一个高105 米、带有3 个皇冠的尖塔。市政厅内有市议会大厅和巨大的宴会厅,每年诺贝尔奖金颁发之后,国王和王后都要在宴会厅为诺贝尔奖金获得者举行隆重、盛大的宴会。市政厅内还有一个被称为“金厅”的大厅,它的纵深大约25 米,四壁用1800 万块约1 厘米见方的金子和各种彩色玻璃小块镶成的一幅幅壁画,左壁是反映瑞典从海盗时期直至近代工业化历程的历史画卷,右壁则是瑞典历史上著名人物的肖像。正中墙上,端坐着一位女神,她秀目圆睁,卷发飞拂,神态俊逸。在她的脚下,有两队人从左右两边向她靠近,右边的一看便知道是欧洲人,左边是亚洲人,其中也有中国人。这幅镶嵌壁画象征着梅拉伦湖与波罗的海的结合而诞生的斯德哥尔摩是全世界向往的美好之地,是一幅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艺术杰作。
斯德哥尔摩市政厅的周围碧树红花,加上波光粼粼的湖水,景色十分优美。瑞典著名作家奥古斯特。斯特林堡的塑像也屹立在这里。登上市政厅的塔顶,可以纵目远眺城市全景。
诺贝尔旧居
诺贝尔旧居坐落在离瑞典斯德哥尔摩200 公里的卡尔斯库加市的白桦山庄。旧居是一座乳白色的2 层楼房,楼房前的绿色草坪和四周白桦林的金黄色树叶交相辉映,呈现出一派幽雅恬静的北欧特色。
1894 年诺贝尔结束了海外飘泊生活回到祖国定居,在这里度过了他生命最后两年中的大部分时光。诺贝尔买了一座濒于倒闭的军工厂,并建立起一个实验室,决心为自己祖国的国防事业作一番贡献。由于他当年在斯德哥尔摩出生的旧居如今已矗立起高楼大厦,白桦山庄就成了今天唯一保存完整的诺贝尔旧居。自1975 年建立起纪念馆以来,这里便成为一个游览胜地和诺贝尔学术活动中心。每年一度在这里举行诺贝尔学术研讨会,来自世界各地的著名科学家聚集一堂,共同探讨科学领域的新课题和诺贝尔“造福于人类”的学术思想。
纪念馆里保留着诺贝尔生前的陈设,陈列着他生前活动的照片、获得的各种技术发明专利证书、金质奖章和遗嘱。诺贝尔的书房简朴文雅,壁上挂着风景画,诺贝尔当年用过的古铜色写字台和靠背椅简单而古朴。一盏莲花式大吊灯悬吊在书桌上方,桌上摆着蜡台、试验用的烧瓶、摊开的图纸、几本参考书和其他物件。各色封面的书籍整齐地排列在靠墙的几个书橱内,其中有的是当年诺贝尔用过的参考书,更多的是世界上许多国家用十几种文字印刷出版的有关诺贝尔的书籍。诺贝尔的卧室陈设十分简单,只有床、桌和衣柜等几件最必要的家具,而他实验室里的各种仪器和设备则琳琅满目,简朴的生活和卓越的贡献形成鲜明的对照。
诺贝尔1833 年10 月21 日出生。他不仅因发明硝化甘油引爆剂、雷管、硝化甘油固体炸药和胶状炸药等荣膺“炸药大王”的美名,而且对光学、电学、枪炮学、机械学、生物学和生理学都具有一定的造诣。诺贝尔一生共获得355 项技术发明专利,这不仅使同代人无法与之匹敌,即使在死后的百年中也很少有人超过他。诺贝尔一生所获得的荣誉极多,35 岁时他就被授予瑞典科学院最高奖“雷特斯泰奖”,此后又被授予瑞典皇家勋章,并且当选为瑞典、法国和英国一系列著名科技组织的成员。诺贝尔一生的进取精神,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1896 年12 月10 日他与世长辞,终年63 岁。这位伟大发明家和实业家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息,想的仍然是“造福于人类”。临终前他立下遗嘱,用他当时价值3160 万克朗的遗产建立一项科学基金,以这笔基金的利息,每年约20 万美元,分设物理、化学、生理或医学、文学、和平事业和经济学6 种奖金,每年在诺贝尔的逝世日颁发一次,称为诺贝尔奖金。
瓦萨沉船博物馆
斯德哥尔摩共有各种各样的博物馆50 多座,坐落在斯堪森岛上的瓦萨沉船博物馆,是其中较有名气的一座。
瓦萨是一艘古战船之名,它是奉瑞典国王古斯塔夫二世的旨意于1625年开始建造的。这艘战船本来是单层炮舰,可是,国王得知当时瑞典的海上强敌丹麦已拥有双层炮舰,便不顾当时本国的技术条件,下令把炮舰改造为双层。1628 年8 月10 日,斯德哥尔摩海湾风和日丽,一艘旌旗招展、威武壮观的大型战舰,在岸上人群的一片欢呼声中,扬帆启航。不料刚行驶数百米,一阵微风吹来,瓦萨号战舰摇晃了几下,竟立即连人带船沉入30 多米深的海底。
