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例。
檐端结构石阙所示,由角梁及椽承托;椽之排列有与瓦陇平行者,有
翼角展开者,椽之前端已有卷杀,如后世所常见。
屋顶两坡相交之缝,均用脊覆盖,脊多平直,但亦有两端翘起者。脊端
以瓦当相叠为饰,或翘起,或伸出,正式鸱尾则未见也。
汉瓦有筒瓦、板瓦两种,石阙及明器所示多二者并用,如后世所常见,
汉瓦无釉,而有涂石灰地以着色之法。瓦当圆形者多,间亦有半圆者。瓦当
纹饰有文字,动物,植物三种,当于雕饰题下论之。
汉瓦有筒瓦、板瓦两种,石阙及明器所示多二者并用,如后世所常见,
汉瓦无釉,而有涂石灰地以着色之法。瓦当圆形者多,间亦有半圆者。瓦当
纹饰有文字,动物,植物三种,当于雕饰题下论之。
墓室顶部穹窿之结构,有以平砌之砖逐层叠涩者,亦有真正发券者,前
者多见于辽东高丽,后者则中原及巴蜀所常见也。
砖之种类:有普通砖,通常砌墙之用;发券砖,上大而下小;地砖大抵
均方形,空心砖则制成柱梁等各种形状,并长方条,长方块,三角块等等,
其用途殆亦砌作墓室者也。
雕饰崖墓门上,石阙檐下斗拱枋柱间,石室内壁面,为建筑雕饰实
例所在,其它出土工艺品如铜器漆器等,亦可略窥其装饰之一般。建筑雕饰
可分为三大类,雕刻,绘画及镶嵌。四川石阙斗拱间之人兽,阙身之四神,
枋角之角神,及墓门上各种鱼兽人物之浮雕,属于第一类。绘画装饰,史籍
所载甚多,石室内壁之“画像”,殆即以雕刻代表绘画者,其图案与色彩,
则于出土漆器上可略得其印象。至于第三类则如古籍所谓“饰以黄金釭,函
蓝田璧,明珠翠羽”之类,以金玉珍异为饰者也。
雕饰之题材,则可分为人物,动物,植物,文字,几何纹,云气等。
人物或用结构部分之装饰,如石阙之角神,但石室壁面,则多以叙史纪
功,武氏祠画像,图案多程式化,朱鲔祠则极自然写实。动物以苍龙,白虎,
朱雀,玄武四神为最常见,川康诸阙有高度写生而强劲有力之龙虎、四神瓦
当传世者亦多。此外如马,鹿,鱼等皆汉人喜用之装饰母题也。植物纹有藻
纹,莲花,葡萄,卷草,蕨纹,树木等,或画之壁,或印之瓦当。文字多用
于砖瓦铭刻,汉瓦当之以文字为饰者尤多。几何纹则有锯齿纹,波纹,钱纹,
绳纹,菱纹,S纹等等。自然云气,见于武氏祠;董贤宅“柱壁皆画云气花
卉”,殆此类也。
'1' 参阅《中国营造学社汇刊》第五卷第二期,鲍鼎、刘敦桢、梁思成《汉代建筑式样与装饰》。
'2' Wilma C。Fairbank,A Structural Key to Han Mural Art,Harvard Journal ofAsiaticStudies,Vol。7,No。1。
第四章魏·晋·南北朝
第四章魏·晋·南北朝
自魏受汉禅,三国鼎立,晋室南迁,五代迭起,南北分立,以迄隋之统
一中国,三百六十余年间,朝代迭兴,干戈不绝,民不聊生,土木之功,难
与两汉比拟。然值丧乱易朝之际,民生虽艰苦,而乱臣权贵,先而僭侈,继
