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国建筑史-梁思成-第1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每层塔身八角均立圆柱,上施阑额。塔之四正面刻作假门,门侧刻菩萨像,
其余四隅面则无门窗,但刻佛菩萨像。柱额之上。各层均雕单杪单下昂铺作
以承檐,除第一层外,各层之下均承以平坐,平坐铺作则均为简单之一斗三
升。塔顶刹已残毁,但仰莲座、刹杆及相轮七重尚存。诸塔建造年灵隐寺双
塔,就其形制及文献资料推测,当为宋太祖建隆元年(公元。。 960年)吴越忠
懿王钱弘俶重拓灵隐寺时所建,实北宋一朝最古之建筑物也。

繁塔'13'(第。。 82图)河南开封之名胜也,塔建于宋太平兴国二年(公
元。。 977年)。平面六角形,现只存三层,乃明初为“铲王气”削改之余,原
有层数已不可考。塔身各层以双杪斗拱承檐,密密排列,除泥道拱外,无横
拱,檐部仅较斗拱略出,恐已非原状;上二层塔身之下,均有平坐,其斗拱
与檐同。各层塔身遍镶小佛像砖,南北两面作圆券门,塔中心为六角形小室。
室顶叠涩,中留小孔,由下可望见二层以上。三层以上,改建六角形塔尖,
已非宋代原状。

罗汉院双塔'11'(第。。 83、84图)江苏吴县。双塔各七层,宋太平兴国
七年(公元。。 982年)王文罕兄弟所建。二塔平面皆八角形。四正面各辟一门
达中央方室。方室四层,每层方向以四十五度相错,故各层门窗位置富于变
化。塔第一层重檐,阶基两重,以上六层皆下平坐,上出檐,各层檐斗拱除
第七层出华拱二跳外,余皆一跳。斗拱之上,出檐结构,以菱角牙子与板檐
砖三层逐渐挑出,至角微翘起,其上施瓦陇垂脊。塔身各层外壁,每角立八
角柱,柱间砌作阑额,地栿,槏柱,直棂窗等,忠实模仿木构形制。塔内方
室下五层,亦于四隅立柱砌枋额地栿等,其上亦出斗拱。塔顶之刹,以木为
杆,覆钵相轮宝盖圆光等,虽屡经后代修理,仍大致保存宋初原形。

虎丘塔'见注。。 11'(第。。 85图)江苏吴县虎丘灵岩寺塔,亦此式塔之著名
者也。塔八角七层,塔身各层各隅砌圆柱,上施阑额,并槏柱壶门。阑额之
上为砖砌斗拱,双杪重拱偷心造,各层斗拱之上更用菱角牙子两层出檐,其
形制与双塔极相似。塔门近已封闭,内部未能调查。塔年代文献无征,揆之
形制似当与双塔约略同时校注'20'。

正定木塔'见注1'(第86图)在河北正定天宁寺。塔九层,平面八角
形。塔身下四层为砖造,上五层木造,各层砖面砌出柱枋斗拱等,砖砌斗拱
多,颇紧促,其上砖砌平坐则无斗拱。上五层木构部分则斗拱权衡比较正常。


其斗拱七层全部出单杪。塔刹金属制,已部分毁坏,塔建造年代无可考,揆
之形制,当属北宋中叶。

其斗拱七层全部出单杪。塔刹金属制,已部分毁坏,塔建造年代无可考,揆
之形制,当属北宋中叶。
'见注。。 10'在河南密县城内,塔建于宋真宗咸平二年(公元
999年),有“仇知训者,寐中自算造石塔,既觉,。。凡绳准高下,规模
洪促,。。皆自知训襟臆出。。”故塔之形制非遵循规矩,乃仇知训所独出
心裁所造者也。塔平面作正方形:共九级,每层檐皆雕作瓦葺形,第一层塔
身较高,其檐下斗拱阑额,比例均违矩,第二第四层刻圆顶门,第三层周绕
勾栏,第五层第八层身下托以莲座,刹之覆钵部分刻作山文,皆非正常形制,
仇知训所“寐中自算”者也。

