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医内科学-第4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痰清火,宣通经隧之药,气充血盈,脉络通利,则病可痊愈。”

第八节瘿病

瘿病是由于情志内伤、饮食及水土失宜,以致气滞、痰凝、血瘀壅结颈前所引起的以颈前喉结两旁结块肿大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类疾病。古籍中有瘿、瘿气、瘿瘤、瘿囊、影袋等名者。

关于瘿病的记载,我国最早出现在公元前3世纪。战国时期的《庄子·德充符》即有“瘿”的病名。而《吕氏春秋·季春纪》所说的“轻水所,多秃与瘿人”不仅记载了瘿病的存在,而且观察到瘿的发病与地理环境密切相关。《诸病源候论·瘿候》指出瘿病的病因主要是情志内伤及水土因素,认为:“诸山水黑土中,出泉流者,不可久居,常食令人作瘿病,动气增患。”《千金要方》及《外台秘要》对含碘药物及用甲状腺作脏器疗法已有相当认识,记载了数十个治疗瘿病的方剂,其中常用的药物有海藻、昆布、羊靥、鹿靥等药。《圣济总录·瘿瘤门》云:“石瘿、泥瘿、劳瘿、忧瘿、气瘿是为五瘿。石与泥则因山水饮食而得之,忧、劳、气则本于七情。”是从病因角度对瘿病进行了分类。《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瘿瘤证治》提出瘿病可分为石瘿、肉瘿、筋瘿、血瘿、气瘿。《本草纲目》明确指出黄药子有“凉血降火,消瘿解毒”的功效。《外科正宗·瘿瘤论》指出瘿瘤主要由气、痰、瘀壅结而成,采用的主要治法是“行散气血”、“行痰顺气”、“活血散坚”,该书所载的海藻玉壶汤等方,至今仍为临床所习用。《杂病源流犀烛·颈项病源流》指出,瘿又称为瘿气、影袋,多因气血凝滞,日久渐结而成。根据瘿病的临床表现,西医学中的单纯性甲状腺肿、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甲状腺炎、甲状腺腺瘤、甲状腺癌等均属于本病范围,可参考本节内容进行辨证治疗。

【病因病机】

情志内伤使肝气失于条达,气机郁滞,则津液输布失常,易于凝聚成痰,气滞痰凝,壅结颈前;饮食及水土失宜影响脾胃的功能,使脾失健运,不能运化水湿,聚而生痰,还可影响气血的正常运行,致气滞、痰凝、血瘀壅结颈前则发为瘿病。妇女的经、孕、产、乳等生理特点与肝经气血有密切关系,素体阴虚之人与瘿病有密切关系。

一、病因

1。情志内伤

忿郁恼怒或忧愁思虑日久,肝气失于条达,气机郁滞,则津液不得正常输布,易于凝聚成痰,气滞痰凝,壅结颈前,则形成瘿病。正如《诸病源候论·瘿候》说:“瘿者,由忧恚气结所生”,“动气增患”。《重订严氏济生方·瘿瘤论治》说:“夫瘿瘤者,多由喜怒不节,忧思过度,而成斯疾焉。大抵人之气血,循环一身,常欲无滞留之患,调摄失宜,气凝血滞,为瘿为瘤。”

2。饮食及水土失宜

饮食失调,或居住在高山地区,水土失宜,一是影响脾胃的功能,使脾失健运,不能运化水湿,聚而生痰;二是影响气血的正常运行,致气滞、痰凝、血瘀壅结颈前则发为瘿病。《圣济总录》所谓的“泥瘿”即由此所致。《诸病源候论·瘿候》谓“饮沙水”、“诸山水黑土中出泉流”容易发生瘿病。《杂病源流犀烛·颈项病源流》也说:“西北方依山聚涧之民,食溪谷之水,受冷毒之气,其间妇女,往往生结囊如瘿。”均说明瘿病的发生与水土因素有密切关系。

