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聊斋龙蛇-第3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常晋的确很出色!!

    青山镇祭祀河神时,一名叫常晋的书生给赵知县留下深刻印象。也正因为如此,他才会暗中透题给对方。事后赵知县也有些后悔,生怕对方得意忘形之际,把题目宣扬出去。

    当时他心中已经有了计较,如果确有类似传言流出,赵知县自然会更改题目。

    后来没有听到任何消息,他才放下心来,渐渐将这书生抛在脑后。

    哪知道自己刚才只是随意往对面考生中一瞥,即使灯火明灭,他还是立马认出对方。虽然这些学子都穿的是白衫,但是常晋高大的身躯站在其中,却给人一种鹤立鸡群的感觉,让人见之不能忘。

    如此人物,才敢在河神庙前以身试毒。

    如此人物,或许才真正是我儒门之幸,希望不要让本县失望……赵守仁略微沉吟,而后将目光收回。

    等手下清理完毕,他清了清嗓子开始宣讲:“奉本府府尊大人之命,现由本县令宣读通衢县县试规矩!各位参考的儒童务必听清楚,考试期间,尔等需严守县试规矩,不得喧哗嬉闹,不得夹带舞弊,不得交头接耳。。。”

    赵守仁啰啰嗦嗦讲了一大通,所言无非是圣人之道,接着再赞颂一番天子贤明、皇恩浩荡等以及考场纪律以及考试场次等等。

    前面那些都是场面上的废话,只有考试场次需要童生们注意。

    县试属于科举预考的最初级,所以自由度很大,由县令决定考试场次。一般为五场,也有四场、六场,更有甚者,还有七场。

    不过赵守仁显然不愿过分折磨考生,只选择四场了事,即正场、初复、再复、面复。一般来说,后边三场都是走过场,只要正场考中即可取得府试的资格,不必再进行初复或者再复。当然最后一场面复却是少不了的。

    所谓面复,就是由县令大人当面出题考察一下已经录取的考生,这主要是为了防止有些没有真材实料的书生考试中作弊,企图蒙混过关。

    赵县令讲完,几百参考的学子便在衙役引导下排好队伍,齐齐进入县衙。

    在等候时,常晋看到人群中有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者,原本以为此人乃是陪同儿孙辈前来考试。等他拿出考牌,常晋才知道感情对方和自己一样,也是来参加县试的。

    前世看《儒林外史》中有个穷书生范进,从二十多岁参考,考了几十次次,最后都五十四岁了,还是“童生”,依然继续在考。

    现在看到这个白发苍苍的老者,常晋才知道书中描写不虚。这方世界虽然道法显圣,不过考取功名依然是广大儒生晋身的渠道。毕竟仙道渺渺,很难追寻。科举虽难,却有道路可凭。

    考取秀才生员,戴“头巾”,着“蓝衫”,家中赋税徭役全免,所以才会让人趋之若狂。如果考取贡生,不但朝庭会授予官职,就连家人也能跟着享福。

    就像范进,中举后立刻成了岳父胡屠夫口中的‘天上星宿’,自此田宅有了,钱财有了,奴婢也有了。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所谓的读书求学问,说到底,无非是“功名利禄”四字而已。

    赵县令先一步在考棚门前等候,旁边还站着几名书吏。

    在赵县令示意下,书吏开始按照名册唱名,验明考生正身,进行搜身检查,防止夹带。当然这种搜身也只是走过场,应付了事,根本无法和乡试时相提并论。

    确认是考生本人无误,方可进入考棚门内,这考棚大门也取了个吉祥的名称,龙门。

    不过即使检查很粗糙,速度却也不快,用了将近半个时辰时间,数百考生才被一一放进考棚内。

    在常晋进去算是比较早的,自然趁机挑了个位置不错的座位。

    通衢县商贸发达,文风自然鼎盛,这次县试林林总总大概有五六百人。同时安排这么多人考试,单是考试场地就很难找到合适的,更别说书写用的桌椅板凳等器具。

    一般的穷县,大都是临时搭建一座考棚了事。说是考棚,不过用木板栅栏将考生隔开,连遮阳避雨用的顶棚都没有。

    可想而知,如果突然下雨,那就只能中断考试了。

    至于桌椅,更需要考生自带。只是很多考生都是偏远乡下来的,自然不可能带着笨重的桌椅进城。所以到考试时间,就会有精明的商贾拿出桌椅出租。也有考生连租金都付不起,只能腆着脸皮问一些店家借用。