3 个多世纪过去了,1959 年,有关方面着手进行打捞,直到1961 年4月24 日,这艘在水底沉睡了333 年的战船才重新露出水面,之后,又经过潜水人员和考古人员的艰苦劳动,终于在沉船附近和船体内部找到了大批极为珍贵的实物。1964 年,在打捞沉船的现场建起了一座颇具规模的水上博物馆,并正式开放。
为了便于游人就近参观,又能妥善地保护文物,博物馆的设计者根据舰船本身的布局,沿船体四角设了双层看台,除去支撑船体的下部吃水部位外,观众一走进馆内,即可看到舰船底层的内部设施;登上一层楼后,在高台走廊上,可将船上的景物一览无余。
这是一艘共有5 层甲板的军舰,上面有64 门大炮。第一斜桅下蹲着一具巨大的金狮塑像,船尾龙骨有6 层普通楼房那么高,分50 多层,精心雕刻700 多件雕塑品,简直可以和瑞典皇家宫殿媲美。这些涂色或镶金的雕塑品,有威武的戴盔披甲的骑士,有婀娜多姿的美人鱼,有挥剑砍杀的罗马士兵,有神话里的各种人物,有形形色色的纹章和基督教的“圣经”,还有象征着美好和纯洁的裸女。雕塑品的最上部,则是被烘托着的满布金箔的瑞典皇家盾形纹章上的两只雄狮。远远望去,这一切是那么的瑰丽多彩,金碧辉煌,寓威严于富丽之中,真不愧为是显赫一时的战舰。
舰旁的展览室里,陈列着从海底打捞上来的原“瓦萨”号舰上的实物,其中有帆、炮、人体骨骼、水手服、工具、金币,甚至牛油、罗姆酒(一种甜酒)等。在“船上生活”展览室里,还陈列着当时“瓦萨号”船上生活的模型:一群水手正在推磨、酿酒、擦大炮;一些军官正在喝酒、谈笑。
“瓦萨”号战舰不仅是世界上被打捞起来的最古老和保存最完整的战舰,而且是一个巨大的艺术宝库,船上装饰的各种精美雕饰,表现了在17世纪文艺复兴晚期影响下瑞典流行的巴洛克艺术风格。
瑞典火柴城
火柴商标收集者,恐怕没有不知道“延彻平”这座瑞典小城的。它位于瑞典南部中央,人们习惯上称之为“瑞典的腹地”。150 公里长的瑞典第二大湖委特恩湖,宛如一条巨型蓝色飘带,维系在小城北端略微隆起的山丘上。
瑞典火柴城——瑞典火柴博物馆便坐落在碧波万顷的湖畔。
这是一座两层小楼。赭红色的脊形屋顶和暗灰色的木墙结构,乍看显得平淡无奇,然而进入馆内,却是琳琅满目,颇具特色,四周墙上挂满了各种火柴盒图案和商标。进入左侧的电影厅,短短20 分钟的影片,清楚地回顾了人类自钻木取火以来的漫长历史;描述了安全火柴诞生之前,人们为制造火源而遭受的困苦和艰难:装有火柴的衣兜,不知何时便会突然爆炸,烟雾散尽时,人早已倒在血泊之中,痛苦地呻吟着。
实物展览馆墙壁中央悬挂着瑞典火柴工业之父——约翰。仑兹特耶姆和他的弟弟卡尔。仑兹特耶姆的巨幅画像。早在1845 年,仑氏兄弟在延彻平镇租借一间狭小的作坊,开始生产磷药火柴。两年后,他们在今日博物馆坐落的地方,建立起全国第一家火柴厂。开始,生产程序多为手工操作,比如,工人用手将火柴棒伸入药槽蘸取火药,至于火柴盒,则全部手工制成。如今,举家围桌糊纸盒的场面早已经进入妙趣横生的风俗画中了。1864 年,年仅28岁的机械师亚历山大。拉格曼发明了第一台自动火柴机,将火柴生产进料到成品包装等多道工序一次性完成。占据半个大厅的这个庞然大物在今天看来着实蠢笨,但它一经开动,数万根火柴几分钟内便告制成,从而结束了火柴生产一直为手工操作的时代。此后,以延彻平为中心,瑞典的火柴行销全欧洲乃至世界各地。1903 年,瑞典境内的6 家火柴厂组建为联合公司,总部便设在延彻平。1913 年,以伊瓦。克鲁格为首的8 家新兴火柴厂另立公司,意欲与延彻平火柴联合公司分庭抗礼,然而时隔不久,终因财寡势单,于1917年与其合并。从而瑞典火柴公司宣告成立,一统全国,称雄欧洲。
博物馆的二楼,是商标的世界。不同年代、不同国家的火柴商标,整齐地排列在陈列柜里,其中让人惊奇的是竟有3 张中国辛亥革命年间印有孙中山、黄兴和黎元洪头像的商标。前瑞典国王法鲁克是世界上闻名的大收藏家,一次,他听说有一枚延彻平火柴厂生产的火柴商标在丹麦被发现,于是乘上专机飞抵哥本哈根以3000 瑞典克郎,将其购回;那是延彻平最早生产的火柴商标之一,上面写着:无硫室内火柴。据统计,迄今为止,瑞典仅出口海外的火柴商标就有万余种,如果加上国内销售的就更多了。