3。体质因素

妇女以肝为先天,妇女的经、孕、产、乳等生理特点与肝经气血有密切关系,遇有情志、饮食等致病因素,常引起气郁痰结、气滞血瘀及肝郁化火等病理变化,故女性易患瘿病。另外,素体阴虚之人,痰气郁滞之后易于化火,更加伤阴,常使病机复杂,病程缠绵难愈。

二、病机

气滞、痰凝、血瘀壅结颈前是瘿病的基本病机。本病初期多为气机郁滞,津凝痰聚,痰气搏结颈前,日久则可引起血脉瘀阻,进而气、痰、瘀三者合而为患。

本病的病变部位主要在肝脾,与心有关。肝郁则气滞,脾伤则气结,气滞则津停,脾虚则酿生痰湿,痰气交阻,血行不畅,则气、血、痰壅结而成瘿病。瘿病日久,在损伤肝阴的同时,也会伤及心阴,出现心悸、烦躁、脉数等症。

本病的病理性质以实证居多,久病由实致虚,可见气虚、阴虚等虚候或虚实夹杂之候。在本病的病变过程中,常发生病机转化。如痰气郁结Et久可化火,形成肝火亢盛证;火热内盛,耗伤阴津,导致阴虚火旺之候,其中以心肝阴虚最为常见;气滞或痰气郁结日久,则深入血分,血液运行不畅,形成痰结血瘀之候。重症患者则阴虚火旺的各种症状常随病程的延长而加重,当出现烦躁不安、谵妄神昏、高热、大汗、脉疾等症状时,为病情危重的表现。若肿块在短期内迅速增大,质地坚硬,结节高低不平者,可能恶变,预后不佳。

【诊查要点】

一、诊断依据

1。以颈前喉结两旁结块肿大为临床特征,可随吞咽动作而上下移动。初作可如樱桃或指头大小,一般生长缓慢。大小不一,大者可如囊如袋,触之多柔软、光滑,病程日久则质地较硬,或可扪及结节。

2。多发于女性,常有饮食不节、情志不舒的病史,或发病有一定的地域性。

3。早期多无明显的伴随症状,发生阴虚火旺的病机转化时,可见低热、多汗、心悸、眼突、手抖、多食易饥、面赤、脉数等表现。

二、病证鉴别

1。瘿病与瘰疬

瘿病与瘰疬均可在颈项部出现肿块,但二者的具体部位及肿块的性状不同。瘿病肿块在颈部正前方,肿块一般较大。瘰疬的病变部位在颈项的两侧或颌下,肿块一般较小,每个约黄豆大,数目多少不等。

2。瘿病与消渴

瘿病中的阴虚火旺证型,应注意与消渴病鉴别。消渴病以多饮、多食、多尿为主要临床表现,三消的症状常同时并见,尿中常有甜味,而颈部无瘿肿。瘿病中的阴虚火旺证虽有多食易饮,但无多饮、多尿等症,而以颈前有瘿肿为主要特征,并伴有烦热心悸,急躁易怒,眼突,脉数等症。

3。瘿囊与瘿瘤

瘿囊颈前肿块较大,两侧比较对称,肿块光滑,柔软,主要病机为气郁痰阻,若日久兼瘀血内停者,局部可出现结节。瘿瘤表现为颈前肿块偏于一侧,或一侧较大,或两侧均大,瘿肿大小如桃核,质较硬。病情严重者,肿块迅速增大,质地坚硬,表面高低不平。主要病机为气滞、痰结、血瘀。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1。辨在气与在血

颈前肿块光滑,柔软,属气郁痰阻,病在气分;病久肿块质地较硬,甚则质地坚硬,表面高低不平,属痰结血瘀,病在血分。

2。辨火旺与阴伤

本病常表现为肝火旺盛及阴虚火旺之证。如兼见烦热,易汗,性情急躁易怒,眼球突出,手指颤抖,面部烘热,口苦,舌红苔黄,脉数者,为火旺;如见心悸不宁,心烦少寐,易出汗,手指颤动,两目干涩,头晕目眩,倦怠乏力,舌红,脉弦细数者,为阴虚。

