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世界风景名胜纵览-第4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竞技场内为阶梯形看台。据资料记载,当年竞技场的看台分为3 个区:底层为第一区,是皇帝、贵族、骑士阶层的座位;二层是第二区,为市民席;最高层即第三区,是平民区。第三区上部还有一层,是专为妇女们保留的,其座椅为木制。再上面为一个较大的平台,此处可供观众随意站立观看表演。 
  为了安全,看台前专门建有高高的栏杆护墙,与表演区相隔。 
  竞技场中央是一个椭圆形的角斗场,长约86 米,最宽处为63 米,是斗兽、竞技、赛马、歌舞、阅兵和进行模拟战争的场所。当初为观赏水中搏斗,还可引湖水进场淹灌成池。后来则在台下改建许多地窖,供角斗士化妆准备搏斗和关闭猛兽之用。据记载,在公元80 年竞技场落成揭幕之日,就有总共5000 头狮子、老虎等凶猛野兽和由3000 名奴隶、俘虏、罪犯和受宗教迫害的基教徒组成的角斗士,在此持续“表演”了100 天,以供奴隶主、皇帝和显贵们欣赏取乐。结果,许多角斗士死伤于露天剧场的大舞台上,5000 头动物也死于“沙场”,就连该竞技场的设计师高登齐奥也未能幸免。由此充分地反映了当时古罗马帝国统治阶级的残暴不仁。 
  如今的科洛塞奥竞技场,其东北部建筑还基本完整地保留着。在它的南面有一条由黑石铺成的路还保持着当年的原始风貌。在西北角的一片草坪上还屹立有一尊尼禄皇帝的巨型镀金铜像,高达35 米,雕像头部装饰有一个美丽的太阳光圈。相传这是建筑师和艺术家泽诺多罗的精湛之作。值得一提的是,在科洛塞奥竞技场的南面原来还有一座纤水喷泉。它初由蒂托皇帝兴建,后为君士坦丁皇帝重建。因该喷泉呈圆锥形,水从尖端缓缓而下,犹如流汗而闻名。它虽于1936 年被拆除,但在君士坦丁凯旋门附近设有标志以示纪念。                                 
比萨斜塔   
    比萨斜塔是意大利著名的古代文化遗产,被认为是世界建筑史上的奇迹。它位于意大利中部阿诺河河口岸的比萨古城内的教堂广场上,是一组古罗马建筑群中的钟楼。 
  该塔由意大利人波拿诺。比萨诺设计,于公元1174 年动工兴建的,1350年整体工程才全部竣工。塔体为圆柱形,全部用白色大理石砌成,塔高54。5米,共分8 层。塔身塔壁底部厚约4 米,顶部厚2 米余,塔体总重量达1。42万吨。底层有圆柱15 根,中间6 层各31 根,顶层12 根,这些石柱自下而上一起构成了八重213 个拱券门。整个建筑造型古朴而灵巧,为罗马式建筑艺术之典范。钟置于斜塔顶层,塔内有螺旋式阶梯294 级,游人由此登上塔顶或右层环廊,可尽览比萨城区的风光。 
  建塔之初,塔体还是笔直向上的。但兴建至第三层时,发现塔体开始倾斜,工程被迫停工。塔体出现倾斜的主要原因是土层强度差,塔基的基础深度不够(只有3 米深),再加上用大理石砌筑的塔身非常重,因而造成塔身不均衡下沉所致。塔停建94 年后,又开始继续施工。为了防止塔身再度倾斜,工程师们采取了一系列补救措施,但由于建成的三层倾斜已成事实,所以,全塔建成后,塔顶中心点还是偏离塔体中心垂直线2。1 米。600 多年来,因松散的地基难以承受塔身的重压,仍然继续而缓慢地向南倾斜。塔基南面已开始下沉。特别是近一个世纪以来,塔已向南倾斜了大约30 厘米,斜度达到8 米,塔身超过垂直平面5。1 米。从塔下向上望去,斜塔已岌岌可危,塔上的游人好像有随时掉下来的可能。1972 年10 月,意大利发生的一次大地震更使斜塔受到了强大的冲击,整个塔身大幅度摇晃达22 分钟之久,极其危险。幸运的是,该塔仍巍然屹立。这种“斜而不倾”的现象,堪称奇迹,真可谓“千古不倒翁”,使比萨斜塔闻名遐迩。 