而篡夺,府第宫室,不时营建,穷极巧丽。且以政潮汹涌,干戈无定,佛教
因之兴盛,以应精神需求。中国艺术与建筑遂又得宗教上之一大动力,佛教
艺术乃其自然之产品,终唐宋之世,为中国艺术之主流,其遗迹如摩崖石窟
造像刻画等,因材质坚久之故,得以大体保存至今,更为研究艺术史稀有实
物资料之大部。
汉末曹操居邺,治府第,作三台,于“邺城西北隅,因城为基。铜雀台
高十丈,有屋一百二十间,周围弥覆其上;金凤台有屋百三十间;冰井台有
屋百四十五间,有冰室三与凉殿。三台崇举其高若山,与法殿皆阁道相通”
'1'。
魏文帝受汉禅(公元
220年),营洛阳宫,初居北宫,以建始殿朝群臣。
明帝“起昭阳、太极殿,筑总章观。。”,“高十余丈,建翔凤于其上。又
于芳林园中起陂池,。。通引谷水,过九龙殿前,为玉井绮栏,蟾蜍含受,
神龙吐出。。”'2'。又治许昌宫,起景福'3'承光殿。土木之功为三国最。
孙权都建业,节俭不尚土木之功,至孙皓起昭明宫,始破坏诸营,大开
园囿,起土山楼观,缀施珠玉,穷极伎巧'4'。刘备在蜀,营建较少,然起传
舍,筑亭障,自成都至白水关四百余区,殆尽力于军事国防之建筑也'5'。
晋初仍魏,宫殿少有损益。武帝即位,即营太庙,“致荆山之木,采华
山之石,铸铜柱十二,涂以黄金,镂以百物,缀以明珠。”其后,太庙地陷,
“遂更营新庙,远致名材,杂以铜柱,陈勰为匠,作者六万人。”'6'
东晋元帝立宗庙社稷于建康。“即位东府,殊为俭陋。元明二帝,亦不
改制。”'7'成帝时,“苏硕攻台城,焚太极,东堂秘阁皆尽”,乃“以建平
园为宫。”翌年乃“造新宫,始缮苑城。”孝武帝改作新宫,内外军六千人
营筑。太极殿高八丈,长二十七丈,广十丈'8'。“帝初奉佛法,立精舍于殿
内,引诸沙门以居之。”'见注
6'
晋室南迁,五代偏据交相替迭,各有营建,其中最为僭侈,史传最详者,
莫如后赵石氏(公元
319—352年)。石勒都襄国(今河北邢台县),至石虎
迁邺(今河南临漳县)。勒于襄国“拟洛阳之太极,起建德殿;。。立桑梓
苑。。。起明堂,辟雍灵台于城西。”又“令少府任汪等监营邺宫,勒亲授
规模。”'9'
虎既自立,又于邺“起台观四十余所;营长安洛阳二宫,作者四十余万
人”。“凤阳门高二十五丈,上六层,反宇向阳,。。未到邺城七八里可遥
望此门”。于襄国“起太武殿;基高二丈八尺,以文石局麓┓遥�
卫士五百人于其中。。。漆瓦金铛,银楹金柱,珠帘玉壁,穷极伎巧”'10'。
其“窗户宛转,画作云气,拟秦之阿房,鲁之灵光,。。以五色编蒲心荐席,
。。
悬大绶于梁柱,系玉璧于绶。”'11'其“金华殿后虎皇后浴室,三门徘徊反宇,
栌檘隐形,雕彩刻缕,雕文粲丽。。。沟水注浴时,沟中先安铜笼疏,其次
用葛,其次用纱,相去六七步断水,又安玉盘受十斛,又安铜龟饮秽水。。。
显阳殿后皇后浴池上作石室,引外沟水注之室中;临池上有石床”。
用葛,其次用纱,相去六七步断水,又安玉盘受十斛,又安铜龟饮秽水。。。