二、治疗原则

瘿病以气滞、痰凝、血瘀壅结颈前为基本病机,其治疗应以理气化痰、消瘿散结为基本治则。瘿肿质地较硬及有结节者,配合活血化瘀;火郁阴伤而表现阴虚火旺者,以滋阴降火为主。

三、证治分类

1。气郁痰阻证

症状:颈前喉结两旁结块肿大,质软不痛,颈部觉胀,胸闷,喜太息,或兼胸胁窜痛,病情常随情志波动,苔薄白,脉弦。

证机概要:气机郁滞,痰浊壅阻,凝结颈前。

治法:理气舒郁,化痰消瘿。

代表方:四海舒郁丸。本方功能理气解郁,化痰软坚,消瘿散结,适用于瘿病早期由痰气郁结所致者。

常用药:昆布、海带、海藻、海螵蛸、海蛤壳、浙贝母化痰软坚,消瘿散结;郁金、青木香、青陈皮疏肝理气;桔梗载诸药上行,兼以利咽。

肝气不疏明显而见胸闷、胁痛者,加柴胡、枳壳、香附、延胡索、川楝子;咽部不适,声音嘶哑者,加牛蒡子、木蝴蝶、射干利咽消肿。中成药可选用五海瘿瘤丸、消瘿气瘰丸。

2。痰结血瘀证

症状:颈前喉结两旁结块肿大,按之较硬或有结节,肿块经久未消,胸闷,纳差,舌质暗或紫,苔薄白或白腻,脉弦或涩。

证机概要:痰气交阻,血脉瘀滞,搏结成瘿。

治法:理气活血,化痰消瘿。

代表方:海藻玉壶汤。本方既能理气化痰消瘿,又能养血活血,适用于气滞、痰阻、血瘀壅结颈前所致的瘿病。

常用药:海藻、昆布、海带化痰软坚,消瘿散结;青皮、陈皮、半夏、胆南星、浙贝母、连翘、甘草理气化痰散结;当归、赤芍、川芎、丹参养血活血。

胸闷不舒加郁金、香附、枳壳理气开郁;郁久化火而见烦热、舌红苔黄、脉数者,加夏枯草、丹皮、玄参、栀子;纳差、便溏者,加白术、茯苓、山药健脾益气;结块较硬或有结节者,可酌加黄药子、三棱、莪术、露蜂房、僵蚕、穿山甲等,以增强活血软坚、消瘿散结的作用;若结块坚硬且不可移者,可酌加土贝母、莪术、山慈菇、天葵子、半枝莲、犀黄丸等以散瘀通络,解毒消肿。中成药可选用消瘿片、小金片。本型多由气郁痰阻证发展而来,一般需较长时间服药,方可取效。

3。肝火旺盛证

症状:颈前喉结两旁轻度或中度肿大,一般柔软光滑,烦热,容易出汗,性情急躁易怒,眼球突出,手指颤抖,面部烘热,口苦,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数。

证机概要:痰气交阻,气郁化火,壅结颈前。

治法:清肝泻火,消瘿散结。

代表方:栀子清肝汤合消瘰丸加减。栀子清肝汤清肝泻火,适用于肝郁化火之瘿病;消瘰丸清热化痰,软坚散结,适用于痰结化热之瘿病。

常用药:柴胡疏肝解郁;栀子、丹皮清泄肝火;当归养血活血;白芍柔肝;牛蒡子散热利咽消肿;生牡蛎、浙贝母化痰软坚散结;玄参滋阴降火。

肝火旺盛,烦躁易怒,脉弦数者,可加龙胆草、黄芩、青黛、夏枯草清泻肝火;手指颤抖者,加石决明、钩藤、白蒺藜、天麻平肝息风;兼见胃热内盛而见多食易饥者,加生石膏、知母养阴清热;火郁伤阴,阴虚火旺而见烦热,多汗,消瘦乏力,舌红少苔,脉细数等症者,可用二冬汤合消瘰丸加减。