  传说1590 年,意大利伟大的科学家伽利略,曾在斜塔上做过著名的自由落体运动实验,从而一举推翻了古希腊著名学者亚里斯多德关于“物体落下的速度和重量成正比例”的权威说法,建立了科学的“落体定律”和“惯性定律”。虽然许多学者对这一传说不予置信,但比萨斜塔却因此更加名声大噪,从而使世界各地游客纷至沓来,争相一睹斜塔风采。                                 
庞贝城   
    庞贝城位于意大利坎帕尼亚大区,靠近那不勒斯海湾,离维苏威火山南麓不足2 公里。该城原建于公元前8 世纪,背山靠海,人口约2。5 万,是一座既有农耕,又有海上贸易的繁荣小城,同时也是罗马贵族和富人的避暑地。 
  公元79 年8 月24 日下午1 时左右,维苏威火山突然大爆发,火山的熔岩和火山灰瞬时漫天而下,由于气温骤变,大雨伴随而下,山洪裹着石块和泥土,形成泥石流,冲向紧依山麓的斯拉比埃和赫尔库纳姆两座小城,并使之毁灭。庞贝因离火山口稍远,只被散落下来的火山灰所掩埋,因而城市建筑、工艺品及其它生活遗迹得以完好保存了1600 多年。 
  1748 年,当地农民在挖掘葡萄园时,偶然发现了一些庞贝城的碑碣、石像,从而重新引起人们的注意,开始寻找这座古城的线索。经过200 多年的陆续发掘,直到1960 年才使昔日的庞贝城重见天日,为研究古罗马社会和历史提供了极其珍贵的第一手资料。如今,庞贝城已成为全球闻名的旅游胜地。 
  从发掘现场看,庞贝城筑在面积约63 公顷的椭圆形台地上,有长3 公里的城墙围绕,设8 座城门,纵横各有两条大街,城区呈“井”字状。全城分为9 块地区,每个地区各有大街小巷,街巷的路面用巨石镶砌。从街石上留下的两道深深的车辙,可以看出当年车水马龙的盛况。 
  早在公元79 年前,庞贝就有完整的城市供水系统。居民们已懂得用砖石砌成引水渡槽,从城外引山泉入城。现在看到的城内十字路口的公共水槽,贵族富人庭园里的喷泉和水池,其水源都来自这个供水系统。 
  城西南有一长方形广场,为当年全城宗教、政治、经济活动的中心,是政府、法庭和庙宇的集中地。广场四面残留的高三、四丈、粗可合抱的石柱,雕刻精致的大理石门框以及高出地面三、四尺的石板地基,可以推想出古建筑物的恢宏气派。据考证,这次灾祸是在当地一次地方选举运动正在进行之际发生的,在广场建筑物的墙壁上,尚留有当年的竞选口号,而当时竞选者使用的演讲台仍然还可以找到。 
  城东南,有可容纳5000 观众的圆形露天竞技场,其建成约在公元前70年,与举世闻名的罗马科洛塞奥斗兽场同时。发掘中,还发现在东西大道的两旁,有3 处公共浴室,石块砌成的墙壁和拱形屋顶,刻有雕像和装饰图像,建筑风格妖艳浓丽。1900 年前的庞贝人已懂得应用锅炉烧水,并把热水导向这些浴室的男部和女部;也懂得应用暖气,将蒸气通到墙壁空隙和地板下面,以保持浴室的温度。 
  在长方形广场北侧有一间用于存放出土文物的房屋。这里可以看到发掘出的大量劳动工具、武器、钱币、衣服之类的生活用品以及手镯、耳环、宝石等装饰品,并有高利贷者的债本,借债人的借据,商人的帐本和政府的布告等等。这些文物中包括几具当时死难者的完整骨骼,经敷上石膏,重现了整个形体。他们有的蜷缩地坐着,双手捧着脑袋;有的作仓皇逃命状,反映出当时人们在这场从天而降的自然灾害面前的惶恐状态。                                 
万神庙   
    万神庙位于意大利首都罗马圆形广场的北部,是罗马最古老的建筑之一,也是古罗马建筑的代表作。 
  这座供奉众神的庙宇,是由奥古斯都大帝的女婿、曾先后三任罗马总督的马尔库斯。维普萨纽斯。阿格里帕于公元前27 年为纪念奥古斯都远征埃及的伟大战绩而兴建的。后遭雷击,由哈德里安皇帝于公元125 年重建。到3世纪初,又由卢丘斯。塞蒂缪斯、塞韦鲁斯和卡拉卡拉两个皇帝改建。罗马皈依天主教后,万神庙曾一度被关闭。公元608 年,教皇博理法乔四世将它改为“圣母与诸殉道者教堂”。到了近代,它又成为意大利名人灵堂,国家圣地。 
  万神庙正面有长方形柱廊,柱廊宽34 米,深15。5 米;有土红色科林斯式石柱16 根,分三排,前排8 根,中、后排各4 根。柱身高12。5 米,底径1。43 米,用整块埃及灰色花岗岩加工而成。柱头和柱础则是白色大理石。 