延庆寺舍利塔'见注。。 10'在河南济源县。寺创于唐武后朝,但今殿宇倾
颓,但存宋仁宗景祐三年(公元。。 1036年)舍利塔一座,塔砖造,高七级,平
面六角形。各层壁面砌佛像砖;叠涩出檐,无柱额斗拱等饰。塔中为六角内
室,南面开门。其北面入口,则可折入梯级,绕内室而上,其布置法与开封
繁塔同。内室各层叠涩,以承各层木楼板。

宜宾白塔'14'校注'21'(第。。 87图)在四川宜宾旧州坝。塔平面正方形。
初层塔身颇高,上叠涩出密檐十三重,塔内设方室五层,各层走道阶级,则
环绕内室螺旋而上。塔建于北宋崇宁元年至大观三年之间(公元。。 1102至。。 1109
年),在外观上,属于唐代常见之单层多檐方塔系统,但内室及走道梯阶之
布置,则为宋代所常见。盖因地处偏僻,其受中原影响迟缓,故有此时代落
后之表现也。

祐国寺“铁塔”'见注。。 13''15'(第。。 88、89图)在河南开封城内。塔建
于宋庆历间(公元。。 1041—1048年)。塔面用铁色琉璃砌成,故俗称“铁塔”。
塔平面八角形,高十三级,第一层下段堙入土中,其在地面以上部分有大方
涩数层,似为须弥座之上半。以上塔身,八角砌圆柱,柱上为普拍枋,承托
密列之双杪斗拱以承檐。自第二层以上,每层均在平坐之上砌塔身,角上均
用圆柱,其中砌普拍枋斗拱出檐,如第一层。塔身壁面褐色琉璃砖,砖面隐
起花纹。各层塔身宽度递减,故补间铺作之数,自第一层六朵递减至第十三
层出两朵。因各层高度递减,故平坐铺作第二层至第六层出两跳,第七层以
上仅出一跳。塔内无空室,仅有梯道穿塔身旋绕而上;梯道所至,则于壁面
开窗焉。全塔权衡高瘦,颇欠安定感。

料敌塔'见注。。 9'(第。。 90图)河北定县城内开元寺砖塔,俗呼料敌塔。宋
至和二年(公元。。 1055年)建。因当时定州与契丹邻接,塔可作瞭望敌情之用,
故名。塔平面八角形,十一级。第一级较高,上施腰檐,其上为平坐,以承
第二层。以上诸层仅各有檐而无平坐。各层檐均为叠涩挑出,断面微凹。全
塔轮廓,微有卷杀,外观至为匀妥秀丽,塔内各层均以走廊周绕,而无内室。
塔心砖礅内则穿以梯级。走廊顶部出砖制斗拱两跳,以承雕砖平棋,其平棋
雕之,至为精美。第四至第七层则用木版,上施彩绘。第八层以上仅用穹窿
而无斗拱。今塔东北面已崩塌一部,全塌之厄,恐已为日不远矣。

灵岩寺辟支塔'见注。。 3'(第。。 91图)在山东长清县万德镇灵岩寺,居泰
山北壑中,风景幽绝。塔平面八角形,高九级。其第一层立于重层阶基之上,
其上砌阑额,普拍枋,出双杪斗拱以承檐,第二至第四,三层均有平坐,平
坐亦用双杪斗拱;以上各层则仅出檐而无斗拱。顶上砖砌刹座以立刹。塔四
正面各层均辟圆券门。塔内走廊与梯级布置大致如定县料敌塔,塔年代无纪