    所借到的桌椅五花八门,形式各异,这还算好的。有些动手较晚的考生借不到桌椅,只能打肉铺案板、门板的注意。

    一场考试下来,有些考生弄得浑身都是膻腥油腻。有人专门写了打油诗来描述这样的情形:“国家考试太堂皇,多少书生做大堂,油板扛来当试案,考完衣服油光光。”

    当人读罢忍俊不禁的同时,心中又有一丝酸楚和叹息。

    比起这些,通衢县的童生们要幸福许多,县衙内有专门的考棚,而且桌椅板凳俱全,考生只要带上文房四宝外加食盒进去即可。

    现在进入考棚的学子尚不足一半,远没有到公布题目的时间,常晋一时有些无聊,扭头随意看向坐在对面那位瘦黑的考生,只见此人在整理笔墨时双手不住哆嗦,一个不留神墨汁便泼洒在书桌上。

    这……题目还没有公布呢,至于紧张成这样吗……哎!

    他只好收回视线,翻看自己的答题纸。

    共十一页,第一页是封面,上面是号戳,写有考牌号、姓名、年龄、容貌特征,以及户籍,三代履历,保人等等。后十页才是答题的地方,横竖用十四条红线打成格子,以方便考官查字数。

    所有考生进场后,天色已经大亮,随着守门的衙役一声吆喝:“封门、落锁!”考棚大门轰然关闭,内外隔绝成两个世界。

    赵县令也没有耽搁时间,提笔在一张横轴宣纸上写下本次考题——作一篇时文和一首试贴诗。

    看到那时文题目,常晋心中顿时轻松起来,果然是四书《怜学》中的题目“年四十求学於古人”。

    常晋熟读四书五经,补上这个题目自然不难。

    “年四十求学於古人,年五十求学於天地,遂尽天下之情。”

    考试时间一个白天,对于腹中早有计较的常晋而言,这个时间有点过于漫长了。

    〖

第七十三章县试(2)() 
王启年进入考棚之时,前面已过上百人。他原本想找个离常晋较近的位置,可惜找到常晋时才发现人家前后左右早坐满了人。

    无奈之下,只得重新找个位子。

    不多时,大门落锁,赵知县将县试题目公布。

    看到宣纸上那句话时,王启年登时一愣,继而心中惊惑不已。先前常晋曾邀他一同习作八股,说是共同揣摩提高,其中就有《怜学》一篇。

    王启年对自己的习作不可能忘记,当时常晋还替他改过两次,让自己仔细揣摩。

    莫非允升事先得到了这次县试的题目?这个念头从脑海中冒出不久,王启年又打消掉。

    这县试虽比不得院试、府试,但也算比较严格的。

    一般官宦子弟都难以弄到题目,更别说常晋——他虽然有才华,但说到底家中出身平常,县衙内根本无人。

    如此,很有可能是无意中猜中了题目。这种可能性也是存在的,考题左右脱离不了四书五经。因此每次县试,很多学子都会预先背上几篇文章,以期待能够撞上大运。而且这种撞大运的好事,每年都有传出。

    莫非今年自己时来运转了……王启年没有再想下去,仔细回忆自己所做的时文,很是顺畅的在草稿纸上写下来。只是论到试帖诗时,他却有些苦闷,坐在那里苦苦思索。

    破题、承题起讲、题比中比,最后成篇大束。不消半个时辰,常晋已经按照记忆,将一篇花团锦簇的文章书写出来。

    这个时候,常晋扭头望去,心中扑哧一笑。原来在考场上,古人和后世地球上没什么两样呀。只见不少人在咬笔杆抓耳挠腮,显然是尚未想到题目出处。

    不远处还有一个学子伸长脖子,想要偷看邻座的草稿。

    邻座学子也做的比较绝,直接半斜着身子,左手立起遮挡。当然不会让对方抄袭,如果县令大人阅卷时发现两篇时文相同,肯定会严令追查的。

    更有甚者,居然互相之间暗中传递草稿小抄。

    这就是县试……也太宽松了点吧?看衙役来来往往,似乎并不怎么在意这些考生的小动作。虽然常晋前身已经参加过几次县试,但作为后来者他还是第一次见到如此景象,难免有些目瞪口呆。