  神庙本身正面也呈长方形,平面为圆形,内部为一由8 根巨大拱壁支柱承荷的圆顶大厅。这个古代世界最大的穹顶直径43。3 米,正中有直径8。92米的采光圆眼,成为整个建筑的唯一入光口。大厅直径与高度也均为43。3米,四周墙壁厚达6。2 米,外砌以巨砖,但无窗无柱。据说,万神庙是第一座注重内部装饰胜于外部造型的罗马建筑,但原有部分青铜与大理石雕刻失之于外国掠夺或移用于后建的罗马建筑,外部的瑰丽红石也已不翼而飞,失去昔日的风采。现唯神庙入口处的两扇青铜大门为至今犹存的原物,门高7米,宽而厚,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青铜门。 
  大厅四壁神龛供奉着天主教圣人,厅中有多座祭台。右面开始第一座上有圣母给圣尼各老显圣的画像。第二座祭台上有圣母领报像,为名画家梅乐索的杰作,其左右还有两尊天使石像,由贝尼尼雕刻。第三座祭台因壁画剥落,无从考证。祭台后面是意大利开国皇帝埃马努埃尔陵墓。第四座祭台上有罗西雕刻的圣亚纳与圣母童年时的塑像。第五座祭台名为“仁爱圣母”。 
  在正中祭台之后,还有“十字架祭台”和“圣母石像”祭台,后者下面则是著名画家拉斐尔墓,简单而又朴实,上面刻着他的好友、大主教本博为他写的碑文。墓两侧有两个小壁龛,曾置有拉斐尔及其未婚妻玛丽亚。比必娜像,现已不存。由石像祭台往前,是意王翁贝托与皇后玛尔盖里塔陵墓,由沙可尼设计。这里还有圣女依尼斯祭台和圣若瑟祭台,后者供有圣若瑟石像,是罗西1550 年的作品。在左右墙上还有耶稣圣诞与“三王”来朝壁画和圣若瑟梦游与逃往埃及的浮雕等。 
  万神庙当初也称“潘提翁神殿”,现存大厅墙上的带色大理石壁龛,据说就是当年安置宇宙七神(包括丘比特、阿波罗)塑像的地方,而露天圆顶则是象征着恢恢苍穹。如今的万神庙,以其容积宽广、建筑宏伟与设计智巧而闻名于世,据说它还是文艺复兴时代设计的世界最大天主教堂——圣彼得教堂的楷模,而前者的圆顶直径比后者还要大出1。46 米,因此每年都吸引大量游客到这里来参观游览。                                 
埃特纳火山   
    埃特纳火山是欧洲最大、最高、最活跃的火山,也是世界最著名的火山之一。它位于意大利南端、地中海最大的岛屿西西里岛的东北角,南距岛首府卡塔尼亚29 公里,为一座黝黑的独立锥形体。该火山海拔3520 米,周长129 公里。主要火山口海拔3323 米,直径500 米。周围还有200 多个较小的火山锥。 
  据文献记载,埃特纳火山已有500 多次爆发历史,被称为世界上喷发次数最多的火山。它第一次已知的爆发是在公元前475 年,距今已有2400 多年的历史。而最猛烈的爆发则是在公元1669 年,持续了4 个月之久,熔岩喷发量达7。8 亿立方米,滚滚熔岩冲入附近的卡塔尼亚市,使整个城市成为一片火海,2 万人因此而丧生。 
  18 世纪以来,火山爆发更加频繁,本世纪已喷发10 余次。1950~1951年间,火山连续喷射了372 天,喷出熔岩100 万立方米,又摧毁了附近几座市镇。1979 年起,埃特纳火山的喷发活动持续3 年,其中1981 年3 月17 日的喷发是近几十年来最猛烈的一次,从海拔2500 米的东北部火山口喷出的熔岩夹杂着岩块、砂石、火山灰等以每小时约1 公里的速度向下倾泻,掩埋了数十公顷的树林和众多葡萄园,数百间房屋被摧毁。据统计,自埃特纳火山喷发以来,累计造成的死亡人数已达100 万。 
  尽管埃特纳火山给当地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威胁,但居民们还是不愿撤离故土,远走他乡。原因是火山喷吐出来的火山灰铺积而成的肥沃土壤,为农业生产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在海拔900 米以下的地区,多已被垦殖,广布着葡萄园、橄榄林、柑橘种植园和栽培樱桃、苹果、榛树的果园。由当地出产的葡萄酿成的葡萄酒更是远近闻名,使该地区成为人口稠密、经济兴旺的地区。而在埃特纳火山海拔900~1980 米的地区为森林带,有栗树、山毛榉、栎树、松树、桦树等,也为当地提供了大量的木材。海拔1980 米以上的地区,则遍布着火山堆积物,只有稀疏的灌木。山顶还常有积雪。 