4。心肝阴虚证

症状:颈前喉结两旁结块或大或小,质软,病起较缓,心悸不宁,心烦少寐,易出汗,手指颤动,眼干,目眩,倦怠乏力,舌质红,苔少或无苔,舌体颤动,脉弦细数。

证机概要:气火内结日久,心肝之阴耗伤。

治法:滋阴降火,宁心柔肝。

代表方:天王补心丹或一贯煎加减。天王补心丹滋阴清热,宁心安神,适用于心阴亏虚为主者;一贯煎养阴疏肝,适用于肝阴亏虚兼肝气郁结者。

常用药:生地、沙参、玄参、麦冬、天冬养阴清热;人参、茯苓益气宁心;当归、枸杞子养肝补血;丹参、酸枣仁、柏子仁、五味子、远志养心安神;川楝子疏肝理气;桔梗载诸药上行,兼以利咽。

虚风内动,手指及舌体颤抖者,加钩藤、白蒺藜、鳖甲、白芍平肝息风;脾胃运化失调致大便稀溏、便次增加者,加白术、苡仁、山药、麦芽健脾和胃;肾阴亏虚而见耳鸣、腰酸膝软者,酌加龟板、桑寄生、牛膝、女贞子滋补肾阴;病久正气伤耗,精血不足,而见消瘦乏力,妇女月经量少或经闭,男子阳痿者,可酌加黄芪、太子参、山茱萸、熟地、枸杞子、制首乌等补肾填精。

【预后转归】

若治疗及时,瘿病的预后大多较好。瘿肿小、质软、治疗及时者,多可治愈。但瘿肿较大者,不容易完全消散。若肿块坚硬、移动性差而增长又迅速者,则预后不良。肝火旺盛及心肝阴虚的轻、中症患者,疗效较好;重症患者则阴虚火旺的各种症状常随病程的延长而加重和增多,在出现烦躁不安、高热、脉疾等症状时,为病情危重的表现。

【预防调护】

保持精神愉快,防止情志内伤,以及针对水土因素调节饮食,是预防瘿病的重要方面。在容易发生瘿病的地区,可经常食用海带,及采用碘化食盐(食盐中加入一定量的碘化钠或碘化钾)预防。

【临证备要】

1。根据不同的病机施以相应的治法及用药。如火盛,宜清热泻火,药用丹皮、栀子、生石膏、黄连、黄芩、青黛、夏枯草、元参等;如痰凝,宜化痰散结,药用海藻、昆布、浙贝母、海蛤壳、陈皮、半夏、茯苓、制南星、瓜萎、生牡蛎等;如血瘀,宜活血软坚,药用当归、赤芍、川芎、桃仁、三棱、莪术、丹参、炮山甲等。本病后期,多出现由实转虚,如阴伤,宜养阴生津,药用生地、元参、麦冬、天冬、沙参、白芍、五味子、石斛等;如气虚,宜益气健脾,药用黄芪、党参、白术、茯苓、山药、黄精等;气阴两虚者,药用黄芪、太子参、麦冬、五味子、黄精、玉竹、女贞子等。

2。不同疾病阶段用药有所不同。瘿病早期出现眼突者,证属肝火痰气凝结,应治以化痰散结,清肝明目,药用夏枯草、生牡蛎、菊花、青葙子、蒲公英、石决明等。后期出现眼突者,为脉络涩滞,瘀血内阻所致,应治以活血散瘀,益气养阴,药用丹参、赤芍、泽兰、生牡蛎、山慈菇、黄芪、枸杞子、谷精草等。