录可凭,似属北宋中叶所建。

录可凭,似属北宋中叶所建。
'见注3'(第92图)山东滋阳县兴隆寺塔,形制颇为特殊。
塔平面八角形,高十三级。全塔简洁无赘饰,各层但叠涩出短檐而已。其塔
身逐层递减;但最上六层则骤然缩减,如以另一小塔置于未完塔上者。盖建
至第七层而建筑费告罄,故将上六层缩小欤。塔之建造年代为宋嘉祐八年(公
元。。 1063年)。

普寿寺塔'见注9'寺在河北涿县东门外里许。入寺门而北有七级砖塔一
座,在南北中线上。其后为门墙前殿及崇台上之大雄宝殿。全寺平面配置,
尚存六朝古制,塔八棱七级,最下为方台,上立八角形须弥座,座上为斗拱
平坐,上设勾栏,再上则为仰莲座以承塔身,塔身颇高,八隅砌八角柱,上
为阑额普拍枋斗拱以承檐。塔身四正面作圆券门,四隅面作假直棂窗,第一
层檐以上,仅有额枋斗拱承各层檐而无塔身,故此七层塔实乃七檐单层塔也。
辽代此式砖塔最为盛行,此塔建于辽太康五年(宋神宗元丰二年,公元。。 1079
年)。为年代确实可考者之最古者,故举为例。此外如北京天宁寺塔(第。。 93
图),房山县云居寺南塔(辽天庆七年,公元。。 1117年),皆此同式者也。

泰宁寺舍利塔'见注。。 9'(第。。 94图)河北易县泰宁山泰宁寺塔亦为辽代
常见塔型之一。自第一层檐以下与普寿寺塔几完全相同,但自第二层以上各
层檐,则均叠涩而不施斗拱,河北易县双塔庵东塔荆轲山圣塔院皆此类也。

涿县北塔及南塔'见注。。 9'(第。。 95图)河北涿县云居寺塔及智度寺塔,
均为模做木塔形制之砖塔。塔之最下层基座,及第一层塔身,并阑额斗拱腰
檐等与普寿塔完全相同;但第一层以上为第二层平座,其上塔身,又完全与
第一层塔身相同;如此逐层相叠,第各层高广略递减耳。其塔身均于四正面
辟圆券门,四隅面砌假直棂窗,模仿木构至为忠实(除圆券门外)。其原范
即应县佛宫寺木塔之形式也。云居寺塔俗呼北塔,高六层,辽大安六年(宋
哲宗元祐五年,公元。。 1090年)建。其以偶数为层数,颇为罕见。智度寺塔俗
呼南塔,五层;易县城内千佛塔,三层;辽宁白塔子白塔,七层;均属此式,
盖亦约略同时所建也。

邢台天宁寺塔'见注。。 7'在河北邢台,其下第一层塔身以下,与其它辽塔
相同,其上但出叠涩檐三重,而顶上乃以类似喇嘛之窣堵坡为刹。河北房山
县云居寺北塔,蓟县观音寺白塔,易县双塔庵西塔,皆属此型,亦辽代所特
有之塔型也。

云居寺南塔及北塔'16'房山县云居寺两塔,南塔为普寿寺塔塔型,北
塔为邢台天宁寺塔塔型。但两塔均有大方阶基,阶基四隅各立一小塔,盖即
“金刚宝座”或“五塔”之义也。

六和塔'17'在浙江杭州钱塘江岸开化寺,为国内著名佛塔,塔建于宋
隆兴元年(公元。。 1163年),为模做木构形之八角七层砖塔,与吴县双塔同属
一型者也。今塔之外表为八角十三层矮拙之木构,实则此塔原形与现状大异,
乃权衡秀丽之砖塔也。原有檐及斗拱均已朽毁,但壁面砌出柱额尚存。塔平
面之布置,中为正方小室,梯级周绕而上,至各层为廊,在各正面辟为壶门。
自第一至第六层走廊,及第二至第五层内室壁面均砌作阑额斗拱(第。。 96图),
江南宋塔似此者颇多,西湖雷峰塔保俶塔皆同属此型。