显阳殿后皇后浴池上作石室,引外沟水注之室中;临池上有石床”。
布置殆在近代浴室及室内游泳池之间。
石虎又崇饰三台,“甚于魏初,于铜爵台上起五层楼阁,去地三百七十
尺,。。作铜爵楼颠,高一丈五尺,舒翼若飞。南则金凤台,置金凤于台颠。。。 。。
北则冰井台,上有冰室。”“三台相面,各有正殿”,并殿屋百余间,“三
台皆砖甃;相去各六十步,上作阁道如浮桥,连之以金屈戍,画以云气龙虎
之势。施则三台相通,废则中央悬绝”。'见注。。 11'于建筑之上,又施以机械设
备,技术之进步,又胜前代多矣。
虎又于邺城东筑华林苑,引漳水入园。“使尚书张群发近郡男女十六万
人,车万乘,运土筑之”。苑“周回数十里。筑长墙数十里。张群以烛夜作,
起三观四门,三门通障水,皆铁扉。”'见注。。 11'石氏僭据仅三十余年,其宫室
之侈,则冠于当世。
东晋之末,赫连勃勃营起统万城于今陕西横山县西之地。以叱干阿利领
将作大匠,委以营缮之任,其规模亦颇可观。'12'此外诸国,率自营都城宫殿,
多随其国兴废,不赘述。
佛教既入中国,至后汉末,佛寺佛塔之建筑,已行于全国。汉末三国之
际,丹阳郡人笮融“大起浮屠。上累金盘,下为重楼,又堂阁周回,可容三
千许人。作黄金涂像,衣以锦彩”'13'。至晋世而佛教普传,高僧辈出,寺塔
林立。晋恭帝“造丈六金像,亲迎于瓦棺寺”'见注。。 6'。孝武帝则“立精舍于
殿内”'见注6',千数百年灿烂光辉之佛教建筑活动,至是已开始矣。
'1' 《三国志·魏志武帝纪》。
'2' 《三国志·魏志明帝纪注引魏略》。
'3' 何宴《景福殿赋》。
'4' 《三国志·吴志》。
'5' 《三国志·蜀志》。
'6' 《晋书·本纪》。《五行志》。
'7' 《晋书·王彪之传》。
'8' 徐广《晋纪》。
'9' 《晋书·石勒载记》。
'10' 《晋书·石虎载记》。
'11' 《邺中记》。
'12' 《晋书·赫连勃勃载记》。
'13' 《后汉书·陶谦传》。
第二节南北朝之建筑活动
南朝宋齐梁陈均都建康。宋武帝崇尚俭约,因晋之旧,无所改作'1'。。。
文帝新作东宫。又“筑北堤,立玄武湖于乐游苑北,筑景阳山于华林园”。
“及世祖(孝武帝)承统,制度奢广,追陋前规,更造正光,玉烛,紫极诸
殿。雕栾绮节,珠窗网户。。。”'2'又“于玄武湖北立上林苑”'见注。。 1',“起
明堂于国学南。”'3'“为先蚕设兆域,置大殿七间,又立蚕观。”'4'“立驰
道,自阊阖门至于朱雀门,又自承明门至于玄武门”道,自阊阖门至于朱雀门,又自承明门至于玄武门”注
1'。“置凌室于覆
舟山,修藏冰之礼”'见注
1'。
齐代宫苑之侈,以东昏侯(公元
499—501年)为最。三年,后宫火,“烧
璿仪、曜灵等十余殿,及柏寝,北至华林,西至秘阁,三千余间皆尽。。。
于是大起诸殿。。。又别为潘妃起神仙,永寿,玉寿三殿,皆匝饰以金壁。
窗间尽画神仙。。。椽桷之端,悉垂铃佩。。。造殿未施梁桷,便于地画之,