    正诧异之极,忽见领头那衙役快走几步,摁住一个考生的手臂,而后将对方的左手掰开,抠出一团草稿纸来。

    “贴身夹带,带他去见县尊……”

    几个手下得到命令,立刻将那考生夹出门去。杀一儆百,经过此事,考棚内气氛为之一肃,众考生的动作收敛了许多,再没有刚才的猖狂。

    文章已经做完,但常晋并没有出风头的打算,而是详细检查稳重是否犯有忌讳,确认没有任何纰漏,才一笔一划抄写在答题卷上。

    按照规定,县试时考生作时文需要先打草稿,然后再用正楷字工工整整誊抄到试卷上,这称为“誊真”。

    誊真规矩相当严格,上边不能有随意涂抹填充的痕迹,而且也不可有错别字。一旦试卷上发现有类似问题,试卷就被可能被阅卷官知县大人直接否掉。

    其实以常晋这几个月做时文的水平,即使没有县令暗中提点,想要通过县试也轻易而居。他体内有神笔文气,在消化吸收知识、总结规律方面可以说达到了专家级的水平。

    抄写完毕,看时间差不多到中午,常晋并没有急于查看试帖诗,而是从竹篮中拿出糕点,又让旁边的衙役帮自己打了一碗水,就着在考案上吃了起来。

    这动静引起旁边考生的注意,不少人看红日运行到中天,也纷纷掏出准备好的吃食用餐。

    吃饱喝足,常晋才重新打开试卷,题目是“阴阴夏木啭黄鹂”。

    在前世地球上,这首诗乃是唐朝王维所做,只是在这方世界,却变成了前朝太守王祖的一首名诗。全诗是“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菑。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野老与人争席罢,海鸥何事更相疑。”

    试帖诗和时文一样,同样也是八股。每韵上、下两句为一联,首联“破题”,次联“承题”,三联“起股”,四、五联“中股”,六、七联“后股”,结联“束股”。

    每联一股,合成八股,正如文章的起、承、转、合。

    写试帖诗时,应试者须能背诵平声各韵之字,而且诗内一般不许有重字现象;题目之字,应该在首次两联点出。

    这些要求看似很严格,其实却非常简单,只要做出的诗句与原诗意境相匹配即可。

    常晋思索了一炷香时间,心中已有计较。提起毛笔在草稿上刷刷写起来。

    长夏千章木,浓阴百啭鹂;双襟黄似绣,一带绿成帷。

    叶暗伫踪久,枝高送响迟;舌尖风剪剪,身外雨丝丝。

    坐宛遮云母,歌能斗雪儿;好音难自閟,炎景不曾知。

    杨柳三义路,樱桃四月时;幽情烦鼓吹,写出画中诗。

    写完通读一遍,自觉没有什么需要改动的地方,就重新抄写在答题卷上。

    至此,答题全部结束。

    这方世界中的县试和地球上高考不同之处甚多,比较流行提前交卷。

    这样说明考生才思敏捷,能力过人,因此提前交卷会得到不少的印象分,而且一般还能够得到与县令面试的机会。

    当然,前提是考生的确有真材实料,如果考生交了张白卷,那另当别论。

    面试一旦通过,县令大都会直接取中,这样第二第三场就不用再考,倒是轻松了许多。

    常晋不想出风头,却也不愿耽搁太长时间,因为首场能够得到县令面试的也不过寥寥十几人,所以这个时间必须把握好。

    没等太长时间,便看到衙役领着宋介川朝考棚后方的面阅卷所走去,负责本次县试的县令赵守仁就在里边端坐。

    第一个交卷自然引人注目,宋介川一路走来,引得不少考生扭头看去。若非考试中禁止交头接耳,恐怕大家现在已经议论开了。

    等宋介川交了试卷后,常晋又等了片刻,终于等到第二个考生捧着试卷从面前经过。

    至此,他也将自己所有的草稿纸和试卷按照顺序整理好,举手通知附近巡查的衙役,说自己要交卷。

    等进入房内,常晋先将试卷递上去,接着对赵知县行了个礼,后退几步毕恭毕敬站在那里。

    “常允升呀,字写的很好”赵守仁对他点点头,手持朱笔细看起来。阅读中不时用朱笔在时文上圈点,以示该句出色。

    等待时间不长,便见到赵知县抬起头,面带笑意道:“允升,你已经取中,名字必定在榜上,暂且先下去吧。”