3。谨慎应用含碘药物。许多消瘿散结的药物,如四海舒郁丸中的海带、海藻、海螵蛸、海蛤壳等含碘量都较高,临证时须注意,若患者确系碘缺乏引起的单纯性甲状腺肿大,此类药物可以大量使用,若属甲状腺功能亢进之症,则使用时需慎重。

4。谨慎应用有毒药物。黄药子具有消瘿散结、凉血降火之功效,治疗痰结血瘀证和肝火旺盛证时可配合应用。但黄药子有小毒,长期服用对肝脏损害较大,必须慎用,用量一般不宜超过10g。

【医案举隅】

张某,女,37岁。初诊日期:1975年2月17日。

病员于1974年10月发现颈前正中隆起,并有心累、心跳症状,心率每分钟ll0次左右,出汗甚多,两手发颤,食量增大,但体重反而下降。经某医院进行甲状腺吸l31碘功能试验,吸碘功能为76%,确诊为甲状腺功能亢进。经过一段时间治疗,心率已控制在每分钟80~90次,出汗、多食情况亦有所改善。但颈前正中部位突起更甚,约有鸡蛋大,中微凹陷,皮色如常,头部和足部有明显浮肿,性急易怒,口干少津,体倦乏力,易患感冒。以后辗转求医,均未见好转,经人介绍来我处求诊。

诊得脉象弦细,舌质暗红无苔。宜暂从开郁调肝、软坚消瘿议治,待邪气稍减,再议扶正之法。

处方:刺蒺藜12g,丹皮9g,枳壳9g,白芍12g,青皮9g,郁金9g,花粉12g,牡蛎12g,浙贝母9g,夏枯草15g,玄参9g,甘草3g。

上方加减续服药三十余剂,颈下包块已开始缩小,性急易怒情况亦有改善。口中仍觉干燥,两手有麻木感。脉象不弦而细,并有短暂间歇,时发心累,肢体困倦。病员于1969年曾患肾盂肾炎,目前尚有水肿、腰痛情况。看来胸中郁结稍疏,理应扶正为主。证属心肾气阴两亏之象,故用六味地黄丸合生脉散,加消瘰药。

处方:生地9g,丹皮9g,菟丝子12g,茯苓9g,泽泻9g,牡蛎12g,浙贝母9g,玄参9g,党参9g,麦冬9g,五味子6g,山药12g。

上方加减续服药八十余剂,颈下包块已全部消散,水肿亦有消退,眠食俱佳,精神转旺,体重增加。11月初经某医院复查,吸碘功能由76%下降到30%。目前只是在劳动后尚觉腰部胀痛,脚部尚有微肿,要求续服中药以巩固之。

处方:党参12g,白术9g,茯苓9g,熟地12g,山萸肉9g,泽泻9g,山药12g,丹皮9g,补骨脂9g,杜仲9g,狗脊9g,桑枝30g。

续服上方药多剂,情况已基本正常。偶因它病来诊,始终未见反复。随访至1977年1月,均一直坚持全天工作。

(董建华等主编。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华。北京出版社。1990)

【古代文献精选】

《杂病源流犀烛·瘿瘤》:“西北方依山聚涧之民,食溪谷之水,受冷毒之气,其间妇女,往往结囊如瘿。”

《医学人门》“瘿、瘤所以两名者,以瘿形似樱桃,一边纵大亦似之,椎槌而垂,皮宽不急。原因忧恚所生,故又日瘿气,今之所谓影囊者是也。”

《外台秘要·瘿病方》:“《小品》瘿病者,始作与瘿核相似,其瘿病喜当颈下,当中央不偏两边也。”

《外科正宗·瘿瘤》:“切不可轻用针刀,掘破出血不止,多致立危,久则脓血崩溃,渗漏不已,终致伤人。”

第九节疟疾

疟疾是感受疟邪,邪伏半表半里,出入营卫之间,邪正交争,引起的以寒战、壮热、头痛、汗出、休作有时为临床特征的一类疾病。本病常发生于夏秋季节,但其他季节亦可发生,发病以南方地区多见,但全国各地均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