三圣塔'见注。。 10'(第。。 97图)河南沁阳县天宁寺三圣塔,建于金大定十
一年(宋孝宗乾道七年,公元。。 1171年)。平面正方形,中为方室,各层楼板


已毁,故上下通彻。方室之外走廊围绕。塔下为石造阶基,塔身上砌普拍枋,
枋上施一斗三升斗拱,斗口出耍头,其上叠涩出檐十三层,轮廓颇秀丽。

已毁,故上下通彻。方室之外走廊围绕。塔下为石造阶基,塔身上砌普拍枋,
枋上施一斗三升斗拱,斗口出耍头,其上叠涩出檐十三层,轮廓颇秀丽。
'见注10'(第98图)河南洛阳东约二十五里白马寺,相传创
建于汉明帝永平末年,为国内渊源最古之佛寺,然寺内现存最古之建筑,则
仅金大定间建一砖塔而已。塔平面四方形。下为须弥座两层,立于八角形阶
基之上,塔身上部砌出普拍枋与一斗三升斗拱,其上以菱角牙子与叠涩出檐
十三层,与三圣塔外观几完全相同。五代以来中原塔式已作八角形,方形者
已极罕见。但塔身以下之高基,则非唐代所有也。

临济寺青塔'见注。。 1'(第。。 99图)河北正定临济寺塔,俗呼青塔,金大
定二十五年(公元。。 1185年)建。塔平面八角形。四方石坛之上,先立八角石
基,基上始为砖砌须弥座及平坐栏干,再上为莲座。莲座之上为塔身,八隅
均砌圆柱上砌阑额,普拍枋及双杪斗拱。以上出檐九层,第二层以上均出单
杪斗拱。塔顶以双层仰莲座立金属刹。塔形态秀丽,为辽金最通常型类,与
涿县普寿寺塔极相似。河北赵县真际禅师塔,亦建于金大定中,形制亦极相
似。

广惠寺华塔'见注。。 1'(第。。 100、101图)在河北正定城内,形制甚为特
殊,为国内佛塔中一孤例。塔由一“主塔”,四隅附以四“子塔”联合而成。
主塔高三层,平面八角形,四正面辟门,四隅面各附以六角形单层子塔。主
塔及子塔壁面均砌出枋额门窗等。主塔三层出檐,除第三层平坐外,均有斗
拱;第三层之上为高大之圆锥体,表面塑出多数单层方塔及象头等。最上又
出檐一层为塔顶。四子塔亦砌斗拱出檐,各自具一顶,就其壁面所砌出之枋
额斗拱瓦檐论,此塔实为模仿木构形之砖塔,唯上段圆锥体则当别论。就塔
之平面论,殆可视为“金刚宝座”塔之变形,盖将四隅塔与中央主塔合而为
一者也。因其形制复杂特殊,俗呼为“花塔”。塔年代无可确考,志称唐建,
金大定及明清屡次重修;揆之所仿木构形制,当为金代建。

晋江双石塔'18'校注'22'(第。。 102图)福建晋江县双石塔。东塔称镇国
塔,西塔称仁寿塔,均建于南宋理宗朝(公元。。 1228—1247年)。两塔均平面
八角形,高五层,全部石构。各层塔身八隅雕出圆柱,上为阑额,柱额之间
为门或窗额及槏柱等。阑额之上出双杪斗拱以承檐,各层腰檐以上为勾栏无
平坐。两塔形制大致相类如此,其唯一显著之区别乃在斗拱:(一)东塔斗
拱计心造,西塔偷心造。(二)东塔上下五层每面均用补间铺作两朵;西塔
下两层用两朵,上三层只有一朵;(三)东塔转角铺作于栌斗两侧,各安附
角斗,自出铺作一缝;西塔则无附角斗。除此而外两塔形制几完全相同。我
国佛塔以砖塔居多,如此双塔者全部石构,雕镌柱额斗拱等模仿木构部分至
为忠实,实可贵之罕见例也。