霍尔门科伦山
挪威人酷爱户外运动,滑雪是其中最受欢迎的一项,位于奥斯陆东北约13 公里处,有一座海拔371 米的巍峨山峰,这就是挪威最著名的滑雪胜地——霍尔门科伦山。在挪威,“霍尔门科伦”与希腊的“奥林匹克”一语具有同样的意义。从1892 年起,每年3 月的第一个星期日都要在霍尔门科伦山举行盛大的滑雪节,届时国内外的滑雪健儿云集于此,一比高低。
挪威有“滑雪发源地”和“滑雪故乡”之称。这里广阔的天然草原,为滑雪运动提供了理想的场所。在挪威神话里,“乌尔”是滑雪神,“斯克德”
是滑雪女神。传说中的挪威海盗王也是一个“老练的滑雪家”。1206 年,挪威国内遭内战蹂躏,两位滑雪英雄把仅有两岁的国王儿子哈康。哈康森从敌人手中营救脱险,现在每年冬季从利勒哈摩到雷那都要举行大型马拉松滑雪赛跑,其路线正是当年传奇英雄抢救王子的道路。
自从1940 年挪威在霍尔门科伦山开辟了世界第一条长5 公里的泛光照明滑雪道后,现在全国已有2000 条这样的滑雪道。位于半山腰的奥斯陆滑雪台,算是霍尔门科伦山一景。一根高约百米的水泥柱子,撑起一条悬梯似的“白色弯虹”,中间有一段垂直而下的陡坡,越向下越宽,坡度长达100 多米。四面的圆形看台,如同足球场的看台一般,可容纳万人观看。
现代滑雪运动的许多专业术语都源于挪威语,甚至连“滑雪”一词也是出自挪威语。这里的霍尔门科伦滑雪博物馆收藏的展品中有几副滑雪板,经考古鉴定,为挪威石器和陶器时代遗物,证明2500 年前的当地居民已习惯于滑雪。在历次国际滑雪大赛中,挪威选手大多独占鳌头,挪威现有滑雪俱乐部2000 多个,可以说是霍尔门科伦山养育了挪威的滑雪运动。
霍尔门科伦山不仅是滑雪胜地,而且景色十分优美。山顶矗立着一座圆型电视塔,登上塔中央的观景台向四处眺望,西北是蜿蜒起伏的山丘和茂密的森林,林中空地上的片片白雪,在阳光的反射下,银光四射,耀人眼目。
东南面是奥斯陆全景,恰如一条静卧在霍尔门科伦山脚的一条巨龙,威严壮观。借塔上专为游人准备的单筒望远镜,瞭望那鳞次栉比、错落有致、古色古香的建筑,再看那别具特色、秀丽纤巧、五彩缤纷的远山,不免使人顿感心旷神怡,目醉神迷,犹如在欣赏一幅绝妙的山水图画。如果说在巴黎的埃菲尔铁塔上使人感到一种脱离喧闹、拥挤街景的快感和壮观,那么在霍尔门科伦山顶观景,则真正使人体会到了“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意境。
维格兰雕塑公园
在挪威首都奥斯陆的西北角,有一座占地50 公顷的奇特公园。园内繁花绿茵,小溪淙淙,到处都矗立着造型优美、婀娜多姿的雕塑,这就是维格兰雕塑公园。维格兰雕塑公园是以挪威著名雕塑大师古斯塔夫。维格兰的名字命名的,它的另一个名字叫弗罗格纳公园。公园有192 座雕塑,总计有650个人物雕像。这些由铜、铁和花岗石制成的雕像,是维格兰20 多年心血的结晶。
公园内虽然雕像比比皆是,但是多而不乱,错落有致。园里有一条长达850 米的中轴线,正门、石桥、喷泉、圆台阶、生死柱都位于轴线上,主要雕像、浮雕分布其间。石桥两侧各有29 座彼此对称的铜雕。喷泉四角,各有5 幅树丛雕,四壁为浮雕,中央是托盘群雕。圆台阶周围是匀称的36 座花岗岩石雕,中央高耸着生死柱。全部雕像,形成几幅美丽的几何图案,匀称和谐,浑然一体。
公园里所有雕像的中心思想,集中突出一个主题——人的生与死。如喷泉四壁的浮雕,从婴儿出世开始,经过童年、少年、青年、壮年、老年,直到死亡,反映人生的全过程。而四角的树丛雕,一角是天真活泼的儿童,一角是情思奔放的青年,一角是劳累艰苦的壮年,一角是垂暮临终的老年,组成人生的4 幅画面。圆台阶的36 座石雕,也是从婴儿出生开始的,游人依次环行,渐渐看到人生各个时期的形象:孩子们在捉迷藏,少年们在扭打玩耍,情人在窃窃私语,老人们熬度暮年,环绕一周,到第36 座死亡球塔为止。石桥两边的护栏上,安放着反映日常生活的58 座青铜雕像,塑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