  由于埃特纳火山是活火山,就是在停止喷发的休止期间,内部也处在持续的沸腾状态,火山口则始终冒着浓烟,因此意大利政府将它列为“高度危险区”而禁止游人登山游览参观。但每次火山爆发时,来自意大利、欧洲各国乃至世界各地的游客,难以计数。活火山的喷射奇景加上积雪的山峰、山坡的林带和山麓的果园、葡萄园和桔子林,给当地的旅游业增添了活力,从事旅游业的劳动力达到30 万人。为了便于游览,60 年代在火山上建立起盘山公路和缆车,其中长4200 米的缆车终点距主要火山口不远。此外,山上还有纪念罗马皇帝哈德良曾经攀登埃特纳火山的古迹。                                 
圣马可教堂   
    圣马可教堂位于意大利威尼斯市圣马可广场东面。它是中世纪欧洲最大的教堂,同时也是集拜占廷式、伊斯兰式和文艺复兴式各种风格于一体的综合建筑艺术的杰作。 
  这座教堂是威尼斯执政官米斯蒂纳诺。帕尔蒂西帕齐奥于公元829 年开始兴建的,原为存放耶稣圣徒、同时也是威尼斯庇护神的圣马可的遗体的纪念建筑,故名圣马可教堂。当时的建筑豪华显赫,宏伟壮观,有“金色大堂” 
  之称。公元927 年毁于大火,后又于1043~1071 年由多米尼克。孔塔里尼执政官重建,1807 年改为威尼斯主教座堂。 
  现存的教堂平面呈希腊十字形,上覆5 座半球形圆顶,正面宽达51。8米,有5 座棱拱形的罗马式大门。顶部建有东方式与哥特式尖塔和各种大理石塑像、浮雕与花饰。中间大门的穹顶阳台上,高高耸立着手持《马可福音》的圣马可塑像,6 尊飞翔的天使簇拥在塑像之下。此外,还有著名的4 匹古代鎏金铜马和3 根悬旗的青铜塔柱,其装饰之繁富,如缨珞缤纷,不胜枚举,因此使圣马可教堂有了“世界上最美的教堂”之美誉。 
  教堂的中心部位有高廓的正厅和隆起的内殿,两侧翼廊另建有小礼拜堂,以及由壁柱与圆柱支撑而成、供妇女专用的廊台。内殿正中有一块巨大的希腊大理石,因其呈波浪状纹理,被威尼斯人称之为“海石”。主祭坛之下是圣马可墓。祭坛后方高处,置有宽3。4 米,高1。4 米的金色围屏,它包括80 幅描绘耶稣和圣母、门徒马可行事的瓷片,瓷片上用约2500 块钻石、翡翠、宝玉和水晶等堆叠成有立体感的天使、先知、福音书作者和东方帝王像,这些都是中世纪金匠的不朽之作。浸礼所建筑辉煌华美,中心是大圣水盆,上面站着施洗者圣约翰的青铜塑象。 
  教堂内外,还布满了描绘着圣经故事与宗教圣迹的镶嵌画,总面积达4000 平方米,它们以黄金颜色为主调,把整座大教堂装点得金光灿烂,四壁生辉。 
  最值得一书的,还有那4 匹闻名遐迩的古代鎏金铜马。这几匹马的躯体与真马一般高大,神形毕具,维妙维肖。它们是1204 年威尼斯执政官丹多洛参加十字军东征,从君士坦丁堡掠夺而归的大批“战利品”中的著名文物。 
  但是它们也曾先后被拿破仑和奥匈帝国皇帝弗郎茨一世掠走过。1979 年起,这4 匹古代鎏金铜马,曾历时3 年,在世界各地进行巡回展览,1982 年迎回威尼斯后,被罩上玻璃罩,安放在教堂入口处,供人欣赏。 
  教堂外还有一座高99 米的方形红砖塔,即圣马可钟塔,它是用来鸣钟召集教徒至教堂举行弥撒。该钟塔建于888~912 年,16 世纪曾改建。塔内有梯形盘道直通钟楼,塔尖顶端有镀金带翅天使。                                 
埃马努埃尔二世纪念碑   
    埃马努埃尔二世纪念碑,又名无名英雄纪念碑,位于意大利首都罗马最大的广场——威尼斯广场南面的卡皮托利诺山上。它是为纪念意大利开国国王维托里奥。埃马努埃尔二世而于1885 年开始由萨科尼工程师设计兴建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