    说完,他又提笔在手中的试卷上写了个“可”字。

    虽然常晋自始至终都保持着轻松,如今心头也不由吁了口气。这一关……总算过去了。

    “学生遵命。”常晋再次施礼,而后退回考棚等开门。

    按照县试规则,没十人开门一次。

    大概过了一个时辰,终于凑齐十个交卷的考生,守门的衙役这才放行。

    只在考棚内待了半日,此刻走出门来,常晋却有种恍如隔世的感觉。

    门口围堵着上百人,正是各位学子陪考的家人。常晋先前叮嘱过小小和邢苏儿,再加上两人并没有想到他会这么早交卷,因此没有在外边等候。

    王启年的书童小松也在门口等待,见到常晋急忙打招呼,接着预祝他考试得中。

    看时间还早,常晋就和小松一起等王启年出考棚。

    约莫在外边等了半个时辰,在他不耐烦之际,见王启年从大门内走出。

    王启年见到常晋也很是兴奋,急冲冲过来揽住他的脖子,兴奋地叫道:“允升,你怎么知道……”

    “清远兄,慎言!”没等他说完,常晋急忙阻拦住话茬。

    “哦……哦……”王启年这才醒的自己得意忘形了,转移话题道:“在考棚里憋了大半天,饭都没吃好。允升,咱们去老董那里喝一杯吧。”

    “也好”常晋点点头。

    怕妹妹担心,常晋特意派小松去家里报信。

    〖

第七十四章县试(3)() 
“允升,这杯酒愚兄要敬你。如果不是你让我背诵那几篇时文,今天怎么会如此轻松。”等老董送上酒菜退下后,王启年满满倒了杯酒,话语中带着几分试探。

    “呵呵,我也不知道会如此巧合”常晋对此早有准备,直说幸运,没曾想竟然真的猜中。接着他又对王启年叮嘱一番,让他不要说于他人知晓。

    王启年自然晓得,如果两人猜中考题的事情传出去,肯定会引来不必要的麻烦,尤其是那些县试中落榜的学子。

    县试闹榜之事,他们不是没听过。因为此时弄得灰头灰脸的学子大有人在。

    两人又喝了几杯酒,看天色不早,这才分开。

    接下来几天,陆续有不少学子看到县里公布的名单,而后去参加初复、再复。

    常晋却省了不少事情,每日只在家中读书练剑,静待面复,也就是提堂试的到来。

    这场面试极为简单,其实前三场考过,县令已经定下名次。如今进行面试,只是想看看录取的考生里边是否有滥竽充数之辈存在。

    只要腹中有几分才学,大都不可能在这关被刷掉。

    因此对于考生来说,这一关很是轻松。

    通衢县本就是大县,此番县试入选的有近百名童生,比他县要高出不少。不过想起此前近千人的基数,却又不算什么,不过是十选一的比例罢了。

    作为县试前最引人注目的一人,宋介川自然领头。至于常晋和王启年,则随着大流进入县衙内。

    书吏一路将他们带进后花园内,此刻虽然是冬寒刚过,但县衙内已经有了几丝碧透嫩绿,遥望远处草色青青,只是一路走来,细看入目仍然是枯黄。

    不过倒是池塘边的几株垂柳吐出嫩芽,给人一种赏心悦目的感觉。

    亭子周围摆放着十几张长桌,上边笔墨纸砚俱全。

    那书吏将他们引到书桌前,一拱手开口道:“诸位稍等,我去请县尊大人过来。”

    片刻,就看到赵知县身着官服,款款走来。

    待众人行过恩师礼后,赵守仁才清了清嗓子,朗声道:“众位学子都是人中龙凤,来日必能成为我大燕栋梁,为我儒门增添色彩。

    今日我便不多说废话了,面试很简单,你们只要以这院内的春光为题,在一炷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