唯须宏丽,不知精密,。。又凿金为莲华以帖地,。。涂壁皆以麝香。锦幔
珠帘,穷极绮丽。。。剔取诸寺佛刹殿藻井仙人骑兽以充足之。。。又以阅
武堂为芳乐苑,穷奇极丽。。。山石皆涂以彩色。跨池水立紫阁诸楼。。”
'5'。
梁代营建之可纪者:武帝作东宫、作神龙仁兽阙于端门大司马门外、新
作国门于越城南;作宫城门,三重楼,及开二道,殆即汉函谷关东门图之类
也。武帝又新作太极殿,改为十三间;新作太庙,增基九尺。普通二年(公
元
521年)“琬琰殿火,延烧后宫屋三千间”
'6',然未见重建之纪录。帝崇
信佛道,初创同泰寺,又开大通门以对寺之南门,又“于故宅立光宅寺,于
钟山立大爱敬寺,兼营长干二寺”'7'。于苑囿方面,则有王游苑而已。侯景
乱后,元帝立于江陵,而建业雕残。
陈武帝以“侯景之平也,太极殿被焚。。乃构太极殿”
'8'。“天嘉中,
盛修宫室,起显德等五殿,称为壮丽”'9'。至后主至德二年(公元
584年),
“乃于光熙殿前起临春,结绮,望仙三阁。阁高数丈,并数十间。其窗牖壁
带悬楣栏槛之类,并以沉檀香为之。又饰金玉,间以珠翠。外施珠帘,内有
宝床宝帐。每微风暂至,香闻数里。朝日初照,光映后庭。其下积石为山,
引水为池;植以奇树,杂以花■”'10'。此风雅帝王燕居之建筑,殆重在质而
不在量者也。
拓跋魏营建之功极盛,盖当时南夏崩裂,而魏则自道武帝至东西魏之分,
约一百五十年间,政治安定,故得以致力于土木也。魏始都盛乐(今内蒙和
林格尔县)。。至道武帝“迁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始营宫室,建宗庙,
立社稷”'11'。太武帝“截平城西为宫城,四角起楼,立墙。门不施屋,城又
无■。。。所居云母等三殿,又立重屋。。。殿西铠仗库,屋四十余间;殿
北丝绵布绢库,土屋一十余间。太子宫在城东,亦开四门,瓦屋,四角起楼。
妃妾住皆土屋。。。又有悬食瓦屋数十间,。。其郭城绕宫城南,悉筑为坊,
坊开巷。坊大者容四五百家,小者六七十家。。。城西南去白登山七里,于
山边别立父祖庙。城西有祀天坛,立四十九木人,长丈许。。。城西三里刻
石写五经及其国记。于邺取石虎文石屋基六十枚,皆长丈余,以充用。。。
正殿施流苏,金博山,龙凤,朱漆画屏风,织成幌坐,施氍毹褥。前施金香
炉,琉璃钵,金碗,盛杂食。。。自太武至献文,世增雕饰。正殿西筑土台
谓之白楼。献文帝禅位后,常游观其上。台南又有伺星楼。正殿西又有祠屋,
琉璃为瓦。宫门稍覆以屋,犹不知为重楼,并设削泥采画金刚力士,胡俗尚
黑,又■画黑龙,相盘绕,以为厌胜”'12'。
平城魏陵墓多建石室。孝文帝“起文石室灵泉殿于方山”,又“建永固
石室,立碑于石室之庭”'见注
11'。其永固堂之“四周隅雉,列榭阶栏槛,及
扉户梁壁椽瓦,悉文石也。檐前四柱,采洛阳之八风谷黑石为之,雕镂隐起,
以金银间云炬,有若锦焉。。”'13'。此盖承后汉石室之制而加以华饰者欤?