玉泉寺铁塔'19'宋代以铁铸塔之风颇盛。现存实例,以湖北当阳玉泉
寺铁塔保存最佳。塔铸于宋仁宗嘉祐六年(公元。。 1061年)。虽名为塔,实则
铁铸之幢耳。塔平面八角形,高十三级。第一层之下为须弥座阶基,以上各
层皆有平坐腰檐,均以斗拱承托,各层之门,均以四十五度与其上下层相错
其方向。此外如山东济宁铁塔寺及江苏镇江甘露寺均有宋代铁塔,但皆残破
锈损不全。

赵县幢'见注。。 2'(第。。 103图)宋代建造经幢之风甚盛。盖以镌刻佛经为
主之小型塔也。然亦有形式较近乎柱状者。现存宋代诸幢中,以河北赵县幢


为最大。最下为四方扁大须弥座,次为八角须弥座,其上雕廊屋,每面三间;
再上则为宝山,上立幢柱身,上为宝盖,更上为狮子仰莲座,以承第二层柱
身及宝盖,第三层亦约略相同,更上为八角城墙,雕太子出四门故事。最上
为宝顶。幢确实年代无文献可稽,揆之形制当属北宋初年。唐宋经幢遍布南
北,虽非真正建筑物,亦为富于建筑意味之纪念建筑。明清以后,此风乃渐
杀。

为最大。最下为四方扁大须弥座,次为八角须弥座,其上雕廊屋,每面三间;
再上则为宝山,上立幢柱身,上为宝盖,更上为狮子仰莲座,以承第二层柱
身及宝盖,第三层亦约略相同,更上为八角城墙,雕太子出四门故事。最上
为宝顶。幢确实年代无文献可稽,揆之形制当属北宋初年。唐宋经幢遍布南
北,虽非真正建筑物,亦为富于建筑意味之纪念建筑。明清以后,此风乃渐
杀。

永通桥'20'在河北赵县,俗呼小石桥,盖对赵县隋代大石桥而见称者
也。桥建于金明昌间(公元。。 1190—1195年),褒钱而所建。其形状以及结构
方法,与大石桥完全相同,两端撞券亦砌两小券,为空撞券式,其为模仿隋
桥而建,毫无疑义,第其长度仅及大桥之半耳。今桥上石勾栏,雕刻至为精
美,乃明正德间遗物(第。。 104图)。

宜宾墓室'见注14'校注'21'在四川宜宾县旧州坝宋故城之北。墓室全部石
造,墓室平面长方形,墓门自狭面入,两侧各立四柱,划分三间;柱外两侧
又为“廊”,与墓门相对方向,亦立双柱,其下镌小龛如门状。各柱均八角
形,其上镌大斗,阑额,驼峰,补间铺作等。左右两廊之内,每间倚壁立硕
大矮墩,其上承庞大栌斗。柱上阑额当心间者均作月梁形,其下则引次间材
出为绰幕。墓室顶部则作长方形藻井,其上更作菱形池,雕双凤流云纹。此
墓室内部对于建筑各件之应用,颇能得心应手,而非绝对模仿木构者,与欧
洲文艺复兴建筑之应用古典式建筑部分有相似之处,在现已发现之古墓中,
尚属孤例也。就各部细节观之,墓为南宋遗物,殆无可疑。

'1' 梁思成《正定调查纪略》,见《中国营造学社汇刊》第四卷第二期。
'2' 梁思成《蓟县独乐寺辽观音阁山门考》,见《中国营造学社汇刊》第三卷第二期。
'3' 梁思成测绘未刊稿。
'4' 伊东忠太调查。
'5' 梁思成、林徽因《晋汾古建筑预查纪略》,见《中国营造学社汇刊)第五卷第三期。
'6' 梁思成《宝坻广济寺三大士殿》,见《中国营造学社汇刊》第三卷四期。
'7' 刘敦桢测绘未刊稿。
'8' 刘敦桢、梁思成《大同古建筑调查报告》,见《中国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