自道武帝营平城,至孝文帝迁洛京,平城宫郭苑囿营建之见于史籍者尚
极多。迁洛以前,“将营太庙太极殿,遣(蒋)少游乘传诣洛量准魏晋基址”,
然后“移御永乐宫,坏太华殿,经始太极殿”
'14'。并“东西堂及朝堂,夹建
象魏,乾元,中阳,端门,东西二掖门,云龙,神虎,中华诸门,皆饰以观
阁。。”'见注
13'。
孝文帝倾心汉族文化,太和十七年(公元
493年)年,幸洛阳,周巡故
宫基址,伤晋德之不修,诏经始洛京。十九年(公元
495年)“金墉宫成,
。。
六宫及文武尽迁洛阳”'见注
11'。宣武帝景明中,“发畿内夫五万五千人筑京
师三百二十三坊”。又起明堂,圆邱,太庙。并营缮国学。其苑囿则有华林
园,园有景阳山;有天渊池,迁代京铜龙置焉,池西立山,“采掘北邙及南
山佳石,徙竹汝颍,罗莳其间。经构楼馆,立于上下。树草栽木,颇有野致”
'见注
11'。
佛教至晋而普传中国,其在北魏则“京邑帝里,佛法丰盛,神图妙塔,
桀跱相望,法轮东转,兹为上矣”'见注
13'。代京寺塔之见于史籍者甚多。武
州川侧石祗洹舍及诸窟室,后世所称为云冈石窟者,尤为佛教建筑及雕刻之
罕贵史料。洛阳寺塔一千余所,见于杨衒之《洛阳伽蓝记》者四十余。其规
模最盛者莫如灵太后胡氏所立永宁寺。“寺有九层浮图一所,架木为之,举
高九十丈,有刹覆高十丈,合去地一千尺;去京师百里,已遥见之。刹上有
金宝瓶,。。宝瓶下有承露金盘三十重,周匝皆垂金铎,复有铁锁四道,引
刹向浮图四角。。。浮图有九级,角角皆悬金铎。。。有四面,面有三户六
窗。户皆朱漆,扉上有五行金钉。。。复有金环铺首。。。绣柱金铺,骇人
心目。。。浮图北有佛殿一所,形如太极殿。。。僧房楼观一千余间。雕梁
粉壁,青琐绮疏。。。括柏松桩,扶疏拂檐;翠竹香草,布护阶墀。。。寺
院墙皆施短椽,以瓦覆之。。。四面各开一门,南门楼三重,通三道,去地
二十丈。。。图以云气,画彩仙灵。。。门有四力士,四狮子,饰以金银,
加之珠玉,。。东西二门,亦皆如之。所可异者唯楼二重。北门一道,不施
屋,似乌头门。四门外树以青槐,亘以绿水,京邑行人,多庇其下。。”'15'。
魏在代京武州川营窟寺,迁洛之后,遂亦于伊阙营石窟寺焉。熙平中,
太后屡行幸。今龙门石窟是也。所谓古阳洞与宾阳三洞皆北魏所凿。
魏分东西之后,东魏都邺,“邺都虽旧,基址毁灭”
'16',盖太武帝所焚
毁也'17'。孝文帝幸邺,起宫殿于邺西。孝静帝迁邺,以天平二年(公元
535
年),“发众七万六千人营新宫”。兴和元年(公元
539年)“发畿内民夫
十万人城邺。。。新宫成”'见注
11'。
齐既篡魏,起宣光,建始,嘉福,仁寿,金华诸殿,又“发丁匠三十余
万营三台,因其旧基而高博之。大起宫室及游豫园。天保九年(公元
558年)
三台成,改铜雀曰金凤,金虎曰圣应。冰井曰崇光”
'18'。至武成帝则又施三
台为佛寺,后主“更增益宫苑,造偃武修文台,其嫔嫱诸院中起镜殿,宝殿,
玳瑁殿,丹青雕刻,妙极当时”'见注
18'。“又于游豫园穿池,周以列馆,中
起三山,构台以象沧海。并大修佛寺,劳役巨万”'19'。又于晋阳起大明殿,
起十二院,壮丽逾于邺下'见注
18'。幼主则“凿晋阳西山为大佛像,一夜燃油
万盆,光照宫内”'见注
18'。今太原天龙山石窟是也。
齐代对于长城颇加修筑。天保间,屡次兴工;初“发夫一百八十万人筑
长城,自幽州北夏口至恒州九百余里”;又“咱西河总戍至于海。前后所筑,
东西凡三千余里,率十里一戍,其要害置州镇凡二十五所”东西凡三千余里,率十里一戍,其要害置州镇凡二十五所”。
西魏都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